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古猿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A:根据题干“云南”、“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和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A项符合题意;
B: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B项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项不符合题意;
D:古猿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谋人,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2.商朝青铜器的特点有( )
①种类繁多 ②工艺高超 ③气势宏大 ④以农具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工业高超,而且气势宏大,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
B: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礼器为主,并不是以农具为主,④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礼器为主,并不是以农具为主,④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礼器为主,并不是以农具为主,④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特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准确掌握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3.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农民战争( )
A.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 B.使农民起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C.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A:根据题干“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A项符合题意;
B:农民起义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B项不符合题意;
C:陈胜、吴广起义没有推翻秦王朝的黑暗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D:陈胜吴广起义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中等。
4.建筑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了解历史的渠道之一。下列两处建筑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隋唐文化,影响深远 B.民族交融,和谐顺睦
C.中外交流,和平绵延 D.道教文化,千年传承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唐招提寺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交流有关,图二爪哇岛三宝庙与明朝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交流有关,因此共同主题是“中外交流,和平绵延”,C项正确;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与隋唐文化不符,A项不正确;
鉴真东渡日本和郑和下西洋都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交往的重大事件,而非民族交融,B项不正确;“寺”“庙”与佛教文化有关,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5.满洲族(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该民族以不同的称谓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该民族曾建立过的“中原王朝”是( )
A.辽朝 清朝 B.金朝 元朝 C.辽朝 元朝 D.金朝 清朝
【答案】D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满洲(满族)是由女真族演化来的,在历史上女真族曾建立过的两次“中原王朝”,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家为清,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不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不合题意,排除BC。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满族的历史演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满族的历史演变的相关史实。
6.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 20 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 )
A.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C符合题意;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排除A;
与相关战役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排除B;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知识,主义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口岸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据所学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其他列强也凭借片面最惠国待遇拥有相同的权利,这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8. 报刊、图片、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如图所示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
A.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大革命开始;1924年,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1926年,国共合作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将大革命推向高潮。由此可知,材料中“北伐战争形势图、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国民党一大宣言”等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A符合题意;
“国共内战,星火燎原”指的是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排除B;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排除C;
“国共合作,抗日烽”体现的是抗日战争的历史,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如图是我国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时间与题干不符,B项不正确;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时间与题干不符,C项不正确;
1956年,时间与题干不符,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完成意义的理解。
10.如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工业化建设运动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解题关键信息“1953年12月”“《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据此分析:
A项:根据漫画信息可知,看鸭船代表小农经济,大船代表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后,小农经济抵御风险能力差,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是历史的必要,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时间1953年不符,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运动在1952年基本完成,与题干时间1953年不符,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农业调整,为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并不是反映工业化建设运动,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1.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包括( )
A.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C.祖国统一、科技发达、社会和谐
D.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梦”
【解析】依据题干中“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及所学可得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内容,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反映的是关注民生,不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祖国统一、科技发达、社会和谐不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时需要对“中国梦”内涵的准确识记。
12.图拉真即位后,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把帝国疆土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东起美索不达米亚,西至大西洋,北抵达西亚和不列颠岛,南达北非。这里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拉真在位时,罗马帝国的疆土东起美索不达米亚,西至大西洋,北抵西亚和不列颠岛,南达北非,C项正确;
图拉真并非波斯帝国的皇帝,排除A项;
阿拉伯帝国疆域包括阿拉伯半岛,但并不包括不列颠岛,排除B项;
奥斯曼帝国未能将领土扩展到大西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罗马帝国相关知识的掌握。
13.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
A.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B.古代阿拉伯人、中国人
C.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D.古代阿拉伯人、印度人
【答案】A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阿拉伯文化
【解析】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传播的,因此得名叫阿拉伯数字。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4.对下图解读准确是( )
1874—1890年五国工业发展速度(%)
A.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C.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答案】A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依据图表“1874—1890年五国工业发展速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图表中显示五国中日本工业发展速度最快,与事实相符,所以A项正确;
依据题干可知,图表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五国工业发展不平衡,但是不能得出出现了垄断组织,排除B项;
依据题干图表可知英法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后起之秀工业发展迅速,排除C项;
依据题干图表可知,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英国,但这并不能表示美国在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等方面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考查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
15.图1、2、3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B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这一时期,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购买商品;通货膨胀具体表现是物价上涨,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符合,B项符合题意;
从图3中“600万头猪被杀"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A排除;
从图2中“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可知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C项排除;
从图1中“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可知经济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难度适中,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关注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分析选线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辨析改错(8分)
16.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鸭绿江的万里长城。( )
【答案】错误:鸭绿江;订正:辽东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故答案为: 错误:鸭绿江;订正:辽东
【点评】 本题考查了秦朝长城的相关知识点,把握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17.近代我国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错误: 改正:
【答案】《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战后,鸦片输入仍未合法化,外商只有私自偷运到中国。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准许外商在通商口岸销售鸦片,并以“洋药”名目缴税,从此鸦片变为“合法”进口商品,故题文中的《天津条约》应改正为《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相关内容。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做这类题,唯一的途径是掌握好相关的基础知识。
18.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加,建立穆斯林公社。
判断:
改正:
【答案】错误;把“麦加”改为“麦地那”
【知识点】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故答案为:错误,把“麦加”改为“麦地那”。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进行判断,发现有错误,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改正回答。
19.章西女王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壮烈牺牲,表现出印度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咯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
判断:
改正:
【答案】错误;把“荷兰“改为“英国
【知识点】印度民族大起义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章西女王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壮烈牺牲,表现出印度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咯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了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1857年—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印度封建王公。章西女王是起义队伍中的女英雄,她在1858年3月率领起义军与英军作战,最后壮烈牺牲。印度民族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抗击了英国殖民者,表现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殖民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故错误;改正:把“荷兰“改为“英国。
【点评】印度是英国殖民地。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中国秦汉时期在治国理政方面各有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如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管辖郡和人口数量图。
材料三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材料四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1)材料一图一反映了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请说出图二中的秦统一货币的名称。(2分)
(2)材料二图表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接受谁的建议?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2分)
(3)为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4)以上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2分)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和材料四介绍秦汉为实现思想上统一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并分析材料四的影响?(2分)
【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或中央集权;郡县制;圆形方孔半两钱。
(2)地方诸侯王实力威胁中央统治;主父偃;推恩令。
(3)刺史制度
(4)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5)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1)根据图一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根据图二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
(2)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管辖郡和人口数量图”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4)根据所学可知,推恩令的实行使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刺史制度严密监控地方官员和豪强,两者都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5)根据材料三“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可知,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根据材料四“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2)问题:地方诸侯王实力威胁中央统治;人物:主父偃;措施:颁布推恩令。
(3)措施:刺史制度;
(4)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5)措施: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主要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京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材料二: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再加上一前一后两个“天安门”之间的一些反帝反封建的画卷,便构成了一部绚丽恢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史。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3分)
(2) 你认为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的主要依据分别是什么 (3分)
(3)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天安门开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上面三幅图片反映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4分)
【答案】(1)劫难:南京大屠杀。
求索: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起点: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此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终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垮台。
(3)依据: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发起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事件:北伐战争、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
【知识点】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华民国;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1)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太平天国运动、中华民国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因此,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因此,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
(2)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七七事变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从北京天安门开始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群众的强烈不满。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汀泗桥”反映的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期间,北伐军以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图二“泸定桥”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图三“卢沟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故答案为:
(1)劫难:南京大屠杀。
求索: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起点: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此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终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垮台。
(3)依据: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发起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事件:北伐战争、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太平天国运动、中华民国、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七七事变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国际关系主要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九年级学生以“国际关系”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
(1)请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内容。(4分)
①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新的国际秩序是:
②最早提出建立联合国的会议是:
③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是:
④欧洲国家为加强联合而发行的货币是:
(2)美俄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合以上两份文件,完成如表。(4分)
时间 国家 障碍 解决方式
1861年前夕 美国 战争
俄国 农奴制
(3)通过以上学习,结合中国的外交发展历史,谈谈你对国际交往的看法。(4分)
【答案】(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会议;世界贸易组织;欧元
(2)黑人奴隶制;改革
(3)在国际交往中,起决定作 用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国与国之间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应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美国南北两种制度的矛盾;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战后的欧洲的联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1)请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内容。
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1919年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等系列条约形成凡尔赛体系;1922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建立华盛顿体系,于是一战后建立的新的国际秩序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这是最早提出建立联合国的会议。
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开始走向联合,1967年欧共体成立,在此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
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国家为加强联合,1993年成立欧盟,1999年欧盟发行的货币欧元。
(2)美俄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合以上两份文件,完成如表。
①1861年前夕,美国南北双方围绕奴隶制存废问题,矛盾不可调和,通过南北战争来解决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②1861年由于农奴制的危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亚历山大二是进行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⑶结合中国的外交发展历史,谈对国际交往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际交往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国与国之间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应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
故答案为:(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会议;世界贸易组织;欧元(2)黑人奴隶制;改革(3)在国际交往中,起决定作 用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国与国之间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应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与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古猿
2.商朝青铜器的特点有( )
①种类繁多 ②工艺高超 ③气势宏大 ④以农具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农民战争( )
A.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 B.使农民起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C.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
4.建筑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了解历史的渠道之一。下列两处建筑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隋唐文化,影响深远 B.民族交融,和谐顺睦
C.中外交流,和平绵延 D.道教文化,千年传承
5.满洲族(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该民族以不同的称谓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该民族曾建立过的“中原王朝”是( )
A.辽朝 清朝 B.金朝 元朝 C.辽朝 元朝 D.金朝 清朝
6.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 20 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 )
A.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7.《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口岸
8. 报刊、图片、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如图所示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
A.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9.如图是我国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三大改造的完成
10.如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工业化建设运动
11.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包括( )
A.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C.祖国统一、科技发达、社会和谐
D.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12.图拉真即位后,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把帝国疆土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东起美索不达米亚,西至大西洋,北抵达西亚和不列颠岛,南达北非。这里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3.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
A.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B.古代阿拉伯人、中国人
C.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D.古代阿拉伯人、印度人
14.对下图解读准确是( )
1874—1890年五国工业发展速度(%)
A.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C.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15.图1、2、3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辨析改错(8分)
16.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鸭绿江的万里长城。( )
17.近代我国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错误: 改正:
18.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加,建立穆斯林公社。
判断:
改正:
19.章西女王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壮烈牺牲,表现出印度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咯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
判断: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中国秦汉时期在治国理政方面各有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如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管辖郡和人口数量图。
材料三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材料四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1)材料一图一反映了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请说出图二中的秦统一货币的名称。(2分)
(2)材料二图表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接受谁的建议?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2分)
(3)为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4)以上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2分)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和材料四介绍秦汉为实现思想上统一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并分析材料四的影响?(2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京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材料二: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再加上一前一后两个“天安门”之间的一些反帝反封建的画卷,便构成了一部绚丽恢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史。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3分)
(2) 你认为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的主要依据分别是什么 (3分)
(3)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天安门开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上面三幅图片反映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4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国际关系主要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九年级学生以“国际关系”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
(1)请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内容。(4分)
①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新的国际秩序是:
②最早提出建立联合国的会议是:
③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是:
④欧洲国家为加强联合而发行的货币是:
(2)美俄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合以上两份文件,完成如表。(4分)
时间 国家 障碍 解决方式
1861年前夕 美国 战争
俄国 农奴制
(3)通过以上学习,结合中国的外交发展历史,谈谈你对国际交往的看法。(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