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09:36: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202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三门峡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纹”(如图②所示)惊艳亮相舞台,该创意取材于黄河中游地区,以种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彩陶最为著名的遗址。该遗址是(  )
图②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良渚遗址 D.半坡人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据材料“该创意取材于黄河中游地区,以种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彩陶最为著名的遗址”可知,描述的是陕西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信息。
A项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不符合题意;
B项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不符合题意;
C项良渚遗址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不符合题意;
D项半坡人遗址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人遗址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半坡人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这个大变动包括(  )
①秦朝——建立行省制 ②汉朝——建立刺史制
③秦朝——建立郡县制 ④汉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是元朝建立的,因此①错误,③正确。
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建立三省六部制的是隋朝,因此②正确,④错误。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 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本题需要经过两次排除.
3.右图为纪念祖冲之及其计算出的圆周率的邮票。图中圆及其内的正多边形代表了祖冲之借鉴自三国时期刘徽的计算方法“割圆术”,下侧的横竖短棍代表了其借助的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以上邮票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A.祖冲之的机械制造成就 B.祖冲之的成就传入日本
C.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D.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借助的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运用三国时期刘徽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邮票信息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C项正确;
计算出的圆周率是数学成就,不是机械制造成就,排除A项;
邮票信息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没有涉及祖冲之的成就传入日本,排除B项;
祖冲之借助的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运用的三国时期刘徽割圆术”,与外来文化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冲之与圆周率的计算。
4.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北人南迁 C.战乱频繁 D.统治残酷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爆发了黄巢起义。频繁战乱导致人口数出现剧烈下降,C符合题意;
自然灾害一般是阶段性的,不会持续出现和导致人口的持续下降,排除A;
北人南迁理论上不会导致全国总人口数的重大变化,排除B;
材料提及的人口减少主要是战乱而非政府的残酷统治导致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图片信息,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理解解释的核心素养。
5. 宋初,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采取的措施有(  )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C.由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D.设置转运使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可知,北宋为了“稍夺其权”所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借此剥夺了地方大将的权力,C项正确;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属于预防地方藩镇割据,排除A项;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属于“收其精兵”,排除B项;
设置转运使属于“制其钱谷”,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6. 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B.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所以“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总结性认识,属于历史结论,B项正确;
ACD项都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不是历史结论,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识。
7. 1919年11月1 日鲁迅在《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 提出了新型父子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号召先从觉醒的人开手,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意在(  )
A.发起文学革命 B.批判传统旧道德
C.倡导教育改革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提出了新型父子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号召先从觉醒的人开手,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可以看出,他的用意在于 批判传统旧道德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发起文学革命 ,题干中显示的父子关系,不符合题意;
C. 倡导教育改革 ,题干中没有显示教育改革,不符合题意;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题干中没有提及传播马克思主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8.下面解放战争的示意图中,③处应填写(  )
A.转战陕北 B.跃进大别山 C.百团大战 D.渡江
【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战略进攻”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符合题意;
转战陕北属于战略防御,位于图中的②处,排除A;
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
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位于图中的④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即可作答。
9.1949年,西藏宗教领袖之一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此举有利于(  )
A.国民政府的倒台 B.西藏和平解放
C.新政协会议召开 D.开国大典举行
【答案】B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泽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代表全体西藏人民拥护中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西藏地区政府派出以阿沛阿·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先遣支队进驻拉萨,受到西藏地方政府和市民民的热烈欢迎。B符合题意;
国民政府的倒台在渡江战役后,排除A;
新政协会议召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开国大典举行标志着新中国成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0.“它开辟了以和平方式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新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材料评价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依据题干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新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评价的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依据这一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均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新途径”不符,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祖国统一大业,然后结合一国两制去分析判断。
1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自由民损毁半自由民之眼或骨,则赔偿一明那银”:“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脸,则应割其一耳。”这表明,该法典(  )
A.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利 B.是第一部成文法典
C.成为人类宝贵精神遗产 D.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根据题干“倘自由民损坏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自由民损毁半自由民之眼或骨,则赔偿一明那银”“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脸,则应割其一耳。”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带有阶级性,奴隶不能享有同其他人等同的权利,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A项正确;
《乌尔纳姆法典》是第一部成文法典,早于《汉谟拉比法典》,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性,未涉及成为人类宝贵精神遗产,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性,未体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比如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12.新航路开辟后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到了18世纪,亚洲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B.推动了世界各地区共同发展
C.给世界各地人民带去了灾难 D.扩大了世界粮食的生产规模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到了18世纪,亚洲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可知,材料描述了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之间物种的相互交流,也是文明的交流,因此题干信息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地区之间文明的交流。
A项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是题干材料旨在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
B项推动了世界各地区共同发展题干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给世界各地人民带去了灾难题干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扩大了世界粮食的生产规模题干材料未说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
1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是(  )
A.无产阶级的斗争 B.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
C.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D.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答案】B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图二是美国南北战争,图三是日本明治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后,工业革命向世界范围内推广,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19世纪60﹣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出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和日本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扩展和加强, B项正确;
图片中事件都没有反映无产阶级斗争的问题,排除A项;
资产阶级时代的曙光指得是文艺复兴的发生和新航路的开辟,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C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相关史实。
14.“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苏军的顽强抵抗,死死拖住了德国的精锐部队,为苏军的大反攻赢得了时间”。这是下列哪一战役中的情景(  )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库尔斯克战役 D.柏林战役
【答案】B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战役已不是运动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苏军的大反攻”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与德军展开激烈的近地战斗和城市巷战。最终苏军取得胜利,终结了德国在东线战争的攻势局面,苏联开始转入反攻阶段,成为东部战线的转折点。B项正确。
1942年10——1942年1月的莫斯科战役是集团军形式作战,与材料中的城市巷战和近地作战不符,排除A项;
库尔斯克战役是二战中的最大规模的对攻战役,是集团军形式作战,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柏林战役是1945年二战中,苏德战场上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属于集团军形式作战,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 古代中国曾致力于向世界开放,拥抱多元文明,也曾选择闭关锁国,以保自身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阿历同学的历史复习笔记
时期 唐朝 元朝 明朝  
人物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 波罗 ② ____ (人物) 利玛窦 ……
国籍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
事迹 西行① ____ (地点)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 来华游历做官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
这幅图画选自《中国历史图鉴》,图中建筑为1730年的广州各国商馆。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下册》
(1) 读补充材料中①、②处笔记内容缺失部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4分)
(2) 综合上述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4分)
【答案】(1)①:天竺;②:郑和;特点: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2)论题: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论述: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对外交往频繁,对外交通发达,为学习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吸收先进文化,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玄奘西行把佛教带入中国,促进了中印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他的《马可 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明成祖派郑和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线。清朝时期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限制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知识,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结论: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1)①:根据所学知识,玄奘曾西行至天竺,学习佛法,把佛法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同古印度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①应该填天竺。②: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时期郑和曾经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宣扬了明朝的国威,所以②应该填郑和。
特点:根据材料“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可知,闭关锁国的特点是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2)综合上述材料,唐朝和明朝前期都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限制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知识,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所以可以确立观点为: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论述为: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对外交往频繁,对外交通发达,为学习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吸收先进文化,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玄奘西行把佛教带入中国,促进了中印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他的《马可 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明成祖派郑和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线。清朝时期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限制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知识,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故答案为:
(1)①:天竺 ②:郑和 特点: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2)论题: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论述: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对外交往频繁,对外交通发达,为学习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吸收先进文化,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玄奘西行把佛教带入中国,促进了中印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他的《马可 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明成祖派郑和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线。清朝时期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限制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知识,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结论: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6.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遭受种种屈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1) 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4分)
(2)根据材料二,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该运动兴起的背景。(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伊东祐亨认为哪一弊端造成了“清国之败”。并用史实说明中国人如何尝试改变这一弊端?(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拟定一个主题。(3分)
【答案】(1)胜利: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胜中国;原因: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运动:洋务运动;背景: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得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清朝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3)弊端:中国墨守成规、不寻求变通。说明:189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掀起维新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变法改革,虽然结果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抗。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 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胜中国; 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因此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得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清朝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
(3)依据材料三信息“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 ”,可以看出,伊东祐亨认为, 中国墨守成规、不寻求变通 这一弊端造成了“清国之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政治制度, 189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掀起维新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变法改革,虽然结果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材料显示了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开展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想要救国图强,这一时期就是 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抗 ;
故答案为:(1) 胜利: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胜中国;原因: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 运动:洋务运动;背景: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得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清朝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3) 弊端:中国墨守成规、不寻求变通。说明:189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掀起维新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变法改革,虽然结果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抗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信息的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理解其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概括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看看这些材料显示了那些事件,再对这些事件进行概括主题回答。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3分)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分)
(3)据材料三,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分)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3分)
【答案】(1)国内:经济凋敝(经济濒于崩溃)。
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事件:土地改革。
(4)共同作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创设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解析】(1)由“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严峻形势是经济濒于崩溃;国外严峻形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由“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可知,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据材料三“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0年-1952年底,我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剥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4)由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材料三土地改革,结合中国人民的奋斗与斗争,归纳可得: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是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
故答案为:
(1)国内:经济凋敝(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事件:土地改革。
(4)共同作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创设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
【点评】本题以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8.科技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原因。崛起后的大国在谋求各自利益和新发展的过程中又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其中“水晶宫”是耗费巨资的一座大型展厅。展厅之中,英国陈列几乎是清一色的工业品,其它国家陈列的绝大多数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这次博览会英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宣告了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经济中心。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900年,电力工业开始成为美国现代体系中的重要部门。1910年,美国电话增加到700万台,出现了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发展到电子管时代。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最早的电影院。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材料三 1939年,情报显示德国正加紧研制原子弹,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积极推动美国原子弹研制。1945年,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的使用表示了巨大担忧。1955年,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提出:“科学家应该集中起来讨论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我们在这个场合,不是作为哪一个民族的成员出现,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出现。”
——摘编自[美]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
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一中博览会上英国的展品与其他国家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展品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次博览会反映的实质问题。(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0年前后美国社会出现的新变化。(3分)
(3)概括材料三作者要阐述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成果。(3分)
【答案】(1)区别:英国的展品是清一色的工业品,其他国家的展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实质:工业文明逐步成为世界的主流(世界进入工业发展的时代)。
(2)新变化:电力的出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电话的出现,人们通信方式更方便;无线电广播和电影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等等。
(3)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危害了世界和平。
如何应用:应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等等。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1)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根据材料一“展厅之中,英国陈列几乎是清一色的工业品,其他国家陈列的绝大多数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可知,1851年世界博览会上英国的展品主要是工业品,其他国家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展品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博览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工业文明逐步成为世界的主流(世界进入工业发展的时代)。
(2)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根据材料二“1900年,电力工业开始成为美国现代体系中的重要部门。1910年,美国电话增加到700万台,出现了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发展到电子管时代。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最早的电影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前后美国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有:电力的出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电话的出现,人们通信方式更方便;无线电广播和电影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等。
(3)本题考查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根据材料三“科学家应该集中起来讨论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得出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危害了世界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运用科学技术的成果时要做到:应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等。
故答案为:
(1)区别:英国的展品是清一色的工业品,其他国家的展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实质:工业文明逐步成为世界的主流(世界进入工业发展的时代)。
(2)新变化:电力的出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电话的出现,人们通信方式更方便;无线电广播和电影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等等。
(3)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危害了世界和平。
如何应用:应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科技的认识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202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三门峡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纹”(如图②所示)惊艳亮相舞台,该创意取材于黄河中游地区,以种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彩陶最为著名的遗址。该遗址是(  )
图②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良渚遗址 D.半坡人遗址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这个大变动包括(  )
①秦朝——建立行省制 ②汉朝——建立刺史制
③秦朝——建立郡县制 ④汉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右图为纪念祖冲之及其计算出的圆周率的邮票。图中圆及其内的正多边形代表了祖冲之借鉴自三国时期刘徽的计算方法“割圆术”,下侧的横竖短棍代表了其借助的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以上邮票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A.祖冲之的机械制造成就 B.祖冲之的成就传入日本
C.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D.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4.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北人南迁 C.战乱频繁 D.统治残酷
5. 宋初,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采取的措施有(  )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C.由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D.设置转运使
6. 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B.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7. 1919年11月1 日鲁迅在《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 提出了新型父子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号召先从觉醒的人开手,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意在(  )
A.发起文学革命 B.批判传统旧道德
C.倡导教育改革 D.传播马克思主义
8.下面解放战争的示意图中,③处应填写(  )
A.转战陕北 B.跃进大别山 C.百团大战 D.渡江
9.1949年,西藏宗教领袖之一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此举有利于(  )
A.国民政府的倒台 B.西藏和平解放
C.新政协会议召开 D.开国大典举行
10.“它开辟了以和平方式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新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材料评价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1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自由民损毁半自由民之眼或骨,则赔偿一明那银”:“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脸,则应割其一耳。”这表明,该法典(  )
A.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利 B.是第一部成文法典
C.成为人类宝贵精神遗产 D.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12.新航路开辟后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到了18世纪,亚洲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B.推动了世界各地区共同发展
C.给世界各地人民带去了灾难 D.扩大了世界粮食的生产规模
1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是(  )
A.无产阶级的斗争 B.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
C.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D.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14.“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苏军的顽强抵抗,死死拖住了德国的精锐部队,为苏军的大反攻赢得了时间”。这是下列哪一战役中的情景(  )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库尔斯克战役 D.柏林战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 古代中国曾致力于向世界开放,拥抱多元文明,也曾选择闭关锁国,以保自身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阿历同学的历史复习笔记
时期 唐朝 元朝 明朝  
人物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 波罗 ② ____ (人物) 利玛窦 ……
国籍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
事迹 西行① ____ (地点)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 来华游历做官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
这幅图画选自《中国历史图鉴》,图中建筑为1730年的广州各国商馆。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下册》
(1) 读补充材料中①、②处笔记内容缺失部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4分)
(2) 综合上述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4分)
16.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遭受种种屈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1) 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4分)
(2)根据材料二,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该运动兴起的背景。(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伊东祐亨认为哪一弊端造成了“清国之败”。并用史实说明中国人如何尝试改变这一弊端?(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拟定一个主题。(3分)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3分)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分)
(3)据材料三,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分)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3分)
18.科技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原因。崛起后的大国在谋求各自利益和新发展的过程中又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其中“水晶宫”是耗费巨资的一座大型展厅。展厅之中,英国陈列几乎是清一色的工业品,其它国家陈列的绝大多数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这次博览会英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宣告了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经济中心。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900年,电力工业开始成为美国现代体系中的重要部门。1910年,美国电话增加到700万台,出现了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发展到电子管时代。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最早的电影院。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材料三 1939年,情报显示德国正加紧研制原子弹,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积极推动美国原子弹研制。1945年,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的使用表示了巨大担忧。1955年,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提出:“科学家应该集中起来讨论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我们在这个场合,不是作为哪一个民族的成员出现,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出现。”
——摘编自[美]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
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一中博览会上英国的展品与其他国家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展品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次博览会反映的实质问题。(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0年前后美国社会出现的新变化。(3分)
(3)概括材料三作者要阐述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成果。(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