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曲青山说:“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
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依法而治,循法而行。”与这种观点一致的中国古代思想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依法而治,循法而行”可知,与这种观点一致的中国古代思想学派是法家,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
A项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反对一切战争,提出以“仁政治国”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法家思想与题干观点一致,符合题意;
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
D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此处“流亡政府”“战争”分别是( )
A.东汉 楚汉之争 B.西晋 官渡之战
C.东晋 淝水之战 D.北魏 赤壁之战
【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公元383年”“前秦领袖苻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A项东汉 楚汉之争和题干中的“流亡政府”和“战争”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西晋 官渡之战和题干中的“流亡政府”和“战争”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东晋 淝水之战分别是题干中的“流亡政府”和“战争”,符合题意;
D项北魏 赤壁之战和题干中的“流亡政府”和“战争”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淝水之战,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3.校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了一份名人名句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皇帝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主权
C.推动经济发展 D.加强文化交流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体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指的是康熙帝时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入侵我国黑龙江的沙俄侵略军,“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体现的是林则徐禁烟,以上都是维护国家主权之举,B项正确;
题干名句所指事件均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重点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雅克萨之战、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 著名史学家傅乐成认为,宋朝是继唐朝之后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又一高峰期,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型文化”,在各个领域硕果累累,享誉千古。“宋型文化”在文艺上的成就有( )
A.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B.关汉卿的《窦娥冤》
C.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D.汤显祖的《牡丹亭》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依据题干“宋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文学的主要主流形式是宋词,而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C项正确;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属于唐朝书法的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属于元曲的代表,汤显祖的《牡丹亭》属于明代昆曲的代表,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词的认识。
5.一代明君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得各族人民的爱戴。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对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视( )
A.“舟可以比人君,水可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犾,朕独爱之如一。”
C.“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D.“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根据题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这句话反映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
“舟可以比人君,水可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映的是百姓的重要性,排除A;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反映的是科举制,排除C;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反映的是用人的重要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难度适中,理解选项诗句表达的含义,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1898年,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发起“湖南试办不缠足会”,规定“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取缠足之女”。由此可知( )
A.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
B.男女平等思想已经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派代表底层人民的根本利益
D.维新运动包含了社会风俗的改良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发起“湖南试办不缠足会”中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发起社会风俗改造运动,这充分地说明,维新运动包含了社会风俗的改良,D项正确;
材料中 并没有涉及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内容,无法得知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排除A项;材料中指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发起社会风俗改造运动,但无法得知男女平等思想已经广泛传播,排除B项;
维新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利益,并非底层人民的根本利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维新运动的认识。
7.北伐前夕,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主持召开了战时政治工作会议,周恩来、恽代英等许多共产党员参加并作了重要报告,会议制定了《北伐军最近宣传大纲》,筹建了北伐宣传队。由此可知( )
A.北伐得到群众广泛支持 B.共产党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
C.北伐战士革命意志坚定 D.国共开始达成共同出兵共识
【答案】B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周恩来、恽代英等许多共产党员参加并作了重要报告,会议制定了《北伐军最近宣传大纲》,筹建了北伐宣传队”等信息体现了中共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
A项北伐得到群众广泛支持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共产党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北伐战士革命意志坚定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国共开始达成共同出兵共识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年到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版权所有( )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年到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联系所学,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
A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是19世纪末,不符合题意;
B项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民族工业发展受挫是在一战后,不符合题意;
D项民族工业结构完善是否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解读。
9.据统计,1952年我国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在沿海各省,“一五计划”期间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东北占44.3%,中部地区占32.9%,西北地区占20%。这说明“一五计划”( )
A.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导致我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改变了工业地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D.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根据所学知,我国原有的工业布局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根据题干“一五计划”期间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东北占44.3%,中部地区占32.9%,西北地区占20%,这说明“一五计划”投资在中部西北部的总额多于东北部,有利于中部、西北部工业的发展,因此可知改变了我国工业地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C符合题意;
题干是投资比例,不是国民经济比例,排除A;
我国原有的工业布局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而东北地区的投资占比高于中部和西北部,排除B;
题干中是投资额比例,没有涉及重工业,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谈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称之给中国“深了麻烦”,为此中方严肃指出日方需对战争加害进行反省,并将其写进《中日联合声明》中。这反映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提是( )
A.注意加强中日双方的经济合作
B.承认台湾是中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废除与台湾所签署的系列条约
D.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原则
【答案】D
【知识点】中日建交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来处理中日关系,这说明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巩固和加强中日两国关系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故1972年田中首相访华,谈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称之给中国“添了麻烦”,为此中方严肃指出日方需对战争加害进行反省,并将其写进《中日联合声明》中。这反映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提是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原则,D项正确;
注意加强中日双方的经济合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承认台湾是中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废除与台湾所签署的系列条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日建交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同时,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这表明了该法典( )
A.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B.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
C.证明欧洲法制源远流长 D.欧洲第一部成文法典
【答案】A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可知,《查士丁尼法典》强调皇权至上,维护教会和奴隶主的权力,并要求平民恪守法律,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
A项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错误,“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无法体现公平性,不符合题意;
C项证明欧洲法制源远流长错误,欧洲法学的渊源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不符合题意;
D项欧洲第一部成文法典是《十二铜表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查士丁尼法典》等知识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理解罗马的法学成就。
12.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4日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的缔造者——马克思,“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那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独立宣言》发表
C.第一国际的成立 D.《拿破仑法典》的发表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A项正确;
《独立宣言》发表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第一国际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排除C项;
《拿破仑法典》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产物,它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认识。
13.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他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实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B.生产进一步集中催生垄断组织
C.科学技术与生产企业紧密联系 D.专利制度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可知,材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与生产企业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加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故C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提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国,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内容与垄断组织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专利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科技革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4.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这一愿望反映出( )
A.不结盟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流 B.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
C.霸权主义被国际社会所抛弃 D.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A. 不结盟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流 ,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冷战结束后,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冷战结束后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即使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也难以建立它主导的单极世界,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霸权主义被国际社会所抛弃 ,不符合题意;
D.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年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南朝青瓷莲花尊中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有“青瓷之王”之美称
图2 北朝持杆秤的商人
图3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备受书法家们的推崇,被视为魏碑的代表作
材料二 东晋时晋元帝下诏在徐淮二州种三麦,南朝时宋文帝下诏在徐、衮、豫、扬各州种麦,麦类作物种植区域进一步向长江中游拓展。
——摘编自刘精诚《空前的融合》
材料三 即使在这个可怕的动乱时代,华夏文明也在一边引进新的胡族性元素,一边切实地前进,变得更加丰富而深邃。在动乱当中,它的文明圈反而膨胀起来,形成了东亚文明世界。这个时代鲜明地展现出了华夏文明的柔软与坚韧。
——摘编自[日]川胜义雄《魏晋南北朝》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张图片说明其反映的时代信息。(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麦种植范围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3分)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答案】(1)时代信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图1,南朝青瓷莲花尊反映的时代信息是南朝制瓷业等手工业较为发达;选择图2,反映的是当时的民族交融;选择图3,体现了文化上的民族交融。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东晋时晋元帝下诏在徐淮二州种三麦,南朝时宋文帝下诏在徐、衮、豫、扬各州种麦,麦类作物种植区域进一步向长江中游拓展”可知,小麦种植范围的变化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游拓展。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化的原因是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北方农作物逐步向南方推广。
(3)观点:据材料三“即使在这个可怕的动乱时代,华夏文明也在一边引进新的胡族性元素,一边切实地前进,变得更加丰富和深邃。在动乱当中,它的文明圈反而膨胀起来,形成了东亚文明世界。这个时代鲜明地展现出了华夏文明的柔软与坚韧”可知,材料三的观点是华夏文明融合少数民族文明不断发展。
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的兴亡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图1,南朝青瓷莲花尊反映的时代信息是南朝制瓷业等手工业较为发达。
(2)根据材料二“东晋时晋元帝下诏在徐淮二州种三麦,南朝时宋文帝下诏在徐、衮、豫、扬各州种麦,麦类作物种植区域进一步向长江中游拓展”可知,小麦种植范围的变化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游拓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化的原因是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北方农作物逐步向南方推广。
(3)据材料三“即使在这个可怕的动乱时代,华夏文明也在一边引进新的胡族性元素,一边切实地前进,变得更加丰富和深邃。在动乱当中,它的文明圈反而膨胀起来,形成了东亚文明世界。这个时代鲜明地展现出了华夏文明的柔软与坚韧”可知,材料三的观点是华夏文明融合少数民族文明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相关史实。
1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屡遭侵略的耻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更是各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和发展中国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幸(到达)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今台湾),六十失台海,七十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收缩),每逢万寿必无疆。”--1904年报人林白水讽刺慈禧太后70寿辰所作对联
材料二:见图。
材料三:甲午战败,严复觉得中国再不振兴,就要亡种亡国。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进行维新改革,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康有为等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何日幸圆明园?”“五十失琉球”分别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3分)
(2) 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仔细辨认材料二图中的四位人物,将图片下方的序号填入表格。 (4分)
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 收复新疆 黄海海战 百团大战
人物序号
(3) 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实践严复思想的政治运动是什么?此外,各阶层还进行了哪些探索?(3分)
(4) 回首历史,感慨万千。面对百年的沧桑,你有哪些感悟?(4分)
【答案】(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2)C|D|B|A
(3)戊戌变法;其它探索: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近代化
【解析】(1)依据材料一“圆明园”“ 琉球(今台湾)”可推断出,材料分别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给日本。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C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图D是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图B是在甲午战争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的邓世昌;图A指的是彭德怀在百团大战时指挥战争。故填:CDBA 。
(3)依据材料三中“严复”及严复是维新派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实践严复思想政治运动时戊戌变法,此外还有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资产阶级激进派进行了新文化运动等。
(4)回首历史,感慨万千。面对百年的沧桑,带给我们的感悟是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故答案为:
(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2)CDBA
(3)维新变法(或戊戌变法)其它探索: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马关条约》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的掌握。
17.马铃薯源于美洲,被尊奉为“丰收之神”,见证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
材料一:……西班牙人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作为回报,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敦促臣民更广泛地栽培马铃薯。他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在俄罗斯,凯瑟琳大帝的医药顾问说服她马铃薯可以对抗饥荒;波希米亚与匈牙利的政府也倡导栽培马铃薯……奥地利政府威胁农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这种作物,将处以40下鞭刑。战争也促使人们改变态度……到1800年,马铃薯已成为重要的新食材。
——【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三:
组别 历史现象 出处
第一组 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组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帝国,“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美】查尔斯·C·曼恩:朱菲、王原译:《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第三组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5-1792年五次来华,船上马铃薯常流入途经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第25卷第1期
(1)材料一中的“动植物的交换”与哪一事件有关。(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成为重要新食材的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种植马铃薯引发的社会变化。(2分)
(4)美国学者麦克尼尔认为“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3分)
【答案】(1)事件:开辟新航路(地理大发现或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2)原因:饥荒;战争;统治者的政策。
(3)变化:马铃薯成为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改变了作物结构;推动了欧洲城市化进程;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推动欧洲崛起;少数欧洲国家得以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推动殖民扩张。
(4)认识:物种大交流是新航路开辟下的产物,马铃薯见证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马铃薯的传播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世界观念的形成;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推动了世界人口增长,见证了欧洲的崛起和殖民扩张的历史。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1)根据材料一“……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曾卷入这种交换。”可知,开辟新航路(地理大发现或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
(2)根据材料二“在俄罗斯,凯瑟琳大帝的医药顾问说服她马铃薯可以对抗饥荒”可知,马铃薯可以对抗饥荒;据材料“战争也促使人们改变态度……到1800年,马铃薯已成为重要的新食材”可知,战争促使人们改变对马铃薯的态度;据材料“波希米亚与匈牙利的政府也倡导栽培马铃薯……奥地利政府威胁农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这种作物,将处以40下鞭刑”可知,统治者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可知,马铃薯成为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改变了作物结构;据材料“那时工业革命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可知,马铃薯推动了欧洲城市化进程;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推动欧洲崛起;据材料“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可知,少数欧洲国家得以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推动殖民扩张。
(4)根据所学可从物种大交流是新航路开辟下的产物,马铃薯见证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马铃薯的传播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世界观念的形成;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推动了世界人口增长,见证了欧洲的崛起和殖民扩张的历史等角度回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理解新航路开辟对物种交换的影响,理解马铃薯成为重要新食材的原因,认识种植马铃薯引发的社会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8.资本主义在萌芽,产生,扩展中不断发展,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在政治真空中发展起来的,恰恰相反,资本主义的出现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英国和荷兰授予一些股份公司特许经营权,允许他们为了商业目的前往远离本土的地方进行探险,征服和殖民。事实上,帝国主义的扩张和殖民地统治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欧洲商人因此才能获得自然资源,从而有效地通过运输网将商品运往各地。
材料二 有了蒸汽机作动力,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材料三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表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0 31.8 23 13.2 10
1913 14 38 16 6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和荷兰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3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应该如何理解“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3分)
(3)根据材料三,提取一个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3分)
【答案】(1)授予一些股份公司特许经营权,允许他们为了商业目的前往远离本土的地方进行探险,征服和殖民。影响:客观上有助于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蒸汽机作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由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3)美德工业生产后来居上,赶上和超过了英法;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德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而英国、法国则大量输出资本,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4)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充满着血腥;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等。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一“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在政治真空中发展起来的,恰恰相反,资本主义的出现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英国和荷兰授予一些股份公司特许经营权,允许他们为了商业目的前往远离本土的地方进行探险,征服和殖民。”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和荷兰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举措是:授予一些股份公司特许经营权,允许他们为了商业目的前往远离本土的地方进行探险,征服和殖民。英国和荷兰的殖民掠夺,客观上有助于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根据材料二“有了蒸汽机作动力,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蒸汽机作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此时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由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因此“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3)根据材料三“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失去了工业霸主的地位;美国、德国的工业后来居上,赶上和超过了英法;德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国跃居欧洲第一位。美、德工业生产后来居上,赶上和超过了英法,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德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而英国、法国则大量输出资本,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结合上述材料可知,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充满着血腥;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英国和荷兰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举措及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的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曲青山说:“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
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依法而治,循法而行。”与这种观点一致的中国古代思想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此处“流亡政府”“战争”分别是( )
A.东汉 楚汉之争 B.西晋 官渡之战
C.东晋 淝水之战 D.北魏 赤壁之战
3.校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了一份名人名句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皇帝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主权
C.推动经济发展 D.加强文化交流
4. 著名史学家傅乐成认为,宋朝是继唐朝之后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又一高峰期,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型文化”,在各个领域硕果累累,享誉千古。“宋型文化”在文艺上的成就有( )
A.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B.关汉卿的《窦娥冤》
C.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D.汤显祖的《牡丹亭》
5.一代明君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得各族人民的爱戴。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对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视( )
A.“舟可以比人君,水可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犾,朕独爱之如一。”
C.“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D.“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6.1898年,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发起“湖南试办不缠足会”,规定“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取缠足之女”。由此可知( )
A.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
B.男女平等思想已经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派代表底层人民的根本利益
D.维新运动包含了社会风俗的改良
7.北伐前夕,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主持召开了战时政治工作会议,周恩来、恽代英等许多共产党员参加并作了重要报告,会议制定了《北伐军最近宣传大纲》,筹建了北伐宣传队。由此可知( )
A.北伐得到群众广泛支持 B.共产党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
C.北伐战士革命意志坚定 D.国共开始达成共同出兵共识
8.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年到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版权所有( )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9.据统计,1952年我国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在沿海各省,“一五计划”期间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东北占44.3%,中部地区占32.9%,西北地区占20%。这说明“一五计划”( )
A.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导致我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改变了工业地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D.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10.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谈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称之给中国“深了麻烦”,为此中方严肃指出日方需对战争加害进行反省,并将其写进《中日联合声明》中。这反映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提是( )
A.注意加强中日双方的经济合作
B.承认台湾是中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废除与台湾所签署的系列条约
D.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原则
11.《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同时,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这表明了该法典( )
A.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B.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
C.证明欧洲法制源远流长 D.欧洲第一部成文法典
12.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4日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的缔造者——马克思,“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那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独立宣言》发表
C.第一国际的成立 D.《拿破仑法典》的发表
13.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他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实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B.生产进一步集中催生垄断组织
C.科学技术与生产企业紧密联系 D.专利制度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14.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这一愿望反映出( )
A.不结盟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流 B.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
C.霸权主义被国际社会所抛弃 D.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年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南朝青瓷莲花尊中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有“青瓷之王”之美称
图2 北朝持杆秤的商人
图3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备受书法家们的推崇,被视为魏碑的代表作
材料二 东晋时晋元帝下诏在徐淮二州种三麦,南朝时宋文帝下诏在徐、衮、豫、扬各州种麦,麦类作物种植区域进一步向长江中游拓展。
——摘编自刘精诚《空前的融合》
材料三 即使在这个可怕的动乱时代,华夏文明也在一边引进新的胡族性元素,一边切实地前进,变得更加丰富而深邃。在动乱当中,它的文明圈反而膨胀起来,形成了东亚文明世界。这个时代鲜明地展现出了华夏文明的柔软与坚韧。
——摘编自[日]川胜义雄《魏晋南北朝》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张图片说明其反映的时代信息。(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麦种植范围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3分)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1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屡遭侵略的耻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更是各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和发展中国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幸(到达)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今台湾),六十失台海,七十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收缩),每逢万寿必无疆。”--1904年报人林白水讽刺慈禧太后70寿辰所作对联
材料二:见图。
材料三:甲午战败,严复觉得中国再不振兴,就要亡种亡国。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进行维新改革,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康有为等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何日幸圆明园?”“五十失琉球”分别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3分)
(2) 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仔细辨认材料二图中的四位人物,将图片下方的序号填入表格。 (4分)
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 收复新疆 黄海海战 百团大战
人物序号
(3) 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实践严复思想的政治运动是什么?此外,各阶层还进行了哪些探索?(3分)
(4) 回首历史,感慨万千。面对百年的沧桑,你有哪些感悟?(4分)
17.马铃薯源于美洲,被尊奉为“丰收之神”,见证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
材料一:……西班牙人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作为回报,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敦促臣民更广泛地栽培马铃薯。他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在俄罗斯,凯瑟琳大帝的医药顾问说服她马铃薯可以对抗饥荒;波希米亚与匈牙利的政府也倡导栽培马铃薯……奥地利政府威胁农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这种作物,将处以40下鞭刑。战争也促使人们改变态度……到1800年,马铃薯已成为重要的新食材。
——【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三:
组别 历史现象 出处
第一组 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组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帝国,“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美】查尔斯·C·曼恩:朱菲、王原译:《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第三组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5-1792年五次来华,船上马铃薯常流入途经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第25卷第1期
(1)材料一中的“动植物的交换”与哪一事件有关。(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成为重要新食材的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种植马铃薯引发的社会变化。(2分)
(4)美国学者麦克尼尔认为“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3分)
18.资本主义在萌芽,产生,扩展中不断发展,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在政治真空中发展起来的,恰恰相反,资本主义的出现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英国和荷兰授予一些股份公司特许经营权,允许他们为了商业目的前往远离本土的地方进行探险,征服和殖民。事实上,帝国主义的扩张和殖民地统治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欧洲商人因此才能获得自然资源,从而有效地通过运输网将商品运往各地。
材料二 有了蒸汽机作动力,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材料三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表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0 31.8 23 13.2 10
1913 14 38 16 6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和荷兰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3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应该如何理解“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3分)
(3)根据材料三,提取一个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