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文明程度 D.生产工具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因此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为生,而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由此可见,地理与气候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居住房屋与种植作物的不同,故选A项。
生活习惯是彼此的差异,不是造成材料中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处于新石器时代,都是原始农耕文明,排除C项。
河姆渡人和半波人的生产工具都是磨制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2.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材料意在表明汉武帝( )
A.实施“推恩令” B.修筑道路网
C.实行分封制 D.推崇儒家学说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削弱王国势力,使“藩国自析(分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修筑道路网,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经济发展,但起不到“藩国自析”的作用,排除B项。
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度,与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不符,排除C项。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家学说,与材料内空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推恩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3.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频繁 B.江南物产丰富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从359万增加到620万”,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北方战乱,社会动荡,促使了大量人口南迁,因此南方地区人口剧增,故选A项。
江南物产丰富,但与“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没有关联,排除B项。
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不是引发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北方人口南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但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民南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民南迁的相关历史知识。
4.(2分)大战争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中央集权,为藩镇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一蹶不振。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赤壁之战 B.黄巾起义 C.八国之乱 D.安史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A: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主张,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大战争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中央集权,为藩镇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一蹶不振。”和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知道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5.(2分)《经世大典》记载: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这体现了宋元时期( )
A.对外贸易繁荣昌盛 B.地理知识有长足进步
C.造船技术适应远航 D.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A:题干未体现对外贸易繁荣昌盛,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地理知识有长足进步,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造船技术适应远航,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可知。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指南针的应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6.(2分)明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标志着明帝国灭亡的是( )
A.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B.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占领北京城
C.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D.皇太极指挥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
【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A: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被称为“闯王”。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B项符合题意;
C: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皇太极指挥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7.某同学为撰写论文,列出以下提纲:“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梁启超与《变法通议》;三、严复与《天演论》。”据此推测,他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论鸦片战争的危害》 B.《浅议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C.《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 D.《追寻辛亥革命的起因》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梁启超与《变法通议》”“严复与《天演论》”,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是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所以该学生的论文题目应该是《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故选C项。
《论鸦片战争的危害》探讨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危害,排除A项。
《浅议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探讨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
《追寻辛亥革命的起因》研究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戊戌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8.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而简明的反映客观历史进程。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进程
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解析】根据题干示意图信息“转战陕北”“挺进中原”“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示意图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与国民大革命没有关联,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不是抗日战争的历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解放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9.第一届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解放军及特邀代表662人参加。会议上,通过政治协商,共同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从这段材料看,第一届政协会议后来会演化成(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制度
【答案】D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少数民族等代表共662人参加”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项正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形成的制度,排除A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0.如图反映的主题是( )
A.祖国统一 B.鹰击长空 C.科技强军 D.和谐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核潜艇”“山东舰”“歼-20战斗机”“地空导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都是科技强军方面的内容,C项正确;
图片内容体现祖国统一,排除A项;
核潜艇没有体现鹰击长空,排除B项;
图片没有涉及和谐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对图片的解读,掌握我国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11.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的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掌握发生的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排除ACD,选项B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略有难度,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史实.
12.神秘古老的埃及文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去埃及旅游,游客能够看到的世界著名历史遗迹是( )
A.帕特农神庙 B.金字塔
C.雅典卫城遗址 D.兵马俑
【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A.帕特农神庙,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可知,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水哺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因此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赐”。古代埃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金字塔是其杰出的代表作,它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也是权力的象征,凝聚了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所以B项符合题意;
C.雅典卫城遗址,不符合题意;
D.兵马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
1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就了反封建神学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
A.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B.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C.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即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B项正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与核心思想。
14.“政府以赎买方式革除武士俸禄,鼓励其将所持资金投入办实业。”材料所述现象出现在( )
A.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答案】C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依据题干“政府以赎买方式革除武士俸禄,鼓励其将所持资金投入办实业。”结合所学知识,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明治维新内容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拥有无限权力。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C选项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5.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工业化建设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1933 年,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这反映了,苏联模式和罗斯福新政都( )
A.发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 B.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
【答案】A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罗斯福新政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二者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都发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 A 符合题意;
BCD 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结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掌握苏联模式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苏联模式和罗斯福新政都发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摘自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材料三: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②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④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巴州)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
《魏书》记载:皇帝命令禁止在朝廷上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少数民族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炎黄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以来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区分材料的历史史事和观点,将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史事: ;观点: 。(2分)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改革?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并指出民族交融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3分)
【答案】(1)人文初祖;战争、联盟(任意一个)。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流观念:大一统。
(3)史事:②③④;观点:①⑤。
(4)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双向或者多向交融。影响: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知识点】秦灭六国;炎帝和黄帝;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
(1)尊称:结合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炎帝、黄帝部落结成炎黄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俩为“人文始祖”。
方式:根据材料一“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由此可知,炎黄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战争与联盟。
(2)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疆域辽阔,为加强统治,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观念:根据材料二“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材料反映了秦汉以来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大一统。
(3)史事:根据所学可知,历史史事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由此可知,材料三中“②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④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巴州)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都属于对客观事件的叙述,属于史事。
观点:根据所学可知,观点是对历史史事的看法和评价,故材料三中“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都是对历史史事的看法和评价,属于观点。
(4)改革:根据材料四中“皇帝命令禁止在朝廷上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话的改革措施。
特点:根据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双向或者多向交融。
影响:根据材料四“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少数民族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故答案为:
(1)人文初祖;战争、联盟(任意一个)。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流观念:大一统。
(3)史事:②③④;观点:①⑤。
(4)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双向或者多向交融。影响: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炎黄联盟,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远古传说人物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史事和观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17.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临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曾国藩)、李(李鸿章)、左(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持清朝的统治;二是在与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免遭沦胥(泛指沦陷、沦丧)。
——摘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
——改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晚清至民国的约四十年是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的“黄金时代”。民族资本家群体为中国企业家精神奠定了很多基因。在那个时代,先是以洋务运动为先声,催生了一大批的企业家,如陈启源、张謇等人。然后是中华民国建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种大背景下,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企业及成功的企业家,如“面粉和纺织大王”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火柴、煤业和企业大王”刘鸿生等。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本土终于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企业家,他们创造的辉煌和极具中国本土色彩的经营管理方式,更有他们“实业救国”的民族精神。
——摘编自马天宇《中国企业家前传——近代民族资本家中的家国情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徐图自强”所付诸的实践。(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所选择的道路的异同。(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救国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民族企业发展的因素。(3分)
(4)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有识之士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2分)
【答案】(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或答出具体的军事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或答出具体的海陆军)。
(2)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或都主张制度变革)。不同点: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实现制度变革;孙中山: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主张:实业救国;因素:洋务运动的诱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4)责任与担当;创新精神。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
(1)实践:根据材料一“他们继承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徐图自强”,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着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清政府一些比较开明的洋务派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近代民用企业,到19世纪80年代,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
(2)不同:根据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反映了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现君主立宪。根据材料二“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综上可知,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实现制度变革;孙中山: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相同: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和孙中山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
(3)主张:根据材料三“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本土终于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企业家,他们创造的辉煌和极具中国本土色彩的经营管理方式,更有他们“实业救国”的民族精神”,材料表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救国主张为实业救国。
因素:根据材料三“先是以洋务运动为先声,催生了一大批的企业家,如陈启源、张謇等人”,表明洋务运动起到了诱导作用;根据材料三“中华民国建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此得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根据材料三“他们创造的辉煌和极具中国本土色彩的经营管理方式,更有他们“实业救国”的民族精神”,由此说明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4)本题为开放性题,围绕近代有识之士的优秀品质,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总结,言之有理即。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洋务派代表、康有为、孙中山、陈启源、张謇等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活动等视角分析。比如:中国近代有识之士的身上体现了责任与担当,创新精神等等。
故答案为:
(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或答出具体的军事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或答出具体的海陆军)。
(2)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或都主张制度变革)。不同点: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实现制度变革;孙中山: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主张:实业救国;因素:洋务运动的诱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4)责任与担当;创新精神。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维新变法与民主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考查的是民国初年民族企业发展的因素。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题为开放性题,围绕近代有识之士的优秀品质,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总结,言之有理即。
18.法制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是17世纪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示意图:
图一 革命前 图二 革命后
材料二 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一位伟人带领美利坚人民取得了胜利。经历战火洗礼之后,步伐更加坚定……
材料三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它以罗马法为蓝本,巧妙地运用法律形式把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则直接“翻译”或法的语言,它能反映的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一,图二权力变化的状况。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是通过哪部法律文件得以实现的?(3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伟人”指的是谁?请你写出标志着这个国家诞生的历史事件名称。(3分)
(3)根据材料三,从政治角度写出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2分)
(4)上述各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体现了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1)革命前王权高于议会,革命后议会高于王权;《权利法案》
(2)华盛顿;《独立宣言》的发表
(3)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
(4)由人治走向法治,由专制走向民主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示可以看出,革命前王权高于议会,革命后议会高于王权;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议会的权利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伟人”指的是华盛顿;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3)根据材料三“……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可知,从政治角度来看,法国民法典颁布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
(4)本题有一定开放性,据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如:各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体现了人类社会由人治走向法治,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
【点评】本题考查《权利法案》《独立宣言》《拿破仑法典》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文明程度 D.生产工具
2.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材料意在表明汉武帝( )
A.实施“推恩令” B.修筑道路网
C.实行分封制 D.推崇儒家学说
3.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频繁 B.江南物产丰富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4.(2分)大战争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中央集权,为藩镇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一蹶不振。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赤壁之战 B.黄巾起义 C.八国之乱 D.安史之乱
5.(2分)《经世大典》记载: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这体现了宋元时期( )
A.对外贸易繁荣昌盛 B.地理知识有长足进步
C.造船技术适应远航 D.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
6.(2分)明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标志着明帝国灭亡的是( )
A.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B.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占领北京城
C.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D.皇太极指挥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
7.某同学为撰写论文,列出以下提纲:“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梁启超与《变法通议》;三、严复与《天演论》。”据此推测,他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论鸦片战争的危害》 B.《浅议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C.《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 D.《追寻辛亥革命的起因》
8.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而简明的反映客观历史进程。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进程
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9.第一届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解放军及特邀代表662人参加。会议上,通过政治协商,共同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从这段材料看,第一届政协会议后来会演化成(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制度
10.如图反映的主题是( )
A.祖国统一 B.鹰击长空 C.科技强军 D.和谐发展
11.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的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2.神秘古老的埃及文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去埃及旅游,游客能够看到的世界著名历史遗迹是( )
A.帕特农神庙 B.金字塔
C.雅典卫城遗址 D.兵马俑
1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就了反封建神学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
A.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B.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C.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14.“政府以赎买方式革除武士俸禄,鼓励其将所持资金投入办实业。”材料所述现象出现在( )
A.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5.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工业化建设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1933 年,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这反映了,苏联模式和罗斯福新政都( )
A.发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 B.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摘自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材料三: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②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④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巴州)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
《魏书》记载:皇帝命令禁止在朝廷上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少数民族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炎黄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以来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区分材料的历史史事和观点,将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史事: ;观点: 。(2分)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改革?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并指出民族交融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3分)
17.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临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曾国藩)、李(李鸿章)、左(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持清朝的统治;二是在与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免遭沦胥(泛指沦陷、沦丧)。
——摘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
——改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晚清至民国的约四十年是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的“黄金时代”。民族资本家群体为中国企业家精神奠定了很多基因。在那个时代,先是以洋务运动为先声,催生了一大批的企业家,如陈启源、张謇等人。然后是中华民国建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种大背景下,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企业及成功的企业家,如“面粉和纺织大王”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火柴、煤业和企业大王”刘鸿生等。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本土终于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企业家,他们创造的辉煌和极具中国本土色彩的经营管理方式,更有他们“实业救国”的民族精神。
——摘编自马天宇《中国企业家前传——近代民族资本家中的家国情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徐图自强”所付诸的实践。(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所选择的道路的异同。(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救国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民族企业发展的因素。(3分)
(4)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有识之士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2分)
18.法制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是17世纪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示意图:
图一 革命前 图二 革命后
材料二 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一位伟人带领美利坚人民取得了胜利。经历战火洗礼之后,步伐更加坚定……
材料三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它以罗马法为蓝本,巧妙地运用法律形式把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则直接“翻译”或法的语言,它能反映的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一,图二权力变化的状况。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是通过哪部法律文件得以实现的?(3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伟人”指的是谁?请你写出标志着这个国家诞生的历史事件名称。(3分)
(3)根据材料三,从政治角度写出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2分)
(4)上述各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体现了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