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南宁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广西南宁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09:40: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长城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奉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崛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B项。
秦朝时期开通,灵渠,沟通湘水与漓水,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隋炀帝时期,宇文恺主持修建大运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
秦始皇时期修筑了长城,但不是综合性的水利枢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这首诗中“壮心”指的是他(  )
A.三分天下的愿望 B.奋斗不懈的精神
C.统一全国的壮志 D.成为文学巨匠的志向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根据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战乱动荡,民不聊生,曹操自比“烈士”,抒发了自己的“壮心”,体现了曹操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故选C项。
诸葛亮“隆中对”表达了三分天下的愿望,排除A项。
材料抒发了曹操的理想与愿望,不能体现奋斗不懈的精神,排除B项。
材料表达了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志,并非是成为文学巨匠的志向,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曹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曹操的相关史实。
3.(2分)如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佣,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佣,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  )
A.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艺术创作成就斐然、胡人引领唐朝艺术创作的潮流
C.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唐朝由盛转衰
D.社会安定、统治者追求奢侈享受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A:根据题干“唐三彩骑驼乐舞佣,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佣,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可知,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社会风气比较开放,A项符合题意;
B:艺术创作成就斐然、胡人引领唐朝艺术创作的潮流,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唐朝由盛转衰,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统治者追求奢侈享受,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唐朝社会风气,需要考生掌握唐三彩的成就与特点、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表现。
4.(2分)“宋辽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  )
A.开通了大运河 B.订立澶渊之盟
C.宋夏达成和议 D.宋金达成和议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A:隋炀帝时开通了大运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宋辽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B项符合题意;
C: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后西夏与北宋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C项不符合题意;
D: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5.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下列事件哪个不属于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D.雅克萨之战
【答案】C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据所学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都是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属于中国的内政,不是对外交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有关史实。
6.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发现并确认了在黄海海战中沉没的北洋舰队“致远舰”。与之有关的民族英雄是(  )
A.关天培 B.丁汝昌 C.陈化成 D.邓世昌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黄海海战中沉没的北洋舰队‘致远舰’”,结合所学分析:
A:关天培,鸦片战争时期在虎门抗英,为国捐躯,排除A项。
B:丁汝昌,甲午战争时期在威海卫之战中自杀殉国,排除B项。
C:陈化成,鸦片战争时期保卫吴淞的战斗中壮烈殉国,排除C项。
D:邓世昌,黄海大战中率领致远舰作战,全舰官兵殉国,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英雄邓世昌。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甲午战争的相关史实。
7.1924年5月,孙中山在某军校开学典礼上说:“今天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培养国民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该学校是(  )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北京大学 D.黄埔军校
【答案】D
【知识点】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1924年5月”“培养国民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结合所学分析:
A: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开办京师大学堂,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
B: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专门人才,排除B项。
C: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开办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排除C项。
D:1924年5月,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以培养军事政治人才为目的,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埔军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黄埔军校的相关历史知识。
8.“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也要保持民族气节,不可为锦衣玉食傲无耻的帮凶和奴才。”在民主革命中为中华民族而牺牲的仁人志士有(  )
①文天祥 ②岳飞 ③邓世昌 ④李大钊 ⑤刘胡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内战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革命时期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840-1919年的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919-1949年9月的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段时期。邓世昌、李大钊和刘胡兰是在民主革命中为中华民族而牺牲的仁人志士。文天祥是南宋抗元的名将,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文天祥和岳飞不是在民主革命中为中华民族而牺牲的仁人志士。③④⑤正确,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主革命时期的仁人志士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9.模范人物往往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石油工人王进喜在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的事迹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C.追求真理,改革创新 D.乐于助人,勤奋好学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由材料“石油工人王进喜在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普通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可知,他们的事迹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热爱劳动,爱岗敬业,选项B正确;
ACD三项内容与题目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王进喜和雷锋的事迹和体现的精神。
10.2023年3月29日蔡英文窜访美国,并与美国众议长麦卡锡进行官方会谈。这一行为极大伤害14亿中国人民的感情。对于台独的行为,能有效震慑“台独”的法律利剑是(  )
A.《反分裂国家法》 B.九二共识
C.一国两制构想 D.和平统一方针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5年全国人大代表大会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其中规定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就能有效震慑“台独”提供法律依据,正确;
B.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排除;
C.“一国两制”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方针,不是针对“台独”问题,排除;
D.和平统一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决不承诺放弃武力,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
11.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中心点火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五号”
C.“神舟七号” D.“神舟十六号”
【答案】B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B项正确;
“东方红一号”是人造地球卫星,排除A项;
“神舟七号”“神舟十六号”都是在“神舟五号”之后发射,题干没有反映,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神舟五号”。
12.时空观念是理解一个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要素。下列与美国的独立相关的事件,发生在1781年的是(  )
A.波士顿倾茶事件 B.来克星顿的枪声
C.第二届大陆会议 D.约克镇战役
【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波士顿茶叶事件是1773年12月16日在英国殖民地马萨诸塞湾省首府波士顿发生的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也是一场政治抵抗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775年4月19日,来克星顿的枪声,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的标志,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775年5月10日到1778年3月1日,在费城召开了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二届大陆会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国独立战争的历程。
13.1750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比16%,农村人口占比84%;1851年,城市人口占比54%,农村人口占比46%;1870年,城市人口占比70%,农村人口占比30%。材料反映了英国(  )
A.贫富分化加剧 B.人口增长迅速
C.城市化进程加快 D.环境污染加剧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工业革命的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结合题干材料“1750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比16%,农村人口占比84%;1851年,城市人口占比54%,农村人口占比46%;1870年,城市人口占比70%,农村人口占比30%。”可知,材料里农村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C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贫富分化加剧,排除A项;
题干材料农村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英国人口增长迅速,排除B项;
环境污染加剧,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某历史兴趣小组办了一期黑板报,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请你给宣传材料中的“发明”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A.信息时代的到来 B.汽车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到来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的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发明”指的是电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电的光明,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所以题干中的“发明”的合适标题是“电气时代”的到来,故D符合题意。ABC.综上,这三项均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的有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题干中的“这个发明”指的是什么。同时,理解和识记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5.李林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使用统一货币”等关键词,他查到的国际是(  )
A.欧洲联盟 B.联合国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A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 “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使用统一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欧盟,欧盟成立后,力图用一个声音说话,即对外坚持统一的政策,他们使用了统一货币欧元,是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联合国,不符合题意;
C.世界贸易组织,不符合题意;
D.亚太经合组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所给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对外交往往往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中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一一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材料三
材料四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2)根据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在国策上鼓励海外贸易,为此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写出一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3分)
(3)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2分)
(4)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3分)
【答案】(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市舶司;广州。
(3)变化:由友好交流到反抗外来侵略;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观点:封闭保守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
论述:清朝后期,统治者故步自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而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促进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和结合所学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是玄奘西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是鉴真东渡。
(2)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为此设置了市舶司进行管理、泉州。
(3)根据所学可知,图一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图二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从图一到图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由友好交流到反抗外来侵略。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变化,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封闭保守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论述:清朝后期,统治者故步自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而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促进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
故答案为:
(1)事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机构:市舶司;商港:广州。
(3)变化:由友好交流到反抗外来侵略;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观点:封闭保守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论述:清朝后期,统治者故步自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而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促进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
【点评】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变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7.中国是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格外重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材料三:……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
——摘编自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的文件,我国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此运动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观察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与哪一政策有关。“此政策”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2分)
(4)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获得哪些启示?(2分)
【答案】(1)运动:土地改革。变化: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经济上翻了身,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2)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3)伟大成就: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完成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邮路。
(4)启示:农村经济建设要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政策方针要遵循解放思想;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坚持党的领导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1)运动:根据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在全国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变化: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2)政策:由图表可以看出,1978~199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
(3)伟大成就:根据材料“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可知,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脱贫攻坚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根据材料“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可知,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脱贫攻坚完成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根据材料“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可知,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脱贫攻坚解决了用电问题。
(4)启示:综上所述材料可知,农村经济建设要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政策方针要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等。
故答案为:
(1) 运动:土地改革。变化: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经济上翻了身,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2) 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3) 伟大成就: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完成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邮路。
(4)启示:农村经济建设要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政策方针要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等。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解放宣言》的签署预示着备受煎熬的漫漫长夜结束了,令人欢欣鼓舞的黎明到来了。”
───摘自马丁 路德 金1963年8月的演说
材料二: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l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三: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一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指的是谁?“《解放宣言》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3分)
(2)材料三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2分)
(3)19世纪“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在经济上和生活习惯上有何重大措施?“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突出表现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世纪中期美、俄、日解决社会危机的办法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世界潮流?(2分)
【答案】(1)林肯。调动了农民和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北方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2)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3)经济: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突出表现:保留天皇,宣扬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
(4)资产阶级统治加强或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结合所学可知“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指的是林肯。根据所学可知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战争中颁发的“《解放宣言》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在当时发挥的作用可从广大黑人奴隶参加北方的军队,调动了黑人的参战积极性,对南北战争北方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进行回答。
(2)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是因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通过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在经济上和生活习惯上的重大措施有经济上,国家大力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生活习惯上实行文明开化政策;根据所学可知“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突出表现是保留天皇,宣扬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
(4)本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从而反映出19世纪美、俄、日解决社会危机的办法是通过资产阶级统治加强来达到的。
故答案为:(1) 林肯。调动了农民和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北方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2)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3) 经济: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突出表现:保留天皇,宣扬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
(4) 资产阶级统治加强或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点评】 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长城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这首诗中“壮心”指的是他(  )
A.三分天下的愿望 B.奋斗不懈的精神
C.统一全国的壮志 D.成为文学巨匠的志向
3.(2分)如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佣,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佣,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  )
A.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艺术创作成就斐然、胡人引领唐朝艺术创作的潮流
C.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唐朝由盛转衰
D.社会安定、统治者追求奢侈享受
4.(2分)“宋辽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  )
A.开通了大运河 B.订立澶渊之盟
C.宋夏达成和议 D.宋金达成和议
5.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下列事件哪个不属于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D.雅克萨之战
6.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发现并确认了在黄海海战中沉没的北洋舰队“致远舰”。与之有关的民族英雄是(  )
A.关天培 B.丁汝昌 C.陈化成 D.邓世昌
7.1924年5月,孙中山在某军校开学典礼上说:“今天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培养国民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该学校是(  )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北京大学 D.黄埔军校
8.“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也要保持民族气节,不可为锦衣玉食傲无耻的帮凶和奴才。”在民主革命中为中华民族而牺牲的仁人志士有(  )
①文天祥 ②岳飞 ③邓世昌 ④李大钊 ⑤刘胡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③④⑤
9.模范人物往往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石油工人王进喜在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的事迹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C.追求真理,改革创新 D.乐于助人,勤奋好学
10.2023年3月29日蔡英文窜访美国,并与美国众议长麦卡锡进行官方会谈。这一行为极大伤害14亿中国人民的感情。对于台独的行为,能有效震慑“台独”的法律利剑是(  )
A.《反分裂国家法》 B.九二共识
C.一国两制构想 D.和平统一方针
11.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中心点火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五号”
C.“神舟七号” D.“神舟十六号”
12.时空观念是理解一个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要素。下列与美国的独立相关的事件,发生在1781年的是(  )
A.波士顿倾茶事件 B.来克星顿的枪声
C.第二届大陆会议 D.约克镇战役
13.1750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比16%,农村人口占比84%;1851年,城市人口占比54%,农村人口占比46%;1870年,城市人口占比70%,农村人口占比30%。材料反映了英国(  )
A.贫富分化加剧 B.人口增长迅速
C.城市化进程加快 D.环境污染加剧
14.某历史兴趣小组办了一期黑板报,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请你给宣传材料中的“发明”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A.信息时代的到来 B.汽车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到来
15.李林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使用统一货币”等关键词,他查到的国际是(  )
A.欧洲联盟 B.联合国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对外交往往往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中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一一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材料三
材料四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2)根据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在国策上鼓励海外贸易,为此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写出一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3分)
(3)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2分)
(4)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3分)
17.中国是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格外重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材料三:……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
——摘编自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的文件,我国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此运动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观察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与哪一政策有关。“此政策”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2分)
(4)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获得哪些启示?(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解放宣言》的签署预示着备受煎熬的漫漫长夜结束了,令人欢欣鼓舞的黎明到来了。”
───摘自马丁 路德 金1963年8月的演说
材料二: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l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三: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一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指的是谁?“《解放宣言》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3分)
(2)材料三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2分)
(3)19世纪“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在经济上和生活习惯上有何重大措施?“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突出表现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世纪中期美、俄、日解决社会危机的办法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世界潮流?(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