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南宁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广西南宁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09:42: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和“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的伟大教育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结合所学分析:
A:孔子,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故选A项。
B:老子,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B项。
C: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C项。
D: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思想家孔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室……外戚……宦官又盛”,这是说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
题干是说宗室、外戚、宦官三者之间权力消长变化,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先后建立27个政权,最短的仅有11年。可见当时(  )
A.诸侯兼并,走向统一 B.军阀割据,逐鹿中原
C.皇帝年幼,政治腐败 D.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根据材料“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先后交错建立27个政权,最短的仅有11年”,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战乱动荡,政权分立,更替频繁,故选D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兼并激烈,推动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群雄纷争,军阀割据,逐鹿中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东汉末年,皇帝年幼,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阶段特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委托晋南北朝国家分裂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4.“他创科举、凿运河,造福后世;他贪享乐、费民力,世人唾骂。”里面的他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从题干的关键词,“他创科举、凿运河”可知,这一人物的功绩创立了科举制度,开凿了运河。“他贪享乐、费民力,世人唾骂”说明这一历史人物统治时期腐朽,被人们怨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度,在位期间开通了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而反抗。故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重点掌握隋炀帝的主要事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它是一部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该书中,编者司马光等人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它是(  )
A.《汉书》 B.《资治通鉴》
C.《后汉书》 D.《史记》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A:《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全书主要记述了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A项不符合题意;
B:《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内容)。书名来源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既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B项符合题意;
C:《后汉书》,由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全书主要记述了从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6. 清乾隆十年,全国人口约1.7亿人,到乾隆五十年约2.9亿人。对此,朝廷要求广种甘薯等高产作物。可见,朝廷的这一举措是为了(  )
A.促进商业繁荣 B.发展手工业
C.缓解人口压力 D.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清乾隆十年,全国人口约1.7亿人,到乾隆五十年约达到2.9亿人。对此,朝廷要求广种晋薯等高产作物。可见,朝廷的这一举措是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伤害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从1916年到1928年间,“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据统计,在民国初年,光是四川内部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即达400余次之多。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军阀割据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清政府腐败无能 D.革命派软弱无力
【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从1916年到1928年间,,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民国初年军阀之间的混战”,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混战不休,故选A项。
1916年,袁世凯在全国反袁斗争中绝望去世,排除B项;
1912年,清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排除C项。
军阀混战导致1916年到1928年的直接原因社会混乱,不是革命派软弱无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军阀割据混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8.近代中国出现的《申报》《生活周刊》等报刊,以及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文化出版机构,所属的领域是(  )
A.文学艺术 B.新闻出版 C.生活知识 D.科学技术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申报》《生活周刊》等报刊”“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文化出版机构”,结合所学可知,《申报》、《生活周刊》、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都属于我国近代新闻出版行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故选B项。
文学艺术指的是是文学作品、美术和音乐作品等,不属于新闻出版领域,排除A项。
生活知识是指日常生活种的生活技巧等,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
科学技术是指科学和技术上的创新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近代新闻出版业的相关史实。
9.如果在该表目录中插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在(  )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 18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 23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5
第四节科学发展观………… 26
A.第一节之后 B.第二节之后 C.第三节之后 D.第四节之后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分析:2012年,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共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共指导思想,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插在第四节之后,故选D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科学发展观之后,不能放在第一节之后,排除A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科学发展观之后,不能放在第二节之后,排除B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科学发展观之后,不能放在第三节之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史实。
10.从”嫦娥奔月”到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六号实现”太空会师”,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在此历程中,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乘坐的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B.神舟五号飞船
C.神舟六号飞船 D.神舟七号飞船
【答案】B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B项正确;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没有载人,排除A项;
CD项不是首次进入太空的载人飞船,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11.出自12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的一段材料:“法庭全体人员要求领主应召前来答复他的一个佃农的诉状”“领主因未出席法庭而被扣押财物”……由此可知,庄园法庭(  )
A.旨在维护佃户利益 B.一定程度限制了领主特权
C.专门维护领主利益 D.是领主剥削佃户的工具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法庭全体人员要求领主应召前来答复他的一个佃农的诉状”“领主因未出席法庭而被扣押财物”可知,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具有维护庄园佃户权益的作用,B项正确;
庄园法庭的核心是维护庄园领主的权益,排除A项;
题干反映的是庄园法庭一定程度限制了领主特权,而不是专门维护领主利益,排除C项;
题干反映的是庄园法庭一定程度限制了领主特权,没有体现是领主剥削佃户的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庄园法庭的相关史实。
12.导致下图中1760-1825年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工业革命的开始
C.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D.民主政治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是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机器发明,因此,1760-1825年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激增,B项正确;
1840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排除A项;
日不落帝国的形成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
申请专利数与民主政治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全球通史》中写道:“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第一个变革是解放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重大转折点指的是俄国(  )
A.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B.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C.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D.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C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A. 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不符合题意;
B. 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奴,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导致下表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行(  )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
时间(年)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21年到1925年,苏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才会大幅增加,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意;
C.罗斯福新政,不符合史实;
D.赫鲁晓夫改革,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现依据表格,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变化的原因来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5.现代人习惯空闲时通过QQ与朋友聊天,在淘宝上购买漂亮的服饰,通过朋友圈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得以实现依赖于(  )
A.互联网的发展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社会平均收入的增加 D.大众教育的普及
【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QQ、淘宝、微信等社交购物软件的运用依赖互联网的发展。这表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因互联网的存在而发生改变,A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互联网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的因素,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 [宋代的社会和经济]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朝代 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 (742年) 宋代 (1080)
北方 974 149 492 466
南方 262 65 405 1038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开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北方的人口的变化趋势。(3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城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4分)
【答案】(1)南方人口占比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比不断下降。
(2)特点:人口稠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区与居住区交错;商业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等。
(3)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发达,物产丰富,商业繁荣;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船上装有指南针;等等。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
(1)趋势: 据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可知,由西汉到宋朝,南方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北方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2)特点:据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可得出北宋东京城人口稠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据材料“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可得出北宋东京城打破了商业地域限制,商业区与居住区交错。据材料二“.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开放夜市,通晓不绝”可知,反映了北宋东京城商业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等。
(3)原因:据材料三“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据材料三“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可知,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可知,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此外,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发达,物产丰富,商业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船上装有指南针。
故答案为:
(1)南方人口占比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比不断下降。
(2)特点:人口稠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区与居住区交错;商业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等。
(3)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发达,物产丰富,商业繁荣;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船上装有指南针;等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南北方的人口的变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东京城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元繁华都市生活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7.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和探索史,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同时也书写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勇于探索的不朽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 抗争 探索
鸦片战争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编成《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 1.1860年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兵抗击洋枪队,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2. ① 收复新疆。 李鸿章等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洋务运动,利用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甲午中日战争 ② 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制度,进行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列强侵略;1900年,廊坊阻击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中国革命,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热情宣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1)请指出表格中①②两位英雄分别是谁?中国军民在抗击侵略时既付出巨大代价但也产生了巨大作用,请问这些抗争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3分)
(2)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根本目的都不大相同,其中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的探索具有什么特点?(3分)
(3)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列强的侵略引起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历程”等主题。请你任选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个与主题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4分)
【答案】(1)英雄人物:①左宗棠,②邓世昌。共同作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特点: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探索过程也是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不断激发的过程。
(3)示例一: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精神。
论述:近代以来,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林则徐为了民族利益严禁鸦片,在虎门进行了销烟活动,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因此,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反抗,充分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三元里人民进行了抗英斗争,打击了英国侵略势力。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间兴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因此,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反抗,充分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示例二:列强的侵略引起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因此,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进行近代化的探索,促进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四次探索运动的时代主题;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解析】(1)①根据表格结合所学可知,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打败阿古柏。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甲午战争时期,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①左宗棠,②邓世昌。左宗棠抗击外来侵略者,收复了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为抗争外来侵略,壮烈殉国,这些抗争产生的共同作用是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2)根据材料“李鸿章等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洋务运动,利用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探索过程也是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不断激发的过程。
(3)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选择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加以论述。如观点一: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精神。论述:近代以来,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林则徐为了民族利益严禁鸦片,在虎门进行了销烟活动,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三元里人民进行了抗英斗争,打击了英国侵略势力。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间兴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因此,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反抗,充分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观点二:列强的侵略引起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因此,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进行近代化的探索,促进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故答案为:
(1)英雄人物:①左宗棠,②邓世昌。共同作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特点: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探索过程也是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不断激发的过程。
(3)示例一: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精神。论述①:近代以来,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林则徐为了民族利益严禁鸦片,在虎门进行了销烟活动,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因此,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反抗,充分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论述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三元里人民进行了抗英斗争,打击了英国侵略势力。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间兴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因此,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反抗,充分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示例二:列强的侵略引起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因此,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进行近代化的探索,促进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8.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的残酷剥削……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1864年……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在它的影响下,爆发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以上一切表明,在这一时期,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提高到新的水平。
——摘编自伍德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方向的是哪一理论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共产党宣言》指导无产阶级如何进行工人革命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这一时期”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怎样的突破 (3分)
(4)请分别写出与材料四中两幅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并选取其中一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该历史事件的成就。(3分)
【答案】(1)原因:资本的残酷剥削,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理论:马克思主义。
(2)如何: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3)实践活动:成立第一国际;进行巴黎公社革命。突破: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提高到新的水平。
(4)历史事件:十月革命;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或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1)根据材料一“资本的残酷剥削……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可知,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是资本的残酷剥削,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可知,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方向。
(2)根据材料二“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知,《共产党宣言》指导无产阶级进行工人革命的方法是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3)根据材料三“1864年……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在它的影响下,爆发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可知,成立第一国际;进行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根据材料三“在这一时期,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提高到新的水平”可知,“这一时期”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提高到新的水平。
(4)和材料四“图1起义者攻占冬宫”相关的是十月革命,和“图2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相关的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故答案为:(1)原因:资本的残酷剥削,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理论:马克思主义。
(2)如何: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3)实践活动:成立第一国际;进行巴黎公社革命。突破: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提高到新的水平。
(4)历史事件:十月革命;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或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历史材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和“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的伟大教育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2.“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3.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先后建立27个政权,最短的仅有11年。可见当时(  )
A.诸侯兼并,走向统一 B.军阀割据,逐鹿中原
C.皇帝年幼,政治腐败 D.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4.“他创科举、凿运河,造福后世;他贪享乐、费民力,世人唾骂。”里面的他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5.它是一部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该书中,编者司马光等人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它是(  )
A.《汉书》 B.《资治通鉴》
C.《后汉书》 D.《史记》
6. 清乾隆十年,全国人口约1.7亿人,到乾隆五十年约2.9亿人。对此,朝廷要求广种甘薯等高产作物。可见,朝廷的这一举措是为了(  )
A.促进商业繁荣 B.发展手工业
C.缓解人口压力 D.抑制土地兼并
7.从1916年到1928年间,“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据统计,在民国初年,光是四川内部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即达400余次之多。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军阀割据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清政府腐败无能 D.革命派软弱无力
8.近代中国出现的《申报》《生活周刊》等报刊,以及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文化出版机构,所属的领域是(  )
A.文学艺术 B.新闻出版 C.生活知识 D.科学技术
9.如果在该表目录中插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在(  )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 18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 23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5
第四节科学发展观………… 26
A.第一节之后 B.第二节之后 C.第三节之后 D.第四节之后
10.从”嫦娥奔月”到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六号实现”太空会师”,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在此历程中,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乘坐的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B.神舟五号飞船
C.神舟六号飞船 D.神舟七号飞船
11.出自12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的一段材料:“法庭全体人员要求领主应召前来答复他的一个佃农的诉状”“领主因未出席法庭而被扣押财物”……由此可知,庄园法庭(  )
A.旨在维护佃户利益 B.一定程度限制了领主特权
C.专门维护领主利益 D.是领主剥削佃户的工具
12.导致下图中1760-1825年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工业革命的开始
C.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D.民主政治的建立
13.《全球通史》中写道:“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第一个变革是解放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重大转折点指的是俄国(  )
A.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B.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C.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D.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14.导致下表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行(  )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
时间(年)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赫鲁晓夫改革
15.现代人习惯空闲时通过QQ与朋友聊天,在淘宝上购买漂亮的服饰,通过朋友圈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得以实现依赖于(  )
A.互联网的发展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社会平均收入的增加 D.大众教育的普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 [宋代的社会和经济]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朝代 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 (742年) 宋代 (1080)
北方 974 149 492 466
南方 262 65 405 1038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开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北方的人口的变化趋势。(3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城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4分)
17.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和探索史,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同时也书写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勇于探索的不朽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 抗争 探索
鸦片战争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编成《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 1.1860年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兵抗击洋枪队,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2. ① 收复新疆。 李鸿章等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洋务运动,利用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甲午中日战争 ② 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制度,进行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列强侵略;1900年,廊坊阻击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中国革命,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热情宣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1)请指出表格中①②两位英雄分别是谁?中国军民在抗击侵略时既付出巨大代价但也产生了巨大作用,请问这些抗争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3分)
(2)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根本目的都不大相同,其中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的探索具有什么特点?(3分)
(3)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列强的侵略引起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历程”等主题。请你任选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个与主题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4分)
18.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的残酷剥削……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1864年……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在它的影响下,爆发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以上一切表明,在这一时期,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提高到新的水平。
——摘编自伍德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方向的是哪一理论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共产党宣言》指导无产阶级如何进行工人革命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这一时期”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怎样的突破 (3分)
(4)请分别写出与材料四中两幅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并选取其中一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该历史事件的成就。(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