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蓝田人遗址位于陕西,马坝人遗址位于广东,穿洞人遗址位于贵州,而元谋人遗址位于( )
A.云南 B.北京 C.山西 D.江苏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A项符合题意;
B:北京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山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江苏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谋人,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2.下列属于华佗的成就的是( )
①能使用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 ②潜心钻研医学,写成《伤寒杂病论》③模仿五禽,编写医学体操“五禽戏”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为“医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制了一套可以强身健体的医学体操“五禽戏”。②④是属于张仲景的成就,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末年华佗的主要贡献.
3.“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事件惨状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
A.五代十国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五代十国,不符合题意;
B.藩镇割据,不符合题意;
D.黄巢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4.《华夷一体与元代开阔正大的文化气象》一书中记载:“疆域的辽阔、民族的众多,带来恢弘的气象,曲之所包容者也广;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使得曲作家不仅什么都能写,而且什么都敢写,无所忌惮,遂以'驳杂称之。”材料反映了元曲的产生是由于( )
A.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B.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C.元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D.恢宏气象与文化政策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疆域的辽阔、 民族的众多 , 带来恢弘的气象 , 曲之所包容者也广 ; 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 ”,可以看出,元曲的产生是由于恢宏气象与文化政策,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少数民族建立政权,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 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 元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此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D.义和团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不符合题意;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反抗英国的侵略,没有打击清朝统治,不符合题意;
D.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大意义。
6.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B.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C.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D.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可知,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属于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故选项D符合题意;
A.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B.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C.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对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的区别,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7.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包括( )
①彭德怀 ②黄继光 ③邱少云 ④叶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 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为“最可爱的人”。邱少云、黄继光都是朝鲜战场上的战斗英雄。故抗美援朝时期人物不包括叶挺,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8.“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两岸暂时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造成今天“两岸暂时别离”的直接原因是( )
A.日本割占台湾岛 B.荷兰殖民者抢占台湾
C.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 D.“台独”分子分裂台湾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统治人民长达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居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至今分离。
ABD三项都不是造成今天“两岸暂时别离”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是造成今天“两岸暂时别离”的直接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台湾问题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基督教出现于公元1世纪,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所以,按创立的先后顺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三大宗教相关知识的掌握。
10.在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探究课上,同学们认为文艺复兴的实质体现在“兴 ”上。这个 “兴 ”
的含义是指( )
A.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封建文化的兴盛
C.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 D.封建神学的复兴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际上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故其要“兴”的是资产阶级的文化,C项正确;
文艺复兴表面来看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排除A项;
文艺复兴是要打破封建神学的精神束缚,冲击了封建文化,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11.在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 美国》中的一段解说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碑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造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他们分别领导美国参加的战争是( )
A.独立战争 南北战争
B.独立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C.南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林肯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独立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符合题意;
C.南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符合题意;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2.据统计,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工业产量倒退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各国失业率达到30%-50%。这组数字反映出经济大危机( )
A.持续时间长 B.波及范围广 C.破坏性大 D.产生影响小
【答案】C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A.持续时间长,不符合题意;
B.波及范围广,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次经济大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反映出经济大危机破坏性非常大,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产生影响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第Ⅱ卷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东汉时,宦官 总结前人经验, 改进造纸工艺, 制作出更为物美价廉的植物纤维纸。造纸术的发明改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答案】蔡伦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故答案为:第1空、蔡伦;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14.【革命旗帜】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答案】李大钊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李大钊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故答案为:李大钊。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15.毛泽东曾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人民海军诞生的标志是
【答案】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故答案为: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
【点评】本题考查陆、海、空军的建设。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海军的建立标志。
16.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议会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 》,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平等、侵权等原则。
【答案】《人权宣言》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议会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分权等原则。
故答案为:《人权宣言》。
【点评】本题以《人权宣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7.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 成为严重的问题。
【答案】环境恶化
【知识点】现代社会的生态与人口问题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
故答案为:第1空、环境恶化。
【点评】本题考查环境恶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8.某校九年级(2)班开展以“时代 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
第一小组同学根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整理了以下资料卡片:
【任务二】
第二小组同学根据吴于塵、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近代史编(下卷)》摘编了如下资料:
工业革命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教育,以尽快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举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这些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德国工业革命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并取得了远比英、法等国更大的成就。
【任务三】
教育、科技、人才密不可分。第三小组同学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摘录了如下学习内容:
(1)根据以上资料卡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2分)
A.教育回应时代变迁,又深刻影响社会发展。( )
B.西汉时期,学校教授儒学,其他学派因此失传。( )
(2)根据资料卡片归纳汉武帝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并结合所学重庆历史的知识,概述西汉时期巴郡教育的发展与影响。(2分)
(3)根据资料概括出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改革回应了怎样的时代需求?(2分)
(4)根据这一学习内容,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党做出了怎样的战略部署?(3分)
(5)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你,请将个人与探究主题相结合,写一句留言。(2分)
【答案】(1)正确。 错误。
(2)态度:重视学校教育;影响:中原文化传入巴蜀地区,为巴蜀文化注入先进文化的血液;巴蜀分治保持自身特色的文化同时又有民族交流,文化融合。
(3)特点:借鉴先进国家教育改革、学龄儿童入学率高、多层次结合教学。需求: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急需科技人才。
(4)作用: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5)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等。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科教兴国战略;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催生了私学;西汉时期处于大一统局面,统治者积极推进教育发展,可见,教育回应时代变迁,又深刻影响社会发展,本题说法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学校教授儒学,可以推动儒学的发展,但不能代表其他学派因此失传,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2)本题考查汉武帝对教育的态度及巴蜀地区教育的发展。态度:根据材料“在京师兴办太学;推广文翁办学经验,在郡国建立学校。在学校教授儒学”,可以归纳为重视学校教育;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统治这对巴蜀地区实行巴蜀分治,且直属天子管辖,一些中原贵族迁徙到巴蜀地区,因而,中原文化传入巴蜀地区,为巴蜀文化注入先进文化的血液;巴蜀分治保持自身特色的文化同时又有民族交流,文化融合。
(3) 本题考查德国教育改革的特点。特点:根据材料“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可以归纳为借鉴先进国家教育改革、根据材料“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 可以归纳为学龄儿童入学率高、根据材料“各邦政府还举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可以归纳为多层次结合教学。需求: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初期、1825年、德国工业革命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并取得了远比英、法等国更大的成就",可从工业革命的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方面阐述,即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急需科技人才。
(4)本题考查教育、科技、人才的作用及相关部署。作用:根据材料“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可归纳为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战略: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5)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材料强调了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并对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可阐述为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正确。错误。
(2) 态度:重视学校教育;影响:中原文化传入巴蜀地区,为巴蜀文化注入先进文化的血液;巴蜀分治保持自身特色的文化同时又有民族交流,文化融合。
(3) 特点:借鉴先进国家教育改革、学龄儿童入学率高、多层次结合教学。需求: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急需科技人才。
(4) 作用: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5) 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等。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汉武帝对教育的态度及巴蜀地区教育的发展,德国教育改革的特点,教育、科技、人才的作用及相关部署等知识。难度较大,题目考查方式比较灵活,掌握基础知识,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2分,共20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储粮总数为1266万石(约等于现在100万吨)。
——《含嘉仓:深埋地下的隋唐传奇》
材料二 两宋赋税情况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000 45095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材料三
清代开荒执照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状况?列举这一时期改进和推广的两个生产工具。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全国经济重心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所推行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政策的作用。(2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古代经济的繁荣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分)
【答案】(1)粮仓丰实;曲辕犁和筒车。
(2)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生产。
(3)垦荒政策。作用: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要重视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注意农业、工业和商业协调全面发展;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唐玄宗时期,全国粮仓储量巨大,反映了唐朝粮仓丰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改进和推广使用了曲辕犁和筒车;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南方战乱少 ,社会安定; 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 政府重视生产等;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清朝鼓励垦荒,推行垦荒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垦荒政策的推行, 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 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 为清朝前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
(4)启示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重视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注意农业、工业和商业协调全面发展;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等;
故答案为:(1)粮仓丰实;曲辕犁和筒车。
(2)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生产。
(3)垦荒政策。作用: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要重视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注意农业、工业和商业协调全面发展;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等。
【点评】(1)(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紧贴这些变化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注意从多方面思考,尽可能回答全面;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0.大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指出:“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到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如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依靠综合国力和发展需要,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国际盛会,如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4年在浙江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2022年在北京举行的24届冬奥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的举办,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自信、开放、包容、友善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出的“中国声音”有哪些?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分)
(3)依据材料三,一系列国际盛会的举办向世界展现了怎样的中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布局?
(4分)
【答案】(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2)由敌对到正常;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3)展现了一个自信、开放、包容、友善的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全方位外交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根据材料一“到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印度、缅甸两国总理积极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苏在不同时期关系示意图可知,新中国成立,美国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敌对中国; 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因此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由敌对到开始实现正常化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美国角度看待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是因为在冷战中处于劣势,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从中国角度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二者促使中美关系发生变化。
(3)本题考查大国外交。根据材料三“一系列国际盛会的举办”向世界显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是自信、开放、友善的国家。中国特色大国全面推进,积极开展多变外交活动活伙伴外交,与各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形成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故答案为:(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2)由敌对到正常;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3)展现了一个自信、开放、包容、友善的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
【点评】本题以外交为主线,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中美关系、大国外交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图片等信息,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蓝田人遗址位于陕西,马坝人遗址位于广东,穿洞人遗址位于贵州,而元谋人遗址位于( )
A.云南 B.北京 C.山西 D.江苏
2.下列属于华佗的成就的是( )
①能使用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 ②潜心钻研医学,写成《伤寒杂病论》③模仿五禽,编写医学体操“五禽戏”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为“医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事件惨状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
A.五代十国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4.《华夷一体与元代开阔正大的文化气象》一书中记载:“疆域的辽阔、民族的众多,带来恢弘的气象,曲之所包容者也广;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使得曲作家不仅什么都能写,而且什么都敢写,无所忌惮,遂以'驳杂称之。”材料反映了元曲的产生是由于( )
A.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B.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C.元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D.恢宏气象与文化政策
5.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此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D.义和团运动
6.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B.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C.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D.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7.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包括( )
①彭德怀 ②黄继光 ③邱少云 ④叶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两岸暂时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造成今天“两岸暂时别离”的直接原因是( )
A.日本割占台湾岛 B.荷兰殖民者抢占台湾
C.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 D.“台独”分子分裂台湾
9.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10.在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探究课上,同学们认为文艺复兴的实质体现在“兴 ”上。这个 “兴 ”
的含义是指( )
A.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封建文化的兴盛
C.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 D.封建神学的复兴
11.在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 美国》中的一段解说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碑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造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他们分别领导美国参加的战争是( )
A.独立战争 南北战争
B.独立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C.南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12.据统计,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工业产量倒退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各国失业率达到30%-50%。这组数字反映出经济大危机( )
A.持续时间长 B.波及范围广 C.破坏性大 D.产生影响小
第Ⅱ卷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东汉时,宦官 总结前人经验, 改进造纸工艺, 制作出更为物美价廉的植物纤维纸。造纸术的发明改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14.【革命旗帜】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15.毛泽东曾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人民海军诞生的标志是
16.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议会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 》,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平等、侵权等原则。
17.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 成为严重的问题。
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8.某校九年级(2)班开展以“时代 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
第一小组同学根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整理了以下资料卡片:
【任务二】
第二小组同学根据吴于塵、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近代史编(下卷)》摘编了如下资料:
工业革命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教育,以尽快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举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这些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德国工业革命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并取得了远比英、法等国更大的成就。
【任务三】
教育、科技、人才密不可分。第三小组同学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摘录了如下学习内容:
(1)根据以上资料卡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2分)
A.教育回应时代变迁,又深刻影响社会发展。( )
B.西汉时期,学校教授儒学,其他学派因此失传。( )
(2)根据资料卡片归纳汉武帝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并结合所学重庆历史的知识,概述西汉时期巴郡教育的发展与影响。(2分)
(3)根据资料概括出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改革回应了怎样的时代需求?(2分)
(4)根据这一学习内容,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党做出了怎样的战略部署?(3分)
(5)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你,请将个人与探究主题相结合,写一句留言。(2分)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2分,共20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储粮总数为1266万石(约等于现在100万吨)。
——《含嘉仓:深埋地下的隋唐传奇》
材料二 两宋赋税情况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000 45095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材料三
清代开荒执照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状况?列举这一时期改进和推广的两个生产工具。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全国经济重心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所推行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政策的作用。(2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古代经济的繁荣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分)
20.大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指出:“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到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如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依靠综合国力和发展需要,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国际盛会,如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4年在浙江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2022年在北京举行的24届冬奥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的举办,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自信、开放、包容、友善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出的“中国声音”有哪些?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分)
(3)依据材料三,一系列国际盛会的举办向世界展现了怎样的中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布局?
(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