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09:44: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字形中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是(  )
A.象形字 B.会意字 C.形声字 D.假借字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A:象形字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A项不符合题意;
B:会意字是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形声字是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来表示类别,组成新字,C项符合题意;
D:假借字是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霍去病慕是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汉代的霍去病(  )
A.为镇压诸侯叛乱作出贡献 B.为西汉击败匈奴作出贡献
C.为治理黄河泛滥作出贡献 D.为开荒种地戍边作出贡献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仓皇遁逃,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B项正确;
为镇压诸侯叛乱作出贡献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为治理黄河泛滥作出贡献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为开荒种地戍边作出贡献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南宋的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B.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岳飞不畏强敌,精忠报国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南宋的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不符合题意;
B. 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不符合题意;
C. 岳飞不畏强敌,精忠报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回答。
4.下列各项中,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  )。
①朝政腐败,宦官专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增派苛捐杂税
④大规模农民起义 ⑤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官僚、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朝廷增派苛捐杂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广大人民群众无法生活,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这些都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在明朝灭亡后,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年代尺有助于我们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下面历史年代尺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A.列强的侵略与反抗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11月,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1905年8月,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4月,黄兴领导发动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取得胜利,这些时间和事件显示的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列强的侵略与反抗,题干中没有体现侵略和反抗,不符合题意;
C. 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北洋军阀统治开始于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不符合题意;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题干中没有显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时间,依据时间判断出事件,再结合对这些事件主题的分析理解回答。
6.张之洞提道:“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 ”,可以看出,1895年以后,很多人开始创办报馆,翻译报纸,进行评议,从上海开始,流行各省,这表明 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题干中没有提及新式学堂创办,不符合题意;
C. 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题干中没有提及国民革命蓬勃开展,不符合题意;
D.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题干中没有提及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八大
【解析】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A项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邓小平理论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C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D项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共十八大的相关史实,要求准确识记史实。
8.“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在家就能点外卖”“逛街骑共享单车”,这些现象反映出(  )
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的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④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在家就能点外卖”“逛街骑共享单车”,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国
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①②③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题干无法反映出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④错误,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衣食住行的变迁。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
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这里“转型时期 ”的变化趋势是(  )
A.庄园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变
B.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C.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D.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走向瓦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因此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C项正确;
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因此,不存在庄园经济向封建经济的转变,排除A项;
由题干材料“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可知,这一变化趋势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因此,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认识。
10.“平民—将军—平民—总统—平民”,八年军旅生涯,置生死于度外;八年总统执政,值国家最艰难之时。这位伟人是(  )
A.华盛顿 B.托马斯·杰斐逊
C.林肯 D.富兰克林·罗斯福
【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A.由题干中的“平民—将军—平民—总统—平民”,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作为平民的华盛顿在战争中担任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成为一名将军,战争胜利后退出军队,恢复平民的生活,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93年连任,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续任,故选项A项符合题意;
B. 托马斯·杰斐逊 ,不符合题意;
C.林肯,不符合题意;
D. 富兰克林·罗斯福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下列选项与题意相符的是(  )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工人队伍壮大
C.人口素质提高 D.贫富差距加大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变革,是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抗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机器的使用,手工业者破产,失业人口增加,导致工资水平下降。 无产阶级只能通过劳动获取收益,起早贪黑,却日益贫困,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让学生正确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当前,越来越多的家乐福、肯得基、麦当劳等跨国公司连锁店落户衡阳城。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B.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C.生活方式单一化 D.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越来越多的家乐福、肯得基、麦当劳等跨国公司连锁店落户衡阳城。说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本题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理解,经济全球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是要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第Ⅱ卷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展开的战争,史称“   ”。
【答案】楚汉之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故答案为:第1空、楚汉之争;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14.   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答案】重文轻武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即重文轻武政策。
故答案为:
重文轻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重文轻武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
1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答案】重工业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故答案为:重工业。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6.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答案】大学的兴起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故答案为:大学的兴起。
【点评】本题考查大学的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17.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   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
【答案】南斯拉夫联盟
【知识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
故答案为:第1空、南斯拉夫联盟。
【点评】本题考查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8.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交往交流】
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编自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元稹《法曲》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交融发展】
材料二:元朝的民族交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等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s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国家统一】
材料三(如图):
【巩固边疆】
材料四: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西北地区的管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a.册封达赖和班禅;b.建立金瓶掣签制度;c.设置驻藏大臣;d.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e.设置伊犁将军。
【感悟提升】
材料五:2023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1) 材料一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状况?从材料中能看出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请用史实加以说明。(2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2分)
(3)元朝在材料三图中序号②和③处设置的管理机构的名称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简述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3分)
(4) 请从材料四中分别找出清朝管辖西藏和新疆地区的措施各一项。(填写序号即可)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2分)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分)
【答案】(1)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交融;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2)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3)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管辖西藏:abc;管辖新疆:e;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
(5)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作贡献;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音文字,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和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1)状况:根据“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和“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知,材料一诗句反映的社会状况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交融;民族政策:从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中能看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长。
(2)特点:根据材料二“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可得出是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3)名称:根据图片“元朝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处是西藏,③处是台湾,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南地区,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措施:根据材料四“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西北地区的管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a.册封达赖和班禅;b.建立金瓶掣签制度;c.设置驻藏大臣;d.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e.设置伊犁将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管辖西藏地区的措施有册封达赖和班禅;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设置驻藏大臣。清朝管辖新疆地区的措施是设置伊犁将军。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理好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
(5)如何铸牢:根据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可围绕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如: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作贡献;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音文字,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和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故答案为:
(1)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交融;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2)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3)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管辖西藏:abc;管辖新疆:e;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
(5)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作贡献;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音文字,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和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朝民族交融特点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朝加强边疆管理措施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清朝加强西藏和新疆管理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2分,共20分)
19.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以“民族危机的加剧”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不大理会其他国家的自命不凡的国家。她视所有其他国家都不如她……一记来自外国强国的有力准确一击,就会动摇她的基础。
——1836年《中国丛报》登载
材料二 一律预备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
——《申报》1895年5月15日
问题一:你知道材料一中率先对中国“准确一击”的国家是哪个国家?该国出于何种目的向中国发起战争?
问题二:材料二中“全台归于倭人”出自中国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该不平等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任务二【以图说史】
历史图片一 历史图片二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辛丑条约》签约时的场景
任务三【以史为鉴】
(1)一组同学搜集了以下文字史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他们解答以下问题。(2分)
(2)问题一:历史图片一中的遗址与哪次战争有关?(3分)
问题二:结合历史图片二及所学知识,《辛丑条约》签订后,其中哪个条款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一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3)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的沉重感受就是——屈辱。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3分)
【答案】(1)问题一: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问题二:《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问题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问题二: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只有善于学习先进、敢于创新,国家富强,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等。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林则徐禁烟运动;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率先发动了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年;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全台归于倭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中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依据任务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遗址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造成的;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辛丑条约》签订 ,其中的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一条款,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使得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只有善于学习先进、敢于创新,国家富强,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等 ;
故答案为:(1) 问题一: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问题二:《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 问题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问题二: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只有善于学习先进、敢于创新,国家富强,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等。
【点评】本题的前三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包括文字和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 14 世纪末,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手工工场主雇用工人进 行商品生产。15 世纪至 16 世纪,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租地农场。租地
农场主雇人进行商品化种植或养殖生产,用雇佣劳动者取代了传统的依附农民。
材料二 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 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试验的精神,从而在精
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材料三 直到 1500 年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 1500 年左右,它变而成为一 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
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4世纪末到 16世纪的西欧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出现了哪两种新的生产经营 方式。从工场主或农场主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两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属于什么性质。(3分)
(2)材料二中“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 ”的运动是什么 体现了什么样的时
代精神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西洋从“一道栅栏 ”变成“一座桥梁 ”与哪一历史事件 有关。你同意帕尔默的“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这个观点吗 说出你的理由。 (3分)
(4)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事件对欧洲有什么共同影响 (3分)
【答案】(1)城市:手工工场;农村:租地农场。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3)新航路开辟。同意;理由: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而可以说“对欧洲人是有利的”,同时给亚、非、拉美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因而可以说“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4)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或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1)方式:根据材料一“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手工工场主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的信息可知,14世纪末到16世纪的西欧在城市出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手工工场;依据材料一“15至16世纪,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租地农场”的信息可知,农村出现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租地农场;性质:结合所学可知,从工场主或农场主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两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2)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的运动是文艺复兴;精神: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3)事件:根据材料三“但在1500年左右,它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西洋从“一道栅栏”变成“一座桥梁”的变化与新航路的开辟有关;观点及理由:我同意帕尔默的“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这个观点,因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而可以说“对欧洲人是有利的”,同时也给亚非拉美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因而可以说“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4)影响: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事件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或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
(1)城市:手工工场;农村:租地农场。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3)新航路开辟。同意;理由: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而可以说“对欧洲人是有利的”,同时给亚、非、拉美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因而可以说“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4)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或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欧经济与社会发展、文艺复兴以及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的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字形中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是(  )
A.象形字 B.会意字 C.形声字 D.假借字
2.霍去病慕是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汉代的霍去病(  )
A.为镇压诸侯叛乱作出贡献 B.为西汉击败匈奴作出贡献
C.为治理黄河泛滥作出贡献 D.为开荒种地戍边作出贡献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南宋的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B.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岳飞不畏强敌,精忠报国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4.下列各项中,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  )。
①朝政腐败,宦官专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增派苛捐杂税
④大规模农民起义 ⑤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年代尺有助于我们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下面历史年代尺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A.列强的侵略与反抗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6.张之洞提道:“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7.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在家就能点外卖”“逛街骑共享单车”,这些现象反映出(  )
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的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④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
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这里“转型时期 ”的变化趋势是(  )
A.庄园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变
B.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C.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D.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10.“平民—将军—平民—总统—平民”,八年军旅生涯,置生死于度外;八年总统执政,值国家最艰难之时。这位伟人是(  )
A.华盛顿 B.托马斯·杰斐逊
C.林肯 D.富兰克林·罗斯福
11.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下列选项与题意相符的是(  )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工人队伍壮大
C.人口素质提高 D.贫富差距加大
12.当前,越来越多的家乐福、肯得基、麦当劳等跨国公司连锁店落户衡阳城。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B.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C.生活方式单一化 D.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第Ⅱ卷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展开的战争,史称“   ”。
14.   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1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16.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17.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   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
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8.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交往交流】
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编自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元稹《法曲》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交融发展】
材料二:元朝的民族交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等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s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国家统一】
材料三(如图):
【巩固边疆】
材料四: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西北地区的管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a.册封达赖和班禅;b.建立金瓶掣签制度;c.设置驻藏大臣;d.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e.设置伊犁将军。
【感悟提升】
材料五:2023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1) 材料一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状况?从材料中能看出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请用史实加以说明。(2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2分)
(3)元朝在材料三图中序号②和③处设置的管理机构的名称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简述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3分)
(4) 请从材料四中分别找出清朝管辖西藏和新疆地区的措施各一项。(填写序号即可)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2分)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分)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2分,共20分)
19.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以“民族危机的加剧”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不大理会其他国家的自命不凡的国家。她视所有其他国家都不如她……一记来自外国强国的有力准确一击,就会动摇她的基础。
——1836年《中国丛报》登载
材料二 一律预备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
——《申报》1895年5月15日
问题一:你知道材料一中率先对中国“准确一击”的国家是哪个国家?该国出于何种目的向中国发起战争?
问题二:材料二中“全台归于倭人”出自中国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该不平等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任务二【以图说史】
历史图片一 历史图片二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辛丑条约》签约时的场景
任务三【以史为鉴】
(1)一组同学搜集了以下文字史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他们解答以下问题。(2分)
(2)问题一:历史图片一中的遗址与哪次战争有关?(3分)
问题二:结合历史图片二及所学知识,《辛丑条约》签订后,其中哪个条款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一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3)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的沉重感受就是——屈辱。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3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 14 世纪末,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手工工场主雇用工人进 行商品生产。15 世纪至 16 世纪,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租地农场。租地
农场主雇人进行商品化种植或养殖生产,用雇佣劳动者取代了传统的依附农民。
材料二 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 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试验的精神,从而在精
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材料三 直到 1500 年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 1500 年左右,它变而成为一 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
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4世纪末到 16世纪的西欧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出现了哪两种新的生产经营 方式。从工场主或农场主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两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属于什么性质。(3分)
(2)材料二中“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 ”的运动是什么 体现了什么样的时
代精神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西洋从“一道栅栏 ”变成“一座桥梁 ”与哪一历史事件 有关。你同意帕尔默的“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这个观点吗 说出你的理由。 (3分)
(4)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事件对欧洲有什么共同影响 (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