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18 11:4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文革”中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受挫(1966--1976)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1956年农民生活状况:
今年办起“初级社”,……我一个人就拿到手了65元,这还不算口粮款。65元啊,这可是解放以来,到手钞票最多的一年了。我们全家老小都添新衣,做棉衣,购小农具,买日用生活品。猪肉也多吃,咸鱼更是经常不断。生产好,收入多,吃得饱,力气足,觉悟也高了,想想心里就美啊!思考:为什么1956年生活水平会提高?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1、标志: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内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农业、手工业:
个体私有制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集体所有制)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全民所有制)改造前改造后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改造方式: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标志: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内容:(2)实质:(3)意义:(4)存在的问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②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造后期,急躁和粗糙(急于求成)变私有制为公有制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是成功的?成功原因:符合经济规律适合中国国情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一)成功的探索《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课外阅读)中共“八大”(1956、9)“八字方针”(1960)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一)成功的探索《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课外阅读)(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形势发生根本变化中共“八大”(1956、9)“八字方针”(1960)材料:
一、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摘自“中共八大”的部分 材料反映我国怎样的历史现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
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摘自“中共八大”的部分 这又反映我国怎样的历史现象?我国的基本矛盾、主要任务(2)内容:
(3)意义:①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
②规定主要任务: 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2、中共“八大”(1956、9)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1958年农民生活状况:

社会主义了,公社变大了,原以为小社分这么多钱,大社更加有得分了,哪知道从此以后,年年没钱分,年年倒欠。肚皮吃不饱,出工也不出力了。搞深耕,买工具,花钱多,季节错过,过春节还在种冬麦。晚稻耘田的时候,上面说要积肥,不准耘田,结果肥料没有积,田荒了。思考:为什么1958年生活水平反而下降了?(二)、探索中的重大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大跃进就是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跃进、大跃进、特大跃进的标准:工业平均年增长20%,农业增长10% —— 跃进
工业平均年增长25%,农业增长15% —— 大跃进
工业平均年增长35%,农业增长20% —— 特大跃进中国的实际增长情况:1953~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1%;
1953~197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9%;
1979~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 什么是人民公社的特点?
1958年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
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
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一切财
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
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分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
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这些实际上都是
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
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并严重挫伤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2、特点: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指导思想)
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标志)(二)、探索中的重大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高指标、瞎指挥 1957年,苏联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
泽东也提出中国用15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
产量赶上英国,但1958年先改为7年,后改为3年
赶上英国。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感悟历史】“大跃进”时期农业
“高产卫星”宣传画千斤重的大南瓜【感悟历史】人民公社时期的“共产风” (1958年) 鼓足干劲加油干 放开肚皮吃饱饭人民公社好【感悟历史】2、特点: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指导思想)
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标志)3、实质:“左”倾冒进错误4、影响: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极大破坏
②导致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二)、探索中的重大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调整中前进1、措施:
2、结果: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1、国民经济陷入混乱:①经济计划废置; ②经济工作瘫痪;
③交通运输阻塞; ④企业管理混乱;
⑤物质供应紧张; ⑥人民生活下降2、“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
②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
其宝贵的发展机会,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L Y M252006.12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思考】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留给我们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①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②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③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稳步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