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1991年岁末,莫斯科风雪弥漫,克里姆林宫屋顶上已不见印有锤子和镰刀的鲜艳红旗”。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宪章运动失败 B.巴黎公社失败
C.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D.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20世纪80年代中期 B.1989年下半期 C.1990年初 D.1991年底
3.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苏联正式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那么下面哪些是它的弊端( )
①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②产品品种单调,质量差
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④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镰刀锤子旗下降,之后升起了白蓝红三色旗,这件事反映的史实是( )
A.苏联解体 B.两德统一
C.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D.南斯拉夫解体
5.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进行了改革。其中成效较为突出的国家是
A.保加利亚 B.匈牙利
C.捷克斯洛伐克 D.南斯拉夫
6.“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印有锤子和镰刀的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滑落,它似乎带着无奈与遗憾、不甘与挣扎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寒风中,只有几个匆匆过客看到了这个历史性的场面。一个苦难辉煌交织的大国就这样在历史的烟尘中无声地消失了……”。材料中“一个苦难辉煌交织的大国”指的是( )
A.英国 B.德国 C.苏联 D.西班牙
7.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从此正式解体。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是( )
A.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 戈尔巴乔夫实行错误的政策
C.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D. 民族矛盾的激化
8.“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材料描述的大国是:
A.南斯拉夫 B.苏联 C.奥匈帝国 D.德国
9.“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德国实现统一”、“克里姆林宫上空的旗帜悄然落下”。以上史实反映的实质是( )
A.集权管理制度的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C.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D.国家版图发生了改变
10.苏联从成立到解体,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B.农业发展长期滞后
C.受美国的打击
D.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
11.“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 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直接“毁灭”这个超级大国的苏联领导人是( )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12.下列事件改变了俄国(或苏联)社会性质的有( )
①1861年改革 ②十月革命 ③苏联建立 ④苏联解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现在世界上只有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但这绝不意味着世界是单极的。”这种世界政治局面出现在( )
A.十月革命后 B.华约成立后
C.东欧剧变后 D.苏联解体后
14.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 )
A.国家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15.下列不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趋势的事件是( )
A.北约建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WTO建立
第II卷(非选择题)
16.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⑴“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和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⑵“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和争霸最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步骤二】画面回放,再现历史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2005年6月7日,为了纪念这位沙皇在世界近代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俄罗斯政府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在揭幕仪式上,卢日科夫市长说:“今年俄罗斯人民有幸经历了本国历史上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终于在莫斯科落成了。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⑶通过材料分析美国和俄国分别通过什么历史事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⑷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她一手是高举火炬,一手紧握一本书。这本书是哪部文献?
【步骤三】关注现实,展望未来
⑸让历史告诉未来,请你就美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发表你的见解。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比中国与俄国(苏联)的关系更显得变幻多端、色彩斑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打响后,俄国人再也不愿意站在门外看热闹了,沙皇政府认定这是趁火打劫的大好时机,向英法两国表示对于“有关欧洲共同利益”的要求,愿意与英法携手合作。……1860年初,沙皇政府决定仍以“和平”和“中立”的身份,周旋于中国和英、法之间,为俄国谋取最大的利益。
——《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
(l)材料中“战争”和“最大的利益”分别指什么?
材料二 李大钊:“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据材料二,指出李大钊和毛泽东共同颂扬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开创性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 在结束对德作战整整3个月后,苏联履行自己的诺言,……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援助,也为反法西斯盟国最终击败日本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诺言”是在哪次会议上承诺的?为了履行“诺言”苏联又采取了怎样的实际行动?
材料四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世界的政治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解体的影响。
18.中苏两国曾经走过同样的路,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怎么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和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
请回答:(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寒冬”的显著特点。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给苏联带来了怎样的命运?
材料二 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2)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当时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苦干实干,还需要运筹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追求梦想的经验和教训。
请回答:(3)结合中苏两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及其结果,请你就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2.D
3.A
4.A
5.B
6.C
7.A
8.B
9.C
10.D
11.C
12.A
13.D
14.C
15.A
16.
(1)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1991年苏联解体
(3)独立战争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4)《独立宣言》
(5)三种观点:一是和平友好。原因或理由: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等。二是时有摩擦时有缓和;三是摩擦不断,关系恶化。后两种理由略。
17.
(1) 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利益: 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2)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或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3)雅尔塔会议;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4)苏联解体表明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18.
(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斯大林“寒冬”的特点:高度集中;命运:导致苏联解体。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3)认识:略,如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改革要抓住时机又不能急于求成;改革要注意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