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情景描绘 1918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但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请同学们思考,这个老农为何在买东西的时候,还在不断地张望、担心呢?反映了当时俄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917年11月7日攻打冬宫1917年11月6日列宁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人几道封锁线,来到彼得格勒亲自指挥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武装起义。 1917,11,7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召开材料 1918年3月3日,德国与苏俄签订,苏俄割让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赔款60亿马克。列宁说它是一个“极端屈辱……不幸的和约,……我们交出了许多空间,但是赢得了使自己得以巩固的时间”。
“如果我们不在《布列斯特和约》上签字,几个星期后我们将在苏维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布列斯特和约》
思考:这是一个“极端屈辱……不幸的和约”列宁为什么还要签定?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生叛乱威胁政权③国际: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权武装干涉④战争破坏:长期战争破坏苏俄的经济,物资匮乏1.背景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资料卡片思考:①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请结合教材举例说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苏饿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工业: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劳动: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制3.特点在“战时”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4.评价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在执行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
是
理
想
政
策
吗
?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一战、内战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本)工人、农民不满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废除不适应生产力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大旱灾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余粮收集制的强化资料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并声称: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921年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②严重政治危机1.背景2.标志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内容4.实质5.影响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异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余粮归农民支配)余粮收集制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部分国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物配给制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921年5.影响1)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2)到1925年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
3)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阅读材料: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联的农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证明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此表说明了什么问题?现实作用: 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是在承认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
实事求是精神。 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理论贡献: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背景、目的、内容、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启迪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4.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2.社会主义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艰难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5.改革要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苏俄两种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
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何启示?3.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大地的船长》 叶赛宁 他是舵手, 也是船长。 跟他在一起, 飓风也不可怕。 因为来自全国各地所有的党员 ,整个的党,都是他的水手。 --- 那时,将不是我, 而是另一种命运的诗人, 在你们中间, 用另外一种新的语言, 向你们朗诵赞美斗争的诗篇。
他会说: “只有那一个航海家, 他在斗争中锤炼了心灵, 终于为世界发现了谁也没有发现的新大陆。 苏俄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从而使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小结1【2000.广东.3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2【2003.上海.15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AB3、【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AB5、【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6、【1996全国2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AA7、【1996上海24】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政策的相似点是( )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A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第四卷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 突破。 ——摘自纪录片《大国崛起》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生活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错误: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