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节选)》课堂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边城(节选)》课堂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9 08: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边城(节选)》课堂实录
任务一:赏俗。通读全文,找一找你感兴趣的关于湘西节日风俗的描写,说一说感兴趣的理由是什么。
生:我看到端午节穿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可以吃鱼吃肉。
师:请把你找到的语句朗读一遍。
(生朗读:“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师:这一段好像很平凡,为什么对这一段感兴趣?
生:主要是这些风俗现在不多见了。穿新衣、吃鱼吃肉现在很平常,那时候却是过节才有,说明那时候很贫穷。
师:这的确是物质比较缺乏的年代的事情,但是作者要表现的是不是这种贫穷?
生:不是,应该是表达那种喜悦快乐,难得有一次穿新衣、吃鱼吃肉的快乐,我觉得这种快乐非常单纯,也非常强烈。
师:对的。请同学们再说说还有哪些风俗的描写。
生:第 3 节描写了划船的风俗。
(生朗读“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段。)
师:这一段介绍了当地端午节划船的习俗。同学们觉得有哪些震撼人心的因素?
生:船只的样式很奇特,不多见,“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
生:有颜色的描写,“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带头的“头上缠着红布包头”,显得很热烈,很喜庆。
生:还有声音的描写,有锣鼓敲打,“鼓声如雷鸣”,写两岸人“呐喊助威”,竞赛的氛围很浓厚,场面非常热烈。
师:这是作者对当地当时端午风俗的介绍,表现了节日的热闹、喜庆,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还写了哪些风俗?
生:第五章还写了正月十五放烟火的风俗。
(生朗读“城中军营里,税官局长公馆……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一段。)
师:这话是在介绍制作烟火,很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和我们现在的烟火有什么不同?
生:外壳是“老毛竹筒”或者“镂空棕榈树根株”,很原始,就地取材。
生:“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是介绍烟火的火药制作,感觉很危险,那时的人们很舍得下工下料,工艺很实在。
师:“一千槌八百槌”,注意“槌”的写法,他没有用这个“锤”。可能两者材料不同,外形不同,作用也不同。《阿 Q 正传》中,阿 Q 舂米,可能用的就是这种“槌”。
师:从这些节俗的描写中,我们能看到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生:人民生活很淳朴,为能穿新衣、吃鱼吃肉而欢乐,节俗的味道很浓。
生:人们热爱生活,为喜庆的节日而欢乐,这种欢乐非常单纯,甚至具有一种童年色彩。
生:社会生活相对比较安定,人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文章充满世俗的烟火味。
任务二:审美。精读小说第四部分,说一说哪些情节体现了人情美。
(生朗读:“祖父心想:‘……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
生:这一段是说,祖父请朋友帮他看着渡船,自己带翠翠来看划船,觉得内心不安,想要让朋友也来看看划船。表现了祖父时时把别人放在前面,不愿意亏欠别人的品格。
师:说得很好,这是体现祖父和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关于祖父和朋友之间的描写还有吗?
(生朗读:“但那替手对于看龙船已无什么兴味,却愿意同老船夫在这溪边大石上各自再喝两杯烧酒。”)
生:祖父和朋友的关系十分融洽,朋友不愿意去赶赛龙舟的热闹,却很愿意和老朋友一起喝酒来消磨时光,我们可以体会到朋友之间那种深厚的友谊。
师:说得很好。这一部分还写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生:还写了祖父和翠翠的亲情。比如,第 6 节和第10节,两次写到翠翠产生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古怪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说明她非常担心爷爷“死了”。这体现了翠翠对爷爷的极度依恋,生怕爷爷去世,自己孤单一人。
师:这两个句子在文章里出现的确非常突兀、惹眼。这正是翠翠对爷爷爱的体现。还有体现这种亲情的语句吗?
(生朗读:“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
生:本来是祖父陪同翠翠来城里看划船,但是翠翠非常懂事,不放心把祖父丢在城里,这也是对爷爷的关爱。
师:作者为什么说“同黄狗赶回家去”,为什么不说“带着黄狗回家去”或“独自赶回家去”?
生:翠翠是把黄狗当成了家人看待,翠翠认为自己和黄狗是平等的家人关系,不是从属关系。如果说“独自赶回家去”,黄狗就被忽略了,显得地位更低。
师:对。翠翠把黄狗当成了平等的家人,她认为既然是三个人一起出来,那么就三个人一起回去,把爷爷一人丢下是不该的,这是亲情,也是一种仗义。珍爱亲情,为人仗义,是翠翠性格中受爷爷影响很重要的一面。
师:提到黄狗,作者很有意思地设计了二老傩送和黄狗对峙的一段情节,这一段体现了傩送怎样的个性?(指定一男生朗读:“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老兄,你要怎么!’”一段。)
生:傩送还是很文明的,他没有骂或者打狗。
师:讲文明、讲礼貌这些词可能用在傩送身上不太合适。想一想他为什么不打狗?
生:可能是他不肯打骂一个女孩子身边的狗,去间接欺负这个女孩子,体现了他的善良、正直。
生: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这是翠翠和老船夫家的狗,他对老船夫是熟悉的,可能也是很尊敬的。
生:文章里提到傩送有力量,会武功,经常随着家里的船队闯荡江湖,所以他用鸭子吓唬黄狗,还称呼狗为“老兄”,明显带有一点江湖气息。但是他只是吓了狗一下,不愿意轻易使用武力。就是说,傩送是很讲武德的。
师:对,傩送善良正直,关爱弱小,不肯欺凌弱小,身上还带有一些江湖人的气息。小伙子可说是讲究武德的。
师:沈从文所刻画的茶峒小城,人和人之间充满了美好的感情,这里也许有杀人的可怕传说,但是没有那种尔虞我诈、名利争夺,有的是美好的友情、亲情、爱情,这些都是作者着意表现的人情之美。作者把边城的人情美和都市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任务三:感悲。(投影)沈从文说:“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师:再读小说第四部分,找一找你觉得有哪些可以让人悲痛的地方。作者说他叙述的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从整篇小说看,写端午等节日的氛围时是快乐的,其余部分可以说都是以“哀”居多,全文笼罩着一种忧伤、悲凉和惆怅,请同学们结合语句和自己的感受谈一谈。
(生朗读“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和“祖父到了那渡船处时,见代替他的老朋友,正站在白塔下注意听远处鼓声”。)
生:我认为这个老人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他的人生可能就是一个悲剧,独自一人,内心非常孤寂、悲凉。
师:说得对。虽然只是一个次要人物,但是作者对他的设定是没有家庭的孤独之人。《边城》中的几位老人似乎都有这样的特点,老船夫是这样,杨马兵是这样,顺顺其实也是这样,都是家庭破碎或者根本没有家庭的。“站在白塔下注意听远处鼓声”,一个动作,可以使读者产生很多想象——他想起了哪些事?哪些人?
(生朗读:“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生:我认为这是两位老人在借酒消愁,特别是那位“替手”一会儿就醉倒了,说明他并不善于饮酒,却宁可饮酒也不愿去看城里划船,可能这里就有一些让他悲伤的故事。
师:结合刚才同学们的讨论,从第四章看,这种“悲”更多地体现在人物处境的孤独和内心的孤寂、隔膜。大家看一看,这种“孤独感”还在哪些人物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生朗读:“后来看看天快黑了,军人扛了长凳出城看热闹的……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生:这一段话描写了划船比赛结束后,人们纷纷散去,夕阳西下,用景物描写渲染了翠翠心中的孤独。
生:翠翠是一个孤儿,爷爷是她唯一的亲人,所以她特别担心爷爷去世,也是内心孤独的表现。
生:第 8 节用“弹琴唱曲子”“划拳行酒的声音”以及油锅炒菜的声音,反衬了环境的安静,渲染翠翠内心的孤独。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以上两个人物的悲来自孤独,主要是由于家庭的破碎,亲人少或者没有亲人。作者又通过翠翠独处的时候来着力渲染她内心的孤独和悲愁。下文作者安排了翠翠和傩送的相遇、争吵,看起来要热闹一些,那么这里有没有“悲”的因素呢?
生:我认为他们的相遇并不愉快,他们的争吵起源于误解,翠翠误认为傩送邀请她,目的是欺侮她。
生:他们互相都存在误解、误会,翠翠认为傩送要欺侮她,傩送觉得翠翠还挺欣赏他,以为翠翠责骂狗是在赞美他。
生:他们都是停留在自己的思维里,翠翠以恶意揣度人,傩送则有些自鸣得意。古人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在作者笔下,这两个人可以说“一窍不通”。
师:那么能体现“悲”吗?
生:目前还不能体现,但是我认为他们误会重重的初遇,为下文的悲剧情节和悲剧结局做了铺垫。我认为造成《边城》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误会接着一个误会。
师:大家讨论得很好。作者创造了一个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似乎是个完美的世界。但是我们在阅读中发现,这里的人们在面对他人、面对世界、面对命运时,都带有那么一份无奈和悲凉。
这份无奈和悲凉增添了小说的韵味。人性为美,背景悲凉,或许这就是我们青年同学特别喜欢的所谓“凄美”韵致,本文或可理解为“凄美”典范,建议大家课外认真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