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08:2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明清之际,方以智认为,西学“贵在质测,征其确然耳”。清初戴震吸取了西学的逻辑方法撰写《孟子字义疏证》。戴震的学生焦循赞同利玛窦带来的地圆说,用西学的数学符号演绎自己的《易》研究。这反映出当时的西学东渐( )
A.增强了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趋势 B.推动了明清进步思想的产生
C.注入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D.拓展了儒家学说的研究领域
2.日本史书记载:“渤海国大使乌孝慎新贡《长庆宜明历经》,云是大唐新用经也”。历学家真野麻吕试用唐宣明历之后,建议推广使用。861年,日本宣布停旧历,改用宣明历。这体现了( )
A.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 B.周边国家全盘吸收唐代文化
C.中华先进文化的辐射 D.日本大化改新推动历法变革
3.既信教又崇拜祖先和孔圣人对于西方传教士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为此,教皇克莱门十一世两次派人向康熙传达谕旨,“训示”清朝贯彻天主教教义。这种态度激怒了康熙,他最后批示:“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这一做法( )
A.导致了中国闭关锁国 B.维护了天朝上国地位
C.反映出中西文化冲突 D.断绝了西学东渐进程
4.中华文明自产生以来,就在东亚一直处于文明辐射中心的地位,精神的“火焰”一直燃烧得比较炽热。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在汉字的基础上朝鲜创造出喃字,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谚文
B.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C.瑞典首都的中国宫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
D.中国的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在印度产生了影响
5.利玛窦及其他早期传教士在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中国固有的文化成就表示了极大的尊敬。他们认为孔子所开创的道德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欧洲文化的不足。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
A.兼收并蓄 B.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C.领先世界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6.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逐渐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并与当地社会环境习俗相结合,创新了茶文化的内涵。这反映出( )
A.欧美文化依托中国文化发展 B.文化交流的多样性特征
C.商品流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D.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7.孔子学院是中国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中外合作、非营利性教育官方机构。其当代价值是( )
孔子学院全球分布数量表(截至2023年)
大洲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总计
孔子学院数/所 170 209 83 76 25 563
所在国(地区)/个 37 38 27 47 5 154
A.推动当地教育居世界先进水平 B.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
C.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8.1984年,《儒家伦理》作为新加坡小学德育选修课本出版。新加坡教育部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培训,这些做法意在( )
A.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B.构建多元社会结构
C.厚植民族文化根基 D.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9.高句丽建国初期,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九华里处建立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达1775字。这表明( )
A.中韩文化历史渊源完全相同 B.儒学得到朝鲜社会普遍认同
C.东亚文化圈在此时已经形成 D.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0.西方学者说“近代科学只兴起于17世纪的欧洲,那时找到做出发现的最佳方法,但当时及其后的发现和发明在许多情况下都有赖于以前许多个世纪内中国在科学、技术与医学方面的进步。”“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上述材料反映( )
A.中华文化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 B.中华文化带来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C.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D.中国科技成果改变近代世界面貌
11.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
A.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 B.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 D.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12.20世纪60—80年代,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经济奇迹。理论界有学者提出“儒家资本主义”的概念,认为韩国、新加坡的发展源于儒家文化的优点。这一理论( )
A.推动了东亚各国经济现代化进程 B.反映了东亚文化交流的加深
C.科学分析了东亚奇迹出现的原因 D.肯定了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
13.越南人阮攸于清嘉庆年间出使中国时,接触到中国的古典文学,并对当时流行的“才子书”很感兴趣,其中就有《金云翘传》。由于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当时越南的社会状况极为相似,因此,阮攸回国后借用中国《金云翘传》的题材,创作出以自己的坎坷遭遇为主的《金云翘传》。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B.世界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C.中越文化在互鉴中不断发展 D.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不断加强
14.18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哥尔德斯密斯在其著作《世界公民》中借中国哲学家之口,赞许了中国“只服从一种法律,只听命于一个君主。四千年来只经过一度长期革命。……宗教迫害是不存在的,人们的不同主张也没有引起战争”。由此可知,哥尔德斯密斯意在( )
A.论证开明君主专制合理性 B.模仿中国体制改造欧洲社会
C.批判欧洲混乱的政治局面 D.推动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15.20世纪初法国服装设计师保罗波烈设计了名为“孔子”的大袍式样女装,这一时期也是女权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这说明了( )
A.文化传播可以改变时代精神 B.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取决于社会需要
C.政府政策影响了文化融合的效度 D.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西域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先秦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的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道的分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守仁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材料三 唐朝三百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来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
(1)根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指出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的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
(3)根据第(2)小问和材料三的案例,并结合本课第一目第二目相关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有何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观点(部分)
主张 出处
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礼记》
材料二 零和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概念,属于非合作博弈,即参与博弈赛局的双方,在严格遵守博弈规则的前提条件下,若是其中一方可以获得利益,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必然受损。所以,博弈双方的收益和损失之和永远为零,即博弈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零和博弈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的所有机遇、财富、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当世界中的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增加时,也就意味着别的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在减少,这便像一种无形的掠夺。
——摘编自[美]约翰·冯·诺伊曼著刘霞译《博弈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主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两种思想主张对当今全球治理的不同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概括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方以智是明代科学家,肯定西方科学注重实测实证的做法。戴震是清代思想家,吸收了西学的逻辑方法撰写《孟子字义疏证》。焦循是清代学者,用西学的数学符号演绎自己的《易》研究。明清时期,一部分中国学者吸收西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用于学术研究,反映西学东渐为思想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C项正确;戴震撰写《孟子字义疏证》,焦循从事《易》研究,这些属于儒家的经学,而非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近代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清进步思想主要内容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个性自由、反对重农抑商观念等,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孟子》《易》在明清以前就属于儒家学说的研究领域,看不出拓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渤海国大使乌孝慎新贡《长庆宜明历经》,云是大唐新用经也”“历学家真野麻吕试用唐宣明历之后,建议推广使用。861年,日本宣布停旧历,改用宣明历。”可知,渤海国和日本采用了唐朝的历法,这体现了中华先进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无法得出中日文化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唐朝历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无法得出“全盘吸收唐代文化”的结论,表述有误,排除B项;日本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既信教又崇拜祖先和孔圣人对于西方传教士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清朝贯彻天主教教义。这种态度激怒了康熙,他最后批示:‘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可知,天主教在传播过程中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儒学冲突,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康熙批示禁止洋人在中国传教,而非闭关锁国,排除A项;康熙下令禁止传教的原因是文化冲突,而非冲击了天朝上国的地位,排除B项;禁止洋人传教并没有完全断绝西方科技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正反向推断目的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据本题材料“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B项正确;在汉字的基础上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排除A项;瑞典在欧洲,而不是东亚,排除C项;印度在南亚,而非东亚,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中国固有的文化成就表示了极大的尊敬。他们认为孔子所开创的道德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欧洲文化的不足”和所学可知,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锋与交融丰富了世界多样文化的形式和内涵,B项正确。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只是材料的其中一个方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不可知是否领先世界,排除C项;“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这种最早或者开始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全球)。据题干描述,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路径与影响说明了商品流通对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中国茶作为商品在世界各地的流通,不仅带动了经济交往,也将茶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促使茶文化与各地文化习俗相融合,创新和发展了茶文化的内涵。C项正确; 欧美文化的发展并非单纯依托中国文化,而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排除A项;题干未直接强调商品流通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茶文化与各地文化结合创新,展现的是文化的多样性而非同质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孔子学院是中国大陆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非营利性教育中外合作建立的官方机构”可知,孔子学院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机构,所以孔子学院当代的价值是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居世界先进水平”的结论,排除A项;孔子学院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并不是要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排除B项;孔子学院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层面,无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新加坡)。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政府重视儒家伦理教育,并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这些做法意在厚植民族文化根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加坡政府重视儒家道德观与文化,与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结构,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方文化入侵,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根据材料“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说明汉字在古代朝鲜得到了传播,这可用于印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中韩文化渊源完全相同”的说法有误,中国与韩国文化渊源不同,排除A项;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并不代表儒学得到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排除B项;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代,而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中国)。根据材料“但当时及其后的发现和发明在许多情况下都有赖于以前许多个世纪内中国在科学、技术与医学方面的进步。”“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可知,西方近代科技兴起有很多有赖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方面的进步,这说明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中华文化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说法错误,排除A项;中华文化并没有直接带来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排除B项;中国并没有发展出近代科技,也没有改变近代世界面貌,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亚洲。根据材料“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和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朝鲜和越南在臣服明朝的前提下,也接受了部分周边势力的朝贡称臣,形成了以各自为核心的小型秩序圈。在以明朝为核心的秩序圈中,朝鲜、越南处于“夷”的地位,而在小型秩序圈中,则摇身一变为“华”的地位,可以接受他国朝贡,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内部的一些国家传播,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非民族国家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界各国”,且材料主旨不是“联系紧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殖民扩张对朝贡体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儒家资本主义”这一理论主要是指出儒家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如重视教育、勤奋工作、尊重家族和社会和谐等,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理论肯定了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推动了东亚各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说法夸大了儒家文化的作用,排除A项;“东亚文化交流的加深”表现为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但是材料主要表现“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而“东亚奇迹出现的原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由于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当时越南的社会状况极为相似,因此,阮攸回国后借用中国《金云翘传》的题材,创作出以自己的坎坷遭遇为主的《金云翘传》”可知,越南人阮攸在出使中国期间,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从而创作出以自己的坎坷遭遇为主的《金云翘传》,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A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而不是呈现不同文明的特色,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对越南的借鉴,不能体现互鉴,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对越南的影响,但两国的关系如何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哥尔德斯密斯在书中表达了对中国历史的认可,以此批判欧洲充满分裂、动荡、破坏、战争的局面,说明其意在改造欧洲社会,C项正确;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哥尔德斯密斯,不会歌颂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虽然称赞了中国,但是没有体现要学习中国体制,其意图是借中国历史来反思自身,排除B项; 18世纪的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初(法国)。据材料可知,宽松式女装的出现适应了妇女解放的呼声,是女权运动决定了女装时尚,B项正确;A项是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A项;C项表述看不出政府政策在女装或女权运动中的作用。排除C项;D项讲的是“内在动力”,而材料是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基本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传教士的推动;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根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及所学得出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根据材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及所学得出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及所学得出;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根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得出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根据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得出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得出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根据材料“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得出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及所学得出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7.(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包容力:儒学吸收佛教、道教,产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儒、释、道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
生命力:宋明理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3)意义:①中华文化通过吸纳与借鉴外来文化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②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既扩大了中华文化圈和影响力,又丰富了外来文化内涵,推动了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总作用:丰富了世界文化文明内涵,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据材料一“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可知,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融合;据材料一“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可知,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据材料一“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可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明(中国)。首先包容力,据材料一“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产生深刻影响”可知,儒学吸收佛教、道教,产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据材料二“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可知,儒、释、道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其次生命力,据材料二“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可知,宋明理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据第(2)小问可知,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力”和“生命力”,这使得中华文化通过吸纳与借鉴外来文化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据材料三“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可知,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既扩大了中华文化圈和影响力,又丰富了外来文化内涵,推动了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选必三第2课的知识可知,丰富了世界文化文明内涵,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
18.(1)主张:正视差异(或尊重多样、包容);强调共赢;倡导合作发展;兼顾义利平衡;追求和平和谐。
(2)不同影响:中国文化:增强国家间互信;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零和博弈:损害国家间互信;推动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激化矛盾冲突,破坏世界和平与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依据材料一“君子和而不同”,得出正视差异(或尊重多样、包容);依据材料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得出强调共赢,倡导合作发展与兼顾义利平衡;依据材料一“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得出追求和平和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中国文化,根据材料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强国家间互信;根据材料一“君子和而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解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根据材料一“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根据材料一“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小问零和博弈,根据材料二“即参与博弈赛局的双方,在严格遵守博弈规则的前提条件下,若是其中一方可以获得利益,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必然受损”可知,损害国家间互信;根据材料二“所以,博弈双方的收益和损失之和永远为零,即博弈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可知,激化矛盾冲突,破坏世界和平与发展;根据材料二“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的所有机遇、财富、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当世界中的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增加时,也就意味着别的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在减少,这便像一种无形的掠夺”可知,推动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19.特点:文化的双向交流;内容广泛;冲击反应明显。
影响:对中国:推动西方科技的传播;开拓国人的视野;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对西方: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可知,文化的双向交流;据材料“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可知,内容广泛;据材料“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可知,冲击反应明显。
影响:对中国:根据“《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可得出推动西方科技的传播;根据所学可得出东西方的交流开拓国人的视野;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等。对西方:根据“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东西方的交流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结合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