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08:4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860年-1900年间,大量欧亚移民迁入,使美国人口增长了近三倍,而工业产量的增长甚至比人口增长还要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1.4%至1.6%之间,尽管这种增长并不稳定,但是每次经济衰退之后又会恢复快速增长。这表明( )
A.控制好人口增长利于经济平稳发展 B.减少移民迁入有利于降低经济波动性
C.欧亚大量移民迁入助推了美国经济 D.人口增长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美国移民当局调查发现,在1908-1909年,移民在21个工业部门组成了将近59%的劳动力,其中2/3的雇佣者是南欧和东欧人;1910年,将近1/2的工人在矿业、机械和制造业工作。这表明美国移民( )
A.成为劳动力主体力量 B.多集中在工业领域
C.助力美国工业化进程 D.主要来源地是欧洲
3.19世纪后,大量中国人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附近的华工人数已接近50万。该现象( )
A.源于美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B.促进了美国交通运输业发展
C.适应了美洲文明多元化需求 D.有利于美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4.1865年,湖广地区政府对民众发布告示:“各守分安业,切勿轻听奸民诱骗。劳力出洋,数万里之外,语言不通,呼音无应,必致生不能返,死无所归。外国若持有执照确凿可据,才可遵照条约办理,以敦和谊。”这说明清政府( )
A.严厉打击劳力出洋 B.无力阻止苦力贸易
C.固守传统华夷观念 D.全力维护华工权益
5.下图为1935年美洲种族分布统计图表。由图可知( )
A.印第安人文化已消亡殆尽 B.主流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
C.北美形成单一的白人文化 D.外来移民占据了绝对优势
6.观察下图,这一变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B.资产阶级革命在美洲蔓延
C.理性主义在美洲传播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
7.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和时代密切相关。如表是1820-1911年间广州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个时代的中国( )
时期(年) 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 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A.商品经济彻底取代自然经济 B.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嬗变
C.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社会动荡加剧了人口流动
8.1874年,李鸿章与秘鲁外交代表葛尔西耶谈判,签订条约,迫使秘鲁政府保证,此后将“实力保护”华工。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就《会订古巴华工条款》签字,规定废除契约劳工制,禁止使用诱骗和强制的方式拐卖华工出国,对华工在古巴生活权益、中国派遣领事官员予以保护等问题亦做出了详细规定。以上材料反映出( )
A.清政府严格限制华工出国规模 B.华工在海外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权利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提升 D.清政府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
9.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关于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迁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掳掠黑人贩卖到非洲作为奴隶
B.在美国,华工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
C.各个族群共同生活在大洋洲,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文化
D.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10.近代新加坡的“猪仔”贩卖活动猖獗,其中大多是中国人。新加坡领事孙士鼎“申请外务部及闽总督严饬各通商口岸洋务委员会稽查,有出口华工均需店铺担保……如有拐卖情事立令原船回……以杜拐风”。然而,产生这种社会顽疾的原因耐人寻味,“前清官吏欲禁止而不能,因有某国人背后包庇,凡卖一人,得银一元,而该处洋务委员会则得五毫”,可见“猪仔”贸易背后的关系网之复杂。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新加坡是华工出洋的主要流入地 B.封建腐败导致苦力贸易无法遏止
C.晚清政府严厉打击华工出洋务工 D.通商口岸是华工的重要贩卖基地
11.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詹姆斯城,从而揭开了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序幕。英属北美殖民地居民大多数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有的是为了逃避本国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有的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移民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驱逐或屠杀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关于北美成为欧洲殖民对象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方便了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掠夺
B.南美资源匮乏,北美土著居民军事条件落后
C.北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西欧移民避难的理想地
D.西欧国家王室支持针对北美的殖民掠夺活动
12.拉丁美洲往往被称为种族大熔炉。据美洲开发银行2015年数据显示,拉加地区人口中35%为白人,29%为印欧混血,24%为非裔,11%为原住民,而原住民是最贫穷的种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拉美地区位置闭塞 B.欧洲的殖民统治 C.拉美国家制度落后 D.全球航路的开辟
13.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 )
A.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 B.欧洲殖民扩张重塑世界格局
C.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D.移民社会存在文化认同问题
14.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原住民和外来移民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构成了美国早期的“多族化”样态。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白人占总人口的80%以上,标志着这一阶段美国的“多族化”是以“盎格鲁萨克逊”为主流文化的“多族化”。影响这一时期美国族群结构的重要因素是( )
A.奴隶贸易活跃 B.工业革命兴起 C.殖民者的入侵 D.族源的多样化
15.1870年,华工在建造了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薪资的三角洲地区的开垦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逐渐被开发。材料反映了美国( )
A.移民文化初步形成 B.华人社会影响力的增强
C.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D.苦力贸易形式趋于多样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6世纪,葡萄牙人曾劫掠中国的“苦力”到葡属殖民地去做工。19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将华人贩卖到南洋、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役,逐渐形成了贩卖华人的高潮。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使华人出国合法化。在这一贸易中,作为活动主体的华人,一开始便不属于订立契约的一方,而是被诱骗与欺诈的对象。从其被掳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沦为奴隶,与人所共知的非洲奴隶贸易所强加于受害者的奴役毫无二致,因而,一般称之为苦力贸易。
——摘编自陆浩书《近代华工东行记——谈罪恶的苦力贸易》等
材料二 1848年,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急需劳工,华工骤增。1868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8000名华工修建太平洋中央铁路,华工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在1860年至1890年之间,加州农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华人在做工,他们有的葡萄园里做工,有的填筑沼泽地等;此外,加州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如毛纺业、卷烟业、拖鞋厂、洗衣房,也是华工的主要集中地。
——摘编自侯苗丽《试论近代华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苦力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隆庆初年,政府准许人民出洋贸易,大量商人移居海外。明末南洋地区的华侨总计约有10万人,在籍贯上,以闽人为最多,其次是广东人。闽粤地区地狭人稠,兼有下洋之便利,许多人只好出洋以求生计。16世纪,西方殖民者东来,纷纷在南洋建立殖民地,出于开发当地的需求,殖民者起初对华侨采取招徕政策,导致华侨的大批出国。在清代前期出国的华侨中,商人的比例有所减少,贫苦、破产的农业和手工业者则逐渐占有多数。他们与当地人民一道开发建设家乡,使一些不毛之地变成良田和城镇。从明末清初起,南洋等地的华人社会不断扩充,华人与当地人通婚而形 成跨文化家庭,为当地文化注入新鲜的元素,并渐渐融入当地社会。
——摘编自赵红英、张春旺《华侨史概要》
材料二 19世纪40-70年代,有三四十万名“契约华工”输入拉美地区。他们在拉美主要从事开矿、修筑铁路和公路、种甘等艰苦工作。华工在“契约”到期后,纷纷在当地落脚,靠贩卖小商品和手艺维生。大多数人慢慢发展为小商人,一些人终成富商,逐渐在当地形成一个华商阶层。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商的经营活动已遍及拉美100多个城市。在华侨聚居区域,他们往往自办华侨子弟学校,创办华文报纸,既宣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介绍居住国的文化习俗。与东南亚华侨 相异,拉丁美洲的华侨成为老死他乡的“单程移民”的情况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家乡山迢水远,交通不便;另一方面,当地人少有种族歧视,民族关系和谐。在传统华人时代,拉美华侨与当 地民族通婚已很常见,这对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客观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摘编自高伟浓《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华商与华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华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华工在拉美地区生存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简析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融合的影响。
18.[现代化背景下的美国和中国]
材料一 二战后,黑人再次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他们从南部农村来到北部城市,该现象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减弱。尽管许多黑人在经济地位上与白人处在同一个阶层,但黑人仍然面临着困境。一是教育、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被隔离;二是就业上的歧视,黑人雇员不仅就业困难,而且工资低, 因此处于激烈的商业竞争旋涡之中。许多雇主认为市中心的黑人既无技术,也没有职业道德。
随着美国经济的变化,对包括黑人在内的少数族裔有着很大的影响。学者对美国52个大都市区研究表明,工厂地点转移导致10%~30%的工人失业,黑人失业率比白人失业率要高。1970年至1980年间,30%~50%的失业者来自黑人。这一变化使美国的少数族裔中出现了大量的底层阶级。与此同时,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农村。从1970年到1985年间,南部乡村黑人,无论和农村的白人相比,还是和城市里的黑人相比都存在着持续地高失业率。
——摘编自石光宇《美国后工业化时代少数族裔经济地位研究》
材料二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在2012年至2021年的短短十年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西藏、贵州、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9.5%、9.4%、8.4%,增速分列全国第一、二、五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的许多发展短板得以补齐,例如,2021年,民族地区共建成5G基站17.79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73.7%,西藏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为94.55%、77.94%,内蒙古在近十年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6.4万户、危房改造116.65万户,配套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60多万套。
——摘编自李伊《党领导各民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黑人群体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目前考古学界认识,农业革命从公元前9500年开始先后在中东、印度、中国北方和南方等若干区域发生,随后逐步扩散到若干其他地区。农业革命伴随劳动生产工具从旧石器、中石器向新石器演变。农业革命逐步创造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条件。农业革命使得人类第一次获得食物供给控制能力,正常年景下可能提供一两成的剩余,为长期社会分工与效率提高以及城市产生奠定了基础。但也正是农业革命后形成的人类疾病模式在文明和城市出现与演化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到更为晚近历史时期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侵入新大陆带来疾病大交换,奠定了近现代人类疾病全球化环境的历史前提。就文明社会人类熟知并深受其害的诸多传染病来说,追根溯源大都以人兽共患病作为其演化起点。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对话卢锋:农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的生产方法和工作关系。将工人与其土地和家庭隔离开来的工厂制度产生了新的危险。除了由机器造成的事故外,更快的生产速度、更长的劳动时间,数百万从前的农业工人从开放的田野进入工厂,为日益增加的劳动大军带来了新的疾病。19世纪英国的改革家和医生计算、度量和证明了工业和城市化对英国工人阶级生命的影响,他们发现了英国工人正遭受与他们的工作相联系的许多疾病之苦。日益增长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认为工人健康的恶化进一步证实了工业资本主义造成了难以接受的社会代价。到19世纪中叶,医生、公共卫生界和社会改革家以及激进派开始承认折磨着工业人口的职业病具有广泛性。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通过实行有限的社会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工业化的影响作出反应。
——摘编自【美】大卫·罗斯纳《20世纪史》
材料三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大量华工走向世界。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从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发展顺序看,20世纪之前,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在此之后,人口迁移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突破。以上海为例,1870年有工人4908人,20世纪初达到14000人。据北京农商部调查,1914~1918年平均每年有400万农户约2000万农村人口离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6%。另据调查,1931年无锡洛社镇离村率为21%,河北盐山为13.5%,山东费县高达60%。同时,在县内、省内、省际三个迁移方向中,省际迁移的比重最大。
——摘编自官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农业革命出现产生的积极作用,概括农业革命后“人类疾病模式”的特点,并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传染病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生产方法和工作关系”从根本上改变的表现。根据材料,概括工业革命出现后社会各界对“日益增加的劳动大军带来了新的疾病”的反应。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大量华工走向世界”的背景。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1900年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欧亚移民迁入使美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助推美国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欧亚大量移民迁入助推了美国经济,经济的平稳与波动和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1909年(美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的移民人数在工业部门领域占比较大,说明美国的移民助力美国工业化的进程,故C项正确;美国移民人数在工业领域占比大,无法说明移民是整个美国劳动力的主体力量,排除A项;美国移民多集中在工业领域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项;美国移民主要来源地不仅仅是欧洲,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附近的华工人数已接近50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华工大量来到美国加州,A项正确;华人到了美国,从事的行业不仅包括铁路修建,还有采矿业等部门,不能只提及对运输业的影响,排除B项;华人到美国,有助于美国多远文明形成,排除C项;华工出国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各守分安业,切勿轻听奸民诱骗。劳力出洋,数万里之外,语言不通,呼音无应,必致生不能返,死无所归”克制,湖广地区政府不支持民众出国,但据材料“外国若持有执照确凿可据,才可遵照条约办理,以敦和谊”可知,虽然政府不支持民众出国,但没有办法阻止苦力贸易,B项正确;据材料“外国若持有执照确凿可据,才可遵照条约办理,以敦和谊”可知,没有打击劳力出洋,排除A项;据材料将其他国家称呼为“外国”可知,没有固守华夷观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无力阻止苦力贸易,没有涉及对华工权益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洲)。据材料信息可知,美洲种族分布统计上,北美洲、中南美洲、非洲、西欧、亚洲、大洋洲所占的比例差别较大,反映了主流文化区域的差异,B项正确;印第安人文化在美洲与其他文化相融合,没有消亡殆尽,排除A项;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各种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并非单一的白人文化,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南美洲和北美洲两者综合占据了接近一半,外来移民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至19世纪(美洲)。根据材料可知,从15世纪至19世纪,美洲人种从以印第安人为主转变为印第安人、高加索人和尼格罗种人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大量欧洲人和非洲人迁移到美洲,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美洲人种变化,与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排除B项;材料变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与“理性主义在美洲传播”无关,排除C项;材料变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未涉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三个时段人口迁出的人数不断上升,这和近代中国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密切相关,D项正确;虽然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不断增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但是自然经济依旧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应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虽有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当时对于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情况没有体现,所以看不出中国已经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与秘鲁、西班牙签订条约维护华工,体现了清政府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清政府对华工出国数量的限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华工在海外的地位并不高,排除B项;清政府的举措有利于改善在秘鲁和古巴的华工境遇,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提升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美国,华工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B项正确;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为奴隶,排除A项;各个族群共同生活在拉丁美洲,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文化,排除C项;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新加坡)。根据材料“前清官吏欲禁止而不能,因有某国人背后包庇,凡卖一人,得银一元,而该处洋务委员会则得五毫”可知,“猪仔”贸易背后有复杂的关系网,涉及到官员腐败,B项正确;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新加坡是华工出洋的主要流入地,且华工大部分被运动欧洲、美洲,排除A项;晚清政府官员腐败导致很多华工被贩卖出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通商口岸是华工的重要贩卖基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美资源丰富,北美土著居民军事条件落后也不是北美成为欧洲殖民对象的原因,所以B项不是北美成为欧洲殖民对象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B项;根据材料“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詹姆斯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是其原因之一,排除A项;根据材料“他们有的是为了逃避本国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可知北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西欧移民避难的理想地也是原因,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葡王室支持了针对北美的殖民掠夺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统治往往会带来资源的掠夺、文化的压迫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在拉丁美洲,欧洲殖民者长期统治并剥削当地资源,这很可能导致了原住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下,B项正确;地理位置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它并不直接解释为什么原住民是最贫穷的种族,排除A项;制度落后更多地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而不是针对特定种族的,排除C项;全球航路的开辟确实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但它并不直接导致原住民的贫困,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现住人口80%是移民后裔,美洲本土居民占比较低,故能看出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A项正确;“重塑”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移民问题,与劳动力流动不相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移民,但不能看出文化认同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根据材料白人占总人口的80%以上,标志着这一阶段美国的‘多族化’是以‘盎格鲁萨克逊’为主流文化的“多族化”可知,这是英国殖民者对北美殖民的结果,C项正确;奴隶贸易主要区域是拉丁美洲,且主要是黑奴,和白人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会引起人口流动,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族源的多样化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后半叶美国。据材料,19世纪后半叶,华工成为美国西部铁路建设和土地开垦的重要劳动力,美国的开发建设中大量使用华工,改变了美国劳动力结构,C项正确;在华人大规模移民美国之前,欧洲移民就大量来到美国,促进了移民文化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体现美国劳工对于美国开发和建设的贡献,而非其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华工工资很低,多从事白人劳工不愿意从事的繁重工作,还受到歧视和排斥,“社会影响力的增强”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材料所述为华工在美国的工作情况,而非苦力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主导者是欧洲殖民者;贸易主要方向为南洋和美洲;华工是苦力贸易主体,遭受欺诈和残酷的剥削;逐渐合法化;是列强殖民掠夺的重要方式和内容。(答出其中3点即可)背景:欧美列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扩张需要大量劳动力;黑奴贸易受到限制;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劳动力。(答出其中2点即可)
(2)影响:推动加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西部的开发,为美国的发展做出牺牲和贡献;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美国的多元文化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世界)。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逐层概括即可,根据材料一“欧洲殖民者将华人贩卖到南洋、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役”可概括出主导者是欧洲殖民者,贸易主要方向为南洋和美洲;根据材料一“而是诱骗与欺诈的对象”可概括出遭受欺诈和残酷的剥削;据材料一“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使华人出国合法化”可得出逐渐合法化;据材料一“葡萄牙人曾劫掠中国的‘苦力’到葡属殖民地去做工”、“开始沦为奴隶,与人所共知的非洲奴隶贸易所强加于受害者的奴役毫无二致”可得出是列强殖民掠夺的重要方式和内容。第二小问背景,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黑奴贸易受限、鸦片战争的影响等角度可得出,欧美列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扩张需要大量劳动力;黑奴贸易受到限制;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劳动力。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美国)。影响:据材料“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华工修建太平洋中央铁路”可知,推动加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西部的开发,为美国的发展做出牺牲和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工在美国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美国的多元文化发展。
17.(1)历史背景:明朝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发展;清朝人口急剧增长;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东来;南洋的开发;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太平洋贸易的发展)。
(2)主要表现:长期从事苦力劳动;契约期满后居留当地谋生(形成华商阶层);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融入居住地社会。
(3)影响:促进了居住地的经济开发;为当地文化增添了多样性(形成多元的移民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明隆庆初年,政府准许人民出洋贸易”可知,明朝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发展;据材料“在清代前期出国的华侨中,商人的比例有所减少,贫苦、破产的农业和手工业者则逐渐占有多数”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人口急剧增长;新航路开辟,据材料“16世纪,西方殖民者东来,纷纷在南洋建立殖民地,出于开发当地的需求,殖民者起初对华侨采取招徕政策”可知,西方殖民者东来;南洋的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也推动了华人“下南洋”。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中国、拉美)。据材料“他们在拉美主要从事开矿、修筑铁路和公路、种甘等艰苦工作”可知,长期从事苦力劳动;据材料“纷纷在当地落脚,靠贩卖小商品和手艺维生。大多数人慢慢发展为小商人,一些人终成富商,逐渐在当地形成一个华商阶层”可知,契约期满后居留当地谋生(形成华商阶层);据材料“在华侨聚居区域,他们往往自办华侨子弟学校,创办华文报纸,既宣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介绍居住国的文化习俗”可知,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据材料“在传统华人时代,拉美华侨与当 地民族通婚已很常见,这对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客观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可知,融入居住地社会。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中国、世界)。据材料“他们在拉美主要从事开矿、修筑铁路和公路、种甘等艰苦工作”可知,促进了居住地的经济开发;据材料“在华侨聚居区域,他们往往自办华侨子弟学校,创办华文报纸,既宣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介绍居住国的文化习俗”可知,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当地文化增添了多样性(形成多元的移民文化),同时也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据材料“在传统华人时代,拉美华侨与当 地民族通婚已很常见,这对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客观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可知,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18.(1)困境:种族歧视:失业问题;阶层分化。
原因: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部分黑人群体受教育水平有限。
(2)助推民族平等、民族繁荣、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发展困境提供中国智慧。
【详解】(1)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第一小问困境:由材料“一是教育、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被隔离;二是就业上的歧视,黑人雇员不仅就业困难,而且工资低, 因此处于激烈的商业竞争旋涡之中。”可得出种族歧视;由材料“学者对美国52个大都市区研究表明,工厂地点转移导致10%~30%的工人失业,黑人失业率比白人失业率要高。”可得出失业问题;由材料“这一变化使美国的少数族裔中出现了大量的底层阶级。”可得出阶层分化。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战后,黑人再次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他们从南部农村来到北部城市,该现象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减弱。尽管许多黑人在经济地位上与白人处在同一个阶层,但黑人仍然面临着困境。”及所学可得出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由材料“许多雇主认为市中心的黑人既无技术,也没有职业道德。”及所学可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由材料“1970年至1980年间,30%~50%的失业者来自黑人。这一变化使美国的少数族裔中出现了大量的底层阶级。与此同时,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农村。”及所学可得出部分黑人群体受教育水平有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由材料“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在2012年至2021年的短短十年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西藏、贵州、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9.5%、9.4%、8.4%,增速分列全国第一、二、五位。”及所学可得出助推民族平等、民族繁荣、民族团结;由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的许多发展短板得以补齐,例如,2021年,民族地区共建成5G基站17.79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73.7%,西藏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为94.55%、77.94%,内蒙古在近十年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6.4万户、危房改造116.65万户,配套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60多万套。”及所学可得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发展困境提供中国智慧。
19.(1)积极作用:使得人类获得了食物供给的控制能力,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社会分工和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农业革命也促进了文明的产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特点:人兽共患病作为其演化起点;随着农业革命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新的疾病也开始出现。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疾病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侵入新大陆,带来了疾病大交换。
(2)表现:在生产方法上,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工作关系上,工厂制度逐渐确立,工人被集中在工厂中进行生产,这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或农田劳动有很大的不同。反应:改革家和医生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些问题,他们努力揭示工业和城市化对工人阶级生命的影响;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也开始关注工人的健康问题,认为这是工业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代价;医生、公共卫生界和社会改革家以及激进派开始承认职业病的广泛性,并寻求解决办法;各国政府也采取应对措施。
(3)背景:在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同时,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小农经济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为了谋生,大量华工开始走向世界寻找工作机会。特点:人口迁移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省际迁移的比重大。
【详解】(1)本题为影响类、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近代世界。积极作用:由材料一中“农业革命使得人类第一次获得食物供给控制能力,正常年景下可能提供一两成的剩余,为长期社会分工与效率提高以及城市产生奠定了基础”可知,使得人类获得了食物供给的控制能力,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社会分工和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农业革命也促进了文明的产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特点:由材料一中“就文明社会人类熟知并深受其害的诸多传染病来说,追根溯源大都以人兽共患病作为其演化起点”可知,人兽共患病作为其演化起点;由“但也正是农业革命后形成的人类疾病模式在文明和城市出现与演化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及所学可知,随着农业革命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新的疾病也开始出现。变化:由材料一中“到更为晚近历史时期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侵入新大陆带来疾病大交换,奠定了近现代人类疾病全球化环境的历史前提”可知,疾病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欧洲殖民者带来了疾病大交换。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在生产方法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大机器生产应运而生,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在工作关系上,由材料二中“将工人与其土地和家庭隔离开来的工厂制度产生了新的危险”及所学可知,工厂制度逐渐确立,工人被集中在工厂中进行生产。反应:由材料二中“19世纪英国的改革家和医生计算、度量和证明了工业和城市化对英国工人阶级生命的影响,他们发现了英国工人正遭受与他们的工作相联系的许多疾病之苦”可知,改革家和医生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些问题,他们努力揭示工业和城市化对工人阶级生命的影响;由“日益增长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认为工人健康的恶化进一步证实了工业资本主义造成了难以接受的社会代价”可知,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也开始关注工人的健康问题,认为这是工业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代价;由“到19世纪中叶,医生、公共卫生界和社会改革家以及激进派开始承认折磨着工业人口的职业病具有广泛性”可知,医生、公共卫生界和社会改革家以及激进派开始承认职业病的广泛性,并寻求解决办法;由“各国政府通过实行有限的社会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工业化的影响作出反应”可知,各国政府也采取应对措施。
(3)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背景:由材料三中“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大量华工走向世界”可知,在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列强侵略,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为了谋生,华工走向世界寻找机会。特点:由材料三中“20世纪之前,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在此之后,人口迁移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突破”可知,人口迁移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由“据北京农商部调查,1914~1918年平均每年有400万农户约2000万农村人口离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6%”可知,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由“同时,在县内、省内、省际三个迁移方向中,省际迁移的比重最大”可知,省际迁移的比重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