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08:5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改变着全球劳动力的市场结构,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贸易、公共服务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
B.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发挥重要作用
C.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
D.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了许多移民
2.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 )
A.建立了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 B.社会发展依赖政治上的独立
C.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D.社会治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
3.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由于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新浪潮、学术界和政界流行的多文化主义和多样性理论和美国社会中出现了拉美裔化的倾向等原因,导致美国国民特性出现了一定的危机。其旨在说明( )
A.拉美裔和亚裔在美国族群中的比例增大 B.多文化主义理论冲击了美国的国家特性
C.美国的霸权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D.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面临挑战
4.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30年间,永久性国际移民主要呈南北流动,即由经济落后或缺乏活力的国家和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流动。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控制外籍人入境的政策也有所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劳工流动增长较快,这在东南亚和西亚国家尤为突出。这一变化出现的背景是( )
A.西欧国家党派竞争加剧 B.冷战双方对抗战略调整
C.中东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D.发达国家着手产业升级
6.国际移民存量是指跨国界流动的人口。如图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 )
A.国际分工深化与生产的国际化加强 B.国际移民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
C.科技创新加剧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 D.经济全球化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7.《日内瓦公约》把“受到攻击”和“从事政治反抗运动”均列入难民范畴,该公约第二附加议定书明确规定“非参与敌对行动的人”应受到人道主义的待遇;《都柏林公约》规定欧洲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庇护政策,给予难民等同于公民地位的地区内自由迁徙的法律待遇。这些公约( )
A.为缓解难民问题创造了条件 B.反映了难民救助机制开始建立
C.表明欧洲主导难民救助活动 D.体现出区域人道主义危机频发
8.来自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难民,在进入德国以后,很快得到已经在德国长期居留的土耳其人所建立的移民网络的支持与帮助,而融入信奉穆斯林宗教文化氛围之中。这一现象( )
A.激化了德国的阶级矛盾 B.促进德国主流文化发展
C.不利于难民问题的解决 D.保证了难民的政治权利
9.如表是深圳不同时期人口情况。该现象( )
时间 常住人口(万) 户籍人口(万)
1979年 31.41 31.26
2017年 1252.83 818.11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提升了深圳国际地位
C.消除了城乡差别 D.丰富了深圳文化内涵
10.截止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这一时期输出难民最多的地区位于如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对如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80年代末务工迁移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
B.务工迁移量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发展与停滞
C.务工迁移量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相一致
D.21世纪初迁移返乡趋势的出现抑制了城镇化发展
12.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实行所谓的“白澳政策”。联邦政府制定《限制移民入境法案》,规定任何移居澳大利亚的人必须通过欧洲语言测验,不及格者禁止入境;任何居住期未满5年的入境者也须参加这种测验,不及格者将被驱逐出境。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取消了“白澳政策”。这体现了( )
A.语言测验是影响移民入境的决定因素 B.澳大利亚联邦移民政策受时代的影响
C.澳大利亚联邦的移民政策具有反复性 D.澳大利亚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入地
13.下表所示为16—20世纪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数量的情况。影响各阶段人口迁徙的共同因素是( )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到达美洲的黑奴约1500万人,为进入美洲的白人移民的4-5倍 从欧洲迁出的人口超过1800万;从亚洲迁出的人口估计为1200万—3700万 仅1960年,跨国迁移人口达325万,1974年达947.5万,1985—1990年,外迁人口增长率为2.59%
A.劳动力的需求变化 B.跨区域的文化交流
C.殖民地的纷纷独立 D.奴隶制的最终废除
14.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公约“适用于1951年1月1日前欧洲发生的事情”。1966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没有规定时间和地域方面的限制。这一变化( )
A.有助于遏制难民的增加 B.保障了难民的生存权
C.源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适应了新的世界形势
15.通过抽样调查发现,生活在深圳的移民,超过一半的人只认同自己的原有身份,而不把自己视为“深圳人”。下面不利于移民形成身份认同的因素是( )
A.合法身份的取得 B.移民年龄低 C.乡村文化与习俗 D.文化程度较高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1990年出生于国外的美国人(大约1950万人)在家里使用的语言情况。
单位:万人
——摘编自余志森《试论美国文化的成因与特征》
材料二 亨廷顿的《我们是谁?》(2004年发表),通过考察“国家认同危机”的现实,揭示出因移民问题导致的“次国家认同”和“跨国认同”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正如该书扉页强调:美国面临着自身安全的空前挑战,重新估价“之所以使我们成为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了。在他看来,宗教虽是国家认同的最主要因素,重建宗教信仰对建立美国认同至关重要,但这还不足以确保国家安全,况且“仅靠信念无法立国”“美国面临易受外来攻击的新局面”,为此他把关注的侧重点转向了在国际上“寻找敌人”。
——摘编自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文化的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美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论述“国家认同”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亨廷顿解决“国家认同”危机的方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在各殖民地建立起完备的英语学习体系,逐渐培育起英语在殖民地的语言生态。18世纪后期,凭借在殖民争霸的胜利与工业革命的优势,英语也最终战胜西班牙语、法语、俄语等对手,成为其全球殖民体系的通用语言。二战后,英国殖民体系解体,但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以其在世界经济、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推动着英语全球化运动不断发展。美国以英语为载体,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全球扩张,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不断渗透。美国在制造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之后,开发了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操作系统DOS、WINDOWS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软件都必须用英语开发,英语成为计算机语言。20世纪末,英语通过互联网席卷全球,把英语全球化推上了顶峰,英语霸权得以确立。
——摘编自金光美《英美霸权与英语全球化》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汉语在世界范围迅速升温。主要表现为:汉语学习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并呈现大众化趋势,学习目标正从传统的“学术和专业”需求急遽向“实用和兴趣”需求拓展,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也呈现多样化趋势。2012年,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5000万,而来华的各国留学生已达30万余人。海外各国不断升温的汉语学习需求,以及中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国内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使得汉语正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截止2013年,已有英国、法国、美国等4O多个国家颁布政令,将汉语教学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日本、韩国、泰国和蒙古国,汉语已跃升为第二大外语。
——摘编自李泉、张海涛《汉语国际化的内涵、趋势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全球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语在海外迅速升温的原因。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拉丁美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移入地之一,也是近代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可谓是典型的“种族大熔炉”。15世纪末以来,拉丁美洲出现过四波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第一波国际移民潮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扩张时期,移民主体为欧洲大陆的白种人;第二波国际移民潮在16—19世纪初的奴隶贸易时期,移民主体为非洲黑人;第三波国际移民潮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大移民”时期,移民主体为南欧的自由移民和少部分亚洲移民;第四波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向外移民时期,出现了“重返欧洲”或“重返亚洲”等“回流”现象。
——摘编自杜娟《拉美外来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路径——兼论亚裔移民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前三波大规模国际移民潮出现的国际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文化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产业发展,而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贸易、公共服务等行业并不能推动“知识精英”在地位上升,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知识精英”是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排除B项;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的移民并非“知识精英”,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新加坡在独立后,实行新的社会组织,打击种族性质的社区,进行社会整合,产生了积极效应,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且平衡了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即社会治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打破种族性质的社区,建设新的社区组织,而非单纯的混合性社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独立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旨在说明这种改革产生的多种积极性,而非简单的对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亨廷顿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和多样性理论冲击了美国国民特性,意在说明多文化主义理论冲击了美国国民认同,即美国社会有文化认同危机,D项正确;材料主旨并未探讨亚裔在美国的情况,排除A项;B项偷换概念,国家特性不等于国民特性,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美国的霸权主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0年以来(新加坡)。根据材料“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可得出,新加坡的做法让外来的移民更有归属感,逐步认同新加坡的文化,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做法是要形成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而不是维护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工业化的信息,“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不是主旨,排除B项;这种做法能提高社区自治水平,但不是新加坡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和移民辅导活动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西方国家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西方国家才有了材料中对移民政策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国际移民流向的变化,D项正确;西欧国家党派竞争加剧可能会影响国内政策,包括移民政策,但这与全球移民流动的大背景关联不大,排除A项;冷战双方的对抗战略调整会影响到国际关系和全球格局,但通常这种调整更多地影响大国间的政治和军事关系,而非直接影响经济移民的流动,排除B项;中东石油工业发展迅速,这确实为西亚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吸引劳工迁移,但这只是解释了西亚地区劳工流动增长的一个方面,并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界流动的人口呈现出增长趋势,其 中包含各种收入群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与生产国际化的加强,既有收入较 低的跨国劳动力流动,也有收入较高的来自发展中 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A项正确; 现代国际移民同样存在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劳动力等,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来自各种收入群体在现代都有较大规模的国际人口流动,据此不能得知这些人口来自发 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是科技人才还是普通劳动力,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各个收入群体都有跨国界流动的增加,不能得知具体的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排除 D项。 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受到攻击’和‘从事政治反抗运动’均列入难民范畴,该公约第二附加议定书明确规定‘非参与敌对行动的人’应受到人道主义的待遇”“欧洲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庇护政策,给予难民等同于公民地位的地区内自由迁徙的法律待遇”可知,这些公约为缓解难民问题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开始建立”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欧洲主导”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项;“区域人道主义危机频发”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库尔德难民得到已经在德国长期居留的土耳其人的支持与帮助,并融入信奉穆斯林宗教文化氛围之中,这有助于丰富德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德国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库尔德难民融入信奉穆斯林宗教文化氛围主要涉及德国的内部文化发展,不是阶级矛盾,排除A项;库尔德难民融入信奉穆斯林宗教文化氛围之中,利于难民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材料主旨“德国主流文化发展”,而“难民的政治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79至201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79至2017年深圳地区的常住人口呈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8月,深圳市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大量移民的涌入有助于丰富深圳的文化内涵,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口数量增加与社会矛盾之间关系,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人口数量的变化信息,无法直接得出深圳国际地位提升的结论,排除B项;“消除了城乡差别”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 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7年的世界。根据材料“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和所学可知,截止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其中最严重的地区是④的西亚地区,此处受宗教、种族、外国干涉等多重原因影响,导致战争冲突最为激烈,D项正确;①为西欧地区,相对较为稳定,排除A项;②为北非地区,相对稳定,排除B项;③为美洲地区,冲突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201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0-2010年务工迁移量急剧上升,2010-2015年出现迁移返乡现象;1980-2015年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超越了第一、二产业。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务工迁移量出现较快增长,结合所学知识,1984年中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农民进城务工,A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务工迁移量大大高于第二、三产业的增长(曲线的斜率),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发展速度放缓(曲线平缓),但没有停滞(曲线呈向上趋势),排除B项;21世纪初迁移返乡趋势有利于城镇化发展(务工迁移量下降但城镇人口比例没有下降),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1972年(中国)。根据材料“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实行所谓的‘白澳政策’”“规定任何移居澳大利亚的人必须通过欧洲语言测验,不及格者禁止入境,任何居住期未满5年的入境者也须参加这种测验,不及格者将被驱逐出境”“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取消了‘白澳政策’”可分析得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由原来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到取消“白澳政策”,说明移民政策受时代影响,B项正确;语言测验是影响移民入境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白澳政策”从制定到取消,并未体现反复性,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人口迁移的比重,无法说明澳大利亚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入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500年到1850年,由于美洲印第安人锐减,造成劳动力减少,所以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1850年到1945年,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和亚洲的大量人口向北美洲迁移;而1945年以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对外迁移。所以影响各阶段人口迁徙的共同因素是劳动力需求的变化,A项正确;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是人口迁移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影响因素,排除B项;殖民地的纷纷独立是在1945年以后,排除C项;奴隶制在1945年前已经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公约“适用于1951年1月1日前欧洲发生的事情”。1966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没有规定时间和地域方面的限制”可得出,联合国对难民问题的关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全球,这适应了世界形势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无法起到遏制难民增加的作用,排除A项;“保障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属于世界形势出现新的变化表现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移民年龄较低不利于形成身份认同,B项正确;合法身份取得有利于增强身份认同,排除A项;乡村文化与习俗遗一致的话有利于身份认同,排除C项;文化程度较高的话有利于身份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特征:多元性。影响:多元文化的融合推动了美国社会历史的进步,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多元文化带来社会文化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形成种族歧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角度:国家安全角度。评析:亨廷顿对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所进行的研究是独特的,勾画出了美国国家安全新的挑战类型与背景,揭示了认同因素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强调了国家利益来自国家认同;这些理论努力,不仅为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路重开了新河,而且为以认同为主要因素的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挑战的分析开辟了新的视角,具有相当的理论创新意义;亨廷顿的理论不反对美国人用善恶去判定美国与别国之间的“异质”冲突,表明他仍坚持着“霸权护持”的伦理立场,陷于传统国家中心主义的思维“误区”而不能自拔。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0年(美国)。据材料语言的多样性可得出文化的多元性。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多元文化的融合推动了美国社会历史的进步,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多元文化带来社会文化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形成种族歧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04年(美国)。据材料“亨廷顿的《我们是谁?》(2004年发表),通过考察“国家认同危机”的现实,揭示出因移民问题导致的“次国家认同”和“跨国认同”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首先选取角度为国家安全角度。据材料“ 重新估价“之所以使我们成为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了。”评析得出亨廷顿对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所进行的研究是独特的,勾画出了美国国家安全新的挑战类型与背景,揭示了认同因素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强调了国家利益来自国家认同;结合所学得出这些理论努力,不仅为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路重开了新河,而且为以认同为主要因素的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挑战的分析开辟了新的视角,具有相当的理论创新意义;据材料“在他看来,宗教虽是国家认同的最主要因素,重建宗教信仰对建立美国认同至关重要,但这还不足以确保国家安全,况且“仅靠信念无法立国”“美国面临易受外来攻击的新局面”,为此他把关注的侧重点转向了在国际上“寻找敌人”。”可得出亨廷顿的理论不反对美国人用善恶去判定美国与别国之间的“异质”冲突,表明他仍坚持着“霸权护持”的伦理立场,陷于传统国家中心主义的思维“误区”而不能自拔。
17.(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是数量在增加,迁移的范围在扩大,而且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以来的中国。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根据“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 移往东南亚”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原因结合所学可从近代中国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封锁和中国改革开放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18.(1)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与英美全球霸权的形成密切相关;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空间扩张与领域渗透相结合;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借助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2)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市场与国际接轨,对海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人口流动数量激增;中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国内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语言文化地位取决于国家综合实力;语言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与科技结合增强其便利性与实用性;语言应作为平等交流的文化载体,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特点:材料涉及时间从17世纪到20世纪,从英国到殖民地再到世界,反映了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据材料“凭借在殖民争霸的胜利与工业革命的优势,英语也最终战胜西班牙语、法语、俄语等对手,成为其全球殖民体系的通用语言”可知,与英美全球霸权的形成密切相关;据材料“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全球扩张,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不断渗透”可知,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据材料“推动着英语全球化运动不断发展。美国以英语为载体,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全球扩张,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不断渗透”可知,空间扩张与领域渗透相结合;据材料“美国以英语为载体,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全球扩张,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不断渗透”“20世纪末,英语通过互联网席卷全球”可知,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借助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原因:据材料“海外各国不断升温的汉语学习需求,以及中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国内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及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市场与国际接轨,对海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此外,汉语在海外不断升温的原因还可以从,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人口流动数量激增;中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国内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等角度进行说明。
认识:英美国家的强大的经济实力推动了英语的传播,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推动了汉语的影响力扩大,结合唯物史观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语言文化地位取决于国家综合实力;此外,互联网推动了语言的传播,体现了语言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与科技结合增强其便利性与实用性;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语言应作为平等交流的文化载体,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19.(1)共同之处:都伴随民族冲突;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都灭亡旧政权,建立诸多新政权;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任意2点即可)
(2)国际背景:第一波,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国家加紧原始资本的积累。第二波,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大西洋三角贸易兴盛;美洲种植园经济大发展。(任意2点即可)第三波,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奴隶贸易逐步被禁止,欧洲剩余劳动力到海外谋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经济危机的冲击;亚洲国家逐步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各国人民外出避难或谋生。(任意2点即可)
(3)评析:移民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带到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从而增强了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多样性;移民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也可能对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当然,移民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尤其是移民的文化和传统在与本地文化和传统之间存在差异和冲突的情况下,可能引发文化冲突等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共同之处: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公元3—6世纪世界。据材料一“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灭亡旧政权,建立诸多新政权;“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可得出,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可得出,都伴随民族冲突;“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可得出,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2)国际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材料二“第一波国际移民潮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扩张时期,移民主体为欧洲大陆的白种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波的国际移民潮出现于新航路开辟之后,随着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国家加紧原始资本的积累;“第二波国际移民潮在16—19世纪初的奴隶贸易时期,移民主体为非洲黑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波移民潮,出现是在16—19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此时大西洋三角贸易兴盛,美洲种植园经济大发展。“第三波国际移民潮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大移民”时期,移民主体为南欧的自由移民和少部分亚洲移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波移民潮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此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奴隶贸易逐步被禁止,欧洲剩余劳动力到海外谋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经济危机的冲击和亚洲国家逐步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各国人民外出避难或谋生。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材料一“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文化影响有:移民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带到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从而增强了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同时移民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也可能对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当然,移民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尤其是移民的文化和传统在与本地文化和传统之间存在差异和冲突的情况下,可能引发文化冲突等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