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9 《那个星期天》 第1课时
【作业目标】
1.评价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程度,巩固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体会情感。
3. 感受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于习作中。
4. 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理解爱与责任。
【作业类型】 基础性作业
【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1——课前预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以及多音字,能做到正确书写词语。
2.查阅作者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史铁生。
评价标准:预习课文 收集整理 初步感知
了解明确 收集完整 感知大意
(自我评价)共获得( ) ,每天进步一点点。
作业设计2——课中练习(基础积累、能力提升、写法探究)
3.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词语:【字音、字形】(检测目标1)
dān gē chóu chàng piāo miǎo yī wēi
bàn dǎo róu miàn mǎ yǐ niàn dāo
4.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检测目标1)
(1) (景物)鲜明可爱。 ( )
(2)拖延时间。 ( )
(3)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 )
(4)伤感,失意。 ( )
(5)亲热地挨着,紧靠着。 ( )
评价标准:自主学习,规范书写
注音正确 选择无误 书写规范
评价方式:(同桌互评)共获得( ) ,共帮助,同进步。
5.梳理课文内容,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检测目标2.3.4)
(1)本文是按照 顺序记叙母亲答应 ,但是由于 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我” 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 。
(2)根据下面的情节,选择与“我”相对应的心情,填入括号内。
母亲说等一会儿再走,“我” 藏在大门后( )→母亲出去买菜,“我”挨时光( )→母亲翻箱倒柜地忙,“我”追在母亲腿底下( )→母亲洗衣服, “我”蹲在洗衣盆旁哭了( )。
A.焦急又兴奋 B.失望、委屈 C.非常焦虑 D.满怀期待
(3)仔细读课文描写母亲的语句,你认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①“这段时光不好挨。”“我”通过 、 、 、 等来度过等待时光,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 的情感。
②“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还把孤独但满怀希望的情感融入 描写之中。
评价标准:整体把握,体会写法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自我评价)共获得( ) ,每天进步一点点。
6.先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检测目标4)
(1)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
运用的描写方法:
人物的心理活动:
(2)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运用的描写方法:
人物的心理活动:
(3)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运用的描写方法:
人物的心理活动:
评价标准:学会描写方法,完成练习
回答完整 准确无误 抓住关键
评价方式:(同桌互评)共获得( ) ,共帮助,同进步。
参考答案:
作业设计1——课前预习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代表作品有《我与地坛》等。
作业设计2——课中练习(基础积累、能力提升、写法探究)
3.耽搁 惆怅 缥缈 依偎 绊倒 揉面 蚂蚁 念叨
4.明媚 耽搁 缥缈 惆怅 依偎
5.(1)时间 带“我”出去玩 家务繁忙 期待已久而希望又落空失望 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劳
(2)D A C B
(3)是一位真实而又矛盾的母亲。她为生活操劳,深爱自己的孩子,对于没法完成对孩子的承诺,满怀歉意,但是她也是容易忽略孩子感受的人,她一次次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给孩子留下了心理伤害。
(4)①跳房子 看云彩 拨弄蚁穴 翻看画报 焦急又兴奋 ②景物
6.(1)动作描写 等待时的兴奋心情
(2)环境描写 希望 落空时失望的心理
(3)动作、神态描写 希望落空时伤心、委屈的心理
【设计说明】
本课时基础性作业应涵盖作者资料、字词文意、情感体验、诵读积累等多方面,可分为基础积累、能力提升、写法探究等多层次设计,带领学生分别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完成。本案例重点呈现课前和课中的作业设计,辅以每个板块作业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练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能力,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够正确、规范运用和书写规范文字;能够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并且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深入作者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词句段的理解运用,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锻炼语言表达及概括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9 《那个星期天》 第2课时
【作业目标】
1、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作业类型】 拓展性作业
【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1——课中练习(拓展运用)
阅读链接:(检测目标3)
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 ,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 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 “含羞草”, 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幸福是感恩》时代文艺出版社)
(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 ) 茂密—( ) 摆弄—( )
(2)“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这里“抖”和“推脱”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 不正确的是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 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合欢树是作者关于母亲的记忆的象征物。
D.合欢树身上喻含了作者对母亲爱美爱生活的情怀态度的肯定和赞美,托物言情。
(4)第2自然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评价标准:独立阅读 表达准确
(1)题 (2)题 (3)题 (4)题 (5)题
作业设计2——课后作业
(1)搜集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试着写一写。(检测目标1)
(2)说一说自己一次深切盼望的经历。(检测目标2)
(3)课外阅读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检测目标3)
评价标准:独立思考 迁移运用
按要求完成 作业详实 独特的思考
【参考答案】
作业设计1——课中练习(拓展运用)
(1) 依然 茂盛 侍弄
(2)害怕触景生情和对母亲深切地思念。
(3) B。
(4)合欢树的来历,说明它是母亲亲手所栽,在母亲的照料下,茁壮成长。感念母爱,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凝聚了母爱。深化文章主题,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
(5)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作业设计2——课后作业
2.心急如焚 忐忑不安 七上八下 欣喜若狂 心花怒放 惶恐不安
【设计说明】
本课时拓展性作业设计目的在于拓展课外延伸,增加积累,增广见闻。在说说写写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紧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抓住这一篇作为例子,进行拓展阅读,迁移运用“抓住关键句,把握情感”的阅读方法,使学生阅读得到真正训练,从而为课后学生阅读同类文章搭桥铺路。该设计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作品的特点和价值。由基础到提升到拓展实践,由课内到课外延展,力求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减轻作业负担,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作业中体验有效、实效、高效的学习过程。推荐书目,推荐课外书目等鼓励亲子共读,充分利用了家庭资源的同时也解决了课外阅读面广,涉及问题较多,教师不能一兼顾的问题,提高了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