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1.(2023七上·金平月考)下图是某遗址中出土于某一文化地层的典型石器“原手斧”,是一种砸击成型的石质斧状工具,表面粗糙。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已掌握磨制技术
C.金石工具并用 D.已进入农耕文明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砸击成型的石质斧状工具,表面粗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砸击成型的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已掌握磨制技术 ,题干中显示是砸击成型,不属于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C. 金石工具并用 ,题干中没有出现金属工具,不符合题意;
D.已经入农耕文明,题干中没有显示农耕工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打制石器,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
2.(2023七上·金平月考)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还有一个外围水利系统、一个人工建筑高台,高台上建有大型广场及多组高等级建筑。这说明当地( )
A.建立了中央集权 B.迈入早期国家门槛
C.统治者残暴无道 D.阶级斗争比较激烈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还有一个外围水利系统、一个人工建筑高台,高台上建有大型广场及多组高等级建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宫殿区、内城和外城 ”等显示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具备了国家的形态,表明当地迈入早期国家门槛,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建立了中央集权,题干中没有显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
C. 统治者残暴无道 ,题干中没有提及统治者残暴无道 ,不符合题意;
D. 阶级斗争比较激烈 ,题干中没有显示阶级斗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2023七上·金平月考)远古传说中往往蕴含某些历史信息。下列有关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了解( )
A.部落联盟发展情况 B.古人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舜的孝,大禹治水全力为民,这些品质就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部落联盟发展情况 ,题干中没有显示部落联盟的发展情况,不符合题意;
B. 古人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题干中只有大禹治水显示了古人与洪水作斗争,不符合题意;
C. 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题干中舜的故事没有显示社会发展水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两人具备的品质,再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4.(2023七上·金平月考)要了解商周时期社会生产状况,可用以佐证的实物史料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达到较高水平,其中的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等,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不符合题意;
B.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不符合题意;
D.《女史箴图》,出现在东晋时期的绘画作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商周时期社会生产”,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2023七上·金平月考)观察如图,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B.运用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C.主要在长江流域使用 D.用于记载夏商周的历史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人”字就是仿照人的原型造出来的,这表明该文字运用了最原始的造字法,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主要在长江流域使用 ,图片文字是甲骨文,主要使用在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
D. 用于记载夏商周的历史 ,甲骨文是记载商周时期的历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甲骨文,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
6.(2023七上·金平月考)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反映了当时( )
A.周天子纵容楚王 B.王位世袭制灭亡
C.周王室实力强大 D.周王室日渐衰微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王要求提升爵位,遭到拒绝后,自己提升爵位,这反映了当时的周王室地位越来越衰微,已经无力管控诸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周天子纵容楚王 ,题干中没有显示周天子纵容楚王,不符合题意;
B. 王位世袭制灭亡 ,题干中没有提及王位世袭制灭亡 ,不符合题意;
C. 周王室实力强大 ,题干中看出周王室无力管控诸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3七上·金平月考)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刑)”。对马、牛的重视源于当时( )
A.对牛马的崇拜兴起 B.兼并战争的需要
C.统治者有仁爱之心 D.交通运输的需要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秦国对马、牛非常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需要用马来拉战车,用牛耕地生产粮食满足战争的需要,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对牛马的崇拜兴起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统治者有仁爱之心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交通运输的需要 ,战国时期马牛作为交通运输的作用较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时代现象,再结合时代特征分析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8.(2023七上·金平月考)先秦时的某一流派在教学方法上,凸显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在教学方式上,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这体现了( )
A.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 B.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C.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 D.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在教学方法上,凸显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在教学方式上,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儒家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题干中没有提及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
C. 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 ,题干中没有提及以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D.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题干中没有显示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其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要求学生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
9.(2023七上·金平月考)出土于湖南里耶的秦简户籍簿(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上面的文字涉及课役身份,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此简( )
A.是秦灭六国的有力佐证 B.揭示秦末农民起义原因
C.反映诸侯国的管理状况 D.是研究秦史的一手资料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出土于湖南里耶的秦简户籍簿(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上面的文字涉及课役身份,是征发赋役的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最原始的史料,是研究秦史的一手资料,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是秦灭六国的有力佐证 ,题干中显示的是 征发赋役 ,没有显示亲灭六国,不符合题意;
B. 揭示秦末农民起义原因 ,题干中显示的是 征发赋役 ,没有显示秦末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
C. 反映诸侯国的管理状况 ,题干中显示的是 征发赋役 ,没有显示诸侯国管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秦简显示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0.(2023七上·金平月考)有学者形容秦朝“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道路上挤满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人如同集市一样)。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 )
A.社会治安混乱 B.缺乏法治观念
C.推行严刑酷法 D.国民素质低下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道路上挤满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人如同集市一样 ”,可以看出,秦朝推行严酷的刑法,导致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犯人,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社会治安混乱 ,题干中没有显示社会治安混乱,不符合题意;
B. 缺乏法治观念 ,题干中没有显示缺乏法治观念,不符合题意;
D.国民素质低下,题干中没有显示国民素质低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2023七上·金平月考)汉文帝时,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为此汉文帝继续实行( )
A.加强大一统 B.戒奢从简 C.休养生息 D.重商抑农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汉文帝时期,贾谊建议让人民以农为本, 晁错提出让人民以农桑为本,减少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汉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发展经济,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加强大一统 ,大一统是在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B. 戒奢从简 ,汉文帝一直比较节俭,题干中说的是农业,不符合题意;
D. 重商抑农 ,题干中提到以农为本,不是重商抑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其含义是重视农业生产,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12.(2023七上·金平月考)董仲舒认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这一主张( )
A.顺应当时时代要求 B.确立儒家主导地位
C.全面传承儒家思想 D.结束百家争鸣局面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属于“君权神授”思想,这一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确立儒家主导地位 ,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确立了儒家主导地位,不符合题意;
C. 全面传承儒家思想 ,君权神授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不是全面传承,不符合题意;
D. 结束百家争鸣局面 ,秦朝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已经结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是君权神授,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
13.(2023七上·金平月考)古人对汉武帝有不同评价:东汉班固认为其“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北宋司马光认为其“穷奢极欲、使百姓疲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对此,我们应该( )
A.推崇班固的观点 B.保持客观辩证立场
C.赞同后者的看法 D.两者观点一概不理
【答案】B
【知识点】评价汉武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对同一人物,不同的人对他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此,我国应该保持客观辩证立场,全面客观评价人物,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推崇班固的观点 ,班固的观点比较片面,不符合题意;
C. 赞同后者的看法 ,后者的观点只看到其消极方面,不符合题意;
D. 两者观点一概不理 ,题干中观点有其合理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其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注意对人物的客观全面的评价。
14.(2023七上·金平月考)汉成帝时,管理铁的冶铸机构铁官共49所,其中山东12所,江苏7所,河南6所,陕西、山西各5所,河北4所,四川3所,安徽、甘肃、北京、辽宁各1所,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这表明( )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国家疆域非常辽阔
C.冶铁业的快速发展 D.冶铁经营权国有化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汉成帝时,管理铁的冶铸机构铁官共49所,其中山东12所,江苏7所,河南6所,陕西、山西各5所,河北4所,四川3所,安徽、甘肃、北京、辽宁各1所,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 ”,可以看出,汉朝管理铁的冶铸机构铁官,几乎覆盖全国,这表明冶铁经营权国有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题干中没有提及中央集权加强,不符合题意;
B. 国家疆域非常辽阔 ,题干中没有提及国家疆域辽阔,不符合题意;
C. 冶铁业的快速发展 ,题干中没有提及冶铁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2023七上·金平月考)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面时间轴上①处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早期国家与社会改革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三国鼎立;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①处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22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段属于秦汉时期,秦朝时期,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建立,到汉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是在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
D. 早期国家与社会改革 ,是在夏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起止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阶段特征回答。
16.(2023七上·金平月考)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稳定了地方秩序
C.导致了政治腐朽 D.激化了阶级矛盾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使得地方势力加强, 削弱了中央集权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稳定了地方秩序 ,郡守 有权任命属吏, 会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不符合题意;
C. 导致了政治腐朽 ,题干中没有提及政治腐败,不符合题意;
D. 激化了阶级矛盾 ,郡守、朝廷都属于统治阶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
17.(2023七上·金平月考)“这一事件大大扩展了中国人关于欧亚地理、人种和政治的知识,为后来的外交和商业交流铺平了道路。”材料评论的事件是( )
A.修建都江堰 B.建驰道直道 C.张骞通西域 D.开通灵渠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扩展了中国人关于欧亚地理、人种和政治的知识,为后来的外交和商业交流铺平了道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情况,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道路,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在岷江修建的水利工程,与欧亚无关,不符合题意;
B. 建驰道直道 ,驰道直道是在国内的道路,不符合题意;
D.开通灵渠,灵渠是沟通珠江和长江的运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张骞通西域的重大意义。
18.(2023七上·金平月考)据考古发现,西汉政府在长安到玉门关(属敦煌郡)之间设置了45个驿置,驿置内有官卒、传马、传车等。这些驿置的设置( )
A.消除了匈奴的威胁 B.保障了商路的畅通
C.有效地管辖了西域 D.拱卫了长安的安全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西汉政府在长安到玉门关(属敦煌郡)之间设置了45个驿置,驿置内有官卒、传马、传车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设置可以为往来的客商提供生活的帮助和保护,这就有效的保障了商路的畅通 ,即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消除了匈奴的威胁 ,设置驿置不能消除匈奴威胁,不符合题意;
C. 有效地管辖了西域 ,管辖西域的是西域都护,不符合题意;
D. 拱卫了长安的安全 , 驿置是驿站性质的,不具备拱卫长安的功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驿置的功能,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其作用回答。
19.(2023七上·金平月考)下图是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养生运动导引图。该图表明时人( )
A.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B.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C.有强身健体的意识 D.展现统一国家气象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养生运动导引图显示的是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通过做各种动作,来锻炼身体,表明当时的人们有了强身健体的意识,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题干中看不出全民健身,不符合题意;
B. 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题干中没有提及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D. 展现统一国家气象 ,题干中没有提及统一国家气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 养生运动导引图 ”,紧贴这些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0.(2023七上·金平月考)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可推知主题是( )
A.两汉文化科技发展成就 B.书写工具的变迁历程
C.祖国传统医学技术传承 D.文学与史学突出贡献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汉朝出现的汉简、纸本地图、医圣、司马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两汉即西汉和东汉时期的造纸术、医学成就,史学成就,显示的是两汉文化科技发展成就,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书写工具的变迁历程 ,医圣、司马迁不属于书写工具变迁,不符合题意;
C. 祖国传统医学技术传承 ,题干中只有医圣显示医学技术,不符合题意;
D. 文学与史学突出贡献 ,题干中只有司马迁的成就显示文学和史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隐含地历史信息,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1.(2023七上·金平月考)下图体现了( )
A.军阀割据的局面 B.三国鼎立的形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 D.民族交融的形势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图片中显示的是以洛阳为首都,建立魏国;以成都为首都,建立蜀国;以建业为首都,建立吴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就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军阀割据的局面 ,军阀割据是在近代,不符合题意;
C. 统一多民族国家 ,图片中显示出现三国并立局面,不符合题意;
D.民族交融的形势,图片中没有显示出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细心观察,紧贴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2.(2023七上·金平月考)据三国时期鱼豢所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上述现象表明氐人( )
A.学习并从事农耕生活 B.汉文化修养逐步提高
C.与中原汉族消除隔阂 D.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题干中显示三国时期, 氐族善于种田地,养殖马牛等牲畜,这是由于和汉族长期杂居形成的,这说明氐族人学习并从事农耕生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汉文化修养逐步提高 ,题干中没有提及文化修养,不符合题意;
C. 与中原汉族消除隔阂 ,题干中没有提及消除民族隔阂,不符合题意;
D. 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 ,题干中没有提及建立政权统一北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3.(2023七上·金平月考)“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变乱”指的是( )
A.国人暴动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黄巾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经过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周历王时期,不符合题意;
B.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初期,不符合题意;
D.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西晋”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八王之乱的影响回答。
24.(2023七上·金平月考)从4世纪初至6世纪末不到三百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反映了江南地区( )
A.水利工程的兴修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自然条件的优越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 ”,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水利工程的兴修,题干中没有提到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
B. 环保意识的增强 ,题干中没有提到环保意识,不符合题意;
D. 自然条件的优越 ,题干中没有提及自然条件优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5.(2023七上·金平月考)“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则材料共同描写的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西晋时期 D.东晋时期
【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王朝,他当皇帝,得益于王道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后来,谢安、谢石兄弟辅助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王氏和谢氏成为东晋时期的大族和皇室依靠的主要力量,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秦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B.三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C.西晋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题干信息的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6.(2023七上·金平月考)下图是出土于今南京市的南朝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该文物体现了当时( )
A.国力强盛国家统一 B.文化艺术达到顶峰
C.南方经济已超北方 D.制瓷工艺显著提高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南朝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可以看出,这体现的是当时的制瓷工艺高超,工艺精美,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国力强盛国家统一,题干中没有提及国力强盛,而且南北朝时期国家没有统一,不符合题意;
B.文化艺术达到顶峰,从这一件文物看不出达到顶峰,不符合题意;
C.南方经济已超北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7.(2023七上·金平月考)“步摇”是古人的头饰,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逐渐流行,最初以中原地区的凤鸟、花枝等造型为主。下图这件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金步摇,融入了游牧生活常见的马、鹿等造型。此文物可用于研究( )
A.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B.汉代手工业技术的成熟
C.北魏时期农业技术进步 D.书法与绘画艺术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步摇原本是以中原地区的凤鸟、花枝等造型为主,到了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金步摇,融入了游牧生活常见的马、鹿等造型,这表明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习俗,这是民族交融的典型表现,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汉代手工业技术的成熟,该文物是南北朝时期的,不是汉朝,不符合题意;
C.北魏时期农业技术进步,金步摇属于手工业,不是农业,不符合题意;
D.书法与绘画艺术的发展,金步摇没有显示书法和绘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8.(2023七上·金平月考)根据下图目录,可推知该书作者是( )
目录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芋等13篇。……
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顾恺之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部书显示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祖冲之,祖冲之是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有重大成就,不符合题意;
C.郦道元,郦道元是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不是农学家,不符合题意;
D.顾恺之,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不是农学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判断出这是农业生产的书籍,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备选项人物的身份。
29.(2023七上·金平月考)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华夏民族是单一民族构成。
B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七雄戈戟”的目的是为了争当霸主。
C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江南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D “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 “扫六合”的客观原因是嬴政善用人才。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荆扬晏安,户口殷实”显示的是荆州扬州一带社会安定,人口较多,这显示出当时的江南地区相对稳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显示的是华夏民族不是由一个民族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七雄争霸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其他诸侯国,完成统一,不符合题意;
D.“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秦王扫六合的主观原因是秦王嬴政善于用人,不是客观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先读懂题干新兴的含义,再来分析后面的结论,这就要求学生首先理解所给史实的含义,这是文言诗句,只有理解其含义,才能分析结论回答。
30.(2023七上·金平月考)王羲之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对其作品(如图《兰亭集序(局部)》)风格概括最准确的是( )
A.飘逸自然 B.整齐划一 C.雄浑粗犷 D.大小一致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该作品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可以说是飘逸自然,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整齐划一,不是行书的特点风格,不符合题意;
C.雄浑粗犷,《兰亭集序》是行书,不具备雄浑粗犷的风格,不符合题意;
D.大小一致,行书不具备大小一致的风格,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兰亭集序》书法风格的理解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欣赏书法作品风格的能力。
31.(2023七上·金平月考)历史遗址是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属于共同的民族记忆。我国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以下是我国部分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遗产名称 入选理由
B 位于河南安阳,为盘庚迁徙后的都城,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建筑,还有王和奴隶主的墓葬区。出土了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和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
D 在今山西大同,是我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D两处的文化遗产名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A、C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我国历史发展的价值所在。
【答案】(1)B:殷墟;D:云冈石窟。
(2)A: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C: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为秦国郡守李冰主持修建,这一大型综合水利枢纽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价值:我国文化遗产类别齐全、数量众多、时间久远,可用于证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遗产是研究、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实物史料。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夏、商、西周的更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处是殷墟, 位于河南安阳,为盘庚迁徙后的都城 ;D处是云冈石窟 , 在今山西大同,是我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为秦国郡守李冰主持修建,这一大型综合水利枢纽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我国文化遗产类别齐全、数量众多、时间久远,可用于证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遗产是研究、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实物史料;
故答案为:(1) B:殷墟;D:云冈石窟。
(2) A: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C: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为秦国郡守李冰主持修建,这一大型综合水利枢纽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价值:我国文化遗产类别齐全、数量众多、时间久远,可用于证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遗产是研究、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实物史料。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比如地点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即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2.(2023七上·金平月考)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不同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贾谊
材料二:
匈奴“乐关市,嗜汉财物”,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骡驴骆驼,衔尾入塞”。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范晔《后汉书·南匈传》 王维《横吹曲辞·出塞》 翦伯赞《题昭君墓》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与匈奴交往的其中任两种方式,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1)信息:(秦)长城;秦与匈奴对立;长城可用于军事防御或抵御(防范)匈奴南下
(2)方式一:互市;说明:在汉匈和平时期,汉匈的互市促进了匈奴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方式二:战争;说明:秦末汉初,匈奴统一蒙古草原,频繁南下骚扰。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三次大战及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与汉朝对抗,部分西迁。
方式三:和亲;说明: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元帝时遣昭君出塞和亲,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认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巩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中国各民族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各民族共同进步,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等。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显示的是秦长城,是秦与匈奴的对立成果, 长城可用于军事防御或抵御(防范)匈奴南下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汉与匈奴交往的方式有: 方式一:互市;说明:在汉匈和平时期,汉匈的互市促进了匈奴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方式二:战争;说明:秦末汉初,匈奴统一蒙古草原,频繁南下骚扰。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三次大战及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与汉朝对抗,部分西迁。
方式三:和亲;说明: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元帝时遣昭君出塞和亲,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本题属于开放题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巩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中国各民族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各民族共同进步,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等;
故答案为:(1) 信息:(秦)长城;秦与匈奴对立;长城可用于军事防御或抵御(防范)匈奴南下
(2) 方式一:互市;说明:在汉匈和平时期,汉匈的互市促进了匈奴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方式二:战争;说明:秦末汉初,匈奴统一蒙古草原,频繁南下骚扰。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三次大战及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与汉朝对抗,部分西迁。
方式三:和亲;说明: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元帝时遣昭君出塞和亲,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认识: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巩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中国各民族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各民族共同进步,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历史信息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分析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3.(2023七上·金平月考)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改革变法与制度建设,不断演进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在政治体制上,孝文帝进一步完善了官僚组织架构,实施了俸禄制和考课制,修订《魏律》,实行均田制、租调制和三长制。“三长”是政权的基层编制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改革还深入到了文化层面。鲜卑族的语言、姓氏、服饰风俗,是构成其构成民族特性的基本要件,而孝文帝决意抛弃之,转而采用汉语、汉姓、汉服和汉俗,等于“全盘汉化”。为便改革和谋求发展,孝文帝还把首都由代北迁至洛阳,这曾是魏晋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
——阎步克编著《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指出材料一从图1到图2的制度更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图2制度建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这一提法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简析上述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答案】(1)制度更替: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影响: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历史背景: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百家争鸣;为适应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3)特点:涉及领域较全面;重视对基层的管理;汉化(封建化)
原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统治者的支持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从图1到图2显示的是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中央集权制度, 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是: 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百家争鸣;为适应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 : 涉及领域较全面;重视对基层的管理;汉化(封建化)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统治者的支持 ;
故答案为:(1) 制度更替: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影响: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 历史背景: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百家争鸣;为适应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
(3) 特点:涉及领域较全面;重视对基层的管理;汉化(封建化)
原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统治者的支持。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含义,进行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其成功的共同原因回答。
1 / 1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1.(2023七上·金平月考)下图是某遗址中出土于某一文化地层的典型石器“原手斧”,是一种砸击成型的石质斧状工具,表面粗糙。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已掌握磨制技术
C.金石工具并用 D.已进入农耕文明
2.(2023七上·金平月考)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还有一个外围水利系统、一个人工建筑高台,高台上建有大型广场及多组高等级建筑。这说明当地( )
A.建立了中央集权 B.迈入早期国家门槛
C.统治者残暴无道 D.阶级斗争比较激烈
3.(2023七上·金平月考)远古传说中往往蕴含某些历史信息。下列有关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了解( )
A.部落联盟发展情况 B.古人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4.(2023七上·金平月考)要了解商周时期社会生产状况,可用以佐证的实物史料是( )
A. B.
C. D.
5.(2023七上·金平月考)观察如图,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B.运用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C.主要在长江流域使用 D.用于记载夏商周的历史
6.(2023七上·金平月考)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反映了当时( )
A.周天子纵容楚王 B.王位世袭制灭亡
C.周王室实力强大 D.周王室日渐衰微
7.(2023七上·金平月考)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刑)”。对马、牛的重视源于当时( )
A.对牛马的崇拜兴起 B.兼并战争的需要
C.统治者有仁爱之心 D.交通运输的需要
8.(2023七上·金平月考)先秦时的某一流派在教学方法上,凸显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在教学方式上,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这体现了( )
A.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 B.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C.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 D.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9.(2023七上·金平月考)出土于湖南里耶的秦简户籍簿(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上面的文字涉及课役身份,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此简( )
A.是秦灭六国的有力佐证 B.揭示秦末农民起义原因
C.反映诸侯国的管理状况 D.是研究秦史的一手资料
10.(2023七上·金平月考)有学者形容秦朝“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道路上挤满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人如同集市一样)。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 )
A.社会治安混乱 B.缺乏法治观念
C.推行严刑酷法 D.国民素质低下
11.(2023七上·金平月考)汉文帝时,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为此汉文帝继续实行( )
A.加强大一统 B.戒奢从简 C.休养生息 D.重商抑农
12.(2023七上·金平月考)董仲舒认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这一主张( )
A.顺应当时时代要求 B.确立儒家主导地位
C.全面传承儒家思想 D.结束百家争鸣局面
13.(2023七上·金平月考)古人对汉武帝有不同评价:东汉班固认为其“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北宋司马光认为其“穷奢极欲、使百姓疲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对此,我们应该( )
A.推崇班固的观点 B.保持客观辩证立场
C.赞同后者的看法 D.两者观点一概不理
14.(2023七上·金平月考)汉成帝时,管理铁的冶铸机构铁官共49所,其中山东12所,江苏7所,河南6所,陕西、山西各5所,河北4所,四川3所,安徽、甘肃、北京、辽宁各1所,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这表明( )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国家疆域非常辽阔
C.冶铁业的快速发展 D.冶铁经营权国有化
15.(2023七上·金平月考)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面时间轴上①处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早期国家与社会改革
16.(2023七上·金平月考)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稳定了地方秩序
C.导致了政治腐朽 D.激化了阶级矛盾
17.(2023七上·金平月考)“这一事件大大扩展了中国人关于欧亚地理、人种和政治的知识,为后来的外交和商业交流铺平了道路。”材料评论的事件是( )
A.修建都江堰 B.建驰道直道 C.张骞通西域 D.开通灵渠
18.(2023七上·金平月考)据考古发现,西汉政府在长安到玉门关(属敦煌郡)之间设置了45个驿置,驿置内有官卒、传马、传车等。这些驿置的设置( )
A.消除了匈奴的威胁 B.保障了商路的畅通
C.有效地管辖了西域 D.拱卫了长安的安全
19.(2023七上·金平月考)下图是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养生运动导引图。该图表明时人( )
A.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B.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C.有强身健体的意识 D.展现统一国家气象
20.(2023七上·金平月考)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可推知主题是( )
A.两汉文化科技发展成就 B.书写工具的变迁历程
C.祖国传统医学技术传承 D.文学与史学突出贡献
21.(2023七上·金平月考)下图体现了( )
A.军阀割据的局面 B.三国鼎立的形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 D.民族交融的形势
22.(2023七上·金平月考)据三国时期鱼豢所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上述现象表明氐人( )
A.学习并从事农耕生活 B.汉文化修养逐步提高
C.与中原汉族消除隔阂 D.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
23.(2023七上·金平月考)“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变乱”指的是( )
A.国人暴动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黄巾起义
24.(2023七上·金平月考)从4世纪初至6世纪末不到三百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反映了江南地区( )
A.水利工程的兴修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自然条件的优越
25.(2023七上·金平月考)“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则材料共同描写的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西晋时期 D.东晋时期
26.(2023七上·金平月考)下图是出土于今南京市的南朝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该文物体现了当时( )
A.国力强盛国家统一 B.文化艺术达到顶峰
C.南方经济已超北方 D.制瓷工艺显著提高
27.(2023七上·金平月考)“步摇”是古人的头饰,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逐渐流行,最初以中原地区的凤鸟、花枝等造型为主。下图这件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金步摇,融入了游牧生活常见的马、鹿等造型。此文物可用于研究( )
A.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B.汉代手工业技术的成熟
C.北魏时期农业技术进步 D.书法与绘画艺术的发展
28.(2023七上·金平月考)根据下图目录,可推知该书作者是( )
目录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芋等13篇。……
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顾恺之
29.(2023七上·金平月考)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华夏民族是单一民族构成。
B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七雄戈戟”的目的是为了争当霸主。
C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江南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D “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 “扫六合”的客观原因是嬴政善用人才。
A.A B.B C.C D.D
30.(2023七上·金平月考)王羲之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对其作品(如图《兰亭集序(局部)》)风格概括最准确的是( )
A.飘逸自然 B.整齐划一 C.雄浑粗犷 D.大小一致
31.(2023七上·金平月考)历史遗址是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属于共同的民族记忆。我国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以下是我国部分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遗产名称 入选理由
B 位于河南安阳,为盘庚迁徙后的都城,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建筑,还有王和奴隶主的墓葬区。出土了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和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
D 在今山西大同,是我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D两处的文化遗产名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A、C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我国历史发展的价值所在。
32.(2023七上·金平月考)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不同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贾谊
材料二:
匈奴“乐关市,嗜汉财物”,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骡驴骆驼,衔尾入塞”。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范晔《后汉书·南匈传》 王维《横吹曲辞·出塞》 翦伯赞《题昭君墓》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与匈奴交往的其中任两种方式,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33.(2023七上·金平月考)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改革变法与制度建设,不断演进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在政治体制上,孝文帝进一步完善了官僚组织架构,实施了俸禄制和考课制,修订《魏律》,实行均田制、租调制和三长制。“三长”是政权的基层编制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改革还深入到了文化层面。鲜卑族的语言、姓氏、服饰风俗,是构成其构成民族特性的基本要件,而孝文帝决意抛弃之,转而采用汉语、汉姓、汉服和汉俗,等于“全盘汉化”。为便改革和谋求发展,孝文帝还把首都由代北迁至洛阳,这曾是魏晋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
——阎步克编著《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指出材料一从图1到图2的制度更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图2制度建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这一提法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简析上述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砸击成型的石质斧状工具,表面粗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砸击成型的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已掌握磨制技术 ,题干中显示是砸击成型,不属于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C. 金石工具并用 ,题干中没有出现金属工具,不符合题意;
D.已经入农耕文明,题干中没有显示农耕工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打制石器,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
2.【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还有一个外围水利系统、一个人工建筑高台,高台上建有大型广场及多组高等级建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宫殿区、内城和外城 ”等显示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具备了国家的形态,表明当地迈入早期国家门槛,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建立了中央集权,题干中没有显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
C. 统治者残暴无道 ,题干中没有提及统治者残暴无道 ,不符合题意;
D. 阶级斗争比较激烈 ,题干中没有显示阶级斗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舜的孝,大禹治水全力为民,这些品质就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部落联盟发展情况 ,题干中没有显示部落联盟的发展情况,不符合题意;
B. 古人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题干中只有大禹治水显示了古人与洪水作斗争,不符合题意;
C. 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题干中舜的故事没有显示社会发展水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两人具备的品质,再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4.【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达到较高水平,其中的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等,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不符合题意;
B.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不符合题意;
D.《女史箴图》,出现在东晋时期的绘画作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商周时期社会生产”,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人”字就是仿照人的原型造出来的,这表明该文字运用了最原始的造字法,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主要在长江流域使用 ,图片文字是甲骨文,主要使用在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
D. 用于记载夏商周的历史 ,甲骨文是记载商周时期的历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甲骨文,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
6.【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王要求提升爵位,遭到拒绝后,自己提升爵位,这反映了当时的周王室地位越来越衰微,已经无力管控诸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周天子纵容楚王 ,题干中没有显示周天子纵容楚王,不符合题意;
B. 王位世袭制灭亡 ,题干中没有提及王位世袭制灭亡 ,不符合题意;
C. 周王室实力强大 ,题干中看出周王室无力管控诸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秦国对马、牛非常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需要用马来拉战车,用牛耕地生产粮食满足战争的需要,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对牛马的崇拜兴起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统治者有仁爱之心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交通运输的需要 ,战国时期马牛作为交通运输的作用较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时代现象,再结合时代特征分析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8.【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在教学方法上,凸显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在教学方式上,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儒家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题干中没有提及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
C. 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 ,题干中没有提及以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D.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题干中没有显示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其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要求学生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
9.【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出土于湖南里耶的秦简户籍簿(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上面的文字涉及课役身份,是征发赋役的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最原始的史料,是研究秦史的一手资料,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是秦灭六国的有力佐证 ,题干中显示的是 征发赋役 ,没有显示亲灭六国,不符合题意;
B. 揭示秦末农民起义原因 ,题干中显示的是 征发赋役 ,没有显示秦末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
C. 反映诸侯国的管理状况 ,题干中显示的是 征发赋役 ,没有显示诸侯国管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秦简显示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0.【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道路上挤满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人如同集市一样 ”,可以看出,秦朝推行严酷的刑法,导致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犯人,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社会治安混乱 ,题干中没有显示社会治安混乱,不符合题意;
B. 缺乏法治观念 ,题干中没有显示缺乏法治观念,不符合题意;
D.国民素质低下,题干中没有显示国民素质低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汉文帝时期,贾谊建议让人民以农为本, 晁错提出让人民以农桑为本,减少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汉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发展经济,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加强大一统 ,大一统是在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B. 戒奢从简 ,汉文帝一直比较节俭,题干中说的是农业,不符合题意;
D. 重商抑农 ,题干中提到以农为本,不是重商抑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其含义是重视农业生产,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12.【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属于“君权神授”思想,这一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确立儒家主导地位 ,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确立了儒家主导地位,不符合题意;
C. 全面传承儒家思想 ,君权神授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不是全面传承,不符合题意;
D. 结束百家争鸣局面 ,秦朝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已经结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是君权神授,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
13.【答案】B
【知识点】评价汉武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对同一人物,不同的人对他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此,我国应该保持客观辩证立场,全面客观评价人物,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推崇班固的观点 ,班固的观点比较片面,不符合题意;
C. 赞同后者的看法 ,后者的观点只看到其消极方面,不符合题意;
D. 两者观点一概不理 ,题干中观点有其合理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其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注意对人物的客观全面的评价。
14.【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汉成帝时,管理铁的冶铸机构铁官共49所,其中山东12所,江苏7所,河南6所,陕西、山西各5所,河北4所,四川3所,安徽、甘肃、北京、辽宁各1所,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 ”,可以看出,汉朝管理铁的冶铸机构铁官,几乎覆盖全国,这表明冶铁经营权国有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题干中没有提及中央集权加强,不符合题意;
B. 国家疆域非常辽阔 ,题干中没有提及国家疆域辽阔,不符合题意;
C. 冶铁业的快速发展 ,题干中没有提及冶铁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三国鼎立;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①处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22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段属于秦汉时期,秦朝时期,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建立,到汉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是在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
D. 早期国家与社会改革 ,是在夏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起止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阶段特征回答。
16.【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使得地方势力加强, 削弱了中央集权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稳定了地方秩序 ,郡守 有权任命属吏, 会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不符合题意;
C. 导致了政治腐朽 ,题干中没有提及政治腐败,不符合题意;
D. 激化了阶级矛盾 ,郡守、朝廷都属于统治阶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
17.【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扩展了中国人关于欧亚地理、人种和政治的知识,为后来的外交和商业交流铺平了道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情况,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道路,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在岷江修建的水利工程,与欧亚无关,不符合题意;
B. 建驰道直道 ,驰道直道是在国内的道路,不符合题意;
D.开通灵渠,灵渠是沟通珠江和长江的运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张骞通西域的重大意义。
18.【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西汉政府在长安到玉门关(属敦煌郡)之间设置了45个驿置,驿置内有官卒、传马、传车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设置可以为往来的客商提供生活的帮助和保护,这就有效的保障了商路的畅通 ,即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消除了匈奴的威胁 ,设置驿置不能消除匈奴威胁,不符合题意;
C. 有效地管辖了西域 ,管辖西域的是西域都护,不符合题意;
D. 拱卫了长安的安全 , 驿置是驿站性质的,不具备拱卫长安的功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驿置的功能,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其作用回答。
19.【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养生运动导引图显示的是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通过做各种动作,来锻炼身体,表明当时的人们有了强身健体的意识,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题干中看不出全民健身,不符合题意;
B. 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题干中没有提及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D. 展现统一国家气象 ,题干中没有提及统一国家气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 养生运动导引图 ”,紧贴这些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0.【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汉朝出现的汉简、纸本地图、医圣、司马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两汉即西汉和东汉时期的造纸术、医学成就,史学成就,显示的是两汉文化科技发展成就,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书写工具的变迁历程 ,医圣、司马迁不属于书写工具变迁,不符合题意;
C. 祖国传统医学技术传承 ,题干中只有医圣显示医学技术,不符合题意;
D. 文学与史学突出贡献 ,题干中只有司马迁的成就显示文学和史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隐含地历史信息,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1.【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图片中显示的是以洛阳为首都,建立魏国;以成都为首都,建立蜀国;以建业为首都,建立吴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就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军阀割据的局面 ,军阀割据是在近代,不符合题意;
C. 统一多民族国家 ,图片中显示出现三国并立局面,不符合题意;
D.民族交融的形势,图片中没有显示出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细心观察,紧贴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2.【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题干中显示三国时期, 氐族善于种田地,养殖马牛等牲畜,这是由于和汉族长期杂居形成的,这说明氐族人学习并从事农耕生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汉文化修养逐步提高 ,题干中没有提及文化修养,不符合题意;
C. 与中原汉族消除隔阂 ,题干中没有提及消除民族隔阂,不符合题意;
D. 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 ,题干中没有提及建立政权统一北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3.【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经过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周历王时期,不符合题意;
B.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初期,不符合题意;
D.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西晋”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八王之乱的影响回答。
24.【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 ”,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水利工程的兴修,题干中没有提到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
B. 环保意识的增强 ,题干中没有提到环保意识,不符合题意;
D. 自然条件的优越 ,题干中没有提及自然条件优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5.【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王朝,他当皇帝,得益于王道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后来,谢安、谢石兄弟辅助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王氏和谢氏成为东晋时期的大族和皇室依靠的主要力量,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秦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B.三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C.西晋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题干信息的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6.【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南朝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可以看出,这体现的是当时的制瓷工艺高超,工艺精美,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国力强盛国家统一,题干中没有提及国力强盛,而且南北朝时期国家没有统一,不符合题意;
B.文化艺术达到顶峰,从这一件文物看不出达到顶峰,不符合题意;
C.南方经济已超北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7.【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步摇原本是以中原地区的凤鸟、花枝等造型为主,到了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金步摇,融入了游牧生活常见的马、鹿等造型,这表明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习俗,这是民族交融的典型表现,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汉代手工业技术的成熟,该文物是南北朝时期的,不是汉朝,不符合题意;
C.北魏时期农业技术进步,金步摇属于手工业,不是农业,不符合题意;
D.书法与绘画艺术的发展,金步摇没有显示书法和绘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8.【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部书显示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祖冲之,祖冲之是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有重大成就,不符合题意;
C.郦道元,郦道元是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不是农学家,不符合题意;
D.顾恺之,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不是农学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判断出这是农业生产的书籍,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备选项人物的身份。
29.【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荆扬晏安,户口殷实”显示的是荆州扬州一带社会安定,人口较多,这显示出当时的江南地区相对稳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显示的是华夏民族不是由一个民族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七雄争霸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其他诸侯国,完成统一,不符合题意;
D.“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秦王扫六合的主观原因是秦王嬴政善于用人,不是客观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先读懂题干新兴的含义,再来分析后面的结论,这就要求学生首先理解所给史实的含义,这是文言诗句,只有理解其含义,才能分析结论回答。
30.【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该作品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可以说是飘逸自然,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整齐划一,不是行书的特点风格,不符合题意;
C.雄浑粗犷,《兰亭集序》是行书,不具备雄浑粗犷的风格,不符合题意;
D.大小一致,行书不具备大小一致的风格,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兰亭集序》书法风格的理解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欣赏书法作品风格的能力。
31.【答案】(1)B:殷墟;D:云冈石窟。
(2)A: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C: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为秦国郡守李冰主持修建,这一大型综合水利枢纽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价值:我国文化遗产类别齐全、数量众多、时间久远,可用于证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遗产是研究、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实物史料。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夏、商、西周的更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处是殷墟, 位于河南安阳,为盘庚迁徙后的都城 ;D处是云冈石窟 , 在今山西大同,是我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为秦国郡守李冰主持修建,这一大型综合水利枢纽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我国文化遗产类别齐全、数量众多、时间久远,可用于证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遗产是研究、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实物史料;
故答案为:(1) B:殷墟;D:云冈石窟。
(2) A: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C: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为秦国郡守李冰主持修建,这一大型综合水利枢纽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价值:我国文化遗产类别齐全、数量众多、时间久远,可用于证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遗产是研究、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实物史料。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比如地点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即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2.【答案】(1)信息:(秦)长城;秦与匈奴对立;长城可用于军事防御或抵御(防范)匈奴南下
(2)方式一:互市;说明:在汉匈和平时期,汉匈的互市促进了匈奴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方式二:战争;说明:秦末汉初,匈奴统一蒙古草原,频繁南下骚扰。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三次大战及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与汉朝对抗,部分西迁。
方式三:和亲;说明: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元帝时遣昭君出塞和亲,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认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巩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中国各民族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各民族共同进步,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等。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显示的是秦长城,是秦与匈奴的对立成果, 长城可用于军事防御或抵御(防范)匈奴南下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汉与匈奴交往的方式有: 方式一:互市;说明:在汉匈和平时期,汉匈的互市促进了匈奴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方式二:战争;说明:秦末汉初,匈奴统一蒙古草原,频繁南下骚扰。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三次大战及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与汉朝对抗,部分西迁。
方式三:和亲;说明: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元帝时遣昭君出塞和亲,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本题属于开放题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巩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中国各民族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各民族共同进步,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等;
故答案为:(1) 信息:(秦)长城;秦与匈奴对立;长城可用于军事防御或抵御(防范)匈奴南下
(2) 方式一:互市;说明:在汉匈和平时期,汉匈的互市促进了匈奴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方式二:战争;说明:秦末汉初,匈奴统一蒙古草原,频繁南下骚扰。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三次大战及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与汉朝对抗,部分西迁。
方式三:和亲;说明: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元帝时遣昭君出塞和亲,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认识: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虽然有战争有和平,但是民族交融是主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巩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中国各民族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各民族共同进步,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历史信息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分析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3.【答案】(1)制度更替: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影响: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历史背景: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百家争鸣;为适应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3)特点:涉及领域较全面;重视对基层的管理;汉化(封建化)
原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统治者的支持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从图1到图2显示的是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中央集权制度, 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是: 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百家争鸣;为适应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 : 涉及领域较全面;重视对基层的管理;汉化(封建化)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统治者的支持 ;
故答案为:(1) 制度更替: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影响: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 历史背景: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百家争鸣;为适应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
(3) 特点:涉及领域较全面;重视对基层的管理;汉化(封建化)
原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统治者的支持。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含义,进行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其成功的共同原因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