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09:30:59

文档简介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你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2020七上·德惠期中)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我们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
A.化石 B.传说 C.文献资料 D.文学作品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远古人类生活的时期,距离今天比较遥远,又几乎没有文献记载,因此我们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来研究人类起源的有关历史,A项符合题意;CBD三项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证据,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化石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元谋人时期没有文字记载。
2.(2023七上·英德期中)研究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而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比起北京人,山顶洞人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二者的生活习性也有相同之处,其表现在(  )
A.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B.建造房屋
C.集体生活,用打制石器 D.人工取火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习性有相同之处,都是进行集体生活,使用打制石器,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这是山顶洞人,北京人还不会缝制衣服,没有爱美意识,不符合题意;
B.建造房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不会建造房屋,不符合题意;
D.人工取火,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北京人还不会人工取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相同之处”,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3.(2023七上·英德期中)半坡人制作的陶器种类有很多,如饮食器碗、钵、盆、杯、盂等,炊煮器罐、鼎等,水器壶、瓶等。据此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状态是(  )
A.茹毛饮血,狩猎为生 B.黑陶精美,铁器锋利
C.烧煮食物,粟米飘香 D.稻谷满仓,物质丰富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半坡人制作的陶器种类有很多,如饮食器碗、钵、盆、杯、盂等,炊煮器罐、鼎等,水器壶、瓶等 ”,可以看出,陶器有饮食器,炊煮器等,这些器具主要用来烧煮食物, 半坡人种植粟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茹毛饮血,狩猎为生 ,题干中没有显示茹毛饮血,狩猎为生,不符合题意;
B. 黑陶精美,铁器锋利 ,半坡人使用彩陶,还没有制作铁器,不符合题意;
D. 稻谷满仓,物质丰富 ,半坡人种猪粟米,不能种植水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紧贴这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2022·盐城)为河姆渡人提供稳定食物供应的农作物是(  )
A.粟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河姆渡处于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
5.(2023七上·英德期中)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从已经发掘的房屋遗址看,早期大多为半地穴式,以圆形为主,室内有一个小火塘。 这种房屋样式与选项中哪一古人类遗址相似 (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元谋人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半地穴式,以圆形为主,室内有一个小火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与半坡人遗址出现的房屋相似,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北京人遗址,北京人还不会建造房屋,不符合题意;
B.河姆渡人遗址,河姆渡人建造的是干栏式房屋,不是半地穴式,不符合题意;
D.元谋人遗址,元谋人还没有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半地穴式房屋来回答。
6.(2023七上·英德期中)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
A.甲骨文 B. 司母戊鼎
C. 人面鱼纹彩陶盆 D. 铁制农具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原始农耕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遗址出土的,半坡人生活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进入原始农耕时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
A.甲骨文,出现在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B.司母戊鼎,出现在商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D.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原始农耕生活”,拿它来分析识记备选项回答。
7.(2023七上·英德期中)如图是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该遗址是黄帝时期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这可以用来说明黄帝时期的先民已经能够(  )
A.刀耕火种 B.建造宫室 C.养蚕缫丝 D.发展养殖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骨质蚕雕艺术品 ”“ 黄帝时期 ”,可以看出,黄帝时期,我国先民已经能够 养蚕缫丝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刀耕火种,题干中没有显示刀耕火种,不符合题意;
B.建造宫室,题干中没有出现宫室,不符合题意;
D.发展养殖,题干中显示的是养蚕,没有出现养殖其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紧贴这些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8.(2023七上·英德期中)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选举制 B.任命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选举制,尧舜禹时期没有使用选举制,不符合题意;
B.任命制,尧舜禹时期没有使用任命制,不符合题意;
C.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位子开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识记禅让制的方式。
9.(2019·齐齐哈尔)《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夏朝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家天下”开始的标志的掌握。
10.(2023七上·英德期中)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列文物中, 成为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的是(  )
A.人面鱼网彩陶盆 B.刻有文字的甲骨
C.圆形方孔半两钱 D.居延汉简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商周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刻有文字的甲骨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这就是甲骨文,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人面鱼网彩陶盆 , 人面鱼网彩陶盆出现在半坡遗址,时间是原始社会后期,不符合题意;
C. 圆形方孔半两钱 , 圆形方孔半两钱 出现在秦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D. 居延汉简 ,是在居延发现的汉代竹木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商周历史”,拿它来分析识记备选项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备选项出现的时间。
11.(2023七上·英德期中)商代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
A.畜牧业发达 B.牛耕开始出现
C.铁器开始使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该器物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显示了商朝时期青铜工艺水平高超,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畜牧业发达,青铜器与畜牧业无关,不符合题意;
B.牛耕开始出现 ,青铜器没有显示牛耕,不符合题意;
C.铁器开始使用,题干中显示的是青铜器,没有显示铁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2023七上·英德期中)下列通过观察右图而解读出的商朝的历史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B.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商朝的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 D.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商朝的甲骨文,从文字内容看,显示了商朝的刑法严酷,但是没有显示商朝的青铜文明,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商朝的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分析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其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错误”,细心辨别回答。
13.(2023七上·英德期中)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其封地是商代重要的东夷属国奄国所在地,这里的民众,既有商朝遗民,也有伯禽所带的周人,还有原来的奄国人。这表明分封制(  )
A.平息了商朝遗民的不满 B.使各诸侯国原有特色消失
C.推动西周各项制度落实 D.有利于当时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这里的民众,既有商朝遗民,也有伯禽所带的周人,还有原来的奄国人 ”,可以看出,这里有多种居民,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民长期杂居,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平息了商朝遗民的不满 ,题干中没有显示商朝遗民的不满,不符合题意;
B. 使各诸侯国原有特色消失 ,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C. 推动西周各项制度落实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2021·福建)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中的“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选项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强化诸侯权力的内容,排除 A 项;
从“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排除 C 项;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3七上·英德期中)“平王东迁以后, 王室衰微,诸侯涣散,戎狄内逼。有大英雄起,假尊王攘夷为名,以号令天下,击退异族,维持将涣散之社会,使之保存现状,是为霸者。”材料表明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
A.王室更选 B.变法改革 C.民族交融 D.诸侯争霸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平王东迁以后, 王室衰微,诸侯涣散,戎狄内逼。有大英雄起,假尊王攘夷为名,以号令天下,击退异族,维持将涣散之社会,使之保存现状,是为霸者 ”,可以看出,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王室更迭,题干中没有显示王室更迭,不符合题意;
B.变法改革,题干中没有显示变法改革,不符合题意;
C.民族交融,题干中没有显示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这是文言文,读懂其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6.(2023七上·英德期中)《战国策》 记载:“ 商君治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这说明的是(  )
A.商鞅变法的影响 B.商鞅变法的性质
C.诸侯争霸的结果 D.商鞅变法的背景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商君治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可以看出,商鞅变法之后,路不拾遗,军事强大,诸侯畏惧,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商鞅变法的性质 ,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C.诸侯争霸的结果,题干中没有显示诸侯争霸结果,不符合题意;
D.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的背景是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紧贴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7.(2023七上·英德期中)为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广大医务人员连续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有的甚至献出生命。体现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仁” 的理念来源于(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
C.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
D.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18.(2019七上·惠民期末)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春秋战国那种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故答案选B。
19.(2023七上·英德期中)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B.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C.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D.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林立,战乱频繁, 但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不正确”。
20.(2023七上·英德期中)李白在《古风》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此诗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
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B.秦王对六国虎视眈眈
C.秦朝铸剑业很发达 D.诸侯定期到秦国朝拜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诗句显示的是亲王扫除了六国,完成全国统一,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秦王对六国虎视眈眈 ,题干显示的是亲灭六国,不符合题意;
C. 秦朝铸剑业很发达 ,题干中没有显示秦朝铸剑业,不符合题意;
D. 诸侯定期到秦国朝拜 ,诸侯尽西来意思是诸侯被抓押运到秦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1.(2022·济宁)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由此可知,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项正确;
丞相掌管行政,A项不正确;
太尉掌管军事,C项不正确;
刺史是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D项不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简单记忆,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相关内容的掌握。
22.(2023七上·英德期中)如图所示秦代三方古印中所用文字均为小篆,秦朝当时实行的措施与此相关的是(  )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A.书同文 B.车同轨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货币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秦代三方古印中所用文字均为小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统一全国后,实行的书同文,即统一文字为小篆,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车同轨,车同轨指的是全国的车辆统一规格,不符合题意;
C.统一度量衡,文字不属于度量衡,不符合题意;
D.统一货币,题干中显示的是文字,不是货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均为小篆”,拿它来分析识记回答。
23.(2023九上·茂名月考)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这表明长城(  )
A.阻碍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B.巩固了秦朝的边疆安全
C.加快了胡人融入秦朝步伐 D.彻底断绝匈奴南下能力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题干“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可知,材料意思为,秦始皇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作为边境上的屏障来守卫,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六国的士兵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从而“巩固了秦朝的边疆安全”,B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长城的修建主要是军事防御功能,而不是阻碍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排除A项;
材料反映长城的修建有效的防御了少数民族对秦边境的骚扰,而不是加快“胡人的融入”,排除C项;材料反映长城的修建有效的防御了少数民族对秦边境的骚扰,但并未“彻底断绝”匈奴南下能力,两汉时期匈奴就南下骚扰汉朝的边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秦长城的修建以及作用。
24.(2023七上·英德期中)陈胜、吴广被迫喊出“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雨延误戍边 B.对国家的绝望
C.对公平的渴望 D.秦朝的暴政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队戍边,遇雨受阻,秦朝法律规定不能如期赶到将会被处死,于是这些戍卒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被迫喊出“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发动了农民起义,由此可知,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大雨延误戍边 ,是原因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对国家的绝望,不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对公平的渴望,没有体现对公平的渴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25.(2021·绵阳)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故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6.(2023七上·英德期中)《汉书》 中记载,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完成这一变化的重 要因素是(  )
A.楚汉争霸 B.文景之治 C.盐铁专卖 D.统一铸币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汉初经济汉初经济凋敝,到了汉武帝初年,已经出现了粮食堆积到外面的繁荣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汉朝初年,经历了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经济得到大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楚汉争霸,是在西汉建立之前,刘邦与项羽争夺帝位,不符合题意;
C.盐铁专卖,盐铁专卖不是西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统一铸币,统一铸币不是西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这是文言文,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变化的原因回答。
27.(2023七上·英德期中)如图是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和晚年时的郡国形势图,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刘彻晚年时郡国形势
A.军事拓展疆土 B.建立刺史制度
C.颁布实行推恩令 D.实行盐铁专营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汉武帝即位时,诸侯国众多,到了西汉后期,诸侯国几乎很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后来又找各种借口除掉封国,这样诸侯国越来越少,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军事拓展疆土 ,从图片看,显示的主要是封国减少,不符合题意;
B.建立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为了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不符合题意;
D.实行盐铁专卖,盐铁专卖是把盐铁经营权收归朝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变化的原因回答。
28.(2023七上·英德期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面史料体现了汉朝政府实施的哪一举措(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尊崇儒术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汉朝时期,由官府贮备物质,物质贵的时候卖掉,便宜的时候就买进,这样就可以平抑物价,故选项C符合题意;
A.统一铸币,题干中显示的是平抑物价,没有显示统一铸币,不符合题意;
B.盐铁专营,盐铁专营是把盐铁专营权收归中央,不符合题意;
D.尊崇儒术,尊崇儒术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这是文言文,只有读懂其含义,才能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回答。
29.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分析可知,A、B、D不符合题意,错误;C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刺史制度,要熟记相关知识。
30.(2023七上·英德期中)汉武帝设《诗》《书》 《礼》 《易》 《春秋》 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 -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汉武帝设《诗》《书》 《礼》 《易》 《春秋》 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 -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就是要尊崇儒术,统一思想,这是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题干中显示尊崇儒术,不符合题意;
C. 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 解除诸侯对朝廷的威胁是推行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而题干中尊崇儒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种现象的影响作用回答,要注意理解时代需要。
二、综合探究题: (共 40分)
31.(2023七上·英德期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 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材料一: [认识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人复原图 烧骨、烧石、灰烬
例子:发现(史实) : 7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的石器(或工具)。
材料二: [ 见证古代农业发展]
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图2春秋未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三: [ 验证秦代社会文明]
图一写有秦律的云梦秦简 左图: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完成了藏有大量秦代竹简的11号墓的挖掘工作,这批被发现的秦简,称“云梦秦简”,共有1155 支(另有数十片残片)竹简以近似小篆的秦隶书写,大部分清晰可辨。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编辑,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秦律、律文答问解释和治狱文书程式的记载。秦律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四: [保护文化遗产准则] 第一条为实现本公约的宗旨,下列各项应列为“文化遗产”:古迹: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拿史料说话,是对历史叙述或历史解释的一种最朴实的描述。请参考以上例子,结合材料一的考古发现,按格式进行仿写。
发现(史实) :    
推论:   
(2)材料二是发掘到的战国时期的文物。请从经济领域概括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并评价这一史实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所示内容,你从中能获取哪些有关秦朝的历史信息 (不得照抄材料)
(4)据材料四概括可列为“文化遗产”的条件。
【答案】(1)发现: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烧骨、烧石和灰烬;推论:北京人会使用火并长期保持火种
(2)史实:农业生产领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作用: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生产力进步;最终导致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
(3)秦朝的书写材料是竹简;秦朝书写文字是小篆和隶书;秦朝有制定法律。
(4)条件: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历史悠久或具有考古性质。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发现: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烧骨、烧石和灰烬 ,由此得出推论: 北京人会使用火并长期保持火种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显示的是 农业生产领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生产力进步;最终导致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秦朝的书写材料是竹简;秦朝书写文字是小篆和隶书;秦朝有制定法律;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可列为“文化遗产”的条件有: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历史悠久或具有考古性质 ;
故答案为:(1)
第1空、发现: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烧骨、烧石和灰烬
第2空、推论:北京人会使用火并长期保持火种
(2) 史实:农业生产领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作用: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生产力进步;最终导致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
(3) 秦朝的书写材料是竹简;秦朝书写文字是小篆和隶书;秦朝有制定法律。
(4) 条件: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历史悠久或具有考古性质。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仿照所给的示例,进行分析回答,注意先回答史实,再从史实得出推论;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抓住经济领域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分析回答;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32.(2023七上·英德期中)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的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呜”的繁荣局面。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 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综上所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主流思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1)目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主张“仁政”。
(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变化:从百家争鸣到法家一统再到汉的独尊儒家。因素:经济发展与统治者 的需要。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 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政”;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显示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主流思想 从百家争鸣到法家一统再到汉的独尊儒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影响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与统治者 的需要;
故答案为:(1)目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主张“仁政”。
(2)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 变化:从百家争鸣到法家一统再到汉的独尊儒家。因素:经济发展与统治者 的需要。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百家争鸣目的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焚书坑儒影响的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他们的目的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比较主流思想的变化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思想变化的原因回答,注意这类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要特别注意。
33.(2023七上·英德期中)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 史》
(1)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在治理国家上主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具体办法。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概括秦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 指的是什么法令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法令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问题:难以直接管辖地方(或者不便于统治辽阔的疆域、巩固西周的统治等都可以);方法: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或授权给诸侯或分封制)
(2)制度;在中央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影响: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法令:推恩令;影响: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西汉的统治;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等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周初在治理国家上主要面临的问题是 难以直接管辖地方或者不便于统治辽阔的疆域、巩固西周的统治等都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王室 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或授权给诸侯或分封制)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的政治制度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依据材料三信息“ 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显示的是汉武帝时期,下令实行推恩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行, 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西汉的统治;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等 ;
故答案为:(1) 问题:难以直接管辖地方(或者不便于统治辽阔的疆域、巩固西周的统治等都可以);方法: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或授权给诸侯或分封制)
(2) 制度;在中央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影响: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 法令:推恩令;影响: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西汉的统治;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识记秦朝的政治制度,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识记其影响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推恩令的影响回答。
1 / 1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你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2020七上·德惠期中)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我们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
A.化石 B.传说 C.文献资料 D.文学作品
2.(2023七上·英德期中)研究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而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比起北京人,山顶洞人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二者的生活习性也有相同之处,其表现在(  )
A.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B.建造房屋
C.集体生活,用打制石器 D.人工取火
3.(2023七上·英德期中)半坡人制作的陶器种类有很多,如饮食器碗、钵、盆、杯、盂等,炊煮器罐、鼎等,水器壶、瓶等。据此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状态是(  )
A.茹毛饮血,狩猎为生 B.黑陶精美,铁器锋利
C.烧煮食物,粟米飘香 D.稻谷满仓,物质丰富
4.(2022·盐城)为河姆渡人提供稳定食物供应的农作物是(  )
A.粟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5.(2023七上·英德期中)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从已经发掘的房屋遗址看,早期大多为半地穴式,以圆形为主,室内有一个小火塘。 这种房屋样式与选项中哪一古人类遗址相似 (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元谋人遗址
6.(2023七上·英德期中)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
A.甲骨文 B. 司母戊鼎
C. 人面鱼纹彩陶盆 D. 铁制农具
7.(2023七上·英德期中)如图是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该遗址是黄帝时期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这可以用来说明黄帝时期的先民已经能够(  )
A.刀耕火种 B.建造宫室 C.养蚕缫丝 D.发展养殖
8.(2023七上·英德期中)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选举制 B.任命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9.(2019·齐齐哈尔)《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0.(2023七上·英德期中)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列文物中, 成为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的是(  )
A.人面鱼网彩陶盆 B.刻有文字的甲骨
C.圆形方孔半两钱 D.居延汉简
11.(2023七上·英德期中)商代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
A.畜牧业发达 B.牛耕开始出现
C.铁器开始使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12.(2023七上·英德期中)下列通过观察右图而解读出的商朝的历史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B.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商朝的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 D.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
13.(2023七上·英德期中)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其封地是商代重要的东夷属国奄国所在地,这里的民众,既有商朝遗民,也有伯禽所带的周人,还有原来的奄国人。这表明分封制(  )
A.平息了商朝遗民的不满 B.使各诸侯国原有特色消失
C.推动西周各项制度落实 D.有利于当时民族交融
14.(2021·福建)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15.(2023七上·英德期中)“平王东迁以后, 王室衰微,诸侯涣散,戎狄内逼。有大英雄起,假尊王攘夷为名,以号令天下,击退异族,维持将涣散之社会,使之保存现状,是为霸者。”材料表明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
A.王室更选 B.变法改革 C.民族交融 D.诸侯争霸
16.(2023七上·英德期中)《战国策》 记载:“ 商君治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这说明的是(  )
A.商鞅变法的影响 B.商鞅变法的性质
C.诸侯争霸的结果 D.商鞅变法的背景
17.(2023七上·英德期中)为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广大医务人员连续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有的甚至献出生命。体现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仁” 的理念来源于(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8.(2019七上·惠民期末)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19.(2023七上·英德期中)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B.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C.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D.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0.(2023七上·英德期中)李白在《古风》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此诗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
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B.秦王对六国虎视眈眈
C.秦朝铸剑业很发达 D.诸侯定期到秦国朝拜
21.(2022·济宁)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22.(2023七上·英德期中)如图所示秦代三方古印中所用文字均为小篆,秦朝当时实行的措施与此相关的是(  )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A.书同文 B.车同轨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货币
23.(2023九上·茂名月考)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这表明长城(  )
A.阻碍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B.巩固了秦朝的边疆安全
C.加快了胡人融入秦朝步伐 D.彻底断绝匈奴南下能力
24.(2023七上·英德期中)陈胜、吴广被迫喊出“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雨延误戍边 B.对国家的绝望
C.对公平的渴望 D.秦朝的暴政
25.(2021·绵阳)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26.(2023七上·英德期中)《汉书》 中记载,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完成这一变化的重 要因素是(  )
A.楚汉争霸 B.文景之治 C.盐铁专卖 D.统一铸币
27.(2023七上·英德期中)如图是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和晚年时的郡国形势图,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刘彻晚年时郡国形势
A.军事拓展疆土 B.建立刺史制度
C.颁布实行推恩令 D.实行盐铁专营
28.(2023七上·英德期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面史料体现了汉朝政府实施的哪一举措(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尊崇儒术
29.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30.(2023七上·英德期中)汉武帝设《诗》《书》 《礼》 《易》 《春秋》 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 -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二、综合探究题: (共 40分)
31.(2023七上·英德期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 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材料一: [认识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人复原图 烧骨、烧石、灰烬
例子:发现(史实) : 7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的石器(或工具)。
材料二: [ 见证古代农业发展]
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图2春秋未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三: [ 验证秦代社会文明]
图一写有秦律的云梦秦简 左图: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完成了藏有大量秦代竹简的11号墓的挖掘工作,这批被发现的秦简,称“云梦秦简”,共有1155 支(另有数十片残片)竹简以近似小篆的秦隶书写,大部分清晰可辨。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编辑,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秦律、律文答问解释和治狱文书程式的记载。秦律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四: [保护文化遗产准则] 第一条为实现本公约的宗旨,下列各项应列为“文化遗产”:古迹: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拿史料说话,是对历史叙述或历史解释的一种最朴实的描述。请参考以上例子,结合材料一的考古发现,按格式进行仿写。
发现(史实) :    
推论:   
(2)材料二是发掘到的战国时期的文物。请从经济领域概括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并评价这一史实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所示内容,你从中能获取哪些有关秦朝的历史信息 (不得照抄材料)
(4)据材料四概括可列为“文化遗产”的条件。
32.(2023七上·英德期中)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的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呜”的繁荣局面。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 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综上所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主流思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
33.(2023七上·英德期中)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 史》
(1)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在治理国家上主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具体办法。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概括秦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 指的是什么法令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法令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远古人类生活的时期,距离今天比较遥远,又几乎没有文献记载,因此我们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来研究人类起源的有关历史,A项符合题意;CBD三项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证据,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化石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元谋人时期没有文字记载。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习性有相同之处,都是进行集体生活,使用打制石器,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这是山顶洞人,北京人还不会缝制衣服,没有爱美意识,不符合题意;
B.建造房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不会建造房屋,不符合题意;
D.人工取火,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北京人还不会人工取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相同之处”,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半坡人制作的陶器种类有很多,如饮食器碗、钵、盆、杯、盂等,炊煮器罐、鼎等,水器壶、瓶等 ”,可以看出,陶器有饮食器,炊煮器等,这些器具主要用来烧煮食物, 半坡人种植粟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茹毛饮血,狩猎为生 ,题干中没有显示茹毛饮血,狩猎为生,不符合题意;
B. 黑陶精美,铁器锋利 ,半坡人使用彩陶,还没有制作铁器,不符合题意;
D. 稻谷满仓,物质丰富 ,半坡人种猪粟米,不能种植水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紧贴这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河姆渡处于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
5.【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半地穴式,以圆形为主,室内有一个小火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与半坡人遗址出现的房屋相似,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北京人遗址,北京人还不会建造房屋,不符合题意;
B.河姆渡人遗址,河姆渡人建造的是干栏式房屋,不是半地穴式,不符合题意;
D.元谋人遗址,元谋人还没有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半地穴式房屋来回答。
6.【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原始农耕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遗址出土的,半坡人生活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进入原始农耕时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
A.甲骨文,出现在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B.司母戊鼎,出现在商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D.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原始农耕生活”,拿它来分析识记备选项回答。
7.【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骨质蚕雕艺术品 ”“ 黄帝时期 ”,可以看出,黄帝时期,我国先民已经能够 养蚕缫丝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刀耕火种,题干中没有显示刀耕火种,不符合题意;
B.建造宫室,题干中没有出现宫室,不符合题意;
D.发展养殖,题干中显示的是养蚕,没有出现养殖其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紧贴这些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8.【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选举制,尧舜禹时期没有使用选举制,不符合题意;
B.任命制,尧舜禹时期没有使用任命制,不符合题意;
C.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位子开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识记禅让制的方式。
9.【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夏朝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家天下”开始的标志的掌握。
10.【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商周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刻有文字的甲骨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这就是甲骨文,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人面鱼网彩陶盆 , 人面鱼网彩陶盆出现在半坡遗址,时间是原始社会后期,不符合题意;
C. 圆形方孔半两钱 , 圆形方孔半两钱 出现在秦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D. 居延汉简 ,是在居延发现的汉代竹木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商周历史”,拿它来分析识记备选项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备选项出现的时间。
11.【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该器物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显示了商朝时期青铜工艺水平高超,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畜牧业发达,青铜器与畜牧业无关,不符合题意;
B.牛耕开始出现 ,青铜器没有显示牛耕,不符合题意;
C.铁器开始使用,题干中显示的是青铜器,没有显示铁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商朝的甲骨文,从文字内容看,显示了商朝的刑法严酷,但是没有显示商朝的青铜文明,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商朝的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分析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其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错误”,细心辨别回答。
13.【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这里的民众,既有商朝遗民,也有伯禽所带的周人,还有原来的奄国人 ”,可以看出,这里有多种居民,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民长期杂居,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平息了商朝遗民的不满 ,题干中没有显示商朝遗民的不满,不符合题意;
B. 使各诸侯国原有特色消失 ,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C. 推动西周各项制度落实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中的“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选项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强化诸侯权力的内容,排除 A 项;
从“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排除 C 项;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平王东迁以后, 王室衰微,诸侯涣散,戎狄内逼。有大英雄起,假尊王攘夷为名,以号令天下,击退异族,维持将涣散之社会,使之保存现状,是为霸者 ”,可以看出,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王室更迭,题干中没有显示王室更迭,不符合题意;
B.变法改革,题干中没有显示变法改革,不符合题意;
C.民族交融,题干中没有显示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这是文言文,读懂其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6.【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商君治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可以看出,商鞅变法之后,路不拾遗,军事强大,诸侯畏惧,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商鞅变法的性质 ,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C.诸侯争霸的结果,题干中没有显示诸侯争霸结果,不符合题意;
D.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的背景是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紧贴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7.【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
C.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
D.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18.【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春秋战国那种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故答案选B。
19.【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林立,战乱频繁, 但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不正确”。
20.【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诗句显示的是亲王扫除了六国,完成全国统一,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秦王对六国虎视眈眈 ,题干显示的是亲灭六国,不符合题意;
C. 秦朝铸剑业很发达 ,题干中没有显示秦朝铸剑业,不符合题意;
D. 诸侯定期到秦国朝拜 ,诸侯尽西来意思是诸侯被抓押运到秦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1.【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由此可知,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项正确;
丞相掌管行政,A项不正确;
太尉掌管军事,C项不正确;
刺史是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D项不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简单记忆,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相关内容的掌握。
22.【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秦代三方古印中所用文字均为小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统一全国后,实行的书同文,即统一文字为小篆,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车同轨,车同轨指的是全国的车辆统一规格,不符合题意;
C.统一度量衡,文字不属于度量衡,不符合题意;
D.统一货币,题干中显示的是文字,不是货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均为小篆”,拿它来分析识记回答。
23.【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题干“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可知,材料意思为,秦始皇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作为边境上的屏障来守卫,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六国的士兵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从而“巩固了秦朝的边疆安全”,B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长城的修建主要是军事防御功能,而不是阻碍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排除A项;
材料反映长城的修建有效的防御了少数民族对秦边境的骚扰,而不是加快“胡人的融入”,排除C项;材料反映长城的修建有效的防御了少数民族对秦边境的骚扰,但并未“彻底断绝”匈奴南下能力,两汉时期匈奴就南下骚扰汉朝的边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秦长城的修建以及作用。
24.【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队戍边,遇雨受阻,秦朝法律规定不能如期赶到将会被处死,于是这些戍卒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被迫喊出“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发动了农民起义,由此可知,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大雨延误戍边 ,是原因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对国家的绝望,不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对公平的渴望,没有体现对公平的渴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25.【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故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6.【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汉初经济汉初经济凋敝,到了汉武帝初年,已经出现了粮食堆积到外面的繁荣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汉朝初年,经历了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经济得到大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楚汉争霸,是在西汉建立之前,刘邦与项羽争夺帝位,不符合题意;
C.盐铁专卖,盐铁专卖不是西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统一铸币,统一铸币不是西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这是文言文,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变化的原因回答。
27.【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汉武帝即位时,诸侯国众多,到了西汉后期,诸侯国几乎很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后来又找各种借口除掉封国,这样诸侯国越来越少,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军事拓展疆土 ,从图片看,显示的主要是封国减少,不符合题意;
B.建立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为了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不符合题意;
D.实行盐铁专卖,盐铁专卖是把盐铁经营权收归朝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变化的原因回答。
28.【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汉朝时期,由官府贮备物质,物质贵的时候卖掉,便宜的时候就买进,这样就可以平抑物价,故选项C符合题意;
A.统一铸币,题干中显示的是平抑物价,没有显示统一铸币,不符合题意;
B.盐铁专营,盐铁专营是把盐铁专营权收归中央,不符合题意;
D.尊崇儒术,尊崇儒术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这是文言文,只有读懂其含义,才能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回答。
29.【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分析可知,A、B、D不符合题意,错误;C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刺史制度,要熟记相关知识。
30.【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汉武帝设《诗》《书》 《礼》 《易》 《春秋》 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 -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就是要尊崇儒术,统一思想,这是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题干中显示尊崇儒术,不符合题意;
C. 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 解除诸侯对朝廷的威胁是推行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而题干中尊崇儒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种现象的影响作用回答,要注意理解时代需要。
31.【答案】(1)发现: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烧骨、烧石和灰烬;推论:北京人会使用火并长期保持火种
(2)史实:农业生产领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作用: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生产力进步;最终导致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
(3)秦朝的书写材料是竹简;秦朝书写文字是小篆和隶书;秦朝有制定法律。
(4)条件: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历史悠久或具有考古性质。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发现: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烧骨、烧石和灰烬 ,由此得出推论: 北京人会使用火并长期保持火种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显示的是 农业生产领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生产力进步;最终导致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秦朝的书写材料是竹简;秦朝书写文字是小篆和隶书;秦朝有制定法律;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可列为“文化遗产”的条件有: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历史悠久或具有考古性质 ;
故答案为:(1)
第1空、发现: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烧骨、烧石和灰烬
第2空、推论:北京人会使用火并长期保持火种
(2) 史实:农业生产领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作用: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生产力进步;最终导致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
(3) 秦朝的书写材料是竹简;秦朝书写文字是小篆和隶书;秦朝有制定法律。
(4) 条件: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历史悠久或具有考古性质。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仿照所给的示例,进行分析回答,注意先回答史实,再从史实得出推论;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抓住经济领域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分析回答;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32.【答案】(1)目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主张“仁政”。
(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变化:从百家争鸣到法家一统再到汉的独尊儒家。因素:经济发展与统治者 的需要。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 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政”;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显示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主流思想 从百家争鸣到法家一统再到汉的独尊儒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影响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与统治者 的需要;
故答案为:(1)目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主张“仁政”。
(2)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 变化:从百家争鸣到法家一统再到汉的独尊儒家。因素:经济发展与统治者 的需要。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百家争鸣目的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焚书坑儒影响的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他们的目的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比较主流思想的变化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思想变化的原因回答,注意这类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要特别注意。
33.【答案】(1)问题:难以直接管辖地方(或者不便于统治辽阔的疆域、巩固西周的统治等都可以);方法: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或授权给诸侯或分封制)
(2)制度;在中央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影响: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法令:推恩令;影响: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西汉的统治;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等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周初在治理国家上主要面临的问题是 难以直接管辖地方或者不便于统治辽阔的疆域、巩固西周的统治等都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王室 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或授权给诸侯或分封制)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的政治制度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依据材料三信息“ 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显示的是汉武帝时期,下令实行推恩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行, 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西汉的统治;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等 ;
故答案为:(1) 问题:难以直接管辖地方(或者不便于统治辽阔的疆域、巩固西周的统治等都可以);方法: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或授权给诸侯或分封制)
(2) 制度;在中央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影响: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 法令:推恩令;影响: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西汉的统治;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识记秦朝的政治制度,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识记其影响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推恩令的影响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