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9 19:06: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诗经》二首 巩固练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①
关雎②
关关雎鸠③,在河之洲④。
窈窕⑤淑女⑥,君子好逑⑦。
参差荇菜⑧,左右流⑨之。
窈窕淑女,寤寐⑩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 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①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②选自《诗经·周南》。雎,读jū。《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③〔关关雎鸠(jiū)〕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④〔洲〕水中的陆地。
⑤〔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⑥〔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⑦〔好逑(hǎoqiú)〕好的配偶。逑,配偶。
⑧〔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⑨〔流〕求取。
⑩〔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服,思念。
〔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悠,忧思的样子。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芼(mào)〕挑选。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课文说明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关雎》出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古人说是赞美“后妃之德”,今人多认为是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全诗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一变而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也跃然纸上。
《关雎》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例如,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又如,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短短三章,就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诗中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兼葭①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④。
溯洄从之⑤,道阻⑥且长。
溯游⑦从之,宛在水中央⑧。
蒹葭萋萋⑨,白露未晞⑩。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兼葭采采 ,白露未已 。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①选自《诗经·秦风》。兼葭(jiānjiā),芦苇。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④〔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⑤〔溯洄(sù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⑥〔阻〕艰险。
⑦〔溯游〕顺流而下。
⑧〔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⑨〔萋萋〕茂盛的样子。
⑩〔晞(xī)〕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jī)〕(路)高而陡。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sì)〕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课文说明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怀人诗作,是一首优美又忧伤的抒情诗。诗中写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
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这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同步练习
一、阅读课文,完成各题。
1.下面加粗的字读音和含义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hǎoqiú 好的配偶)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cēn cī 不整齐)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jiānjiā 芦苇)
D.溯洄从之,道阻且长(shuò huí逆流而上)
2.对下列《关雎》诗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3.下列对《蒹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的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这一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秋天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章中的重复,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
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4. (1)《诗经》原名 ,又名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篇,包括 、 、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 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许多诗歌采用重章复唱的表现形式。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关 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 和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2分)
2.《关雎》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3.《关雎》中的主人公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分析《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作用。
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6.《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用了哪些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甲】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选自《诗经·郑风》)
【乙】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选自《古诗十九首》)
【注】①喈(jiē)喈:鸡叫声。②夷:平。此处指心情从焦虑到平静。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伤、病)痊愈。
1.《诗经》常采用起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风雨》中也使用了这种写作手法,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赏析。
2.诗歌以炼字著称,请简析诗句“札札弄机杼”中“弄”字的妙处。
3.【乙】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抒发了什么感情 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周南》)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④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⑤。
之子于归,远于将⑥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⑦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⑧寡人。
(选自《诗经·邶风》)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茂盛的样子。④差池: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⑤颉之颃之:鸟儿山下飞。颉(xié),鸟飞向上。颃(háng),鸟飞向下。⑥将:送。⑦塞渊:笃厚诚实,思虑深远。⑧勖(xù):勉励。
1.《桃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并在只言片语的变换中,反复咏唱,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3.《燕燕》在反复咏唱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
1.D
2.A(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而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且淑女和君子并没有在幽会)
3.D(主要表现追求伊人的艰辛)
4.(1)《诗》 《诗三百》 305 风 雅 颂
(2)四言 赋 比 兴
二、
1.比兴 重章叠句。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写景的句子,也起比兴的作用。以雎鸠鸟和鸣,相依相恋的景象比喻爱情,引起下文抒情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爱慕和追求,贴切自然,意蕴丰富。
3.《关睢》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经历了爱恋的兴奋和期待,相思的苦闷和惆怅,梦幻的幸福和陶醉。所以孔子评价这首诗“乐不至淫,哀不至伤”。
4.这句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也是起兴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了主人公追求“伊人”却求之不得、凄清冷落、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5.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
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增强了音乐性和抒彩,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6.(1)景物渲染:诗歌用“蒹葭”“白露”渲染凄清的秋景,烘托出主人公对伊人求之不得的缠绵悱恻。(2)动作描写:主人公为了走向伊人,“溯游”“溯洄”,表现了渴慕爱情的心境和追求爱情的艰难曲折。(3)侧面衬托:诗歌从主人公找寻的角度来写伊人,因为主人公找寻不断、追求不止,所以伊人的影子无处不在。
三、
1.《风雨》每章以风雨、鸡鸣起兴(或者直接引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等起兴),渲染了凄风苦雨、萧瑟悲凉的氛围,引出下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女主人公没见到心爱之人时愁苦凄凉的心情。
2.“弄”是抚弄、玩戏的意思,织女坐在织机旁,无心纺织,只是抚弄织机,描写了织女当时因思念牛郎而不得见的离别之苦。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社会现实(或者: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抒写人间夫妻离别的哀怨)。
四、
1.(1)采用比兴手法,每章开头以“桃之夭夭……”起兴,引出下文女子出嫁的叙事,并以桃树的花果叶作比喻,表达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2)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只更换了几个字眼,如从“灼灼其华”到“有蕡其实”再到“其叶蓁蓁”,从“室家”到“家室”再到“家人”,内容上层层递进,形式上回旋反复,一唱三叹,深化了诗歌意境,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抒彩。
2.(1)桃树青嫩美好,开出鲜艳的花朵。(2)向远处眺望看不到她的身影,我不禁泪如雨下。
3.叙述抒情主人公送别远嫁的妹妹,抒发了惜别伤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