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杜 甫
部编八下《唐诗三首》其二
学习目标
01
还原典型场景,理解诗歌内容;
02
品析关键语词,感受诗圣情怀;
03
诵读时代强音,培养担当胸襟;
诵读涵泳 联想还原 拓展比照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这间茅屋,在当时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知人论世
让我们重拾那段历史......
公元759年末,杜甫结束了十年客居长安,四年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来到成都。
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的郊区浣花溪旁盖起一个“百家草堂“,全家总算安定了下来。此时北方的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在这远离战火的后方,可以宁静的生活多么让人欣慰。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不到四年,其间创作了《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等多首田园诗歌。
可是761年秋,一场暴风雨,让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写下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知人论世
杜甫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
-----冯至
读风雨意象
怎样的风雨 怎样的愁
读风雨意象
“回到现场”-----联想到怎样的画面,
看到什么样的诗人。
“用诗人的声音吟读”-----参照“我的内心如此的 正是 。”的句式发言。
读风雨意象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无助、痛惜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焦灼、复杂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紧张、忧心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痛苦、愧疚
隐含了哪些更深的情感和苦痛?
四处流亡:颠沛流离之痛
生活凄凉:饥寒交迫之苦
愧对家人:无以养家之愧
衰老无力:身心俱疲之悲
.....
怎样的风雨
怎样的愁
《旧唐书》记载:
安史之乱以来,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城邑之内,不满千户。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 望》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石壕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的诗一向多描写他人疾苦,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如此浓重的笔墨倾诉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一张冷似铁的布衾 →天下寒士的布衾→天下寒士贫苦生活的缩影
怎样的风雨
怎样的愁
还原语词背后的广阔,抓住细小具体的“人、事、物、景”,分析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 比如“社会历史、生活现实、人生百态”。
秋风秋雨→人世风雨→飘摇家国。
两次落第,他高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44岁时小儿子饿死,他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和百姓一起逃亡,他祈愿“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50岁,风破茅屋他却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样的风雨
怎样的愁
超越个人苦痛,胸怀天下苍生,博大的济世情怀。
以小见大
推己及人
读圣贤初心
这样的杜甫 这样的心
致
杜
甫
一场怒号的秋风,
一群南村的群童,
一间风雨飘摇的茅屋,
一位心怀天下寒士的老人。
冷雨,飘飘。历史 ,飘摇。
是否依然记得你的长叹 。
——站在历史的浪巅,
唱出为国为民的最强音 。
百 年 歌 自 苦
未 见 有 知 音
读时代强音
千年的诗篇 万古的情怀
千百年来,无数个杜甫一身风骨,兼济天下。
听,飒飒秋风中,是他们为民请命,为国抗争的呐喊-------
而今,杜甫的理想已然成为现实,朗朗乾坤,广厦千万;巍巍华夏,国富民强。
但关注民生,心怀天下,是我们永远传唱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