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人间词话》
壹
活动一 经典诵读 体会豪情
第一部分
经典诵读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请同学们和同桌组成搭档,各选一首,互相朗诵给对方听。(要求:注意停顿、重音以及朗诵时的感情)
诵读感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初嫁了(liǎo)
羽扇纶巾(guān)
樯橹(qiánɡ lǔ)
酹(lèi)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诵读感悟
舞榭歌台(xiè)
金戈铁马(gē)
封狼居胥(xū)
佛狸祠(bì )
赤壁风景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战场风云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怀古咏史诗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古事、古人、古迹),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情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观眼前之景(临古地)
写历史之人(怀古人)
抒一己之怀(抒己志)
贰
活动二 悟豪情,聚焦“用典”
用典
用典,诗词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前者称事典,后者称语典。它常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说、明说的话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二:再次阅读,找一找两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完成下列表格
古人 古事
古人
古人 古事
周瑜
迎娶小乔、火烧赤壁
孙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裕
起兵北伐、建立南宋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一饭斗米、以示可用
思考:
同样是用典,有何异同呢?
古人 古事
周瑜
迎娶小乔、火烧赤壁
孙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裕
起兵北伐、建立南宋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一饭斗米、以示可用
苏轼(1036-1101)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几近死亡边缘。出狱后被贬黄州,出任黄州团练副使,无权无势无俸禄,还有地方官来监督。这首词创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两年多。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后来被大赦,回来途中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辛弃疾(1140—1207)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祖父虽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受其祖父影响,辛弃疾21岁时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归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担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职及管理治安、财政的官职,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1204年,韩佗胄为巩固地位,草草北伐,而辛弃疾任知府的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原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韩佗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取胜、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后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写这首词时,他已经66岁了。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
东坡黄州突围
东坡黄州突围
稼轩二登北固亭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英雄与自我的反差
英雄与自我的反差
从下面两句中,说一说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寻胸中块垒
壮志难酬
叁
活动三 聚“豪情”,比较不同
既然两位词人的胸中块垒都源于壮志难酬,那么两位词人最后有没有成功用酒浇化它?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人生如梦”是苏轼在遭受贬抑之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从感叹自己转为自我劝解。人生几何,何必太计较得失 不如放眼大江,举杯赏月!胸中块垒一浇而尽。自此,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辛弃疾仍旧处在无限的苦闷当中,诗歌最后还在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仍想为国效力的决心,但实际上年老的廉颇尚且有赵王询问,而自己却无人过问,甚至要调离镇江,内心的唏嘘不免溢于言表。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我们看到辛弃疾的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只有沉郁,没有旷达,他读的道家典籍未必比苏轼少,但是情之所钟,再怎么故作旷达,也不能折下英雄的腰杆,或许这也是读辛弃疾的词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是弓刀游侠 ”
——谭献《复堂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