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10:5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随着蒙古军队西征,大批汉人进入中亚、西亚以致欧洲各地。而随着蒙古军队东归,又有大批西亚人、中亚人、俄罗斯人和钦察人东来,被分置于蒙、汉各地。这一现象( )
A.加剧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 B.引发了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
C.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
2.“凯撒时期,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城市都建有宽广的街道,纵横交叉形成棋盘状的格局。”这( )
一措施
A.有利于罗马帝国境内的文化交流 B.使退伍老兵能安居乐业
C.有效加强了罗马对殖民地的统治 D.推动罗马帝国走向全盛
3.《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稣,有人拜佛,其他人敬穆罕默德,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这反映出( )
A.蒙古帝国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 B.战争造成区域文化混乱
C.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变化 D.中西之间往来更加频繁
4.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B.是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
C.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D.造成东西方差距的日益扩大
5.1221年,在攻打中亚城市八鲁弯时,成吉思汗之孙木阿秃干阵亡。后来,八鲁弯沦陷后,成吉思汗下令“不赦一人,不取一物,概灭之”。使其变为“可诅咒的城市”。这可用于说明蒙古西征( )
A.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B.导致了中亚文明彻底毁灭
C.建立了世上最庞大的帝国 D.给中亚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6.有学者提出“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亚大陆东西之间的陆上交通。阿拉伯人的帝国除发展了欧亚两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而外,还发展了连接红海、印度洋、西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该学者强调,帝国的扩张( )
A.推动游牧民族进步 B.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C.促进文明交流融合 D.推动区域文化形成
7.一位西方历史学家如此描述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关系:“(罗马)广场上的建筑显现出希腊风格,但它们更加雄伟高大……罗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腊化时代的混乱。”古罗马诗人贺拉西为此写道:“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据此可知( )
①战争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②罗马法有利于帝国统治
③文化在选择与重构中不断发展发展 ④贺拉西处于希腊化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对于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自古以来就存在争议。古罗马作家大多对亚历山大的残暴多有批评。近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对亚历山大一般持肯定态度,那时正是西方殖民扩张时代。据此可知,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
A.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 B.取决于对史料的占有
C.受制于评价者的史学素养 D.受评价者立场的影响
9.在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城,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库斯(约公元前190~前120年)吸收了古巴比伦天文学家基德那斯325个太阳月等于269个近点月的说法,以巴比伦式样为依据制作了更为精确、供天文研究之用的水平仪。这一现象( )
A.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B.加速了希腊文化的衰退
C.推动了希腊文化中心转移 D.丰富了古希腊文明内容
10.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时,随军带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和测绘师等大批专门人才,以便随时收集资料和绘制地图。亚历山大的举措旨在( )
A.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B.增进军队战士的战斗力
C.促进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D.使战争动员的效率提升
11.据史料记载,蒙古西征在攻陷城池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并设置了专门机构来组织其从事生产,元朝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同时,阿拉伯人接触到了蒙古火药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战争中大显神威。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引发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B.体现了生产分工的细化
C.推动了实用技术的交流 D.促进了欧洲社会的革新
12.据史料记载,蒙古西征在攻陷城池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并设置了专门机构来组织其从事生产,元朝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同时,阿拉伯人接触到了蒙古火药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战争中大显神威。据此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 )
A.引发了民族迁徙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技术传播 D.促进了社会革新
13.英国学者威尔斯认为:“蒙古征服之伟绩,在历史上诚足称最者矣,亚洲与西欧之间至斯会一度交通,了无阻滞,教皇之使臣,来自印度之佛徒,巴黎、意大利及中国之艺士,东罗马及亚美尼亚之商贾,皆与阿拉伯之官吏,波斯、印度之天算家会合于蒙古王庭。”由此可知,蒙古西征( )
A.改变了亚欧内陆民族的分布 B.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C.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引起了东西方间的宗教冲突
14.公元前4世纪末之后的300余年间,伴随着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以及遥远的东方穿梭的商人、使节、雇佣兵和朝圣者,希腊的风俗和价值观迅速传播。希腊语在这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世界中也成为通用语言。这( )
A.表明希腊文化领先东方文化 B.消弭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C.有利于不同文明的深度融合 D.促进了欧亚大陆的持久和平
15.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人可成神观念与埃及、巴比伦的王权神化思想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国王崇拜思想;巴比伦的占星术、天文观测资料与希腊文学、数学的结合,使天文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思想文化成就( )
A.得益于亚历山大的远征 B.有助于希腊建立专制统治
C.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生 D.成为科学革命的理论来源
二、材料分析题
16.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与重构提供了契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先后进行两次西征。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后,蒙古帝国在中亚设置达鲁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国的统治权。绰儿马罕西征后,蒙古帝国在波斯委任成帖木儿、诺撒耳、阔儿吉思为最高行政长官。元宪宗蒙哥即位后,蒙古帝国加强对被占领地区的统治,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委任阿儿浑负责管理西亚地区,蒙古帝国中央政府与西亚建立起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蒙古帝国在中亚和西亚的早期行政统治一定程度上保护和继承了波斯文化,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同时为旭烈兀西征和伊儿汗国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
——摘编自徐良利《论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的征服和统治》
材料二: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蒙古人西征的统治举措。
(2)据材料二,概述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7.中华文化在交流传播中融合新因素,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同时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是东西方古代文明融汇内容最为多彩、成果最为丰富、影响最为强烈的时期。因为阿拉伯——唐宋元在时间上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古中国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之间。阿拉伯人的经贸活动促进了古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而这时期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经济鼎盛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长安空前繁荣,各国使臣、商人云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统治者迫切汲取先进文化,出现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翻译活动,逐渐形成“拉丁文化是西方的,中国文化是东方的,而阿拉伯文化却两者兼备”的局面。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三 在近代中国整体落后西方和政府腐败没落现实面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觉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一系列革新运动。五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日本、欧美留学,他们眼观世界,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直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开新向上的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使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了国民新思维、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民性的再造和新素质的形成。
——摘编自史向军、易鹏《论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力量及代表人物,说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革新运动,简析近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则有关马车的考古发现
哈萨克斯坦卡拉塔乌山脉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时间距今4000年左右。这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与甲骨文的“车”字完全一致
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及小双桥等商代早期遗址,均未发现马骨及两轮车辆遗存;目前尚未发现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3世纪)以前,中国境内的畜养家马与战车的遗迹
商代晚期的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与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发现的车马坑,马车构造与殷墟所见相同;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两轮马车,结构力学合理,制作工艺精良,且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
从殷墟遗存看,中国制造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已远超中亚、西亚地区。进入西周后,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并加以改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
——据于成龙《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等整理
材料二 商周时期,站在战车上作战的“甲士”多是奴隶主贵族,而由“众人”“多臣”“庶民”等组成的步兵附属于战车部队。史载,前633年,晋文公“作三行以御狄”,其中“行”是独立的步兵建制。前541年,晋国魏舒在对狄人的作战中“毁车以为行”,把车兵的行军队形改成兵步的战斗队形。到战国时期,各国的步兵人数已达数十万甚至百万。有学者推测:“战车自秦代已退出历史舞台,被骑兵所替代。”后来,人们在秦始皇帝陵二号陪葬坑中发现了大型车阵,这向世人展示了秦代战车编制、装备、战术方面的丰富信息。秦代的轻型战车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并渐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它和骑兵、弩兵等精锐兵种处在同样的重要位置,在战场上发挥着其他兵种无法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岳南《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后期马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代到秦代战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人把蒙古西征称之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可以与哥伦布大交换类比。请提取上述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大交换”加以解读。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亚)。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大批汉人进入中亚、西亚以致欧洲各地,又有大批西亚人、中亚人、俄罗斯人和钦察人进入到蒙、汉各地,这种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亚、西亚、欧洲与中国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D项正确;这一现象引发了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A项;虽然蒙古军队的西征和归来确实导致了一部分人口的流动,但仅通过题干描述并不能确定引发了整个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排除B项;这一现象引发了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及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对广大疆域内的统治措施促进了罗马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有利于罗马文化和习俗在当地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建立老兵殖民地,据此不能得知退伍老兵是否安居乐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内部的统治措施,没有涉及罗马对殖民地的统治,排除C项;凯撒时期罗马帝国没有走向全盛,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有人敬耶稣,有人拜佛,其他人敬穆罕默德,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可知,对于元朝内部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信仰,忽必烈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反映了蒙古族建立的帝国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元朝多种宗教信仰的存在和忽必烈的态度,并非文化的混乱,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宗教新宇航的多样化,据此不能得知亚欧内陆民族分布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能够体现忽必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宽容态度,据此不能得知中西之间交往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据材料图例“成吉思汗西征路线”“第二次西征路线”“第三次西征路线”和所学可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蒙古西征,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 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A项正确。蒙古西征通过战争开疆拓土,建立帝国,排除B项;拿破仑战争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排除C项;蒙古西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3世纪欧亚大陆。据材料“不赦一人,不取一物,概灭之”可知,蒙古西征过程中,在一些地区采取了屠杀、毁坏的政策,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 坏,D项正确;材料所述的屠杀、毁坏主要反映蒙古西征破坏性的一面,未提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排除A项;“彻底毁灭”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蒙古西征的征服范围和蒙古帝国的疆域范围,不能得出建立了世上最庞大的帝国,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蒙古帝国、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可知,蒙古帝国促进了欧亚大陆东西之间的陆上交通,阿拉伯帝国发展了欧亚两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和亚非之间的海上交通,说明古代帝国的扩张有助于促进世界的联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帝国扩张对游牧民族进步的作用,排除A项;帝国扩张能够促进文明交流融合的关系和区域文化形成,但题干材料强调帝国扩张对交通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希腊化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亚历山大远征及远征后希腊化时期一系列战争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①正确,根据材料“罗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腊化时代的混乱。”可知罗马法有利于帝国统治,②正确,根据材料“(罗马)广场上的建筑显现出希腊风格,但它们更加雄伟高大”可知文化在选择与重构中不断发展发展,③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贺拉西是古罗马诗人,不处于希腊化时期,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材料“古罗马作家大多对亚历山大的残暴多有批评”“西方学术界对亚历山大一般持肯定态度,那时正是西方殖民扩张时代”和所学可知,古罗马作家对亚历山大东征的批评是站在其对外扩张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的角度,而近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赞扬,主要是出于对外殖民扩张的角度,因此可知,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受评价者立场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主观立场对史实评论的影响,非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排除A项;材料与史料的占有情况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评价者的实学素养,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库斯吸收了古巴比伦天文学知识并有所创新,这丰富了古希腊文明,D项正确;材料体现希腊文化吸收巴比伦文化,未提及巴比伦文化吸收希腊文化,不能体现双向性,排除A项;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利于希腊文化的发展,而非加速其衰退,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原有的希腊文化中心衰落,未提及亚历山大城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不能得出希腊文化中心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世界。亚历山大东征时注意收集被征服地区的资料和绘制地图,目的是更深入了解被征服地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统治政策,巩固统治,A项正确;军队战斗力主要与装备、训练等有关,资料和地图不能直接增进战士的战斗力,排除B项;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是因为文化交流传播,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发生在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而非东征当时,排除C项;收集资料和绘制地图不属于战争动员,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蒙古、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在攻陷城池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阿拉伯人接触到了蒙古火药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战争中大显神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在客观上促进了实用技术的交流,C项正确。“大规模人口流动”材料并未反映,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东西方的技术交流,排除A项;“生产分工的细化”表现在生产领域,材料并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蒙古西征带来的东西方的技术交流,并未体现火药在欧洲的传播促进的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蒙古西征在攻陷城池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元朝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阿拉伯人接触到了蒙古火药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战争中大显神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在客观上促进了实用技术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民族迁徙”,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蒙古西征的影响并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革新,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题干中体现了蒙古西征打破了东西方交流的障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蒙古西征没有改变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文化、宗教的交流,没有体现宗教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以后的300余年间,商人、使节、雇佣兵和朝圣者穿梭在地中海世界和东方,希腊语在这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世界中也成为通用语言,这有利于不同文明的深度融合,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将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作对比,排除A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消弭,排除B项;文化的交融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和平,但是并不能因此得出持久和平的结论,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在远征的过程中,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因此出现在希腊化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A项正确;有助于希腊建立专制统治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文艺复兴在14/15世纪才开展,时间不符,排除C项;科学革命在17世纪,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1)举措:设置官员、机构管理;推行行省制度,行使直接管理;恢复发展地方经济。
(2)
影响;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
认识:靠武力政府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任答一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世界。举措:据材料“设置达鲁花赤”“委任成帖木儿、诺撒耳、阔儿吉思为最高行政长官”得出设置官员、机构管理;据材料“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蒙古帝国中央政府与西亚建立起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得出推行行省制度,行使直接管理;据材料“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得出恢复发展地方经济。
(2)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影响:据材料“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得出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据材料“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得出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认识:根据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可得出靠武力政府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根据希腊化时代和蒙古帝国统治时期相对和平环境下的文化交流,可得出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
17.(1)因素:经贸活动;便利的交通;帝国战争;军事征服;开放兼容的外交政策;移民;学者交流。
(2)主要力量:开明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人物各举1例即可)。
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3)革新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影响:传播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中国社会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和社会转型。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的经贸活动促进了古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结合所学可知,经贸活动,便利的交通;根据“(唐都长安)各国使臣、商人云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可知,开放兼容的外交政策,促进移民和学者交流;根据所学可知,推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因素还包括,帝国战争和军事征服等。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第一小问主要力量,据材料“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力量是开明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第二小问影响,根据“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得出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根据“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得出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根据“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得出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3)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革新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五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日本、欧美留学,他们眼观世界,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直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并结合所学可知,传播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促进思想解放;由“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开新向上的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使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了国民新思维、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民性的再造和新素质的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和社会转型。
18.(1)特点:技术含量高;形制较为成熟、完备;受到异域文明影响;用途多元(运输、军事等);影响深远。
(2)趋势:轻型化;从主力作战部队装备转变为多功能辅助性兵种的装备。
原因:铁器广泛使用,主要兵器及作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战争规模扩大,传统战车难以适应复杂地形的作战需要;礼崩乐坏,战车承载的礼制功能被大幅削弱;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自耕农取代奴隶主阶级成为主要兵源;马匹驯养技术进步,车辆机动性提升;人工道路建设的加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夏至西周(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两轮马车,结构力学合理,制作工艺精良,且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可得出技术含量高和形制较为成熟、完备;根据材料“从殷墟遗存看,中国制造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已远超中亚、西亚地区”,可得出受到异域文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途多元(运输、军事等);根据材料“进入西周后,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并加以改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可得出影响深远。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趋势:根据材料“秦代的轻型战车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并渐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可得出轻型化;根据材料“前541年,晋国魏舒在对狄人的作战中“毁车以为行”,把车兵的行军队形改成兵步的战斗队形”,可得出从主力作战部队装备转变为多功能辅助性兵种的装备。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广泛使用,主要兵器及作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规模扩大,传统战车难以适应复杂地形的作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崩乐坏,战车承载的礼制功能被大幅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自耕农取代奴隶主阶级成为主要兵源是战车逐渐被取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匹驯养技术进步,车辆机动性提升是战车转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道路建设的加强也是战车变化的原因。
19.成吉思汗西征是为了开拓疆域,远征中亚、西亚、东欧地区。西征被征服地区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当地文化的延续。但是战争破坏的同时也推动着不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哥伦布大交换是在近代西欧开辟新航路的背景下出现的,是欧洲主导的,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不同物种、传染病、人种、贵金属、商品等的交换,因此具有全球性。它打破了区域间的相对隔绝状态,密切人类的经济活动,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也阻碍美洲、非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灾难。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东西方)。对两个“大交换”加以解读,可以从两个大交换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回答。
根据材料“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可知,成吉思汗西征是为了开拓疆域,远征中亚、西亚、东欧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蒙古军队西征的影响,可知在积极方面,在战争破坏的同时也推动着不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消极方面,西征被征服地区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当地文化的延续。
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传播”可知,哥伦布大交换是在近代西欧开辟新航路的背景下出现的,是欧洲主导的,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不同物种、传染病、人种、贵金属、商品等的交换,因此具有全球性。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可知在积极方面,它打破了区域间的相对隔绝状态,密切人类的经济活动,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在消极方面,阻碍美洲、非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灾难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