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1.通过行走路线的绘制梳理出游踪“所至”,明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2.以品析为突破口,从“所见”的背后,体会作者将景物描写和主观感受、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诗意境界”。
3.理解作者身体状况和观景思绪的“悖反”并从“所感”中得出敬畏自然的主旨。
请你化身向导——所至
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按照顺序绘制一条“最佳拍摄路线图”,并标注拍摄点名称。
小贴士: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发生变化的手法叫做 。
移步换景
各拉丹东山脚下——在草坝子上安营——在砾石堆上四顾——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砾石堆
在拍摄的过程中,你会把镜头对准哪个点取景拍一幅图片,尝试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说一说你的取景理由。
你当摄影师——所见
示例: 高峻雄壮雪峰图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拟人化的表达,读出各拉丹东雪峰的棱角与层次,读出崇敬和壮美
壮阔晶莹冰雪图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赞叹
展现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朱自清《春》
“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的意思,含贬义,这里是贬词褒用,指大自然无穷的创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作者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梦幻多姿冰体图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短句,快读,读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应接不暇
比喻句,节奏放缓,张弛结合的音乐美
你当评论家——所感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没有详写冰山裂纹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想象到冰川、冰山的形成变化,把裂纹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
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不仅写眼前之风,还将思绪回溯到过去,是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想象,景物就少了神韵,丧失了诗意。
写法特点:虚实结合,主客相融,将景物描写与内心体验融为一体。
草坝子上
高原反应,连夜高烧
冰窟
缺氧反应 新伤剧痛
再入冰河
似乎已经衰竭
文章的潜在线索:作者的身体状况
观景思绪
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异样的温暖
冰山有年轮
感喟于自然的永恒
万物有灵
演绎长江的故事
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但作者对各拉丹东的感受却越来越细腻,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这样的“悖反”使文章产生了独特的内在张力。
写法特点:将景物描写与身体状况融为一体,呈现出非常强的观景主体的“存在感”。
敬畏自然
“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 ——马丽华《藏北启示:超越苦难》
知人论世——藏北之于马丽华
1953年,出生于山东,23岁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来到西藏,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27年间,马丽华以西藏为背景创作出了大量优质作品,尤以散文创作的突出成就而享有“西藏的马丽华”的称号。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但只是“活在近旁”,而不是要征服自然。伟大的人类对生养了自己的自然,对远比自身更久远、更深邃的自然,所持的仍应是敬畏的态度。
人的伟大
游记类文章的一般结构
1.记述游览见闻
2.描摹山水风光
3.抒发作者情思
推荐观看:《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第三极》
推荐阅读:《藏北游历》《藏北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