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9 10:5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把握全词的景物(意象)
2.鉴赏语言,理解、把握全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用词的精确
3.理解、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学习毛泽东同志敢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简要解题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词,又称长短句,兴起于唐,盛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湘江所见秋景(写景)
下片:回忆自己在长沙求学与革命时的豪情壮志(叙事抒情)
回答以下问题
上片的开头三句交待了什么?有何作用?
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面对以上的景物,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诗人为什么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者怎么描写意象美?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怅、问
眼前景
下阕:携、忆、记
忆往事
一字领起


整体感知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意象”简释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湘江秋景图
意象 观察视角 修饰词 意象特点 状态
总结句 山





远、色彩
远、色彩
近、色彩

仰视
俯视
万、红遍
层、尽染
漫、碧透
百、争


山多,红的范围广
树林层层叠叠,被染的层度深
江水满溢、碧绿、清澈
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
迅捷、矫健、有力
轻盈畅快、欢愉自在
静态
静态
静态
动态
动态
动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近相间
俯仰交错
动静结合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
或宏伟,
或雄峻
竞相向上
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以壮景抒豪情
景——情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
层→林之密;尽→染之透
漫→水之盛;透→水之清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
竞→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形容词
动词
炼字(锤炼 推敲)
三、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方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动静搭配,远近结合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色之深, 与寒秋相呼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
拟人
设问、比喻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上阕小结
独立寒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数量多
色彩浓
动作劲
竞争烈
特点
意象
意境
一幅( )湘江秋景图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这里表达的是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词人由上文的景自然生出无限心绪,终于冲口而出“谁主沉浮”这样的诘问,万类有大自然掌控,那人世呢?这大地上的人世间的一切,该由谁主宰?
这里,词人由景及情,最终借景抒情,积蓄的感情终于以直白的发问爆发。这一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这一问,也拓宽了词的意境,使词有了深沉的哲理意为,这一问,还将词人的心绪拉到另一幅画面,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1925年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风起云涌,革命的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快。五卅运动和香港大罢工,也席卷了十多个省份,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斗争,都在进行。此时,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兴盛,另一方面,反动势力对革命势力的疯狂镇压,以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中国人民的命运究竟会如何,是继续维持黑暗的倒退,抑或是推翻黑暗的统治,走向繁荣,谁会成为发展的势力?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峥嵘岁月图
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可用原文回答)?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峥嵘岁月图
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中流击水图
总结
下阕小结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过渡
风华正茂
壮志凌云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奋发有为
斗志昂扬
归纳总结
沁园春·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问—谁主沉浮?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答—同学少年!
设问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上阕写景,宏阔深秋意境,是壮景
上阕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是豪情
鉴赏拓展
“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
意象
1.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景——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炼字(锤炼 推敲)
(①释词义明手法;②描景象、摹情态;③点作用、表感情)
3.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方式 表现手法(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在本词的意象中选取三个意象,结合单元主题写一首短诗
(要求:诗歌体现单元主题,语言简洁准确、意象运用得当,不少于100字)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