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11: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罗汉观念源于印度,但印度佛教典籍中没有关于其形象的记载。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这反映了佛教( )
A.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B.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C.逐步融入本土文化 D.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2.花馍,俗称花馒头,初用于祭祖,后扩展到各类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花馍文化大盛于国内的面食文化区。如春节的枣花馍、元宝馍,清明时的桃花馍、燕子花馍,端午时的虎头花馍中秋时的糖枣月饼馍,等等。据此可推知,花馍文化的特点是( )
A.血缘性、宗教性 B.季节性、等级性
C.凝聚性、开放性 D.民族性、地域性
3.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等睦邻友好的和平思想,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先哲提出的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主张,构成了人类生态文明智慧的一部分。以上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文化 B.中国参与推动全球治理的发展
C.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华文化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
4.摩诃罗,又作摩眠罗,为梵文音译,传为佛祖释迦牟尼之独子罗眠罗(Rahula)演变而来。其形象传入中国以后,逐渐演变成为可爱的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泥制土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写到:“乃小塑土偶耳”,用来乞巧和祈求多子多福。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小农经济模式影响节日习俗
C.商业发展促进节日习俗变革 D.传统节日文化具有迷信色彩
5.天水麻辣烫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也让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栩栩如生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让人产生浓厚兴趣,无数游客来此打卡,一度门票售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长期并存、形成文化认同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了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不同地域文化兼容、互补而博大精深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成一种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
6.夏商两代,鬼神是人们生活的主宰,两代的鬼与神基本都与祖宗有关;周人讲“天命无常,惟德是辅”,上天或上帝不再是哪一个民族的祖先,而是普天下各民族共同的主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神鬼思想退出历史舞台 B.三代帝王信奉君权神授
C.周代治理思想的革命性 D.早期国家发展的持续性
7.据《魏了翁集》记载,在中国古代,“茶”最早写作“荼”,具有药的属性。到唐代陆羽、卢仝之后,遂易荼为茶,取“人在草木间”之意。这一变化蕴含了中国文化( )
A.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B.以和为贵的处世观
C.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D.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8.人们的历史思维方式,在古人的一些言语中可以窥见一斑。如《诗经·大雅》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战国策·赵策》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直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其宗旨仍为“鉴于往事,有治于治道”;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也说:“历史是生活的教师”。下列关于历史思维方式的理解,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A.固守陈规,按成法行事,谨遵历史传统 B.重塑历史,探寻新真谛,推动历史变革
C.面向未来,从现实出发,预见历史未来 D.认识过去,循历史之法,促进历史进步
9.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隋唐统治者重视佛教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
10.2019年“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设计全球招募大赛”评选结果揭晓。“阿璞”从来自全球的2000多个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个中国大熊猫国际形象。“阿璞”形象兼具艺术创意、文化内涵,凸显国际化和青年元素,展现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时代风貌。可见,大熊猫国际形象的塑造有助于( )
A.促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B.扩大中国外交话语权
C.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D.奠定中国的大国地位
11.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材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 )
A.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B.唐朝抛弃传统夷夏观念
C.日本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D.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12.中古时期,日本平城京建设沿袭了藤原京并借鉴了唐代的长安;朝鲜的汉阳城,不仅继承了开城王京的城制,还借鉴了明代北京的制度。由此,东亚各国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都城规制:以宫城为中心,划设南北中轴线,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街区呈棋盘状。这说明( )
A.东亚各国成为中国藩属国 B.中华文明对周边影响巨大
C.民族文化因交流互鉴发展 D.亚洲各地区文明同源共生
13.中国的礼乐文明发端于神灵崇拜,并以祖先崇拜、祖先信仰和祖先祭祀体系的形成而臻于完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礼乐制度被作为中华文明的要素之一,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中国历史上不断的、季节性举行的礼仪乐舞活动益于( )
A.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B.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
C.增强民族凝聚文化认同 D.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
14.中国的礼乐文明发端于神灵崇拜,以祖先崇拜、祖先信仰和祖先祭祀体系的形成而臻于完备。中国社会精英阶层不断地、季节性地举行礼仪乐舞活动,表达对天地、山川、祖先的敬畏之心。其主要目的是( )
A.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B.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
C.凝聚族群强化文化认同 D.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
15.中国近代经济学家陈焕章(师从康有为,与梁启超同门)于1911年撰写的《孔门理财学》中提出,要用经济史方式思考“义利之辨”,依赖经济史构建出立足于传统的“理财学”,并提出“儒家社会主义”的思想。据此可知,陈焕章的思想( )
A.表明了近代义利观念的淡化 B.折射出近代化下的理论探索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土思考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如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服饰规范的部分内容
出处 内容
《礼记·深衣篇》(西汉) 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李;下爱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图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新唐书·车服志》 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
《宋史·舆服志》 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扉之习,实关风化……宜中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材料二 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借越,即以下借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
——整编自赵梦菲等《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
(1)指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并简要说明。
(2)谈谈你对明代“服妖”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 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 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如何认识。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18.火药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外传,对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
①成书于唐朝的文献记载:“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注:蜜燃烧后化为炭),燃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②13世纪下半叶,欧洲人翻译阿拉伯人所著《制敌燃烧火攻书》,书中记载:“飞火由混在一起的硝石、硫黄和柳炭制成,并将其放入纸筒中。点放后,它立即升入空中。”
③《金史》载,1232年,金军抵御蒙古进攻时,“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蒙古灭金后,将虏获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蒙古军队,随军西征欧洲。1241年,欧洲人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火龙”的情景和火器样式。
④阿拉伯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火药知识的是药学家伊本·白塔尔著于1240年的《医方汇编》。
⑤下图为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铜炮。炮身刻有铭文“至顺三年(1332年)二月十四日埃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纪年可考的金属管形火器。
⑥宋敏求(1019—1079)在《东京记》中载,汴京设有“火药窑子作”,生产火药武器。
⑦1326年佛罗伦萨统治者下令制造铁炮和炮弹,欧洲开始造出第一批金属管形火器。在英国牛津礼拜堂的档案中发现一张1326年的火炮图画。
⑧恩格斯指出:“(火药和火器)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火药的发明使用情况和传播路线。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火药发明和传播对世界历史演变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这一支文化,逐渐成为东亚文化的主流,形成以汉字和儒学为特征的华夏文明或者称“中华文明”。经过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中华文明的泽被范围超出了“中央帝国”而到达北边的朝鲜和日本,南边的越南等地。中华文化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18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经常面向东方,谈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满自马克品:《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文化在亚洲和欧洲的传播说明其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佛教罗汉形象描绘为文士形象,说明佛教逐步融入本土文化,C项正确;“佛教世俗化”指的是佛教文化逐步与社会生活的融合过程,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罗汉形象的变化,无法说明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佛教并未主导绘画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可知,花馍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面食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性,花馍主要流行于面食文化区,具有地域性特征,D项正确;中国的民间祭祀活动主要反映民间信仰,与典型的宗教活动不同,花馍文化也主要属于民俗文化,而非宗教文化,“宗教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花馍文化流行于贵族阶层,未提及花馍文化体现和维护等级秩序,不能得出“等级性”,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花馍文化吸收其他文化成果和不断发展变化,不能体现“开放性”,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先哲提出的主张成为处理国际关系和生态文明的的智慧渊源,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说明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C项正确;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文化,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全球治理体系有重大影响,并不是中国积极参与其中,排除B项;材料主旨体现的是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况且材料中“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主张,构成了人类生态文明的一部分”也没有强调其“经世致用”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传为佛祖释迦牟尼之独子罗眠罗演变而来。其形象传入中国以后,逐渐演变成为可爱的儿童形象,……用来乞巧和祈求多子多福”可知,原是作为宗教人物的摩诃罗在传入中国后却作为儿童形象广受欢迎,且被用来祈求多子多福,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传统节日习俗的具体状况,也未表明是受经济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节日习俗变革受到商业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不能把人们用摩诃罗来祈求多子多福的行为简单的断定为是迷信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小沙弥造像体现的是佛教的内容,佛教是由古代印度传入中国的,所以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体现了中华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长期并存、形成文化认同,A项正确;根据小沙弥造像的“微笑”不能体现惩恶扬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并不能体现“互补”的特点,排除C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自成一种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主要信息可知,夏商两代,鬼神是人们生活的主宰且都与祖宗有关,而到了周朝,却演变为上帝赋予的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帝只辅助有德行的人,且上帝不再是某一个民族的祖先,而是各民族的主宰,可见随着朝代的更替与统治区域的扩大,对待上天与鬼神的态度也有所变化,周代的天人观念内容更加丰富,这反映出周代的统治思想更具有革命性,C项正确;神鬼思想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君权神授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排除B项;早期国家发展的持续性主要是指早期国家不断调整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古代(中国)。据材料“遂易荼为茶,取‘人在草木间’之意”可知,茶字的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D项正确;材料中茶字的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强不息是人的奋斗精神、以和为贵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对人的重视,三者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王朝的建立距夏桀亡国的时代不远,可以引以为鉴戒,免得重蹈夏人的覆辙,“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意思是,记住以前做事的经验教训,就可以作为后来做事的借鉴,“鉴于往事,有治于治道”意思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塔西佗认为“历史是生活的教师”,都在强调历史可以作为借鉴,更好的做现在的事情,即认识过去,循历史之法,促进历史进步,D项正确;“固守成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历史对现在的借鉴作用,而不是推动历史变革,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预见未来,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中国)。据材料“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逐渐融合吸收,渐趋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本土化,与封建礼教受到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佛教的本土化,未涉及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得到传播,非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2019年(全球)。据材料可知,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与文化符号,“阿璞”作为其国际形象,通过富含艺术创意与文化内涵的设计,以及展现的国际化和青年元素,成功吸引了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关注。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C项正确;文化交流是开放格局的一部分,但无法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的开放政策和格局形,排除A项;大熊猫国际形象虽能提升无法扩大的外交决策的话语权,排除B项;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基于综合国力、国际贡献等多方面因素,单个文化符号的推出难以直接“奠定”大国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日本。据材料可知,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材料,体现了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D项正确;交流是中日双向互动,而材料更多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未体现日本文化传入中国,排除A项;唐朝时期抛弃传统华夷观念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日本保存有大量的中国唐诗并不能说明日本对外政策开明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日本。根据材料日本、朝鲜城市建设借鉴了中国的城市建设,东亚各国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都城规制,可知中华文明对周边影响巨大,B项正确;东亚不是所有国家是中国藩属国,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互鉴,排除C项;亚洲各地区并不是同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精英阶层通过不断 的、季节性举行的礼仪乐舞活动,表达对天地山川 祖先的敬畏之心,通过反复再现、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达到凝聚族群向心力、强化文化认同感的目的,C项正确;不断的、季节性举行的礼仪乐舞活动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的具体的做法,但是它的影响,排除A项;不断的、季节性举行的礼仪乐舞活动是为了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也不是影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强化文化认同,而非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可知,精英阶层通过不断的、季节性举行的礼仪乐舞活动,表达对天地山川祖先的敬畏之心,通过反复再现、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达到凝聚族群向心力、强化文化认同感的目的,C项正确;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是具体的做法,而非目的,排除A、B两项;材料描述的是强化文化认同,而非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要用经济史方式思考‘义利之辨’,依赖经济史构建出立足于传统的‘理财学’,并提出‘儒家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所可知,陈焕章的思想是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传统经济理论进行解释解读,体现的是面对中国近代化大潮下的理论探索,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义利观的淡化,相反试图去解释和思考义利之辨,排除A项;陈焕章的理论是中西方经济学结合的表现,并非中体西用,排除C项;材料更未涉及社会主义的本土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文化内涵: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诚直的 象征。);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说明:(积极方面)有利于形成重视道德的社会风气;有助于维护社会及政治稳定;有助于塑造崇尚节俭的社会 风尚。 (消极方面)强化等级秩序;强化了等级尊秩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认识:“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或:民族交融的影响。); 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文化内涵:由材料一表格中“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可得出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诚直的象征。);由材料一表格中“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可得出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由材料一表格中“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可得出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第二小问说明:根据古代服饰的内涵并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说明。积极方面:服饰要求体现儒家道德标准,有利于形成重视道德的社会风气;强调等级,有助于维护社会及政治稳定;服饰崇尚节俭,有助于塑造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 消极方面:服饰强调等级观念,强化等级秩序;强化了等级尊秩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明朝。对明代“服妖”的认识可从服妖的含义和成因等角度回答。根据材料二“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根据所学可知,服饰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状况,可从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政治上民族交融影响、社会阶层上市民阶层壮大、思想上个性解放等方面回答其成因。根据材料“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可得出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即受民族交融的影响;根据材料“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服妖”有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等分类,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具体对服妖的认识可表述如下:认识:“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或:民族交融的影响。); 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等。
17.(1)不同态度: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详解】(1)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第一小问不同态度:据材料“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可得出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据材料“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可得出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5年”“1918年”,联系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说明,例如: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据材料“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比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以俄为师”,救亡图存等可得出严复的思想相对保守,且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
(3)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据材料可知,材料一没有全部否定传统文化,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主张回归传统文化,据此判断出“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的评价不符合实际。
(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18.(1)发明与使用:中国在唐朝时已经发明了火药,并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在中国广泛使用。13世纪中期蒙古西征时使用火药和火器,为文化交流提供契机,欧洲人了解了火药和火器。不晚于13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已经了解中国发明的火药,并对欧洲产生影响。14世纪前后,欧洲开始制作和使用火药和火器。
传播路线:蒙古第二次西征传到欧洲,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
(2)火药促进了人类战争方式的改变,从冷兵器时代逐步走向热兵器时代。 欧洲人使用火药和火器打击了封建势力,加速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欧洲人进一步改进火药和火器技术,新航路开辟后为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人民带来灾难。
【详解】(1)本题是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发明与使用:据材料“成书于唐朝的文献记载:‘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注:蜜燃烧后化为炭),燃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唐朝时已经发明了火药,并用于军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在中国广泛使用。据材料“1232年,金军抵御蒙古进攻时……蒙古灭金后,将虏获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蒙古军队,随军西征欧洲。1241年,欧洲人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火龙’的情景和火器样式”可知,13世纪中期蒙古西征时使用火药和火器,为文化交流提供契机,欧洲人了解了火药和火器。据材料“13世纪下半叶,欧洲人翻译阿拉伯人所著《制敌燃烧火攻书》,书中记载:‘飞火由混在一起的硝石、硫黄和柳炭制成,并将其放入纸筒中。点放后,它立即升入空中’”可知,不晚于13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已经了解中国发明的火药,并对欧洲产生影响。据材料“1326年佛罗伦萨统治者下令制造铁炮和炮弹,欧洲开始造出第一批金属管形火器”可知,14世纪前后,欧洲开始制作和使用火药和火器。
传播路线:据材料“将虏获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蒙古军队,随军西征欧洲。1241年,欧洲人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火龙”的情景和火器样式”可知,蒙古第二次西征传到欧洲,据材料“13世纪下半叶,欧洲人翻译阿拉伯人所著《制敌燃烧火攻书》”可知,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世界)。据材料“(火药和火器)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及所学知识可知,火药发明和传播影响了欧洲和世界的历史,火药促进了人类战争方式的改变,从冷兵器时代逐步走向热兵器时代。具体来说,欧洲人使用火药和火器打击了封建势力,加速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欧洲人进一步改进火药和火器技术,新航路开辟后为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人民带来灾难。
19.(1)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
(2)影响:对亚洲:汉字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流行,成为官学;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对欧洲: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的发展;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对西欧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具有重大贡献;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在欧洲深受喜爱,成为风尚。(任答5点)
【详解】(1)民族精神: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根据材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根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知,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根据材料“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可知,和善修睦、热爱和平。
(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18世纪(欧洲)。对亚洲:根据材料二“经过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中华文明的泽被范围超出了‘中央帝国’而到达北边的朝鲜和日本,南边的越南等地。”并结合汉字、儒学在亚洲的传播意义可知,汉字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流行,成为官学。结合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历程可知,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根据材料二“中华文化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可知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对欧洲:根据材料二“18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经常面向东方,谈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可知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并结合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历史影响可知,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的发展;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对西欧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具有重大贡献。联系中国器物、文化传入欧洲的影响可知,中国的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在欧洲深受喜爱,成为风尚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