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师
说
1.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感悟“道”在当今时代的内涵,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习目标
程门立雪
导入
《宋史-杨时传》: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知人论世
壹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一、知人论世
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解题
贰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马说》
周敦颐的《爱莲说》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诵读感悟
叁
正字音
句读 ( ) 或不焉 ( ) 经传( )
近谀 ( ) 老聃 ( ) 传道( )
李蟠 ( ) 苌弘 ( ) 无少( )
择师而教之 ( ) 不耻相师( )
dòu
fǒu
zhuàn
yú
dān
chuán
pán
cháng
shào
jiāo
xiāng
文本研读
肆
四、文本研读——第一段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四、文本研读——第一段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困惑?(有了)困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令人困扰的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四、文本研读——第一段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并以他为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四、文本研读——第一段
我(向他人)学习道理,哪里要管他出生的年份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四、文本研读——第一段
思考:阅读第一段,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理清作者的论辩思路。
①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
②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是怎样看待的?
③得出了什么结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 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四、文本研读——第一段
思考:本段阐述了什么内容?
请你简要分析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增强了立论的力度。
接下来,作者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述:
第一层论述老师的作用
第二层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第三层论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四、文本研读——第一段
古之学者
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
教师的作用
从师的原因
从师的标准
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四、文本研读——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真的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艺术特色
顶
真
四、文本研读——第一段
1.《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以古人尊师重道为旗,为全文开篇,结尾又以“ ________________”赞扬李蟠尊师,首尾对应,文气谨严。
2. 《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开篇提出了教师的职能作用。
3.《师说》中“ , ?”两句以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4.《师说》中韩愈先以设问指出人非生而知之,都有困惑,然后指出不从师的结果是:“ , ”。
5.《师说》中韩愈指出,向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从师的原因是:“ ”;
向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从师的原因是“ ”。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余嘉其能行古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孰能无惑
四、文本研读——第一段
6.《师说》中韩愈在论述完年龄比自己大或比自己小的人都可以从而师之,然后以问句概括自己的从师之道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作者先指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然后提出“___________”的观点,再说生在我前面的人“_________________ ”,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8.韩愈在《师说》中概括其从师行为的本质是“ ”,老师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10.《师说》中“ ! !”两句是韩愈对份量的风尚失传与对学问疑惑之难发出的感慨。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
孰能无惑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
9.韩愈《师说》中指出以“道”为择师标准的陈述句是:“ , ”。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于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辱,真是糊涂啊。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的明智。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巫医、乐师、工匠这类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显得过于谄媚。”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提起的,现在(这些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不是非常奇怪吗!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思考: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本段借三组对比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指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的态度。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结论,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对象 从师态度 结果 对比方式 对比作用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之
耻师
不耻相师
耻师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大遗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
自身对比
论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提出分论点1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11.《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古代圣人知识丰富,修养极高,却仍能从师请教的品质。
12. 《师说》中韩愈通过古人、今人的对比,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13.韩愈《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 ”,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疑问;今之众人,“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1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今从师态度的不同:古之圣人超出众人很多,“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
15.《师说》中韩愈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的态度做了对比,得出他们差距的结论性句子是:“ , 。”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是故圣益圣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愚益愚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16.《师说》中写士大夫们在“从师”的态度上,对孩子是“ _______________”,对自己是“___________”,自相矛盾,让人困惑。
17. 《师说》中指出童子之师的主要教学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 ”,并定性为“_______________ __ ”,与韩愈理解的老师并不相同。
18.《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做对比,韩愈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19.《师说》中运用了分承的写法。比如作者在写士大夫们在从师上“小学而大遗”,并不明智时,“ ”却从师了,这是“小学”;“ ”却不从师,这是“大遗” 。
20.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人”虽然才能走出一般人很多了,“ ”;“今之众人”才智远不及圣人,“ ”。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而耻学于师
吾未见其明也
四、文本研读——第二段
21.《师说》中韩愈用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盛赞手工业者互相学习。
22. 《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活灵活现地写出士大夫嘲笑别人从师的情景。
23.《师说》中“ , ”两句描写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24.《师说》中写由士大夫们嘲笑从师的人可以知道“ ”,其后果是与他们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比却“ ”,批判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风气。
25.《师说》中写士大夫们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态度是“ ”,但现实是“其智乃反不能及”,于是作者感叹道“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君子不齿
师道之不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位卑则足羞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欤
官盛则近谀
四、文本研读——第三段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四、文本研读——第三段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明白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四、文本研读——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
解析:提出分论点2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四、文本研读——第三段
2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韩愈在《师说》中感叹从师风尚衰微之后,先讲圣人“_______________”尚且从师,后讲愚人“__________ _______”却耻于从师。圣人从师之明,愚人耻师之昧,一目了然。
28.《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 ”的观点是相同的。
29.《师说》中“ , ”两句描写了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
30.《师说》中揭示韩愈倡导以能者为师的句子是:
“ , 。”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闻道有先后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术业有专攻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五、文本研读——第四段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了,(他)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四、文本研读——第四段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请你简要分析。
作者称赞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称赞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写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文章脉络
五
添加标题
五、文章脉络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
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圣愈圣 ;今之众人,愚益愚;
于其子,于其身,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批判当今耻学于师
孔子从师的行为;
孔子从师的言论。
圣人无常师
写作目的
贻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行古道
立
破
立
艺术特色
六
艺术特色
结构严谨,论说层次清晰。
运用对比、反复进行论证,增强表达效果。
文章气势雄壮,语言错综往复,变化无穷。
文章主旨
七
明晰主旨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古之学者必有师
道
2、古今异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成就的人。
古义:用来……的,……的凭借。
今义:表结果。
道
3、古今异义
小学而大遗
今之众人
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今义:许多的人。
文言知识积累
道
3、古今异义
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文言知识积累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
吾未见其明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作名词,疑惑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地位低的人、官职高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明智
4、词类活用
文言知识积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被动句
不拘于时
文言知识积累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宾语前置)
5、特殊句式
倒装句
惑之不解。“不解惑”(宾语前置)
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