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4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4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9 20:49:03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4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chóu) 瀚海(hàn) 冷难着(zháo)
B.松柏(bǎi) 羌笛(qiāng) 寥落(liǎo)
C.狗窦(dòu) 风掣(chè) 飘絮(xù)
D.狐裘(qiú) 兜鍪(móu) 羹饭(gěng)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的“着”应读zhuó;B项中的“寥”应读liáo;C.正确;D项中的“羹”应读gēng。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B.“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D.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诗中由远及近描写了老兵家中的凄凉荒芜,选取“松柏”“冢““兔”“雉”这些野生动物在家里出没,“旅谷”“旅葵”这些意象,倍增凄楚之感。
故答案为:C
【点评】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A.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B.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C.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D.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故答案为:D
【点评】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2023九上·石林月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足下”指古代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辞;“舍弟”是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B.《十五从军征》《木兰诗》都是乐府诗,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贬官、降职。
D.古代有很多代称,如“庙堂”指朝廷,“社稷”代表家乡,“桑梓”借指国家。
【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木兰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十五从军征;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D:错误。社稷,国家。桑梓,家乡。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二、语言表达
5.请从下列诗歌题目中选取一个,与上联相对,写出下联。
《登幽州台歌》 《过零丁洋》
上联:登飞来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联:              
【答案】过零丁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分析上联可知:“登飞来峰”是动宾结构;“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首先点出“作者”,然后结合诗句写出内容。故下联要写出与题目结构对应的作者和诗句,对仗要尽量工整。
故答案为:过零丁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三、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华古诗词典jí ①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从“诗三百”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一首首情韵盎然、铿锵有力的诗词,【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承载着先贤的思想智慧、高雅情趣和高远情怀。中华古典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它们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璀璨芬芳的一枝,是精神源流中最富思想力量的一脉。没有诗意词韵的文字是【乙】的,失去了诗情画意的民族是没有创意和想象力的。中华古典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②流在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学习、亲近中华古诗词,能够【丙】____,____, ____,____。
6.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选项)
①   (A.籍 B.藉) ②   (A. qiǎn B. qián)
7.请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选项)
【甲】   (A.传递 B.传承) 【乙】   (A.苍白无力 B.软弱无力)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9.下列填入文中【丙】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涵养博大的内心情怀 ②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③获得雅致的生活情趣 ④构筑起民族精神的根基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6.A;B
7.B;A
8.中华古典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精华)。
9.C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做此类题,要注意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备选词的意思及区别,然后根据语境正确选择。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做此类题,可先通读所给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通过压缩句子,分析主要成分之间的搭配情况,来找出病因。
(4)本题考查语序的排列。 做此类题,要掌握语序排列答题技巧: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等顺序;把握关联词的搭配;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6.①“籍”和“藉”同音、字形相近。“籍”基本释义是书、书册,而“藉”基本释义是垫在下面的东西,根据语境选择‘籍’。
②根据字词积累,“潜”读音为qián , 不读qiǎn 。
故答案为:A;B
7.甲处:“传递”意思是传送、辗转递送;“传承”是传递和继承,“中华历史”应该选“传承”。
乙处:“苍白无力”形容贫弱无力,多用来形容语言;“软弱无力”形容身体衰弱无气力,也可比喻处事不得力、不中用。“没有 诗意词韵的文字”应选“苍白无力”
故答案为:B;A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华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补上“的魅力(精髓、精华)”等。
故答案为:中华古典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精华)。
9.解答时,要注意句子前后逻辑关系。先是“生活情趣”,接着“内心情怀”,再到“文化自信”,最后“民族精神的根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整体。故正确排序应为:③①②④。
故答案为: C。
四、诗歌鉴赏
(2023九上·苍梧期末)古代诗词阅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登亭远眺,感慨历史兴衰,大处落笔,时空交融,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
B.“悠悠”指时间久远和词人思绪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透露出时光流逝的伤感。
C.下阙两次用典,借赞孙权不畏强权来讽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表现词人的爱国情怀。
D.全词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层层推进来结构全篇,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11.“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10.B
11.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分析开头第一句古诗的内容,理解该诗句描写内容及特点,及对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译文】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统率着万千健男。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惟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10.B:错误。“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
故答案为:B
11.“何处望神州?翻译为: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写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奠定全词悲壮的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 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辛苦遭逢起一经 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寥落:   
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13.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从修辞角度)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修辞、炼字的角度)
1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着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答案】12.只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稀少。
13.①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②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是普通的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诗人的崇高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4.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3)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2.①句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起一经:只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②句意:如今战火消歇稀少,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寥落:稀少。
③句意: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故答案为:只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稀少;孤苦无依的样子
13.①此句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可见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命运比喻成狂风中的柳絮,把自己的命运比喻成雨中的浮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里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加强了语气。“取”和“照”是动词,这里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故答案为:①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②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是普通的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诗人的崇高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4.B. 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双关,不是比喻。
故答案为:B
五、微写作
15.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有人喜爱它的意境,体会其中的美;有人又会觉得艰涩难懂,难以理解。请你以《读诗,有用吗》为题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观点。150字左右。
【答案】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诗歌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没有用的话,中国的语文课本干嘛要编选那么多的古诗词,为什么大大小小的考试中都有它们的身影,为什么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那么高。当然这都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还是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项艺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值得们反复的欣赏、玩味 。品析诗歌,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操。答题时首先要表达观点,然后再举一首自己非常喜欢的诗歌,从语言、意象、意境、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从而说明诗歌对人精神、思想的陶冶。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连贯,字数要符合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积累,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思考,参加平时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4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chóu) 瀚海(hàn) 冷难着(zháo)
B.松柏(bǎi) 羌笛(qiāng) 寥落(liǎo)
C.狗窦(dòu) 风掣(chè) 飘絮(xù)
D.狐裘(qiú) 兜鍪(móu) 羹饭(gěng)
2.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B.“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D.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3.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A.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B.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C.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D.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4.(2023九上·石林月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足下”指古代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辞;“舍弟”是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B.《十五从军征》《木兰诗》都是乐府诗,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贬官、降职。
D.古代有很多代称,如“庙堂”指朝廷,“社稷”代表家乡,“桑梓”借指国家。
二、语言表达
5.请从下列诗歌题目中选取一个,与上联相对,写出下联。
《登幽州台歌》 《过零丁洋》
上联:登飞来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联:              
三、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华古诗词典jí ①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从“诗三百”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一首首情韵盎然、铿锵有力的诗词,【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承载着先贤的思想智慧、高雅情趣和高远情怀。中华古典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它们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璀璨芬芳的一枝,是精神源流中最富思想力量的一脉。没有诗意词韵的文字是【乙】的,失去了诗情画意的民族是没有创意和想象力的。中华古典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②流在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学习、亲近中华古诗词,能够【丙】____,____, ____,____。
6.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选项)
①   (A.籍 B.藉) ②   (A. qiǎn B. qián)
7.请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选项)
【甲】   (A.传递 B.传承) 【乙】   (A.苍白无力 B.软弱无力)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9.下列填入文中【丙】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涵养博大的内心情怀 ②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③获得雅致的生活情趣 ④构筑起民族精神的根基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四、诗歌鉴赏
(2023九上·苍梧期末)古代诗词阅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登亭远眺,感慨历史兴衰,大处落笔,时空交融,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
B.“悠悠”指时间久远和词人思绪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透露出时光流逝的伤感。
C.下阙两次用典,借赞孙权不畏强权来讽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表现词人的爱国情怀。
D.全词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层层推进来结构全篇,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11.“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辛苦遭逢起一经 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寥落:   
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13.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从修辞角度)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修辞、炼字的角度)
1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着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五、微写作
15.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有人喜爱它的意境,体会其中的美;有人又会觉得艰涩难懂,难以理解。请你以《读诗,有用吗》为题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观点。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的“着”应读zhuó;B项中的“寥”应读liáo;C.正确;D项中的“羹”应读gēng。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诗中由远及近描写了老兵家中的凄凉荒芜,选取“松柏”“冢““兔”“雉”这些野生动物在家里出没,“旅谷”“旅葵”这些意象,倍增凄楚之感。
故答案为:C
【点评】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故答案为:D
【点评】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木兰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十五从军征;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D:错误。社稷,国家。桑梓,家乡。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5.【答案】过零丁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分析上联可知:“登飞来峰”是动宾结构;“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首先点出“作者”,然后结合诗句写出内容。故下联要写出与题目结构对应的作者和诗句,对仗要尽量工整。
故答案为:过零丁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答案】6.A;B
7.B;A
8.中华古典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精华)。
9.C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做此类题,要注意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备选词的意思及区别,然后根据语境正确选择。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做此类题,可先通读所给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通过压缩句子,分析主要成分之间的搭配情况,来找出病因。
(4)本题考查语序的排列。 做此类题,要掌握语序排列答题技巧: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等顺序;把握关联词的搭配;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6.①“籍”和“藉”同音、字形相近。“籍”基本释义是书、书册,而“藉”基本释义是垫在下面的东西,根据语境选择‘籍’。
②根据字词积累,“潜”读音为qián , 不读qiǎn 。
故答案为:A;B
7.甲处:“传递”意思是传送、辗转递送;“传承”是传递和继承,“中华历史”应该选“传承”。
乙处:“苍白无力”形容贫弱无力,多用来形容语言;“软弱无力”形容身体衰弱无气力,也可比喻处事不得力、不中用。“没有 诗意词韵的文字”应选“苍白无力”
故答案为:B;A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华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补上“的魅力(精髓、精华)”等。
故答案为:中华古典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精华)。
9.解答时,要注意句子前后逻辑关系。先是“生活情趣”,接着“内心情怀”,再到“文化自信”,最后“民族精神的根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整体。故正确排序应为:③①②④。
故答案为: C。
【答案】10.B
11.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分析开头第一句古诗的内容,理解该诗句描写内容及特点,及对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译文】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统率着万千健男。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惟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10.B:错误。“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
故答案为:B
11.“何处望神州?翻译为: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写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奠定全词悲壮的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 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答案】12.只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稀少。
13.①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②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是普通的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诗人的崇高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4.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3)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2.①句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起一经:只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②句意:如今战火消歇稀少,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寥落:稀少。
③句意: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故答案为:只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稀少;孤苦无依的样子
13.①此句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可见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命运比喻成狂风中的柳絮,把自己的命运比喻成雨中的浮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里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加强了语气。“取”和“照”是动词,这里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故答案为:①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②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是普通的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诗人的崇高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4.B. 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双关,不是比喻。
故答案为:B
15.【答案】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诗歌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没有用的话,中国的语文课本干嘛要编选那么多的古诗词,为什么大大小小的考试中都有它们的身影,为什么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那么高。当然这都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还是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项艺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值得们反复的欣赏、玩味 。品析诗歌,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操。答题时首先要表达观点,然后再举一首自己非常喜欢的诗歌,从语言、意象、意境、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从而说明诗歌对人精神、思想的陶冶。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连贯,字数要符合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积累,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思考,参加平时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