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填空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形貌昳 丽 朝 服衣冠
皆朝 于齐 期 年
时时而间 进 窥 镜
【答案】yì;zhāo;cháo;jī;jiàn;kuī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 朝(cháo)于齐 期(jī)年 时时而间(jiàn)进 窥(kuī)镜
故答案为:yì;zhāo;cháo;jī;jiàn;ku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字音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难写字重练习。
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形近字、多音字,根据具体语境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多音字、难写字重点练习。
2.重点字词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
(2)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
(3)而复问其妾曰 复:
(4)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
(6)皆以美于徐公 以:
(7)闻寡人之耳者 闻:
(8)期年之后 期年:
【答案】(1)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2)赶上,比得上
(3)又
(4)第二天
(5)的确,实在
(6)动词,以为,认为
(7)使……听到
(8)满一年
【知识点】邹忌讽齐王纳谏;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2)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及:赶上,比得上
(3)而复问其妾曰: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复:又
(4)旦日,客从外来: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旦日:第二天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诚:的确,实在
(6)皆以美于徐公: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
(7)闻寡人之耳者: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闻:使……听到
(8)期年之后:满一年以后。期年:满一年
故答案为:(1)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2)赶上,比得上
(3)又
(4)第二天
(5)的确,实在
(6)以为,认为
(7)使……听到
(8)满一年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课文上的重点字词一定要掌握,这是文言词汇的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生字词是额外发展要记住。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3.按要求填空。
(1)《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讽”的意思是: 。我们学过的课文《 》也出自《战国策》。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对群臣吏民进谏的中等奖赏的句子是: ;描写群臣吏民进谏的第二阶段的句子是: 。
(3)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的道理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4)邹忌借助类比,以“ , , ”推导出了“ ”的结论。
(5)齐王接纳邹忌的谏言取得的成果是: 。
【答案】(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唐雎不辱使命
(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3)直言不易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
(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或:战胜于朝廷)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讽”的意思是: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我们学过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也出自《战国策》。
(2)课文中描写对群臣吏民进谏的中等奖赏的句子是:上书谏塞人者,受中赏:描写群臣吏民进谏的第二阶段的句子: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3)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归纳为:直言不易。
(4)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互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委、变、客票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聚蔽也最深,他以自己的示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
(5)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戚王纳谏去蔽,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故答案为:(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唐雎不辱使命
(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3)直言不易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
(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或:战胜于朝廷)
【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著名作家和相应作品的了解。做本道题需要学生了解作家与其作品的相关信息。
(2)本道题考查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3)本道题考查对文章的启示感悟。解答本题要做到:紧扣原文;找到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联系实际。
(4)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文章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技巧有以下: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提炼即可。
4. “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
请对以下各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 )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4)暮寝而思之 ( )
【答案】(1)A
(2)C
(3)B
(4)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而:表并列。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而:表承接。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而:表修饰。
(4)、暮寝而思之: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而:表修饰。
故答案为:A;C;B;B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虚词的归纳整理。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由西汉 编定,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答案】战国策;刘向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故答案为:战国策;刘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二、语段阅读
6.再读课文,借助“知识卡片”,简要剖析文章从邹忌的讽谏写到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写作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虽没有明说齐国“战胜于朝廷”是因为邹忌讽谏的功劳,但文章从邹忌的劝谏写到齐国的强盛,让读者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并当作因果关系来理解。这既能达到颂扬谋士策略的目的,又没有故意歪曲事实,是一种巧妙的写法。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解析】【分析】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一个大兼并时代,国与国之间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战国策》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情状。其记言记事具有艺术虚构的特点,是史家之笔兼策士之辞。
本文虽没有明说齐国“战胜于朝廷”是因为邹忌讽谏的功劳,但文章从邹忌的劝谏写到齐国的强盛,让读者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并当作因果关系来理解。这既能达到颂扬谋士策略的目的,又没有故意歪曲事实,是一种巧妙的写法。
1.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运用类比、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
故答案为: 本文虽没有明说齐国“战胜于朝廷”是因为邹忌讽谏的功劳,但文章从邹忌的劝谏写到齐国的强盛,让读者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并当作因果关系来理解。这既能达到颂扬谋士策略的目的,又没有故意歪曲事实,是一种巧妙的写法。
【点评】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及作用。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等等。
7.(2024九下·韶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人云:“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故名雨水。” 《尔雅》曰:“天地之交而为泰。”天地和同,联手“yùn niàng”了雨水,所以春之水为泰。 “雨水”不负其名,以润泽之势____残冬的痕迹,亦带来了____的喜悦。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想来以青色形容雨水这个节气最恰当不过——无论是新抽的嫩芽或初绽的新叶,都展现出新生、蓬勃、健康的姿态,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抹被雨水____的青不仅给予了诗人灵感,留下了诸多名篇佳句,也勾起了人们外出踏青在自然中寻找春的心情。倘若不想被风雨所阻,扰了赏玩的兴头,一把轻盈的伞是必不可少的。伞与雨之 xiāng dé yì zhāng,不仅仅在于实用性,传统竹伞“展如花,收似竹”的造型,本身就 qì hé东方之美。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yùn niàng ( ) xiāng dé yì zhāng ( ) qì hé (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洗刷 容光焕发 浸润 B.刷新 焕然一新 浸泡
C.刷新 容光焕发 浸泡 D.洗刷 焕然一新 浸润
【答案】(1)酝酿;相得益彰;契合
(2)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酝酿:yùn niàng,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使事物达到成熟的各种准备活动;
相得益彰:xiāng dé yì zhāng,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契合:qì hé,投合,意气相投;
故答案为:酝酿;相得益彰;契合
(2)第一空,洗刷:①冲洗,刷净。②除去(耻辱、污点、罪名等)。刷新:意思是指刷洗之后使之变新,比喻突破旧的而创造出新的。这里“残冬的痕迹”适合选用“洗刷”;
第二空,容光焕发:脸上发出光彩。形容人身体健康、精神振奋。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这里万物被春雨润泽之后呈现出新的面貌,应为“焕然一新”;
第三空,浸润:一指沾濡滋润,亦谓恩泽普施;二指浸染熏陶;三指逐渐渗透,引申为积久而发生作用。浸泡:意思是将物体浸入液体中。结合语境,此处形容被雨水所沾濡滋润,应用“浸润”;
故答案为:D。
【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与正确运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语境来选择。
三、语言表达
8.《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请你为下面的对联写一则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
下联:
【答案】示例一:威王下令改过失 示例二:威王纳谏成伟功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故答案为:“示例一:威王下令改过失 示例二:威王纳谏成伟功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选自《 》。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王之蔽甚矣
能谤讥于市朝
11.齐王纳谏之后,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再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12.邹忌和齐王是本文的两个重要人物,最后齐国的昌盛与两个人的努力都有关,任选一人,说说他是怎样使齐国强大昌盛的?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13.请根据本文内容自拟一副对联。(不少于五言)
上联:
下联:
【答案】9.战国策
10.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11.进谏人数由多渐少到没有,说明齐王纳谏除弊效果显著,齐国政治日益清明。
12.围绕“邹忌:有自知之明,不盲目自信,善于自我反省,能实事求是,有冷静清醒的认识;尽职尽责,善于进谏。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虚怀若谷、言而有信,最后使国家强大”来谈即可。
13.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诗歌对联;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邹忌讽齐王纳谏;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课内文言文要求掌握文章出处,作者相关常识、文中借代词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点,读懂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归纳要点即可。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理解及阅读启示。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从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评价等角度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启示注意结合文章描写对象特征,围绕主题,结合生活展开描述,语言通顺即可。
(5)本题考查对联。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9.《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
故答案为:战国策
10.王之蔽甚矣: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能谤讥于市朝: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故答案为: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11.变化的原句翻译为: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从刚开始的很多建议到最后的没有建议,说明齐威王采纳了大家的建议,政治上没有其他问题了,大臣们才会没有建议了。
故答案为: 进谏人数由多渐少到没有,说明齐王纳谏除弊效果显著,齐国政治日益清明。
12.邹忌有自知之明,尽职尽责,善于进谏。启示就是向他学习,要认清自己,要有语言表达能力。齐王作为君王接受别人的建议并且言而有信让国家变得更强,我们学习他广开言路,言而有信的优点。
故答案为: 邹忌有自知之明,不盲目自信,善于自我反省,能实事求是,有冷静清醒的认识;尽职尽责,向齐王委婉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我们也要像他一样,能够委婉的表达自己的建议,并善于反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
齐王本人从谏如流、广开言路、虚怀若谷、言而有信,最后使国家强大。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人要言而有信,要听进别人的劝告。
13.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本文人物有邹忌和齐王,邹忌以自身为例向齐王委婉提出建议,齐王听完后立马开张圣听,使国家更强盛。归纳下两人的具体事件,按对联的格式写即可。
故答案为: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
五、微写作
14.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你认为这与本课中邹忌的做法矛盾吗?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不少于100字)
例文:我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忠言逆耳利于行”意在说明忠言的作用,启示人们要善于听取批评,主要侧重于针对“听者”而言;而邹忌的做法启示人们在给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要尽量选择一种能让人愉快接受的方式,这主要针对“言者”来说的,尽量做到“忠言顺耳利于行”,这样既有利于达到劝说的目的,又有利于和谐相处。
【答案】略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邹忌讽齐王纳谏;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 谈看法这样的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有理有据,文从字顺即可。如:我认为矛盾,邹忌和齐王是君臣关系,邹忌劝谏时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从文中第三段齐王的话可以看出邹忌劝谏非常成功。如果邹忌采用直言的方式,齐王未必能接纳,因此我们说忠言利于行没错,但逆耳的话好多人都不愿意听,尤其是处在高位上的人。因此,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改成“忠言顺耳利于行”,邹忌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只要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即可,但要注意既要有看法,更要有理有据,不能离开文章内容进行空谈,答题时语言要准确,连贯。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填空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形貌昳 丽 朝 服衣冠
皆朝 于齐 期 年
时时而间 进 窥 镜
2.重点字词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
(2)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
(3)而复问其妾曰 复:
(4)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
(6)皆以美于徐公 以:
(7)闻寡人之耳者 闻:
(8)期年之后 期年:
3.按要求填空。
(1)《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讽”的意思是: 。我们学过的课文《 》也出自《战国策》。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对群臣吏民进谏的中等奖赏的句子是: ;描写群臣吏民进谏的第二阶段的句子是: 。
(3)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的道理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4)邹忌借助类比,以“ , , ”推导出了“ ”的结论。
(5)齐王接纳邹忌的谏言取得的成果是: 。
4. “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
请对以下各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 )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4)暮寝而思之 ( )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由西汉 编定,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二、语段阅读
6.再读课文,借助“知识卡片”,简要剖析文章从邹忌的讽谏写到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写作特点。
7.(2024九下·韶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人云:“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故名雨水。” 《尔雅》曰:“天地之交而为泰。”天地和同,联手“yùn niàng”了雨水,所以春之水为泰。 “雨水”不负其名,以润泽之势____残冬的痕迹,亦带来了____的喜悦。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想来以青色形容雨水这个节气最恰当不过——无论是新抽的嫩芽或初绽的新叶,都展现出新生、蓬勃、健康的姿态,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抹被雨水____的青不仅给予了诗人灵感,留下了诸多名篇佳句,也勾起了人们外出踏青在自然中寻找春的心情。倘若不想被风雨所阻,扰了赏玩的兴头,一把轻盈的伞是必不可少的。伞与雨之 xiāng dé yì zhāng,不仅仅在于实用性,传统竹伞“展如花,收似竹”的造型,本身就 qì hé东方之美。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yùn niàng ( ) xiāng dé yì zhāng ( ) qì hé (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洗刷 容光焕发 浸润 B.刷新 焕然一新 浸泡
C.刷新 容光焕发 浸泡 D.洗刷 焕然一新 浸润
三、语言表达
8.《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请你为下面的对联写一则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
下联: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选自《 》。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王之蔽甚矣
能谤讥于市朝
11.齐王纳谏之后,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再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12.邹忌和齐王是本文的两个重要人物,最后齐国的昌盛与两个人的努力都有关,任选一人,说说他是怎样使齐国强大昌盛的?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13.请根据本文内容自拟一副对联。(不少于五言)
上联:
下联:
五、微写作
14.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你认为这与本课中邹忌的做法矛盾吗?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不少于100字)
例文:我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忠言逆耳利于行”意在说明忠言的作用,启示人们要善于听取批评,主要侧重于针对“听者”而言;而邹忌的做法启示人们在给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要尽量选择一种能让人愉快接受的方式,这主要针对“言者”来说的,尽量做到“忠言顺耳利于行”,这样既有利于达到劝说的目的,又有利于和谐相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yì;zhāo;cháo;jī;jiàn;kuī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 朝(cháo)于齐 期(jī)年 时时而间(jiàn)进 窥(kuī)镜
故答案为:yì;zhāo;cháo;jī;jiàn;ku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字音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难写字重练习。
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形近字、多音字,根据具体语境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多音字、难写字重点练习。
2.【答案】(1)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2)赶上,比得上
(3)又
(4)第二天
(5)的确,实在
(6)动词,以为,认为
(7)使……听到
(8)满一年
【知识点】邹忌讽齐王纳谏;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2)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及:赶上,比得上
(3)而复问其妾曰: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复:又
(4)旦日,客从外来: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旦日:第二天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诚:的确,实在
(6)皆以美于徐公: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
(7)闻寡人之耳者: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闻:使……听到
(8)期年之后:满一年以后。期年:满一年
故答案为:(1)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2)赶上,比得上
(3)又
(4)第二天
(5)的确,实在
(6)以为,认为
(7)使……听到
(8)满一年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课文上的重点字词一定要掌握,这是文言词汇的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生字词是额外发展要记住。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3.【答案】(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唐雎不辱使命
(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3)直言不易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
(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或:战胜于朝廷)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讽”的意思是: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我们学过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也出自《战国策》。
(2)课文中描写对群臣吏民进谏的中等奖赏的句子是:上书谏塞人者,受中赏:描写群臣吏民进谏的第二阶段的句子: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3)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归纳为:直言不易。
(4)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互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委、变、客票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聚蔽也最深,他以自己的示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
(5)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戚王纳谏去蔽,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故答案为:(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唐雎不辱使命
(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3)直言不易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
(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或:战胜于朝廷)
【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著名作家和相应作品的了解。做本道题需要学生了解作家与其作品的相关信息。
(2)本道题考查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3)本道题考查对文章的启示感悟。解答本题要做到:紧扣原文;找到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联系实际。
(4)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文章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技巧有以下: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提炼即可。
4.【答案】(1)A
(2)C
(3)B
(4)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而:表并列。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而:表承接。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而:表修饰。
(4)、暮寝而思之: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而:表修饰。
故答案为:A;C;B;B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虚词的归纳整理。
5.【答案】战国策;刘向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故答案为:战国策;刘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6.【答案】[示例]本文虽没有明说齐国“战胜于朝廷”是因为邹忌讽谏的功劳,但文章从邹忌的劝谏写到齐国的强盛,让读者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并当作因果关系来理解。这既能达到颂扬谋士策略的目的,又没有故意歪曲事实,是一种巧妙的写法。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解析】【分析】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一个大兼并时代,国与国之间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战国策》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情状。其记言记事具有艺术虚构的特点,是史家之笔兼策士之辞。
本文虽没有明说齐国“战胜于朝廷”是因为邹忌讽谏的功劳,但文章从邹忌的劝谏写到齐国的强盛,让读者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并当作因果关系来理解。这既能达到颂扬谋士策略的目的,又没有故意歪曲事实,是一种巧妙的写法。
1.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运用类比、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
故答案为: 本文虽没有明说齐国“战胜于朝廷”是因为邹忌讽谏的功劳,但文章从邹忌的劝谏写到齐国的强盛,让读者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并当作因果关系来理解。这既能达到颂扬谋士策略的目的,又没有故意歪曲事实,是一种巧妙的写法。
【点评】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及作用。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等等。
7.【答案】(1)酝酿;相得益彰;契合
(2)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酝酿:yùn niàng,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使事物达到成熟的各种准备活动;
相得益彰:xiāng dé yì zhāng,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契合:qì hé,投合,意气相投;
故答案为:酝酿;相得益彰;契合
(2)第一空,洗刷:①冲洗,刷净。②除去(耻辱、污点、罪名等)。刷新:意思是指刷洗之后使之变新,比喻突破旧的而创造出新的。这里“残冬的痕迹”适合选用“洗刷”;
第二空,容光焕发:脸上发出光彩。形容人身体健康、精神振奋。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这里万物被春雨润泽之后呈现出新的面貌,应为“焕然一新”;
第三空,浸润:一指沾濡滋润,亦谓恩泽普施;二指浸染熏陶;三指逐渐渗透,引申为积久而发生作用。浸泡:意思是将物体浸入液体中。结合语境,此处形容被雨水所沾濡滋润,应用“浸润”;
故答案为:D。
【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与正确运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语境来选择。
8.【答案】示例一:威王下令改过失 示例二:威王纳谏成伟功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故答案为:“示例一:威王下令改过失 示例二:威王纳谏成伟功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答案】9.战国策
10.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11.进谏人数由多渐少到没有,说明齐王纳谏除弊效果显著,齐国政治日益清明。
12.围绕“邹忌:有自知之明,不盲目自信,善于自我反省,能实事求是,有冷静清醒的认识;尽职尽责,善于进谏。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虚怀若谷、言而有信,最后使国家强大”来谈即可。
13.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诗歌对联;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邹忌讽齐王纳谏;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课内文言文要求掌握文章出处,作者相关常识、文中借代词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点,读懂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归纳要点即可。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理解及阅读启示。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从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评价等角度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启示注意结合文章描写对象特征,围绕主题,结合生活展开描述,语言通顺即可。
(5)本题考查对联。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9.《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
故答案为:战国策
10.王之蔽甚矣: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能谤讥于市朝: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故答案为: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11.变化的原句翻译为: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从刚开始的很多建议到最后的没有建议,说明齐威王采纳了大家的建议,政治上没有其他问题了,大臣们才会没有建议了。
故答案为: 进谏人数由多渐少到没有,说明齐王纳谏除弊效果显著,齐国政治日益清明。
12.邹忌有自知之明,尽职尽责,善于进谏。启示就是向他学习,要认清自己,要有语言表达能力。齐王作为君王接受别人的建议并且言而有信让国家变得更强,我们学习他广开言路,言而有信的优点。
故答案为: 邹忌有自知之明,不盲目自信,善于自我反省,能实事求是,有冷静清醒的认识;尽职尽责,向齐王委婉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我们也要像他一样,能够委婉的表达自己的建议,并善于反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
齐王本人从谏如流、广开言路、虚怀若谷、言而有信,最后使国家强大。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人要言而有信,要听进别人的劝告。
13.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本文人物有邹忌和齐王,邹忌以自身为例向齐王委婉提出建议,齐王听完后立马开张圣听,使国家更强盛。归纳下两人的具体事件,按对联的格式写即可。
故答案为: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
14.【答案】略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邹忌讽齐王纳谏;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 谈看法这样的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有理有据,文从字顺即可。如:我认为矛盾,邹忌和齐王是君臣关系,邹忌劝谏时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从文中第三段齐王的话可以看出邹忌劝谏非常成功。如果邹忌采用直言的方式,齐王未必能接纳,因此我们说忠言利于行没错,但逆耳的话好多人都不愿意听,尤其是处在高位上的人。因此,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改成“忠言顺耳利于行”,邹忌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只要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即可,但要注意既要有看法,更要有理有据,不能离开文章内容进行空谈,答题时语言要准确,连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