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列文森用“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与“理智——情感”的二分来解释近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他认为:在十九世纪,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这里的:撕裂指的是( )
A.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 B.甲午战争惨败彻底打碎天朝上国迷梦
C.向西方学习历经从器物到思想的转变 D.戊戌维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昭通出土了汉代的“蜀郡铁插”、中原地区的博山陶炉,云南昆明出土了五铢钱、中原铜镜等汉代实物。《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了巴蜀商人如卓氏、程氏等冶铁铸器倾销云南。由此可以证实,汉代( )
A.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交往密切 B.云南地区的农耕生产十分发达
C.丝绸之路开通推动西南地区开发 D.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普遍推行
3.下图为1970年出土于西安的“唐·镶金兽首玛瑙杯”。这件文物极具异域风情,由盛产自西域的缠丝玛瑙整块雕刻而成,杯型源于古希腊酒具“来通”(rhyton),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这件文物可以用来佐证( )
A.物质交流促进艺术审美观念趋同 B.唐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成熟完善
C.中国玉雕技术经由传统商路输出 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4.苏麻离青矿料原产于波斯,元代传入国,用于青花的烧制,出窑后色泽明艳幽蓝并伴有铁锈斑。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苏麻离青,永乐、宣德两朝大量用于官窑青花瓷的烧制,使青花瓷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上述材料说明( )
A.青花瓷是官窑烧制的精品 B.中外商贸往来推动文化交流
C.郑和下西洋重视经济利益 D.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5.下列文化现象与新航路开辟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於有成。
B.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五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
C.英国人重早餐、轻午餐,晚餐要到八点后才进行,一到下午就有疲劳饥饿之感。为此,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点左右请朋友到家中品茶并佐以茶点充饥。
D.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
6.南宋时期,政府规定在金宋榷场交易过程中南北客商不能直接见面交易,而只能由充当中间人的“牙人”往来评议;对客商过淮交易的人数、过淮的手续、交易商品的数量及种类、客商在榷场停留的时间都做了严格限定。这些规定意在( )
A.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极力缓和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
C.推动基层市场的繁荣 D.将边境贸易置于政府管控之下
7.有学者说:“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人们历经集市→驿站→都城→ 国家→区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 展陆上丝绸之路往来空间;郑和‘七下西洋’带动人们历经互市→码头→港口→都城→ 国家→海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空间。最终形成由‘信息、思想、价值、规范、认同等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吸收’的‘欲予欲取的文明进程’。”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丝路历史彰显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精神 B.古代中国注重将海禁与朝贡贸易相结合
C.古代中外交往着眼于开阔民众的眼界 D.古代中外贸易旨在迎合国际形势的变化
8.《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地区(今伊朗)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主编的中医药学著作,主体部分是宋朝一些医学家对《王叔和脉诀》的点评,还翻译了《素问》《难经》《甲乙经》《病源》等医书的段落。该书的史学价值是( )
A.论证波斯的医学起源 B.证明中医学在丝路沿线广泛流传
C.研究中伊文化交流史 D.论证丝绸之路是中医药传播之路
9.如图是洛阳博物馆特展“丝路印记”的代表藏品——唐代《三彩引胡俑》。这可论证唐代( )
A.陆上丝绸之路的运行 B.政府严格管理对外贸易
C.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来华经商的外国人众多
10.“第七世纪以降,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下列属于该时期中外交流的是( )
A.草原丝路的开通 B.开始引进西域的动植物
C.造纸术传入中亚 D.茶叶成为贸易主要商品
11.成书于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是阿拉伯人根据唐代来华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等人的见闻所撰,书中“贝与狐狸相争”的故事与中国古籍《战国策》中“鹬蚌相争”的故事相似。上述材料说明( )
A.中阿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B.中阿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
C.阿拉伯人普遍善于学习 D.唐文化在阿拉伯广泛传播
12.如图是中国青花瓷盘和土耳其大青花盘。这反映了( )
A.土耳其的殖民扩张 B.土耳其手工业发达
C.区域间文明的交流 D.全球贸易中心转移
13.1605年,利玛窦编辑的《乾坤体义》,被中国史学界称为“西学东渐”。但是,也有部分学者主张应称之为“西学东传”。其原因是( )
A.未被明朝统治阶级承认 B.西方科技得到广泛传播
C.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有限 D.中国文化大量传往西方
14.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除西北丝绸之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和东北丝绸之路。唐朝始设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宋初设市舶司时,明确规定出海商舶须申领“公凭”,上报引目,这引目相当于今天的进出口货物报税清单。从汉朝到唐宋对外贸易的发展说明了( )
A.对外贸易趋向规范化管理 B.古代朝贡贸易蓬勃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严格执行 D.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15.历史上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 )
A.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 B.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 D.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密切,永乐二十一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的一次就有1200多人,这些使臣回国都购买大批瓷器。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同时也开拓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当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店铺多达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1602—164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摘编自孙文伟、孙天健《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会原因》等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景德镇陶瓷以洁净的胎体配以动人的故事,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8世纪欧洲还盛行用景德镇青花瓷作为镜框,用瓷板镶嵌桌椅,甚至墙壁、天花板、窗户的凹处都用陶瓷镶嵌。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
——摘编自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对欧洲文明产生的积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至17世纪,葡萄牙、荷兰等地商人将中国茶叶带到欧洲。随后,俄国使团和官私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开辟出三条中俄贸易路线。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使得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等地,“万里茶道”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保持长期的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输俄华茶主要来自福建武夷山,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垄断中俄茶叶贸易。
——摘编自黄柏权、平英志《以茶为媒:“万里茶道”的形成、特征与价值》
材料二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构成的环南中国海地区,在近代形成了环南中国海华商贸易网络。在该网络中,中国出口商品以各类生活必需品为主,原有的以单一贸易为特征的跨国网络逐渐演变为一个集贸易、移民、金融等为一体的复合商业网络。与此同时,清王朝逐渐废除了一些禁令,对侨商携资回国创业采取鼓励政策。作为产业领军者的侨商,在国内采用欧洲工业技术进行生产,投资金融业,并服务桑梓,如“橡胶大王”陈嘉庚将超过半数的商业利润,用来在厦门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事业、并积极带头支持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
——摘编自水海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演变——以环南中国海地区为视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侨商归国带来的影响。
18.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据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材料二: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文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时期,棉花已从印度、中亚传入中国。室町时代,从中国输入的棉花只是作为 贵重物品为贵族僧侣所喜爱。战国时代,日本国内才开始进行棉花的栽种。棉花种子很 早就已传入日本,但由于栽种方法与气候的原因并未获得推广。此后,战争的需要大大 刺激了棉花的栽培与棉布纺织技术的提高。江户时代,各地藩主奖励棉花栽种。日本原 有棉花纺织技术发展时间短,制棉工具也很落后。明万历年间,在长崎的中国人向当地 居民传播了中国弹棉弓的制作及使用方法,这种棉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纺棉效率。棉花 从栽培到纺织的工序容易分工,大大缩短了加工时间,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中国传入的棉花种子以及棉花栽种经验和棉布纺织技术渐渐进入民众生活,棉布取代麻布成为普通百姓的衣料,这促进了日本人生活的进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棉花在日本被广泛栽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棉花为例,说明中国在推动日本社会进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传入和中学的衰落,“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即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A项正确;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B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戊戌维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云南地区出土了中原地区的陶炉、铜镜等,而且在文献记载中四川地区的商人将铁器大量运往云南出售,这些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反映了云南地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经济交往密切,A项正确;陶炉、铜镜等与农耕经济没有直接关系,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项;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不经过云南,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云南地区的行政制度,不能反映郡县制度的推行,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唐·镶金兽首玛瑙杯,极具异域风情,融合了希腊、中亚和西亚的风格,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审美观念的变化和表述,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非中国文化影响下的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雕刻的技术制造的成果,而非雕刻的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苏麻离青矿料原产于波斯,元代传入中国,用于青花的烧制;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苏麻离青,使得中国的官窑青花瓷烧制技术得到提升,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创新,D项正确;虽然材料提到了官窑青花瓷,但并未说明青花瓷都是官窑烧制的精品,青花瓷也有民窑烧制的,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苏麻离青矿料在元代是以何种方式传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机是经济利益,且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五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描述的是中国政府初次跟琉球的接触,与新航路开辟无关,B符合题意,选择B项;西方传教士汤若望为清王朝修订了《大清时宪历》,与新航路开辟后的中西文化交流有关,排除A项;“英国人重早餐、轻午餐,晚餐要到八点后才进行,一到下午就有疲劳饥饿之感。为此,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点左右请朋友到家中品茶并佐以茶点充饥。”描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崇尚下午茶的习俗信息,排除C项;“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反映的是《红楼梦》里对钟表的描述,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的中西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政府对宋金榷场贸易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目的在于管控边境贸易,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缓和民族矛盾,排除B项;榷场贸易属于边境贸易,与基层市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人们历经集市→驿站→都 城→ 国家→区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展陆上丝绸之路往来空间;郑和‘七下西洋’带动人们历经互市→码头→港口→ 都城→ 国家→海域→丝路地带等,不断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空间”,为单一性区域文明衍化为多元性丝路文明提供了 物质保障。尤其是陆海丝路间的互联互通,推进了中外文明交往互鉴与创新发展,形成由“信息、思想、价值、规范、认同 等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吸收”的“欲予欲取的文明进程”,使丝绸之路成为基于共享场域内解码“中国与世界古今关系”共 处问题的密钥,展现出中华文明中对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性格,折射出中华文明与时偕行、积极进取、刚 健日新的创新价值,A项正确;古代中国注重将海禁与朝贡贸易相结合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古代中外交往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着眼于开阔民众的眼界表述错误,排除C项;古代中外贸易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是为了迎合国际形势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4世纪(中国、伊朗)。据材料“《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地区(今伊朗)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主编的中医药学著作”“主体部分是宋朝一些医学家对《王叔和脉诀》的点评,还翻译了《素问》《难经》《甲乙经》《病源》等医书的段落”可知,《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的编写受到中国宋朝医学的影响,是可以作为研究中伊文化交流史的史料,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波斯的医学起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医学在丝路沿线广泛流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丝编之路是中医药传播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洛阳博物馆特展“丝路印记”的代表藏品——唐代《三彩引胡俑》”和所学可知, “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并扩而大之,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骆驼是商客的坐骑,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胡人牵驼俑作为,是对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运行的生动反映,A项正确;唐王朝采取宽松的对外政策,鼓励互通往来,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对外交往,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来华经商的外国人众多,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七世纪(中国)。根据材料“第七世纪以降,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结合所学可知,七世纪时,正值唐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造纸术就已经传入中亚的撒马尔罕,属于这一时期的中外交流,C项正确;草原丝路开通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排除A项;西域动植物引进是西汉时期,排除B项;茶叶成为贸易主要商品是明清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阿拉伯)。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印度见闻录》是阿拉伯人根据唐代来华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等人的见闻所撰,并且书中的“贝与狐狸相争”的故事与中国古籍《战国策》中“鹬蚌相争”的故事相似,体现了中阿之间存在文化联系,并且源远流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阿拉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阿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阿拉伯的影响,唐文化在阿拉伯“广泛传播”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土耳其)。根据材料可知,土耳其大青花盘与中国青花瓷盘风格相似,说明当时中国与欧洲存在联系,反映了区域间的文明交流,C项正确;土耳其的殖民扩张与中国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一件土耳其的瓷器,不足以说明土耳其手工业发达,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60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史学界将“西学东渐”改称为“西学东传”,折射出明朝时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范围有限,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有限,C项正确;“西学东渐”得到了明朝部分统治阶层的重视,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西方科技在当时的传播范围有限,“广泛传播”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局部传播,未涉及中国文化大量传往西方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到唐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开始,到唐代始设市舶使专门进行管理外贸,再到宋代初设市舶司,这都体现了对外贸易趋向规范化管理,A项正确;这些贸易也包括民间贸易,不是全部都是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外贸易规范化,和重农抑商无关,依据所学可知,中唐之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不是“严格执行”,排除C项;政府加强对社会控制主要体现在国内方面,和对外贸易规范化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形成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以及打通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实际上向世界实现了资源、商品的流通,这种跨地域、多方的贸易交往奠定了初步的世界市场,C项正确;这个过程是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没有涉及物种的大规模互换或迁移到新的地域,排除A项;这种贸易网络的形成,主要是沿着自然经济的基础和贸易路线的设置,并没有直接推动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虽然这个贸易网络改变了各地商品流通的状况,但并没有对世界的人文地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景德镇是世界制瓷中心;产量大、种类多;应用进口原料进行创新;有针对外国市场的设计,海外市场庞大;与商帮紧密结合。
(2)影响: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丰富了日常生活,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发展;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艺术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可知,景德镇是世界制瓷中心;据材料“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可知,产量大、种类多;据材料“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可知,应用进口原料进行创新;据材料“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可知,有针对外国市场的设计,海外市场庞大;据材料“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可知,与商帮紧密结合。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影响:据材料“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可知,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据材料“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可知,丰富了日常生活,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发展;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知,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据材料“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可知,推动了欧洲艺术的发展。
17.(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商帮发挥重大作用;茶文化的传播,中外文化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西方世界对茶叶的青睐。特点: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相适应;运输路线多元;受边境局势影响大;政府规范管理;官方与民间互动助推。
(2)变化:商品类型由丝织品、瓷器等变为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由单一贸易网络变为复合商业网络。影响: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与金融业发展;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创办;支持了民族民主革命;加强了中国与海外的商业联系。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国际等角度分析。政治角度:据材料“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并结合所学,清朝前期和中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为中俄贸易提供有利环境。经济角度:据材料“晋商垄断中俄茶叶贸易”得出商帮发挥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茶叶贸易是大宗;文化角度,结合所学可知,茶文化的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国际角度: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推动了包括茶叶贸易在内的国际贸易;最后,茶叶作为商品自身的优势,西方世界对茶叶的青睐也是重要原因。特点:据材料“16至17世纪”可得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相适应;据材料“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得出受边境局势影响大;据材料“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得出政府规范管理;据材料“俄国使团和官私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得出官方与民间互动助推;据材料“开辟出三条中俄贸易路线”“水陆混合交通线路”得出多放射网状分布、运输路线多元。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在该网络中,中国出口商品以各类生活必需品为主”得出商品类型由丝织品、瓷器等变为以生活必需品为主;据材料二“原有的以单一贸易为特征的跨国网络逐渐演变为一个集贸易、移民、金融等为一体的复合商业网络”得出由单一贸易网络变为复合商业网络。
影响:据材料二“在国内采用欧洲工业技术进行生产,投资金融业”得出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与金融业发展;据材料二“用来在厦门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事业”得出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创办;据材料二“并积极带头支持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得出支持了民族民主革命;结合所学,得出加强了中国与海外的商业联系。
18.(1)影响:新物种的传入,丰富物质生活;外来艺术丰富精神生活;佛教传入,影响中国文化。
(2)表现:物种的交流;人口流动;技术和文化传播;世界经济形成体系。原因:1500—1800年间: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1900年后:两极格局瓦解;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新交通和通讯方式。
【详解】(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一“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可知,新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结合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知,外来艺术的传播,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佛教传入,影响了中国文化。
(2)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现代世界。表现:根据材料二“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结合世界经济走向体系化、制度化的史实可知,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包括物种的交流,人口的流动,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原因:根据材料二“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结合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史实可知,1500—1800年间世界建立广泛联系的原因包括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黑奴贸易等;根据材料二“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结合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可知,1900年后世界建立广泛联系的原因包括两极格局瓦解,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新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推广与传播,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等。
19.(1)原因:棉花本身的优点;需求的扩大;政府的政策支持;种植及纺织技术的进步(中国棉种和先进纺棉技术的传入)
(2)作用:丰富了日本农作物种类;提高了日本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改善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日本商品经济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日本。原因:根据材料“战争的需要大大 刺激了棉花的栽培与棉布纺织技术的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需求的扩大;根据材料“各地藩主奖励棉花栽种”可得出:政府的政策支持;根据材料“在长崎的中国人向当地 居民传播了中国弹棉弓的制作及使用方法,这种棉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纺棉效率”可得出:种植及纺织技术的进步(中国棉种和先进纺棉技术的传入)。根据所学可得出:棉花本身的优点。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日本。作用:根据材料“棉花 从栽培到纺织的工序容易分工,大大缩短了加工时间,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出:促进了日本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由中国传入的棉花种子以及棉花栽种经验和棉布纺织技术渐渐进入民众生活”得出:丰富了日本农作物种类;提高了日本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根据材料“棉布取代麻布成为普通百姓的衣料,这促进了日本人生活的进步”得出:改善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