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近年来,在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共享、增强公众互动性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这说明( )
A.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B.现代博物馆的职能不断扩充
C.现代科技进步助推博物馆发展 D.博物馆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2.《贞观政要》载:“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四方行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材料说明当时( )
A.儒学最受统治者推崇 B.学校教育水平领先世界
C.四书五经成为教科书 D.国学教育具有包容精神
3.下表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
条目 规定
第六条 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七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十八条 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
A.禁止各国自行保护和利用本国的遗产
B.旨在集各缔约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
C.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
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4.下面是四幅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这反映了( )
埃及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希腊巴赛阿波罗·伊壁鸠鲁神庙 中国平遥古城 墨西哥玛雅奇琴伊察羽蛇神金字塔
A.古代文化的宗教性 B.中外文化的互补性
C.地域文化的继承性 D.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5.《消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厚父》记述了王与厚父谈论夏代先王的明德事迹和对夏民的教化与治理策略等。竹简具有明显的三晋书风,且是用楚系文字转抄而来,这主要体现出( )
A.文明的交往与融合 B.儒家思想的成熟 C.文化的承袭和发展 D.统一趋势的加强
6.20世纪后半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先后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宪章和建议(如下表),这些国际文件反映了( )
时间 文件 主要内容
1964年5月 《威尼斯宪章》 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1972年11月 《世界遗产公约》 规定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国际保护措施
1976年11月 《内罗毕建议》 提出了对于历史地区如何保护的观点和方法
1987年10月 《华盛顿宪章》 强调对历史街区等重要文化空间载体进行保护
1994年11月 《奈良真实性文件》 强调文化多样性和遗产多样性的意义
A.国际组织积极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B.国际社会立法强制保护文化遗产
C.历史文化遗产的种类呈现多样化 D.各国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建设
7.从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柱国大将军杨坚“晋封隋王”,到公元960年后周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历史又一次经历了“波峰波谷”的庚续发展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发展期”的文化现象是( )
A.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B.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
C.私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D.编修了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8.1932年,柳无忌在主持南开大学英文系工作期间,对英文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其中之一是建立了中国古代书院式的师生关系,教师邀请学生到家中“坐拥书城”,把珍藏的中国文化典籍让学生阅读,成为当时大学的一种特有情况。这一做法( )
A.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B.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创造了新的学习方式 D.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9.“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近代化的视角看,所谓的“分水岭”包括( )
①学堂选官制度的设立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③学部的设立 ④南通博物苑的诞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做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叶子(经折书)写之。”之后中国图书装订又经历了“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如下图)的变化。据此可知,古代图书装订方式的变化( )
A.缘于书写材料的重大革新 B.推动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C.加速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 D.适应文化大众化的趋势
11.2002年8月,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经数月“大修”后,卢舍那大佛真容再现。据悉,北京一家三维科技公司,“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取文物残存的信息,每一寸都要扫到,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然后进行整理,从而还原本真,再现文物初时风采”。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 )
A.全面应用先进的技术 B.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C.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D.以“真实性”作为第一要义
12.湖南省博物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共设马王堆汉墓陈列和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以及青铜、陶瓷、书画、工艺四个专题展馆。湖南省博物院的兴建( )
A.提升了国民的专业素养 B.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
C.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D.起源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13.联合国前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曾在《世界遗产大全》一书的前言中说:“每个遗产既存在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又融入了人类和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就像一块传统海绵上的各种不可替代的装饰图案。”这段话强调的是( )
A.文化的实用性 B.文化的复杂性 C.文化的多样性 D.文化的艺术性
14.截至2022年年底,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89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178个洞窟图像处理,45身彩塑、140个洞窟、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162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5万余张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敦煌石窟的数字化( )
A.避免了文物的超载开发 B.有利于文物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
C.旨在助力相关学术研究 D.实现了数字文物资源的有效利用
15.明代在国子监仍置五经博士,学生“以六经为之业”,“博士掌分经讲授,而时其考课”。清世祖定鼎燕京之后设六堂为讲肄之所,学生“所习四书、五经、性理、通鉴诸书,其兼通十三经、二十一史,博极群书者,随资学所诣”。这反映了明清中央官学( )
A.将读书和选拔人才相结合 B.开始确立儒学的尊崇地位
C.是培养专业人才主要场所 D.具有传承主流文化的功能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皇帝为了彰显“同文之治”,集翰林学士等数十人,以明代《字汇》等为蓝本,于1716年编纂完成《康熙字典》。字典收字宏富,将历史文献中存在的匈奴语、吐蕃语等“非汉语”词汇和材料亦广泛搜录。同时,根据楷书的结构,按照笔画为序呈现,确定正字规范,明确标准读音,使该字典成为字书之“典常”。编者对每一个字条的释义究其详尽,例证多引自历代名家的著作和《论语》《史记》等文献,蔚为大观。字典浓缩了千百年中华文明成果,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成书后,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也被西方汉学者当作学习汉字的“金钥匙”。
——据盛培林《<康熙字典>与塞缪尔·约翰逊<英语词典)之对比研究》等
材料二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大量外来词及不规范的表达方式进入英语。为“保持我们语言的纯洁”,1755年,在出版商的赞助下,约翰逊编写了《英语词典》。词典重视语法规范,对每一个词条追根溯源,条分缕析,从《圣经》及莎士比亚、培根等大师名著中选取大量的例证,突出宗教教义、道德伦理、教育启蒙、语言修养、美学情操等方面的内容,浓缩了18世纪英国的社会文化。到19世纪80年代,词典因市场的需求,仍不断重印。《英语词典》在世界辞书编纂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据郭启新《约翰逊及其〈英语词典>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字典》“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字典》与《英语词典》编写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康熙字典》与《英语词典》共同的文化价值。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学生学习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清规是首要的任务。在10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大城镇中出现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教授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学生大多是工匠和商贩的孩子。教皇、皇帝或国王给很多大学颁发特许状,给予大学及其学生以某些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拥有司法权。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教育是最高等级的教育,全社会人口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这种教育,而能够最终完成学业得到学位的人更少。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材料二 1653年,曼彻斯特市成立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切塔姆图书馆,这是英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669年,作家约翰·伊夫林提出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建议,此后,主张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免费图书馆的建议增多。18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战胜神学,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于是,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载体。1850年,尤瓦特提交的《公共图书馆法》议案经过议会的反复斗争最终被认可,英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令生效。此后,英国的议会文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大行其道,公共图书馆迅速成长,到19世纪末,英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超过100个。
——摘编自《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欧洲教育的局限性及其所蕴含的积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9世纪英国公共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木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他经常整理经典,并且将理论内容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众多科学思想。朱熹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他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朱熹强调在进行自然知识学习时,不仅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升华到人的社会以及道德层面上。他还认为为学需要先穷理,而要穷理则必先读书,这是因为“天理”的精髓和底蕴均蕴藏在圣贤书中。
——摘编自李宏爽《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材料二 康有为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 梁启超也曾在《格致学沿革考咯》一文中写道:“培根常日格致之学,必当以实验为基础;又曰,一切科学,皆以数学为其根。”首倡近代科学教育的严复提出“凡西士有言,凡学之事,不仅求知未知,求能不能已也。”他要人应用科学方法于事事物物,实在为科学教育之极致。改良主义者们希望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代替《四书》《五经》等旧知识,他们还主张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仿照西方模式在中国建立具有现代形式的学校系统。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张改革科举、学以致用,并希望把“西学”列入考试的内容。
——摘编自牛楠《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01-1937)》
材料三 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至今仍然是我们党的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的指导方针。在邓小平科教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科技成果形成了规模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摘编自王建锋《浅析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朱熹、维新派科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的创新之处,并谈谈你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政权建立之初,一度压制书院发展。然而,对于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书院,政府强行禁止,颇感困难。康熙年间适当放宽对书院的控制,并将其疏引导入其所设计的发展轨道。康熙二十四年,湖南巡抚在重建被吴三桂叛军毁坏的岳麓书院院舍后,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及赐经史诸书,借以巩固岳麓书院的地位。部议准其所请。二十六年春,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遣送到山,从此岳麓书院重又兴盛起来。同时得到匾额的,还有白鹿洞书院及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七处。至乾隆年间,皇帝屡下谕旨,规范书院管理,聘请院长,选择生徒,皆有标准。清政府的书院政策不再动摇,上下一统的书院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摘编自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增订版)》
(1)据材料,指出康乾年间政府管理书院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书院政策变化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数字化技术”可知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在其加持下,博物馆在文化传播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这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助推博物馆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现代科技与博物馆发展的关系,材料无法说明博物馆是否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博物馆的职能,排除B项;材料强调现代科技与博物馆发展的关系,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唐朝文化教育兴盛,国内外的学子纷纷在国学学习,彰显唐朝各种文化长期交流融合,文化教育上的兼容幷包精神表现出生机勃勃,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但唐太宗推崇道教,道教地位最高,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到唐朝学校教育水平领先世界,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是南宋朱熹编著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得出《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缔约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B项正确;据材料“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得出《世界遗产公约》并不禁止各国自行保护和利用本国的遗产,排除A项;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也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材料看不出“以国际援助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四幅图片反映了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及玛雅文明的不同建筑信息,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古代文化的宗教性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互补性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文明的建筑信息,体现不出地域文化的继承性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厚父》所载文辞,具有明显的三晋书风,且是用楚系文字转抄而来,反映了对文化的承袭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文明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王与厚父谈论夏代先王的明德事迹和对夏民的教化与治理策略,并未提及儒家思想成熟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关于统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20世纪后半期(世界)。根据材料信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先后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宪章和建议”可知国际组织积极守护历史文化遗产,故A项正确;国际组织只是通过建议和文件,没有立法,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国际组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种类多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国际组织通过保护文化遗产的建议,不是各国重视,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 建立宋朝。581年-960年是隋唐五代时期。理学形成是在宋朝,不属于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现象,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8世纪属于唐朝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 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 国家颁行的药典,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据材料,柳无忌在主持南开大学英文系工作期间,邀请学生到家中阅读中国文化典籍,将中国文化典籍作为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内容,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A项正确;材料提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中国文化典籍作为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内容,未提及改变传统授课形式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排除B项;据材料“建立了中国古代书院式的师生关系”可知柳无忌的做法是对古代教学模式的借鉴,而非完全是新创造的,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柳无忌的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说法过于宏大,与材料结合不紧,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学部是清朝末年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教育行政管理开始走向专门化和近代化,与教育近代化有着直接的关系,③符合题意;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学堂选官制度属于官员的选拔制度,与教育近代化关系不大,且该制度是在1904年确立,①不符合题意;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在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主要是一个政治组织,与教育近代化的直接关系不大,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自简策而卷轴、继之为旋风装和经折装。这二种书籍装帧形式的产生,标志着我国书籍的旧形式向新形式的转变。旋风装的出现和经折装的流行,便是书籍形式的演变和发展,书籍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找到了更为适合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新形式,适应了文化大众化的演变趋势,D项正确;古代图书装订方式的变化受到了印刷术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图书装订方式的变化与儒学的新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印刷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图书装订方式的改进,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0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2002年针对洛阳龙门石窟的修复,采用高科技手段使大佛真容再现。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该以“真实性”作为第一要义,D项正确;“全面”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文化保护的真实性原则,而不是强调建立文物保护体系或专门法律法规,排除B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1897年湖南省博物院被兴建,馆藏了大量文物。结合所学可知,博物院有保存人类文化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作用,担负文化传承的使命,C项正确;“提升了”说法绝对,应该是有利于提升国民的专业素养,排除A项;博物院担负服务公众的职能,应该改为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大众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博物院的馆藏文物,但未涉及博物馆兴建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全球)。据题干信息,“每个遗产既存在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又融入了人类和世界历史的大背景”,这句话强调了每项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又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图景,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文化遗产的实用价值,而是强调其存在的独特环境和背景,排除 A项;题干更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共存与独特性,而非单一的复杂性,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据材料“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89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178个洞窟图像处理,45身彩塑、140个洞窟、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162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5万余张档案底片的数字化”,可知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化进行文物保护和开发,有利于文物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化进行文物保护和开发,未涉及文物超载开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旨在助力相关学术研究,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化进行文物保护和开发,不是强调数字文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设置五经博士、清设六堂为讲肄之所,学生在此学习儒家文化经典,这有利于传承主流文化,D项正确;将读书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是科举制,排除A项;开始确立儒学的尊崇地位是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中央官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不是主要场所,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原因:编写规范、标准;地位权威;富集文化成就;中华文化影响力强。
(2)差异:《康熙字典》盛世修典,彰显“同文之治”;《英语词典)因应社会变迁,适应市场需要。《康熙字典》广泛搜录“非汉语”词汇和材料,体现包容性;《英语词典》注重保持英语的纯洁性。《康熙字典》政府主导,官方行为;《英语词典》个人编写,商业化运作。《康熙字典》传承主流文化,弘扬儒家思想;《英语词典》汇聚时代文化,体现资产阶级新文化。
(3)文化价值:促进语言规范发展;提升文化水平;益于文化保存与传承;加强文化认同;利于文明交流与互鉴。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按照笔画为序呈现,确定正字规范,明确标准读音”可分析出编写规范、标准;根据材料“ 编者对每一个字条的释义究其详尽,例证多引自历代名家的著作和《论语》《史记》等文献,蔚为大观”可分析出地位权威;根据材料“字典浓缩了千百年中华文明成果,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可分析出富集文化成就;结合中华文化影响力可分析出中华文化影响力强。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和18世纪英国。差异:根据材料“彰显‘同文之治’”可分析出《康熙字典》盛世修典,彰显“同文之治”;根据材料“ 19世纪80年代,词典因市场的需求”可分析出《英语词典)因应社会变迁,适应市场需要。
根据材料“匈奴语、吐蕃语”可分析出《康熙字典》广泛搜录“非汉语”词汇和材料,体现包容性;根据材料“保持我们语言的纯洁”可分析出《英语词典》注重保持英语的纯洁性。
根据材料“集翰林学士等数十人”可分析出《康熙字典》政府主导,官方行为;根据材料“约翰逊编写了《英语词典》”可分析出《英语词典》个人编写,商业化运作。
根据材料“字典浓缩了千百年中华文明成果,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可分析出《康熙字典》传承主流文化,弘扬儒家思想;根据材料“浓缩了18世纪英国的社会文化”可分析出《英语词典》汇聚时代文化,体现资产阶级新文化。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和18世纪英国。文化价值:根据材料“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词典重视语法规范,对每一个词条追根溯源”可分析出促进语言规范发展;结合字典的作用可分析出提升文化水平,益于文化保存与传承,加强文化认同;结合文明交流可分析出利于文明交流与互鉴。
17.(1)局限性:宗教思想占主导地位;大学教育受众较少。
积极因素:私立学校兴起,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大学拥有一定特权和独立性,有利于科学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2)原因:有识之士的倡议;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推动;议会民主制度的发展;启蒙思想和教育的世俗化促进;市民阶层休闲理念和方式的改变。(答出四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欧洲教育的局限性根据“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学生学习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清规是首要的任务”得出宗教思想占主导地位;根据“ 大学教育是最高等级的教育,全社会人口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这种教育,而能够最终完成学业得到学位的人更少”得出大学教育受众较少。所蕴含的积极因素根据“意大利的一些大城镇中出现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教授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学生大多是工匠和商贩的孩子”得出私立学校兴起,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根据“ 教皇、皇帝或国王给很多大学颁发特许状,给予大学及其学生以某些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拥有司法权”得出大学拥有一定特权和独立性,有利于科学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17—19世纪英国公共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原因根据“1669年,作家约翰·伊夫林提出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建议,此后,主张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免费图书馆的建议增多”得出有识之士的倡议;根据“ 18 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战胜神学,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于是,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载体”得出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根据“1850年,尤瓦特提交的《公共图书馆法》议案经过议会的反复斗争最终被认可,英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令生效”得出议会民主制度的发展;根据所学还可得出启蒙思想和教育的世俗化促进、市民阶层休闲理念和方式的改变等。
18.(1)朱熹: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注重人文道德素养的提升。背景:宋代科技的进步;理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完善;书院教育的发展。
维新派:特点:具有开创性;注重科学知识与方法;重视教育的现代化;体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2)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学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
认识:传承我国科学教育思想的精华;科学教育是培育人才和教育强国的重要手段;坚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等。
【详解】(1)本题为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南宋、近代(中国)。朱熹:特点:根据材料“他经常整理经典,并且将理论内容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众多科学思想”可知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材料“朱熹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可知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根据材料“朱熹强调在进行自然知识学习时,不仅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升华到人的社会以及道德层面上”可知注重人文道德素养的提升。背景:结合朱熹为南宋理学家,从宋代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可知宋代科技的进步;理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完善;书院教育的发展。
维新派:特点:根据材料“康有为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可知具有开创性;根据材料“他要人应用科学方法于事事物物,实在为科学教育之极致”可知注重科学知识与方法;根据材料“改良主义者们希望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代替《四书》《五经》等旧知识,他们还主张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仿照西方模式在中国建立具有现代形式的学校系统”可知重视教育的现代化;根据材料“他们还主张改革科举、学以致用”可知体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背景:结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维新变法得代表人物,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西学传入和近代化探索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2)本题为特点、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当代(中国)。创新:结合邓小平理论相关知识可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材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材料“是我们党的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的指导方针”可知把科学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
认识:根据材料“在邓小平科教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科技成果形成了规模化发展”可知传承我国科学教育思想的精华;根据材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可知科学教育是培育人才和教育强国的重要手段;结合科学教育发展途径可知坚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等。
19.(1)措施:放宽限制;注重引导;规范管理。
(2)原因:国家统一;政权巩固;书院社会影响大;清廷笼络汉族士人的需要;地方官支持。
影响:书院制度官方化;理学地位巩固;促进文教发展;利于民族交融;缓和社会矛盾。
【详解】(1)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康熙年间适当放宽对书院的控制,并将其疏引导入其所设计的发展轨道”可知,放宽限制; 注重引导;根据材料“至乾隆年间,皇帝屡下谕旨,规范书院管理,聘请院长,选择生徒,皆有标准。清政府的书院政策不再动摇,上下一统的书院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可知,规范管理。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清政权建立之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 政权巩固;根据材料“然而,对于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书院,政府强行禁止,颇感困难”可知,书院社会影响大;根据材料“康熙年间适当放宽对书院的控制,并将其疏引导入其所设计的发展轨道”可知,清廷笼络汉族士人的需要;根据材料“康熙二十四年,湖南巡抚在重建被吴三桂叛军毁坏的岳麓书院院舍后,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及赐经史诸书,借以巩固岳麓书院的地位”可知,地方官支持。影响:根据材料“康熙二十四年,湖南巡抚在重建被吴三桂叛军毁坏的岳麓书院院舍后,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及赐经史诸书,借以巩固岳麓书院的地位。部议准其所请。二十六年春,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遣送到山,从此岳麓书院重又兴盛起来。同时得到匾额的,还有白鹿洞书院及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七处。至乾隆年间,皇帝屡下谕旨,规范书院管理,聘请院长,选择生徒,皆有标准。清政府的书院政策不再动摇,上下一统的书院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书院制度官方化; 理学地位巩固; 促进文教发展;利于民族交融;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