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同步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
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3、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4、琵琶演员在演奏前调节琴弦的松紧,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5、儿童公园中设置了如图 1 金属管做的传音筒, 有图 2 甲、乙、丙三个声音(甲乙丙三个 声音在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图如下)分别从同一根金属管这边喇叭传到另一头的 喇叭位置(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路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声音传播时间最长
B.甲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这个装置只利用了金属管来传播声音
D.甲声源比乙声源在相同的时间里振动的次数多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是学校的录播教室。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声带 _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通过 ___________传到老师的耳朵中,为了防止教室外的嘈杂声干扰录课,录播室的墙壁用了新型的隔音材料,这是在 ___________减弱噪声。
2、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物理知识。例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钟 _____产生的,人们根据声音的 _____分辨出钟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琵琶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出声音的 _____。(后两空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3、如图所示,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小提琴,演奏过程中他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优美音乐声是通过______传入台下听众的耳中,在离舞台越远的观众听到声音的响度______(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4、周末,奶奶看电视时的声音通过______传到小明的耳朵。为了不打扰小明学习,奶奶调小了音量,这是在_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入耳处”)减弱噪声。
5、如图所示的是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舞台上,3位与人类身高相仿的机器人“乐手”,或执竹笛,或弹箜篌,或敲排鼓,与民族音乐演奏家同台奏乐,带来“中国风机器人乐队与人类艺术家的合作表演。机器人“乐手”在吹竹笛时,竹笛声是 ___________振动产生的;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___________不同。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量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14s收到回声信号,已知v声=1500m/s,求:该处海水的深度。
2、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来到了一个山谷里,物理老师站在山谷中间的位置叫了一声,2s后,他听到了第一次回声,5s后他听到了第二次回声,求:
(1)他离较近的山谷的距离是多少?
(2)求两个山谷之间的距离又是多少?(v声=340m/s)(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奋斗者”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下潜的速度为20m/s,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50s时悬停,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12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
(1)收到信息时距海底的距离;
(2)此海域的深度;
(3)“奋斗者”号还需多长时间潜到海底。
4、为了测量声音在某根铁管中的传播快慢,我们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人的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次声音,其时间间隔2.6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铁管中的速度是4760m/s:
(1)人听到的两次声音中,后听到的声音是在什么介质传播的?
(2)铁管的长度是多少?
5、科学家利用声呐系统测量一口深井的深度,当从井口发出超声波10s后接收到回声,则这口井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在学习“声现象”的知识时有以下几个实验:如图甲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变化。
(1)图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水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图乙实验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__________的关系;实验时发现,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______。当钢尺伸出桌边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度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钢尺振动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__________(选填“a”或“b”)显示的声音属于噪声,可以看出噪声发声体的振动是_________(选填“规则的”“无规则的”)。
2、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甲、乙所示,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观察先后两次发声时橡皮筋振动快慢及声音的特点,记录如表:
序号 橡皮筋长短 橡皮筋粗细 振动快慢 声音
甲 相同 细 快 尖锐
乙 相同 粗 慢 低沉
(2)如图丙所示,两次敲打音叉,观察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第一次轻敲音叉,发现塑料球弹起高度较小;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塑料球被弹起高度较大,而且音叉二次发出声音前者小些,后者大多了.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1)主要研究声音的____________高低与发声物体的频率是否有关;
②实验(2)主要研究声音的____________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是否有关.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使结石运动被振碎,然后排出体外,故C错误;
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声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零,故D错误。
故选A。
2、A
【详解】
A.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人体,利用的是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故A正确;
B.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使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B错误;
C.由图知道,相同时间内,上图物体振动的次数比下图物体振动的多,即上面的频率高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调高,故C错误;
D.自然灾害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因此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产生次声波,利用次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就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故D错误。
故选A。
3、B
【详解】
A.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而不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不同人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主人的声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
A.甲、乙、丙三个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路径相同,传播介质也相同,所以传播速度也相同,根据可知,三个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时间一样,故A错误;
B.由图2甲丙的波形图可知,甲、丙两声音振动的幅度相同,声音响度相同,故B正确;
C.金属管是中空管,所以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通过两种介质传播:金属管和管内空气,故C错误;
D.由图2甲乙的波形图知:甲、乙两声音在相同的时间里振动次数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 振动 空气 传播过程中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同学们回答问题是通过声带振动产生的。
[2]学生和老师之间是空气,学生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老师的耳朵中。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入耳处;为了防止教室外的嘈杂声干扰录课,录播室的墙壁用了新型的隔音材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来减弱噪声。
2、 振动 音色 音调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听到的“钟声”是钟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都不同,因此人们根据声音的音色分辨出钟声。
[3]旋转“转抽”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影响着弦的振动频率,频率决定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因此旋转“转抽”可以改变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弦发出声音的音调。
3、 音调 空气 越小
【详解】
[1]演奏过程中他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通过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2]台下听众能听到优美音乐声,是音乐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中了。
[3]声音的响度除了跟振幅有关外,还与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即离发声体的距离越远,听到声音响度越小;故观众离舞台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
4、 空气 声源处
【详解】
[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介质中传播,电视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小明的耳朵;控制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途中和入耳处三个阶段进行控制,调小音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5、 空气柱 音色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三、计算题
1、10500m
【详解】
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的时间
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7s=10500m
答:该处海水的深度为10500m。
2、(1)340m;(2)1190m
【详解】
解:(1)物理老师站在山谷叫中间的位置叫了一声2s后,他听到了第一次回声,5s后他听到了第二次回声,则声音传播到离他较近的山谷的时间为
由可得人到该山谷的距离为
(2)声音传到较远山谷的时间为
人到较远山谷的距离为
则两个山谷之间的距离为
答:(1)他离较近的山谷的距离是340m;
(2)两个山谷之间的距离是1190m。
3、(1)8880m;(2)10120m;(3)444s
【详解】
解:(1)如图,由题意可知,在A点发射超声波,在B点收到信息。
由速度公式得
由题得
(2)根据题意可知
(3)根据题意可知
答:(1)收到信息时距离海底8880m;
(2)此海域的深度为10120m;
(3)“奋斗者”号还需444s潜到海底。
4、 (1)人听到的两次声音中,后听到的声音是在空气传播的;(2) 952m。
【详解】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快,在空气的中传播速度慢,第一次是铁管传过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过来的。
(2)另一端的人听到2次声音,间隔为2.6s,则
即
解得
答:(1)人听到的两次声音中,后听到的声音是在空气传播的;
(2)铁管的长度是952m。
5、1700m
【详解】
解:超声波到达井底的时间
t==5s
这口井的深度
答:这口井的深度是1700m。
四、实验探究
1、 振动 将微小振动放大 频率 低 低于20Hz b 无规则的
【详解】
(1)[1][2]图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为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让水花四溅,是音叉的振动引起的。所以水花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2)[3]图乙实验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其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这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4]实验时,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其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其振动就越慢,则音调越低。
[5]当钢尺伸出的长度超过一定程度时,即使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钢尺振动的频率太低了,低于20Hz,于是人便听不到了。
(3)[6][7]丙图中的a,其波形图是有规则的,而b的波形图是无规则的,那么b显示的声音属于噪声。
2、 音调 响度
【详解】
①实验(1)中,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粗橡皮筋,发现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即表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②实验(2)中,第一次轻敲音叉,发现泡沫球被弹起的高度较小: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泡沫球被弹起的高度较大,而且音叉前后两次发出的声音的不同是:前者较小,后者较大.即表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即表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点睛: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