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备考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经典常谈》
一、名著导读
1.(2024八下·永定期中)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经典常谈》的整本书阅读。请结合阅读情况,完成题目。
(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C.选择性阅读目的性强、方法多样,如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如果你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说文解字》。
D.《经典常谈》是一本通俗化学术著作,具有口语和学术语言交织而成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2)阅读材料,说说你将采用什么顺序阅读这“四书”,理由是什么?(注意“四书”必须写全名)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③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④春秋时通行赋诗,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选自《经典常谈》,有改动)
2.〔谈理论〕《毛诗序》是阐释《诗经》的经典,其中写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对应了选段原句,请摘录: 。
3.〔谈常识〕某同学重点阅读完《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后,围绕整本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汇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分别为直陈其事、借物譬喻、托物起兴。
B.《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4.〔谈育人〕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用心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打造玉器,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人们做事大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打磨玉器。 ②
5. 材料组想从《经典常谈》中搜集以“和”为主题的材料。你会向该组推荐下列哪一本经典? 联系所学的文章谈谈推荐理由。
A.《礼记》 B.《庄子》
示例:我选择《诗经》。《经典常谈》中说“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乐是礼的一部分,“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描绘出淳朴的民风,从而令人感受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6.《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根据提示,将下列观点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只填选项)
经典 观点
《尚书》
《汉书》
《左传》 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离骚》
A. 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B. 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 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2024八下·金华期中)名著阅读
7.小文阅读三首诗歌后,引用了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阅读感悟,请你试着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并结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作文》说说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写作启示。
阅读诗歌 阅读感悟 原因分析 写作启示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 杜甫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8.阅读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班里开展了读书分享会。
小语:朱光潜说得太好了。我要拿“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作为座右铭。
小文:可余华却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苦难”呢?
我:
(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你的生活或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9.(2024·保山模拟) 请结合阅读方法和助读资料,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1)《经典常谈》中,对古籍的阐述很吸引同学们,在阅读完后我们知道《说文解字》是由东汉的 所作;八卦相传是 画的。
(2) 亚运赛场上,运动健儿们以矫健的身姿,自信乐观的心态,不畏挑战的决心向我们传递着亚运精神。你认为下面哪部名著的哪个人物适合作为代表人物站上亚运赛场? 请结合情节简述理由。
孙悟空《西游记》 林冲《水浒传》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24八下·浙江期中)班级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分享会”,小语同学制作了一张阅读分享卡,他想邀请你一起完善这张分享卡。
《经典常谈》阅读分享卡
简介作品
这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亦可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摘录语段 分享批注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 (《<说文解字>第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 (《辞赋第十一》) 作者在许多篇章开头都写了这样的文字,请探究篇章开头的妙处:⑴ 10.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史记><汉书>第九》) 作者在这一章的结尾处用了对比的方法,其效果是:⑵ 11.
交流记录
小语:读了《经典常谈》后,我发现可以用选择性阅读来读这本书,我对诗歌很感兴趣,所以我先选择《<诗经>第四》来读,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 小文:我发现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我想写好作文,选择阅读《谈作文》这封信,信中提到的写作方法让对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 我:是这样的,⑶ 12. (以《经典常谈》或《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例谈谈你如何使用选择性阅读)
13.(2024八下·巴东期中)《经典常谈》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开篇就阐述了有关汉字的内容,小海建议在手册第四页借助《经典常谈》阐述汉字的地位。请你结合其目录,探讨为什么要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2024八下·茅箭月考)阅读《经典常谈》文段节选,结合选文或整本书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照今人的研究,这三个字大概都从音乐得名。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便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就是“乌”字,似乎描写这种乐的呜呜之音。雅也就是“夏”字,古代乐章叫作“夏”的很多,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雅又分《大雅》《小雅》,大约也是乐调不同的缘故。颂就是“容”。容就是“样子”;这种乐连歌带舞,舞就有种种样子了。风、雅、颂之外,其实还该有个“南”。南是南音或南调,《诗经》中《周南》《召南》的诗,原是相当于现在河南、湖北一带地方的歌谣。《国风》旧有十五,分出二南,还剩十三;而其中邶、鄘两国的诗,现经考定,都是卫诗,那么只有十一《国风》了。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商颂》经考定实是《宋颂》,至于搜集的歌谣,大概是在二南、《国风》和《小雅》里。
(选自《经典常谈》之《诗经》)
【乙】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你的同学没有读懂【甲】文的意思,请你帮他简要概括。
15.《大序》和今人对风雅颂三个的解释角度有何不同?
16.《大序》中说“不直陈而用譬喻”是“比、兴”“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请你结合【乙】文,谈谈你对“兴”的理解。
17.“诗言志”,“诗的教化作用”是《诗经》流传的主要意义。请你说说【乙】诗中你所领悟的“志”。
18.(2024·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去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上面文段选自名著《 》,文段中的“你”是: 。
(2)文段中心“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19.(2024八下·信宜期中)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文化,“和”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也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准绳。请结合《经典常谈》及其中提到的经典名作谈谈你心中的和谐世界。
20.(2024八下·阳东月考)你和同桌就最近阅读的《经典常谈》进行交流学习,请解决下面的问题。
(1) 下列对《经典常谈》中传统经典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同桌联想到刚刚学完的《蒹葭》。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21.(2024八下·惠来月考)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文段二】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文段三】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咨;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文段一】中的“书”是指《 》,本书的作者是 。
(2)【文段二】中的“许氏”是指 ,“这部书”是指《 》。
(3)【文段三】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2024八下·江汉月考)阅读《经典常谈 辞赋第十一》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他是投水死的。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他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怀王很信任他。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 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3.请根据选段内容,说说屈原具有 、 的特点。
24.(2024八下·绥江月考)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五是“转注”,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做那个意义用,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
(节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
(1)这段文字选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该书共13篇,介绍了《 》、《 》《史记》等经典著作。
(2)结合选段内容,说说“火”“众”二字各属于哪种造字法?
(2024八下·嵊州月考)名著阅读
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25.《经典常谈》中这段文字引起了同桌对战国策士这一群体的兴趣,你还可以推荐他阅读的章节是( )
A.《〈尚书〉第三》
B.《“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C.《诸子第十》
D.《文第十三》
26.同学们阅读了《〈说文解字〉第一》,对造字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发现“英雄”的“英”字义演变很有意思,由此大家展开讨论。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说文解字》中“英”写作。它是形声字,从州,央声。它的篆书形体像草,表明“英”是一种草本植物;央既表声,又有中央的含义。整个字表示在绿叶中央,所以它的本义是① 。
小文:对了,《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英”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个意思和“英雄”又有什么关联呢?
小语:我的理解是,花是美好的象征,由此可引申为“不凡、杰出”。我们可以通过联系成语“② 、③ ”来理解, 这就是“英雄”的“英”的意思啦!
小文:这样看来,本义和引申义之间是有关联的。例如,“素”的本义是“未经加工的细密的本色丝织品”;在《三峡》中,“素湍绿潭”中“素”的引申义为④ ,它们之间也是可以关联的。
小语:由字形推演字义,由本义联结引申义,这真是一种积累文言词汇的好方法!
27.(2024·昆明模拟)班级举办“书香浸润心灵,名著点亮人生”阅读交流会,请你一起参与吧。
(1)下面是你们小组要在交流会上展示的阅读卡,请将其补充完整。
阅读书目 作者 阅读收获
自述 行为
《 》 “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 时时留意这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书,重视本书的普及和通俗性; 各篇注明、列出参考资料。 做学问要有求真求实 的 精神, 让自己进步,让他人受益。
《红星照耀中国》 “从字面上讲起来, 这一本书是我写的, 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 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 穿越重重封锁,深入根据地, 采访、考察, 用文字和照片记录所见所闻。
《昆虫记》 “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我是在蔚蓝的的天空下……探究生命……使人们喜欢它们……”
(2)交流会上,大家围绕“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展开专题探究。请参照示例,从下面两个议题中任选一个进行阐述。
【示例】
议题:白胜——推动情节发展 (《水浒传》)
阐述:白胜在“智取生辰纲”中扮作卖酒的小贩,配合吴用把蒙汗药下到酒里;之后,又因为他经不住拷打供出晁盖,引出了宋江私放晁盖的故事,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议题 A:车夫老马——反映社会现实(《骆驼祥子》)
议题 B:冬妮亚——反衬主人公形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选议题 (填字母),阐述:
(2024八下·义乌开学考)任务:学会选择性阅读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28. 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请你根据目录和自己的阅读体验向以下同学提出自己的推荐意见。
①小明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 。
②小胜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很感兴趣,可以推荐他去读 。
③小兰对先秦帝王将相非常感兴趣,不妨去读一读 。
29.《经典常谈》内容涉及面较广,可根据兴趣进行组合阅读。《<诗经>第四》可以与目录中的哪篇联读呢?请从中选择一篇,说说理由。
我选择 ,理由: 。
30.(2024八下·铜仁月考)结合你读过的《经典常谈》,按要求答题。
(1)《经典常谈》的作者是 ,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史、子、 的顺序。
(2)《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下面的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BC中的哪部经典?请做选择。(填选项)
《①》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和门径,研究字形、字音、字义都得靠它。民众的《②》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在思想的演进中,卜筮所笃信的人与天地鬼神的感通,从最初的宗教化和神秘化,逐渐被哲学化和德性化了。《③》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A《尚书》 B《周易》C《说文解字》
① ② ③ 。
任务四品读章句,感受语言特色
31. 朱自清是新文学运动中一位优秀的散文大家,他的《背影》是新文学的散文名篇,颇能代表他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风格。请仿照示例,结合书中语句,感受语言特色。(从家常话、语气词等方面中选择其一即可)
【示例】“儿化词”本来只有在像老舍这样熟悉北京土话的少数几位作家的小说里才常常出现。朱自清本是江苏人,在本书中却大量使用“儿化词”,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文字也因此显得活泼生动。 本书中“儿化词”有很多,如劲儿、事儿、歌儿、土槌儿、兽蹄儿、词儿、唱本儿等。
32. 朱自清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通俗性,这一点明显地体现在他对文言语段的翻译、改写上。请比较下面的文言原文和《经典常谈》中的翻译、改写,分析朱自清写作的妙处。
原文出处: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 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史记·孔子世家》
《经典常谈》中的翻译、改写: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 干什么来的呢! 唉唉! 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滴到衣襟上。
——《〈春秋〉三传第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阅读,理由是文中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即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 C.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性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阅读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阅读”。C 中提到的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再读《说文解字》的阅读顺序是错误的。
ABD.正确。
(2)阅读“四书”的顺序可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个顺序的理由是基于朱子的观点,他认为《大学》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论语》《孟子》中更加精微的内容。同时,通过融会贯通《论语》《孟子》的主旨,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庸》中的心法。这种阅读顺序符合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先阅读《大学》,读者可以对儒家思想的核心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再深入阅读《论语》和《孟子》,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最后,阅读《中庸》可以帮助读者领会儒家思想的精髓,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顺序只是一种常见的阅读顺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调整。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可以参考其他学者的注释和解读,以加深对“四书”的理解。
故答案为:(1)C
(2) 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阅读,理由是文中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即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答案】2.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3.D
4.①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②要善于借助别人的经验,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⑶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解答这道题,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名言警句的思想内涵,再结合问题情境来分析,阐述理由要简明扼要。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内心情感)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表明内心情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与材料第①段“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 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意思相近,故可作答。
故答案为: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3.ABC.正确。
D.《经典常谈》这本书一共有13篇,分别是(说文解字》、《周易》、 《尚书》、 《诗经》、 三礼、《春秋》 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 《汉书》、 诸子、 辞赋、诗、文,故并没有着重介绍《论语》,选项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诗歌的教育意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做事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普始善终,那么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借指别人的帮助可以让自己更快的成长,即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提升自己。
故答案为:①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②要善于借助别人的经验,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5.【答案】示例一:我推荐A.《礼记》。《经典常谈》中说,“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与他人和谐相处,关照他人,共同进步。如《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同学解题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明了,促进双方共同成长,就是“和”的表现。示例二:推荐B.《庄子》。《经典常谈》中说,“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是庄学的根本思想,他们认为“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追寻物我两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如《北冥有鱼》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依靠自身积蓄的能量,借助大自然给予的动力,飞往更广阔的天地,找到真正的自己。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及表达能力。根据题干要求,从给出的经典中选择一本能体现 “和” 主题经典著作,联系所学的文章谈谈推荐理由。要紧扣“和”主题,阐释“和”的内涵得。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如:我推荐A一《礼记》。 《经典常谈》中说,“若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任性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我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应该与他人和谐相处,关照他人,共同进步。如《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同学解题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明了,促进双方共同成长,就是“和”的表现。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推荐A.《礼记》。《经典常谈》中说,“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与他人和谐相处,关照他人,共同进步。如《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同学解题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明了,促进双方共同成长,就是“和”的表现。示例二:推荐B.《庄子》。《经典常谈》中说,“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是庄学的根本思想,他们认为“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追寻物我两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如《北冥有鱼》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依靠自身积蓄的能量,借助大自然给予的动力,飞往更广阔的天地,找到真正的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6.【答案】B;C;A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积累。第一空,《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第二空,《汉书》 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 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 是一部断代史,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第三空,《离骚》> 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 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对贤人君子的向往,以及对群小的深恶痛疾。
故答案为:B;C;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答案】7.乐府诗具有写实的特点,如《十五从军征》,杜甫的写实态度是从乐府中来的,他的写实态度又影响着后人,如元稹、白居易等都继承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宋代陆游,他也和杜甫一样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有人说他是“学杜而能得杜的心”。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诗人都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他又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创造给诗了新语言,成为七律第一人,他的影响直贯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如韩愈等。 从中我明白了写作可以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创新。正如朱光潜所说:“学文如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
8.示例一:我认同朱光潜的观点。保尔出身贫苦,历经坎坷,残酷的环境,令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恰恰磨炼了他的意志, 造就了他钢铁般的顽强性格。 他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在病榻上还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发挥了生命最大的价值,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又如司马迁处被处以宫刑后发奋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最终写成了史家之绝唱《史记》,实现了人生价值最大化。示例二:我认同余华的观点。保尔确实历经了很多磨难,但是促进他成长的并非是苦难本身,而是他面对苦难时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而《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却因为苦难而走向了毁灭,以此可见苦难本身不会带来成功,带给你成功的是你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不屈和自强不息。
【知识点】语言得体;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探究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题目要求、名著内容、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小文的感悟的出处,结合名著内容分析写作启示即可。
(2)本题考查个人看法。注意读懂题目要求,理解出题人意图,结合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物经历苦难的历程,结合自身经历谈对苦难的看法,态度要积极向上,言之合理。
7.①《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即乐府诗具有写实的特点,而杜甫也是继承了乐府诗的写实特点,并影响了后人如元稹白居易等。
②陆游不仅继承了杜甫诗歌的博大精深思想,还深入研读杜诗,并积极学习模仿杜甫的创作技巧。刘应时在其《读放翁剑南集》的诗中直言“放翁其实就是少陵老人的化身”。给人启示是可以通过模仿别人的写作风格进行训练,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正如朱光潜所说:“学文如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
故答案为:①乐府诗具有写实的特点,如《十五从军征》,杜甫的写实态度是从乐府中来的,他的写实态度又影响着后人,如元稹、白居易等都继承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
②宋代陆游,他也和杜甫一样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有人说他是“学杜而能得杜的心”。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诗人都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他又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创造给诗了新语言,成为七律第一人,他的影响直贯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如韩愈等。 从中我明白了写作可以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创新。正如朱光潜所说:“学文如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
8.①在一次激战中,保尔的头部受了重伤,但最终死里逃生。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共青团和肃反委员会的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扰和疾病的威胁。这些苦难磨炼了保尔,养成了他钢铁般的性格和意志。悲剧展示了保尔性格特点,显示他的人生价值。
②在经济恢复时期,保尔回到铁路做了一名普通工人。一次又一次地伤病弄得他几乎无法工作时,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国家的抚恤和照顾。在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之后,他觉得自己成了党和人民的累赘,也曾想过自杀,但是这个念头刚一出现,他就狠狠地批判了自己;认为“自杀是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出路”。随后,他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在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找到了新的武器和新的工作,一刻也不停地跟上无产阶级前进的步伐。困难给保尔带来了困苦,并没有带来成功。是保尔应对苦难时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态度带来了成功。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认同朱光潜的观点。保尔出身贫苦,历经坎坷,残酷的环境,令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恰恰磨炼了他的意志, 造就了他钢铁般的顽强性格。 他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在病榻上还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发挥了生命最大的价值,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又如司马迁处被处以宫刑后发奋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最终写成了史家之绝唱《史记》,实现了人生价值最大化。
示例二:我认同余华的观点。保尔确实历经了很多磨难,但是促进他成长的并非是苦难本身,而是他面对苦难时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而《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却因为苦难而走向了毁灭,以此可见苦难本身不会带来成功,带给你成功的是你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不屈和自强不息。
9.【答案】(1)许慎;伏羲氏
(2)示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是一个本领高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角色。他爱憎分明,在大闹天宫中,显示出不畏挑战和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因此他适合作为代表人物站上亚运赛场。
【知识点】作家作品;《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说文解字》是由东汉的许慎所作;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结合名著内容具体分析人物身上与亚运会精神的契合点即可。
故答案为:(1)许慎;伏羲氏
(2)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是一个本领高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角色。他爱憎分明,在大闹天宫中,显示出不畏挑战和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因此他适合作为代表人物站上亚运赛场。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答案】10.以神话故事开篇,为文字的产生赋予神秘色彩;或由端午节导入对屈原身世的讲述,字里行间饱蘸感情,快速将读者带入到阅读情境中,拉进了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1.作者对《史记》和《汉书》做了总体比较和评价,指出两部作品的异同,给予了肯定与赞扬。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读者对这两部史书有更加清晰的了解。;12.示例一:我对历史感兴趣,我就选择先读《第八》,可以领略古代说客广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机智。示例二:我想不焦虑,静下来使自己的学习状态达到最好,可以选择阅读《谈静》这封信,该书信主要阐述“静”对于人生的好处,列举了伟大人物在扰乱中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是因为能镇静。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首段的作用一般有:①总领全文,点明主旨;②为下文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0.作者以神话故事开篇,如仓颉造字的传说,为文字的产生增添了神秘色彩,使文章更具吸引力;通过端午节与屈原的联系,自然地引出对屈原的介绍,情感饱满地带领读者进入阅读情境。这种开篇方式能够迅速拉近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以神话故事开篇,为文字的产生赋予神秘色彩;或由端午节导入对屈原身世的讲述,字里行间饱蘸感情,快速将读者带入到阅读情境中,拉进了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在这部分结尾,作者通过对比《史记》和《汉书》,总体评价了它们的特点和价值。这种对比让读者对两部史书有更明确、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
故答案为: 作者对《史记》和《汉书》做了总体比较和评价,指出两部作品的异同,给予了肯定与赞扬。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读者对这两部史书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12.要求结合《经典常谈》或《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举例说明如何使用选择性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选择相应的篇章进行阅读,如对历史感兴趣可选择《第八》,想解决焦虑问题可选择《谈静》等,以达到特定的阅读目的。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对历史感兴趣,我就选择先读《第八》,可以领略古代说客广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机智。
示例二:我想不焦虑,静下来使自己的学习状态达到最好,可以选择阅读《谈静》这封信,该书信主要阐述“静”对于人生的好处,列举了伟大人物在扰乱中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是因为能镇静。
13.【答案】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是因为文化的载体是汉字,所以先介绍汉字,叙述它的起源、演变过程,造字和用字,又根据字形分析“六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字书的发展,以及《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等,这样可以为我们学习经典打下基础,有助于我们阅读后文的内容,也符合字、句、篇的学习认知逻辑。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首先,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它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媒介,是文学、历史、哲学等各类学科知识的载体。因此,对汉字的深入了解是探究中华文化的基础。其次,《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一部字典,它系统地归纳和解释了汉字的构造、意义和读音。该书不仅对汉字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还通过“六书”理论分析了汉字的构造原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汉字结构的钥匙。因此,对《说文解字》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再者,将《说文解字》放在《经典常谈》的首位,也体现了作者对学习顺序的合理规划。在学习文化经典时,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类经典文献,符合字、句、篇的学习认知逻辑。通过这样的顺序安排,读者可以建立起扎实的汉字基础,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故答案为: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是因为文化的载体是汉字,所以先介绍汉字,叙述它的起源、演变过程,造字和用字,又根据字形分析“六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字书的发展,以及《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等,这样可以为我们学习经典打下基础,有助于我们阅读后文的内容,也符合字、句、篇的学习认知逻辑。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4.《大序》对风、颂、雅的解释和今人对这三个字的研究。
15.《大序》“风雅颂”侧重教化作用,认为它们分别代表风化讽刺、正直和盛德之意。而今人将它们与不同的乐调和音乐形式联系起来。
16.诗中每节开头都用蒹葭和白露起兴,点出时令,营造朦胧、清冷氛围,以蒹葭比喻美丽女子或美好事物,引出男子执着追求。
17.全诗表达出诗人对“伊人”的美好向往、执着追求而不得的惆怅。同时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不畏艰难险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4)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照近人的研究,这三个字大概都从音乐得名”,概括为:《大序》对风、颂、雅的解释和今人对这三个字的研究。
故答案为: 《大序》对风、颂、雅的解释和今人对这三个字的研究。
15.《大序》中对“风雅颂”的解释侧重于其教化作用,将其分别解释为风化、讽刺、正直和盛德之意。而今人对“风雅颂”的解释角度则更加多样化,除了与音乐形式和乐调相关联外,还会从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等方面进行解释。例如,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可能会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风雅颂”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此外,不同的人对“风雅颂”的理解和解释也可能会因个人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今人对“风雅颂”的解释角度相对更加广泛和多元化。故答案为: 《大序》“风雅颂”侧重教化作用,认为它们分别代表风化讽刺、正直和盛德之意。而今人将它们与不同的乐调和音乐形式联系起来。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分析,诗中每节开头都用蒹葭和白露起兴,点出时令,营造秋天朦胧、萧瑟、清冷的氛围,以蒹葭比喻美丽女子或美好事物,引出男子执着追求。
故答案为: 诗中每节开头都用蒹葭和白露起兴,点出时令,营造朦胧、清冷氛围,以蒹葭比喻美丽女子或美好事物,引出男子执着追求。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分析,全诗表达出诗人对“伊人”的美好向往、执着追求而不得的惆怅。结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分析,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不畏艰难险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故答案为: 全诗表达出诗人对“伊人”的美好向往、执着追求而不得的惆怅。同时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不畏艰难险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18.【答案】(1)经典常谈;司马迁
(2)司马迁做了太史公,努力整理史料,写出了《史记》。启发:一个人若能坚持不懈做同一件事,早晚有一天会成功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由“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可知出自《经典常谈》,句中的你”是司马迁。
(2)本题考查名著理解。根据原著可知,司马迁三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我们从中可学习到要继承前人之志,不畏艰难险阻,发奋图强。
故答案为:(1)经典常谈;司马迁。
(2) 司马迁做了太史公,努力整理史料,写出了《史记》。启发:一个人若能坚持不懈做同一件事,早晚有一天会成功 。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9.【答案】我心中的和谐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保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坚守“四书”中倡导的“仁” “义” “礼” “智” “信”原则;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国 家与国家之间之间要遵循《墨子》中的“兼爱” “非攻”主义,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结合《经典常谈》和现实生活分析什么是“和谐世界”,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我心中的和谐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保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坚守“四书”中倡导的“仁” “义” “礼” “智” “信”原则;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国 家与国家之间之间要遵循《墨子》中的“兼爱” “非攻”主义,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0.【答案】(1)B
(2)《蒹葭》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渲染出一种凄清落寞的气氛,深化了意境;强化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感情,突出了本诗的主题。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⑴ACD.正确;B.有误,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⑵《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它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在诗中反复出现相同的句子或句子结构,形成了明显的回环往复的效果。《蒹葭》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使得诗歌更具音乐性、情感性和意境美,从而更加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蒹葭》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渲染出一种凄清落寞的气氛,深化了意境;强化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感情,突出了本诗的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21.【答案】(1)经典常谈;朱自清
(2)许慎;说文解字
(3)后来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名著相关信息。文段出自《经典常谈》的“自序”,这本书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未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能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2)本题考查识记名著相关情节。选段出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书中原文“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后来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
故答案为:(1)经典常谈;朱自清(2)许慎;说文解字(3)后来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22.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或屈原屡遭流放(多次被放逐、遭小人诽谤)以死报国。
23.能干;忠诚
【知识点】名人事迹;《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
(1)考查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解答概括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可以用“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句式来概括。
(2)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时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也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
2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选文第②段“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可概括为:屈原沉汨罗江的原因,或屈原屡遭流放 (多次被放逐、遭小人诽谤) 以死报国。
故答案为:
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或屈原屡遭流放(多次被放逐、遭小人诽谤)以死报国。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①段“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他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怀王很信任他”可知,屈原很能干;结合第②段“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可知,屈原很忠诚,以死报国。
故答案为:能干;忠诚。
24.【答案】(1)《说文解字》;《周易》
(2)象形 会意
【知识点】漫画释义;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经典常谈》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2)本意考查造字法分析。根据“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可知“火”是一个象形字。“火”的甲骨文字形象征着火焰的形状,模仿了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焰和热。这个字通过三个尖向上的形状来表示路带弯曲的牛角状火苗,中间的一个较高,两侧的低一些,下面是一横,象征着火焰的基底。
结合选段二“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结合图片,可知“众”是会意字,“众”会合三个“人”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众”字由个“人”字组成,“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三个人即为众,是人数多的意思。
故答案为:(1)《说文解字》;《周易》
(2) 象形;会意
【点评】(1) 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答案】25.D
26.①花;②示例:群英荟萃英姿焕发、飒爽英姿、天妒英才;③示例:群英荟萃英姿焕发、飒爽英姿、天妒英才;④白色的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与理解。做这种题一定要对名著非常的熟悉,对作品的人物、情节等要烂熟于心。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推演字义,由本义联结引申义的理解与分析。字形是字的形体,字义是字的意义,字的最初的一种意义叫做“本义”。字的其他意义一般是由本义生发出来的,叫做“引申义”。字形推演就是通过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推敲、分析、解释词的本义。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意义是最基本的含义,我们称之为本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来的,同本义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探究。
25.这段文字讲的是战国策士。《尚书》第三主要是记言的历史,没有说战国策士;《春秋三传》第六主要也是记事史书;《诸子》第十,主要哲学的百家学派;《文》第十三讲了“辞”“令”以及后世的“文”,其中说到战国时的游说之风,也就是“策士”。
故答案为:D
26.第1空,由前面的解释,推知“英”的本义就是:花
第2、3空:由“花”的本义引申为“不凡、杰出”,如“英俊”“英才”“英烈””群英荟萃““英雄”
第4空,素的本义是 未经加工的细密的本色丝织品 ,引申为:白色、原始、质朴,又引申指颜色不艳丽、素雅,再引申为不加修饰,还引申指本性、本质,并由此引申指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带根本性质的部分,也引申指一向、向来。素又用于饮食,和荤相对,指蔬菜、瓜果等。
故答案为:
①花;②示例:群英荟萃、英姿焕发、飒爽英姿、天妒英才;③示例:群英荟萃、英姿焕发、飒爽英姿、天妒英才;④白色的
27.【答案】(1)经典常谈;示例:在荒石园(大自然) 中耐心观察昆虫的形态,记录生活习性,向读者呈现昆虫真实的生命状态。
(2)【示例1】我选议题A;阐述:车夫老马辛苦拉车,却仍然食不果腹,饿晕在茶馆。他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无论怎样辛劳仍无法生存的社会现实。【示例2】我选议题B;阐述:冬妮亚在筑路工地上与保尔相遇,她没有参与铲雪,还嫌弃保尔。文章用冬妮亚的自私自利、贪图享乐反衬了保尔无私奉献、顽强坚韧的品质。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 第一空:根据“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时时留意这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书,重视本书的普及和通俗性; 各篇注明、列出参考资料”可知,阅读书目是《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门书。
第二空:示例:法布尔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研究昆虫行为,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
故答案为:经典常谈; 示例:在荒石园(大自然) 中耐心观察昆虫的形态,记录生活习性,向读者呈现昆虫真实的生命状态。
(2)示例:我选择A。老马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车夫,长年累月的辛劳和极度贫困,使他过早地衰老。他的儿子当兵一去不回,儿媳改嫁了,老人与十二三岁的孙子相依为命。老马心眼好,为人热心,还救过不少条人命,但他们祖孙共同拉车,却也还是填不饱自己的肚子,老人甚至最后连自己的小孙子都“守不住”。小说对老马的着墨不多,但仍清晰地刻画出了他善良、谦和、庄严的性格。老马拉的是自己的车,仍然无法摆脱贫困和死亡。他的遭遇既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无论怎样辛劳仍无法生存的社会现实,也是对一心想买车的祥子的命运的一种预示。
故答案为:我选议题A;阐述:车夫老马辛苦拉车,却仍然食不果腹,饿晕在茶馆。他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无论怎样辛劳仍无法生存的社会现实。【示例2】我选议题B;阐述:冬妮亚在筑路工地上与保尔相遇,她没有参与铲雪,还嫌弃保尔。文章用冬妮亚的自私自利、贪图享乐反衬了保尔无私奉献、顽强坚韧的品质。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答案】28.《周易》第二;《说文解字》第一;《史记》《汉书》第九
29.《诗第十二》;因为《<诗经>第四》介绍的《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两者组合,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成果。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的综合评价;《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8.《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说文解字>第一》,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周易>第二》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筮法),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本章内容清晰明了,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绍“礼”,分别介绍了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后介绍“乐”,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
《春秋三传(第六)》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
《<四书>第七》围绕着朱熹展开,开篇介绍了四书为哪四部书,然后介绍了古时四书的用途——科举指定用书,接着梳理了四书的排列顺序,同时也解释了四书为啥是这四本书,继而介绍了四书的内容和朱熹所著相注书,最后解释了朱熹注四书的原因。
《<战国策>第八》先介绍周朝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然后写动不动就兵戈相见战国时代,继而引出纵横家这一应运而生的特殊群体,朱自清对纵横家进行了非常辛辣和精彩的评论,完美的解释了何为“以顺为正者”。最后引出《战国策》,整个内容水到渠成,极其流程,读完有一种舒畅之感。
《<史记><汉书>第九》开篇从总体概述了《史记》和《汉书》的内容、体例、地位价值,然后分别介绍了两部著作的作者和具体内容,总后再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总的评价,采用了总分总的格式,阅读起来很轻松。《诸子第十》从诸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诸子的出身和兴起,然后以孔子儒学为首,逐一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最后写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浪潮平息了,落笔分,收笔合,大开大合,介绍的很系统。主要内容:诸子百家产生背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杨朱、老子、庄子)、名家、法家、阴阳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辞赋第十一》中辞的部分,先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介绍屈原可悲可叹可敬的人生经历,自然引出《楚辞》中的屈原作品:《离骚》和《九章》各篇,详细介绍了《离骚》《九章》的内容、风格、思想情感,宋玉和景差的作品一语带过。最后讲解《楚辞》一书的由来。然后过渡到对“赋”的介绍。《诗第十二》按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这同时也是诗歌发展的顺序,着重介绍每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或者对诗歌发展起到或推动或转折作用诗人。从汉乐府写起,引出乐府诗,然后依次介绍汉献帝、魏晋交替时期五言诗的发展——介绍晋代诗时着重介绍两位诗人:陶渊明、谢灵运——齐武帝永明年间的“宫体”诗——唐朝诗歌的发展,重点介绍李白、杜甫、韩愈——唐晚期诗歌重点介绍杜牧,李商隐——南宋诗重点介绍苏轼、黄庭坚,三大诗人:杨万里,范大成,陆游。最后进行总结,表明历代诗歌各有所长。
《文第十三》以时间为顺序,从辞到文,介绍了文的发展历程,由辞到文,其中包括:卜辞、讼辞、春秋战国辩者的说辞、第一种私家著作《论文》、诸子百家之文、寓言、以《春秋左氏传》为代表的记事文、第一部由自己系统的史书《史记》、辞赋、佛典的翻译、群经的义疏、新体“古文”(散文)、语录、传奇、话本、八股文。本章包含内容很多,但是条理清晰,繁而不乱。
由此可知,第一空:小明对太极八卦有疑问,应该读《<周易>第二》;第二空:小胜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很感兴趣,可以推荐他去读《说文解字》第一;第三空:小兰对先秦帝王将相非常感兴趣,可以读《史记》《汉书》第九;
故答案为:《周易》第二;《说文解字》第一;《史记》《汉书》第九
29. 《<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也都是古代文学巨著。这两篇都与诗歌有关。《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起源,将这两篇联系起来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汉代以前的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文化。据此整合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选择《辞赋第十一》。 因为《<诗经>第四》专门介绍的《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中介绍的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两相比照,可以领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歌的不同魅力。
示例二:选择《诗第十二》。因为《<诗经>第四》介绍的《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两者组合,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成果。
30.【答案】(1)朱自清;经;集
(2)C;B;A
【知识点】文化典籍;《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1)考查名著知识的阅读识记。 《经典常谈》作者是朱自清,全书共十三篇文章,书中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继以《周易》《尚书》《诗经》等经部,《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部,后加诸子、辞赋、诗、文,脉络清晰条理,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国学经典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故答案为:朱自清;经;集。
(2)考查名著知识的阅读识记。①根据原著中的“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可知,①是《说文解字》,应填:C。②根据原著中的“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可知,②是《周易》,应填:B。③根据原著中的“《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知,③是《尚书》,应填:A。
故答案为:C;B;A。
【点评】
(1)(2)两题考查名著知识的阅读识记。学生平时应用心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作品,了解有关作品的文学常识,且能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还要能体悟作品的主题、重要人物、关键情节和经典片段等。
【答案】31.如《〈尚书〉第三》一章有“照近人的说数”句,又有“分家数立官”句;《〈诗经〉第四》一章有“说数最多”句。这三句里的“说数”一般是作“说法”的,“家数”是作“家法”的。再如,《文第十三》一章,有“著作越过越多,流传也越过越广”句,“越过”一般是作“越来”的。这些家常的表述都体现出作者极力在用通俗化的表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读来亲切随意,不至于有读学术文字的冰冷感
32.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朱自清先生在翻译时删去了一些无关的枝节,比如颜渊的死、与子贡的对话,而专注描写孔子看到麟之后的反应,对他的对话进行了处理,生动刻画出孔子的惋叹和痛惜,甚至添加了“流泪”的细节,使人读起来明快利落。
【知识点】语言生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仿写。仿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经典常谈》写作手法赏析。解答该题要结合原文及改写后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不同点,各自的侧重点及手法等角度来组织语言,做到有条理,有逻辑。
31.本题要求分仿照示例,感受朱自清的语言特色。可结合自己熟悉的章节进行分析即可。比如《辞赋第十一》描述屈原写《离骚》的状态:“他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 的,没有篇章可言。从这例看出朱自清在组织故事的时候是力求一种日常说话口气,这样可使文章写得通俗、朴实和自然。
故答案为:如《〈尚书〉第三》一章有“照近人的说数”句,又有“分家数立官”句;《〈诗经〉第四》一章有“说数最多”句。这三句里的“说数”一般是作“说法”的,“家数”是作“家法”的。再如,《文第十三》一章,有“著作越过越多,流传也越过越广”句,“越过”一般是作“越来”的。这些家常的表述都体现出作者极力在用通俗化的表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读来亲切随意,不至于有读学术文字的冰冷感。
32..本题要求分析朱自清写作妙处。原文语言描写为主,句意割裂,比较晦涩难懂,朱自清的改写以记叙为主,句意连贯,只从孔子角度来写,浅显易懂;原文需要自己从对话中理解哲理,比较含蓄,而朱自清的改写删去了一些无关的枝节,而专注描写孔子看到麟之后的反应,对他的对话进行了处理,生动刻画出孔子的惋叹和痛惜,以“我的道不行了”直截了当,甚至添加了“流泪”的细节,使人读起来明快利落,便于理解,主旨鲜明。
故答案为: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朱自清先生在翻译时删去了一些无关的枝节,比如颜渊的死、与子贡的对话,而专注描写孔子看到麟之后的反应,对他的对话进行了处理,生动刻画出孔子的惋叹和痛惜,甚至添加了“流泪”的细节,使人读起来明快利落。
1 / 12024年备考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经典常谈》
一、名著导读
1.(2024八下·永定期中)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经典常谈》的整本书阅读。请结合阅读情况,完成题目。
(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C.选择性阅读目的性强、方法多样,如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如果你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说文解字》。
D.《经典常谈》是一本通俗化学术著作,具有口语和学术语言交织而成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2)阅读材料,说说你将采用什么顺序阅读这“四书”,理由是什么?(注意“四书”必须写全名)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答案】(1)C
(2)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阅读,理由是文中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即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 C.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性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阅读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阅读”。C 中提到的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再读《说文解字》的阅读顺序是错误的。
ABD.正确。
(2)阅读“四书”的顺序可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个顺序的理由是基于朱子的观点,他认为《大学》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论语》《孟子》中更加精微的内容。同时,通过融会贯通《论语》《孟子》的主旨,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庸》中的心法。这种阅读顺序符合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先阅读《大学》,读者可以对儒家思想的核心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再深入阅读《论语》和《孟子》,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最后,阅读《中庸》可以帮助读者领会儒家思想的精髓,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顺序只是一种常见的阅读顺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调整。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可以参考其他学者的注释和解读,以加深对“四书”的理解。
故答案为:(1)C
(2) 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阅读,理由是文中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即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③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④春秋时通行赋诗,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选自《经典常谈》,有改动)
2.〔谈理论〕《毛诗序》是阐释《诗经》的经典,其中写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对应了选段原句,请摘录: 。
3.〔谈常识〕某同学重点阅读完《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后,围绕整本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汇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分别为直陈其事、借物譬喻、托物起兴。
B.《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4.〔谈育人〕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用心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打造玉器,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人们做事大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打磨玉器。 ②
【答案】2.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3.D
4.①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②要善于借助别人的经验,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⑶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解答这道题,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名言警句的思想内涵,再结合问题情境来分析,阐述理由要简明扼要。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内心情感)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表明内心情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与材料第①段“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 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意思相近,故可作答。
故答案为: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3.ABC.正确。
D.《经典常谈》这本书一共有13篇,分别是(说文解字》、《周易》、 《尚书》、 《诗经》、 三礼、《春秋》 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 《汉书》、 诸子、 辞赋、诗、文,故并没有着重介绍《论语》,选项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诗歌的教育意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做事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普始善终,那么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借指别人的帮助可以让自己更快的成长,即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提升自己。
故答案为:①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②要善于借助别人的经验,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5. 材料组想从《经典常谈》中搜集以“和”为主题的材料。你会向该组推荐下列哪一本经典? 联系所学的文章谈谈推荐理由。
A.《礼记》 B.《庄子》
示例:我选择《诗经》。《经典常谈》中说“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乐是礼的一部分,“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描绘出淳朴的民风,从而令人感受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答案】示例一:我推荐A.《礼记》。《经典常谈》中说,“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与他人和谐相处,关照他人,共同进步。如《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同学解题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明了,促进双方共同成长,就是“和”的表现。示例二:推荐B.《庄子》。《经典常谈》中说,“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是庄学的根本思想,他们认为“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追寻物我两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如《北冥有鱼》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依靠自身积蓄的能量,借助大自然给予的动力,飞往更广阔的天地,找到真正的自己。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及表达能力。根据题干要求,从给出的经典中选择一本能体现 “和” 主题经典著作,联系所学的文章谈谈推荐理由。要紧扣“和”主题,阐释“和”的内涵得。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如:我推荐A一《礼记》。 《经典常谈》中说,“若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任性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我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应该与他人和谐相处,关照他人,共同进步。如《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同学解题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明了,促进双方共同成长,就是“和”的表现。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推荐A.《礼记》。《经典常谈》中说,“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与他人和谐相处,关照他人,共同进步。如《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同学解题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明了,促进双方共同成长,就是“和”的表现。示例二:推荐B.《庄子》。《经典常谈》中说,“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是庄学的根本思想,他们认为“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追寻物我两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如《北冥有鱼》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依靠自身积蓄的能量,借助大自然给予的动力,飞往更广阔的天地,找到真正的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6.《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根据提示,将下列观点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只填选项)
经典 观点
《尚书》
《汉书》
《左传》 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离骚》
A. 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B. 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 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答案】B;C;A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积累。第一空,《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第二空,《汉书》 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 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 是一部断代史,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第三空,《离骚》> 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 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对贤人君子的向往,以及对群小的深恶痛疾。
故答案为:B;C;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024八下·金华期中)名著阅读
7.小文阅读三首诗歌后,引用了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阅读感悟,请你试着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并结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作文》说说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写作启示。
阅读诗歌 阅读感悟 原因分析 写作启示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 杜甫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8.阅读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班里开展了读书分享会。
小语:朱光潜说得太好了。我要拿“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作为座右铭。
小文:可余华却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苦难”呢?
我:
(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你的生活或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乐府诗具有写实的特点,如《十五从军征》,杜甫的写实态度是从乐府中来的,他的写实态度又影响着后人,如元稹、白居易等都继承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宋代陆游,他也和杜甫一样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有人说他是“学杜而能得杜的心”。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诗人都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他又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创造给诗了新语言,成为七律第一人,他的影响直贯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如韩愈等。 从中我明白了写作可以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创新。正如朱光潜所说:“学文如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
8.示例一:我认同朱光潜的观点。保尔出身贫苦,历经坎坷,残酷的环境,令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恰恰磨炼了他的意志, 造就了他钢铁般的顽强性格。 他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在病榻上还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发挥了生命最大的价值,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又如司马迁处被处以宫刑后发奋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最终写成了史家之绝唱《史记》,实现了人生价值最大化。示例二:我认同余华的观点。保尔确实历经了很多磨难,但是促进他成长的并非是苦难本身,而是他面对苦难时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而《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却因为苦难而走向了毁灭,以此可见苦难本身不会带来成功,带给你成功的是你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不屈和自强不息。
【知识点】语言得体;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探究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题目要求、名著内容、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小文的感悟的出处,结合名著内容分析写作启示即可。
(2)本题考查个人看法。注意读懂题目要求,理解出题人意图,结合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物经历苦难的历程,结合自身经历谈对苦难的看法,态度要积极向上,言之合理。
7.①《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即乐府诗具有写实的特点,而杜甫也是继承了乐府诗的写实特点,并影响了后人如元稹白居易等。
②陆游不仅继承了杜甫诗歌的博大精深思想,还深入研读杜诗,并积极学习模仿杜甫的创作技巧。刘应时在其《读放翁剑南集》的诗中直言“放翁其实就是少陵老人的化身”。给人启示是可以通过模仿别人的写作风格进行训练,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正如朱光潜所说:“学文如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
故答案为:①乐府诗具有写实的特点,如《十五从军征》,杜甫的写实态度是从乐府中来的,他的写实态度又影响着后人,如元稹、白居易等都继承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
②宋代陆游,他也和杜甫一样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有人说他是“学杜而能得杜的心”。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诗人都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他又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创造给诗了新语言,成为七律第一人,他的影响直贯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如韩愈等。 从中我明白了写作可以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创新。正如朱光潜所说:“学文如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
8.①在一次激战中,保尔的头部受了重伤,但最终死里逃生。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共青团和肃反委员会的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扰和疾病的威胁。这些苦难磨炼了保尔,养成了他钢铁般的性格和意志。悲剧展示了保尔性格特点,显示他的人生价值。
②在经济恢复时期,保尔回到铁路做了一名普通工人。一次又一次地伤病弄得他几乎无法工作时,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国家的抚恤和照顾。在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之后,他觉得自己成了党和人民的累赘,也曾想过自杀,但是这个念头刚一出现,他就狠狠地批判了自己;认为“自杀是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出路”。随后,他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在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找到了新的武器和新的工作,一刻也不停地跟上无产阶级前进的步伐。困难给保尔带来了困苦,并没有带来成功。是保尔应对苦难时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态度带来了成功。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认同朱光潜的观点。保尔出身贫苦,历经坎坷,残酷的环境,令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恰恰磨炼了他的意志, 造就了他钢铁般的顽强性格。 他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在病榻上还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发挥了生命最大的价值,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又如司马迁处被处以宫刑后发奋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最终写成了史家之绝唱《史记》,实现了人生价值最大化。
示例二:我认同余华的观点。保尔确实历经了很多磨难,但是促进他成长的并非是苦难本身,而是他面对苦难时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而《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却因为苦难而走向了毁灭,以此可见苦难本身不会带来成功,带给你成功的是你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不屈和自强不息。
9.(2024·保山模拟) 请结合阅读方法和助读资料,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1)《经典常谈》中,对古籍的阐述很吸引同学们,在阅读完后我们知道《说文解字》是由东汉的 所作;八卦相传是 画的。
(2) 亚运赛场上,运动健儿们以矫健的身姿,自信乐观的心态,不畏挑战的决心向我们传递着亚运精神。你认为下面哪部名著的哪个人物适合作为代表人物站上亚运赛场? 请结合情节简述理由。
孙悟空《西游记》 林冲《水浒传》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1)许慎;伏羲氏
(2)示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是一个本领高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角色。他爱憎分明,在大闹天宫中,显示出不畏挑战和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因此他适合作为代表人物站上亚运赛场。
【知识点】作家作品;《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说文解字》是由东汉的许慎所作;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结合名著内容具体分析人物身上与亚运会精神的契合点即可。
故答案为:(1)许慎;伏羲氏
(2)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是一个本领高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角色。他爱憎分明,在大闹天宫中,显示出不畏挑战和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因此他适合作为代表人物站上亚运赛场。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024八下·浙江期中)班级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分享会”,小语同学制作了一张阅读分享卡,他想邀请你一起完善这张分享卡。
《经典常谈》阅读分享卡
简介作品
这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亦可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摘录语段 分享批注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 (《<说文解字>第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 (《辞赋第十一》) 作者在许多篇章开头都写了这样的文字,请探究篇章开头的妙处:⑴ 10.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史记><汉书>第九》) 作者在这一章的结尾处用了对比的方法,其效果是:⑵ 11.
交流记录
小语:读了《经典常谈》后,我发现可以用选择性阅读来读这本书,我对诗歌很感兴趣,所以我先选择《<诗经>第四》来读,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 小文:我发现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我想写好作文,选择阅读《谈作文》这封信,信中提到的写作方法让对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 我:是这样的,⑶ 12. (以《经典常谈》或《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例谈谈你如何使用选择性阅读)
【答案】10.以神话故事开篇,为文字的产生赋予神秘色彩;或由端午节导入对屈原身世的讲述,字里行间饱蘸感情,快速将读者带入到阅读情境中,拉进了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1.作者对《史记》和《汉书》做了总体比较和评价,指出两部作品的异同,给予了肯定与赞扬。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读者对这两部史书有更加清晰的了解。;12.示例一:我对历史感兴趣,我就选择先读《第八》,可以领略古代说客广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机智。示例二:我想不焦虑,静下来使自己的学习状态达到最好,可以选择阅读《谈静》这封信,该书信主要阐述“静”对于人生的好处,列举了伟大人物在扰乱中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是因为能镇静。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首段的作用一般有:①总领全文,点明主旨;②为下文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0.作者以神话故事开篇,如仓颉造字的传说,为文字的产生增添了神秘色彩,使文章更具吸引力;通过端午节与屈原的联系,自然地引出对屈原的介绍,情感饱满地带领读者进入阅读情境。这种开篇方式能够迅速拉近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以神话故事开篇,为文字的产生赋予神秘色彩;或由端午节导入对屈原身世的讲述,字里行间饱蘸感情,快速将读者带入到阅读情境中,拉进了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在这部分结尾,作者通过对比《史记》和《汉书》,总体评价了它们的特点和价值。这种对比让读者对两部史书有更明确、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
故答案为: 作者对《史记》和《汉书》做了总体比较和评价,指出两部作品的异同,给予了肯定与赞扬。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读者对这两部史书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12.要求结合《经典常谈》或《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举例说明如何使用选择性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选择相应的篇章进行阅读,如对历史感兴趣可选择《第八》,想解决焦虑问题可选择《谈静》等,以达到特定的阅读目的。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对历史感兴趣,我就选择先读《第八》,可以领略古代说客广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机智。
示例二:我想不焦虑,静下来使自己的学习状态达到最好,可以选择阅读《谈静》这封信,该书信主要阐述“静”对于人生的好处,列举了伟大人物在扰乱中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是因为能镇静。
13.(2024八下·巴东期中)《经典常谈》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开篇就阐述了有关汉字的内容,小海建议在手册第四页借助《经典常谈》阐述汉字的地位。请你结合其目录,探讨为什么要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答案】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是因为文化的载体是汉字,所以先介绍汉字,叙述它的起源、演变过程,造字和用字,又根据字形分析“六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字书的发展,以及《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等,这样可以为我们学习经典打下基础,有助于我们阅读后文的内容,也符合字、句、篇的学习认知逻辑。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首先,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它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媒介,是文学、历史、哲学等各类学科知识的载体。因此,对汉字的深入了解是探究中华文化的基础。其次,《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一部字典,它系统地归纳和解释了汉字的构造、意义和读音。该书不仅对汉字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还通过“六书”理论分析了汉字的构造原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汉字结构的钥匙。因此,对《说文解字》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再者,将《说文解字》放在《经典常谈》的首位,也体现了作者对学习顺序的合理规划。在学习文化经典时,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类经典文献,符合字、句、篇的学习认知逻辑。通过这样的顺序安排,读者可以建立起扎实的汉字基础,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故答案为: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是因为文化的载体是汉字,所以先介绍汉字,叙述它的起源、演变过程,造字和用字,又根据字形分析“六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字书的发展,以及《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等,这样可以为我们学习经典打下基础,有助于我们阅读后文的内容,也符合字、句、篇的学习认知逻辑。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024八下·茅箭月考)阅读《经典常谈》文段节选,结合选文或整本书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照今人的研究,这三个字大概都从音乐得名。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便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就是“乌”字,似乎描写这种乐的呜呜之音。雅也就是“夏”字,古代乐章叫作“夏”的很多,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雅又分《大雅》《小雅》,大约也是乐调不同的缘故。颂就是“容”。容就是“样子”;这种乐连歌带舞,舞就有种种样子了。风、雅、颂之外,其实还该有个“南”。南是南音或南调,《诗经》中《周南》《召南》的诗,原是相当于现在河南、湖北一带地方的歌谣。《国风》旧有十五,分出二南,还剩十三;而其中邶、鄘两国的诗,现经考定,都是卫诗,那么只有十一《国风》了。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商颂》经考定实是《宋颂》,至于搜集的歌谣,大概是在二南、《国风》和《小雅》里。
(选自《经典常谈》之《诗经》)
【乙】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你的同学没有读懂【甲】文的意思,请你帮他简要概括。
15.《大序》和今人对风雅颂三个的解释角度有何不同?
16.《大序》中说“不直陈而用譬喻”是“比、兴”“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请你结合【乙】文,谈谈你对“兴”的理解。
17.“诗言志”,“诗的教化作用”是《诗经》流传的主要意义。请你说说【乙】诗中你所领悟的“志”。
【答案】14.《大序》对风、颂、雅的解释和今人对这三个字的研究。
15.《大序》“风雅颂”侧重教化作用,认为它们分别代表风化讽刺、正直和盛德之意。而今人将它们与不同的乐调和音乐形式联系起来。
16.诗中每节开头都用蒹葭和白露起兴,点出时令,营造朦胧、清冷氛围,以蒹葭比喻美丽女子或美好事物,引出男子执着追求。
17.全诗表达出诗人对“伊人”的美好向往、执着追求而不得的惆怅。同时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不畏艰难险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4)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照近人的研究,这三个字大概都从音乐得名”,概括为:《大序》对风、颂、雅的解释和今人对这三个字的研究。
故答案为: 《大序》对风、颂、雅的解释和今人对这三个字的研究。
15.《大序》中对“风雅颂”的解释侧重于其教化作用,将其分别解释为风化、讽刺、正直和盛德之意。而今人对“风雅颂”的解释角度则更加多样化,除了与音乐形式和乐调相关联外,还会从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等方面进行解释。例如,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可能会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风雅颂”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此外,不同的人对“风雅颂”的理解和解释也可能会因个人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今人对“风雅颂”的解释角度相对更加广泛和多元化。故答案为: 《大序》“风雅颂”侧重教化作用,认为它们分别代表风化讽刺、正直和盛德之意。而今人将它们与不同的乐调和音乐形式联系起来。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分析,诗中每节开头都用蒹葭和白露起兴,点出时令,营造秋天朦胧、萧瑟、清冷的氛围,以蒹葭比喻美丽女子或美好事物,引出男子执着追求。
故答案为: 诗中每节开头都用蒹葭和白露起兴,点出时令,营造朦胧、清冷氛围,以蒹葭比喻美丽女子或美好事物,引出男子执着追求。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分析,全诗表达出诗人对“伊人”的美好向往、执着追求而不得的惆怅。结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分析,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不畏艰难险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故答案为: 全诗表达出诗人对“伊人”的美好向往、执着追求而不得的惆怅。同时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不畏艰难险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18.(2024·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去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上面文段选自名著《 》,文段中的“你”是: 。
(2)文段中心“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经典常谈;司马迁
(2)司马迁做了太史公,努力整理史料,写出了《史记》。启发:一个人若能坚持不懈做同一件事,早晚有一天会成功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由“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可知出自《经典常谈》,句中的你”是司马迁。
(2)本题考查名著理解。根据原著可知,司马迁三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我们从中可学习到要继承前人之志,不畏艰难险阻,发奋图强。
故答案为:(1)经典常谈;司马迁。
(2) 司马迁做了太史公,努力整理史料,写出了《史记》。启发:一个人若能坚持不懈做同一件事,早晚有一天会成功 。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9.(2024八下·信宜期中)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文化,“和”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也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准绳。请结合《经典常谈》及其中提到的经典名作谈谈你心中的和谐世界。
【答案】我心中的和谐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保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坚守“四书”中倡导的“仁” “义” “礼” “智” “信”原则;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国 家与国家之间之间要遵循《墨子》中的“兼爱” “非攻”主义,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结合《经典常谈》和现实生活分析什么是“和谐世界”,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我心中的和谐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保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坚守“四书”中倡导的“仁” “义” “礼” “智” “信”原则;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国 家与国家之间之间要遵循《墨子》中的“兼爱” “非攻”主义,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0.(2024八下·阳东月考)你和同桌就最近阅读的《经典常谈》进行交流学习,请解决下面的问题。
(1) 下列对《经典常谈》中传统经典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同桌联想到刚刚学完的《蒹葭》。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B
(2)《蒹葭》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渲染出一种凄清落寞的气氛,深化了意境;强化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感情,突出了本诗的主题。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⑴ACD.正确;B.有误,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⑵《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它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在诗中反复出现相同的句子或句子结构,形成了明显的回环往复的效果。《蒹葭》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使得诗歌更具音乐性、情感性和意境美,从而更加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蒹葭》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渲染出一种凄清落寞的气氛,深化了意境;强化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感情,突出了本诗的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21.(2024八下·惠来月考)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文段二】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文段三】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咨;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文段一】中的“书”是指《 》,本书的作者是 。
(2)【文段二】中的“许氏”是指 ,“这部书”是指《 》。
(3)【文段三】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答案】(1)经典常谈;朱自清
(2)许慎;说文解字
(3)后来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名著相关信息。文段出自《经典常谈》的“自序”,这本书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未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能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2)本题考查识记名著相关情节。选段出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书中原文“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后来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
故答案为:(1)经典常谈;朱自清(2)许慎;说文解字(3)后来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024八下·江汉月考)阅读《经典常谈 辞赋第十一》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他是投水死的。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他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怀王很信任他。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 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3.请根据选段内容,说说屈原具有 、 的特点。
【答案】22.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或屈原屡遭流放(多次被放逐、遭小人诽谤)以死报国。
23.能干;忠诚
【知识点】名人事迹;《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
(1)考查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解答概括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可以用“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句式来概括。
(2)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时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也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
2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选文第②段“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可概括为:屈原沉汨罗江的原因,或屈原屡遭流放 (多次被放逐、遭小人诽谤) 以死报国。
故答案为:
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或屈原屡遭流放(多次被放逐、遭小人诽谤)以死报国。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①段“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他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怀王很信任他”可知,屈原很能干;结合第②段“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可知,屈原很忠诚,以死报国。
故答案为:能干;忠诚。
24.(2024八下·绥江月考)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五是“转注”,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做那个意义用,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
(节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
(1)这段文字选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该书共13篇,介绍了《 》、《 》《史记》等经典著作。
(2)结合选段内容,说说“火”“众”二字各属于哪种造字法?
【答案】(1)《说文解字》;《周易》
(2)象形 会意
【知识点】漫画释义;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经典常谈》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2)本意考查造字法分析。根据“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可知“火”是一个象形字。“火”的甲骨文字形象征着火焰的形状,模仿了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焰和热。这个字通过三个尖向上的形状来表示路带弯曲的牛角状火苗,中间的一个较高,两侧的低一些,下面是一横,象征着火焰的基底。
结合选段二“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结合图片,可知“众”是会意字,“众”会合三个“人”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众”字由个“人”字组成,“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三个人即为众,是人数多的意思。
故答案为:(1)《说文解字》;《周易》
(2) 象形;会意
【点评】(1) 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2024八下·嵊州月考)名著阅读
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25.《经典常谈》中这段文字引起了同桌对战国策士这一群体的兴趣,你还可以推荐他阅读的章节是( )
A.《〈尚书〉第三》
B.《“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C.《诸子第十》
D.《文第十三》
26.同学们阅读了《〈说文解字〉第一》,对造字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发现“英雄”的“英”字义演变很有意思,由此大家展开讨论。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说文解字》中“英”写作。它是形声字,从州,央声。它的篆书形体像草,表明“英”是一种草本植物;央既表声,又有中央的含义。整个字表示在绿叶中央,所以它的本义是① 。
小文:对了,《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英”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个意思和“英雄”又有什么关联呢?
小语:我的理解是,花是美好的象征,由此可引申为“不凡、杰出”。我们可以通过联系成语“② 、③ ”来理解, 这就是“英雄”的“英”的意思啦!
小文:这样看来,本义和引申义之间是有关联的。例如,“素”的本义是“未经加工的细密的本色丝织品”;在《三峡》中,“素湍绿潭”中“素”的引申义为④ ,它们之间也是可以关联的。
小语:由字形推演字义,由本义联结引申义,这真是一种积累文言词汇的好方法!
【答案】25.D
26.①花;②示例:群英荟萃英姿焕发、飒爽英姿、天妒英才;③示例:群英荟萃英姿焕发、飒爽英姿、天妒英才;④白色的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与理解。做这种题一定要对名著非常的熟悉,对作品的人物、情节等要烂熟于心。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推演字义,由本义联结引申义的理解与分析。字形是字的形体,字义是字的意义,字的最初的一种意义叫做“本义”。字的其他意义一般是由本义生发出来的,叫做“引申义”。字形推演就是通过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推敲、分析、解释词的本义。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意义是最基本的含义,我们称之为本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来的,同本义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探究。
25.这段文字讲的是战国策士。《尚书》第三主要是记言的历史,没有说战国策士;《春秋三传》第六主要也是记事史书;《诸子》第十,主要哲学的百家学派;《文》第十三讲了“辞”“令”以及后世的“文”,其中说到战国时的游说之风,也就是“策士”。
故答案为:D
26.第1空,由前面的解释,推知“英”的本义就是:花
第2、3空:由“花”的本义引申为“不凡、杰出”,如“英俊”“英才”“英烈””群英荟萃““英雄”
第4空,素的本义是 未经加工的细密的本色丝织品 ,引申为:白色、原始、质朴,又引申指颜色不艳丽、素雅,再引申为不加修饰,还引申指本性、本质,并由此引申指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带根本性质的部分,也引申指一向、向来。素又用于饮食,和荤相对,指蔬菜、瓜果等。
故答案为:
①花;②示例:群英荟萃、英姿焕发、飒爽英姿、天妒英才;③示例:群英荟萃、英姿焕发、飒爽英姿、天妒英才;④白色的
27.(2024·昆明模拟)班级举办“书香浸润心灵,名著点亮人生”阅读交流会,请你一起参与吧。
(1)下面是你们小组要在交流会上展示的阅读卡,请将其补充完整。
阅读书目 作者 阅读收获
自述 行为
《 》 “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 时时留意这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书,重视本书的普及和通俗性; 各篇注明、列出参考资料。 做学问要有求真求实 的 精神, 让自己进步,让他人受益。
《红星照耀中国》 “从字面上讲起来, 这一本书是我写的, 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 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 穿越重重封锁,深入根据地, 采访、考察, 用文字和照片记录所见所闻。
《昆虫记》 “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我是在蔚蓝的的天空下……探究生命……使人们喜欢它们……”
(2)交流会上,大家围绕“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展开专题探究。请参照示例,从下面两个议题中任选一个进行阐述。
【示例】
议题:白胜——推动情节发展 (《水浒传》)
阐述:白胜在“智取生辰纲”中扮作卖酒的小贩,配合吴用把蒙汗药下到酒里;之后,又因为他经不住拷打供出晁盖,引出了宋江私放晁盖的故事,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议题 A:车夫老马——反映社会现实(《骆驼祥子》)
议题 B:冬妮亚——反衬主人公形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选议题 (填字母),阐述:
【答案】(1)经典常谈;示例:在荒石园(大自然) 中耐心观察昆虫的形态,记录生活习性,向读者呈现昆虫真实的生命状态。
(2)【示例1】我选议题A;阐述:车夫老马辛苦拉车,却仍然食不果腹,饿晕在茶馆。他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无论怎样辛劳仍无法生存的社会现实。【示例2】我选议题B;阐述:冬妮亚在筑路工地上与保尔相遇,她没有参与铲雪,还嫌弃保尔。文章用冬妮亚的自私自利、贪图享乐反衬了保尔无私奉献、顽强坚韧的品质。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 第一空:根据“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时时留意这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书,重视本书的普及和通俗性; 各篇注明、列出参考资料”可知,阅读书目是《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门书。
第二空:示例:法布尔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研究昆虫行为,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
故答案为:经典常谈; 示例:在荒石园(大自然) 中耐心观察昆虫的形态,记录生活习性,向读者呈现昆虫真实的生命状态。
(2)示例:我选择A。老马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车夫,长年累月的辛劳和极度贫困,使他过早地衰老。他的儿子当兵一去不回,儿媳改嫁了,老人与十二三岁的孙子相依为命。老马心眼好,为人热心,还救过不少条人命,但他们祖孙共同拉车,却也还是填不饱自己的肚子,老人甚至最后连自己的小孙子都“守不住”。小说对老马的着墨不多,但仍清晰地刻画出了他善良、谦和、庄严的性格。老马拉的是自己的车,仍然无法摆脱贫困和死亡。他的遭遇既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无论怎样辛劳仍无法生存的社会现实,也是对一心想买车的祥子的命运的一种预示。
故答案为:我选议题A;阐述:车夫老马辛苦拉车,却仍然食不果腹,饿晕在茶馆。他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无论怎样辛劳仍无法生存的社会现实。【示例2】我选议题B;阐述:冬妮亚在筑路工地上与保尔相遇,她没有参与铲雪,还嫌弃保尔。文章用冬妮亚的自私自利、贪图享乐反衬了保尔无私奉献、顽强坚韧的品质。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024八下·义乌开学考)任务:学会选择性阅读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28. 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请你根据目录和自己的阅读体验向以下同学提出自己的推荐意见。
①小明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 。
②小胜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很感兴趣,可以推荐他去读 。
③小兰对先秦帝王将相非常感兴趣,不妨去读一读 。
29.《经典常谈》内容涉及面较广,可根据兴趣进行组合阅读。《<诗经>第四》可以与目录中的哪篇联读呢?请从中选择一篇,说说理由。
我选择 ,理由: 。
【答案】28.《周易》第二;《说文解字》第一;《史记》《汉书》第九
29.《诗第十二》;因为《<诗经>第四》介绍的《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两者组合,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成果。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的综合评价;《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8.《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说文解字>第一》,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周易>第二》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筮法),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本章内容清晰明了,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绍“礼”,分别介绍了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后介绍“乐”,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
《春秋三传(第六)》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
《<四书>第七》围绕着朱熹展开,开篇介绍了四书为哪四部书,然后介绍了古时四书的用途——科举指定用书,接着梳理了四书的排列顺序,同时也解释了四书为啥是这四本书,继而介绍了四书的内容和朱熹所著相注书,最后解释了朱熹注四书的原因。
《<战国策>第八》先介绍周朝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然后写动不动就兵戈相见战国时代,继而引出纵横家这一应运而生的特殊群体,朱自清对纵横家进行了非常辛辣和精彩的评论,完美的解释了何为“以顺为正者”。最后引出《战国策》,整个内容水到渠成,极其流程,读完有一种舒畅之感。
《<史记><汉书>第九》开篇从总体概述了《史记》和《汉书》的内容、体例、地位价值,然后分别介绍了两部著作的作者和具体内容,总后再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总的评价,采用了总分总的格式,阅读起来很轻松。《诸子第十》从诸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诸子的出身和兴起,然后以孔子儒学为首,逐一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最后写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浪潮平息了,落笔分,收笔合,大开大合,介绍的很系统。主要内容:诸子百家产生背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杨朱、老子、庄子)、名家、法家、阴阳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辞赋第十一》中辞的部分,先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介绍屈原可悲可叹可敬的人生经历,自然引出《楚辞》中的屈原作品:《离骚》和《九章》各篇,详细介绍了《离骚》《九章》的内容、风格、思想情感,宋玉和景差的作品一语带过。最后讲解《楚辞》一书的由来。然后过渡到对“赋”的介绍。《诗第十二》按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这同时也是诗歌发展的顺序,着重介绍每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或者对诗歌发展起到或推动或转折作用诗人。从汉乐府写起,引出乐府诗,然后依次介绍汉献帝、魏晋交替时期五言诗的发展——介绍晋代诗时着重介绍两位诗人:陶渊明、谢灵运——齐武帝永明年间的“宫体”诗——唐朝诗歌的发展,重点介绍李白、杜甫、韩愈——唐晚期诗歌重点介绍杜牧,李商隐——南宋诗重点介绍苏轼、黄庭坚,三大诗人:杨万里,范大成,陆游。最后进行总结,表明历代诗歌各有所长。
《文第十三》以时间为顺序,从辞到文,介绍了文的发展历程,由辞到文,其中包括:卜辞、讼辞、春秋战国辩者的说辞、第一种私家著作《论文》、诸子百家之文、寓言、以《春秋左氏传》为代表的记事文、第一部由自己系统的史书《史记》、辞赋、佛典的翻译、群经的义疏、新体“古文”(散文)、语录、传奇、话本、八股文。本章包含内容很多,但是条理清晰,繁而不乱。
由此可知,第一空:小明对太极八卦有疑问,应该读《<周易>第二》;第二空:小胜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很感兴趣,可以推荐他去读《说文解字》第一;第三空:小兰对先秦帝王将相非常感兴趣,可以读《史记》《汉书》第九;
故答案为:《周易》第二;《说文解字》第一;《史记》《汉书》第九
29. 《<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也都是古代文学巨著。这两篇都与诗歌有关。《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起源,将这两篇联系起来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汉代以前的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文化。据此整合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选择《辞赋第十一》。 因为《<诗经>第四》专门介绍的《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中介绍的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两相比照,可以领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歌的不同魅力。
示例二:选择《诗第十二》。因为《<诗经>第四》介绍的《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两者组合,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成果。
30.(2024八下·铜仁月考)结合你读过的《经典常谈》,按要求答题。
(1)《经典常谈》的作者是 ,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史、子、 的顺序。
(2)《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下面的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BC中的哪部经典?请做选择。(填选项)
《①》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和门径,研究字形、字音、字义都得靠它。民众的《②》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在思想的演进中,卜筮所笃信的人与天地鬼神的感通,从最初的宗教化和神秘化,逐渐被哲学化和德性化了。《③》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A《尚书》 B《周易》C《说文解字》
① ② ③ 。
【答案】(1)朱自清;经;集
(2)C;B;A
【知识点】文化典籍;《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1)考查名著知识的阅读识记。 《经典常谈》作者是朱自清,全书共十三篇文章,书中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继以《周易》《尚书》《诗经》等经部,《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部,后加诸子、辞赋、诗、文,脉络清晰条理,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国学经典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故答案为:朱自清;经;集。
(2)考查名著知识的阅读识记。①根据原著中的“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可知,①是《说文解字》,应填:C。②根据原著中的“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可知,②是《周易》,应填:B。③根据原著中的“《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知,③是《尚书》,应填:A。
故答案为:C;B;A。
【点评】
(1)(2)两题考查名著知识的阅读识记。学生平时应用心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作品,了解有关作品的文学常识,且能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还要能体悟作品的主题、重要人物、关键情节和经典片段等。
任务四品读章句,感受语言特色
31. 朱自清是新文学运动中一位优秀的散文大家,他的《背影》是新文学的散文名篇,颇能代表他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风格。请仿照示例,结合书中语句,感受语言特色。(从家常话、语气词等方面中选择其一即可)
【示例】“儿化词”本来只有在像老舍这样熟悉北京土话的少数几位作家的小说里才常常出现。朱自清本是江苏人,在本书中却大量使用“儿化词”,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文字也因此显得活泼生动。 本书中“儿化词”有很多,如劲儿、事儿、歌儿、土槌儿、兽蹄儿、词儿、唱本儿等。
32. 朱自清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通俗性,这一点明显地体现在他对文言语段的翻译、改写上。请比较下面的文言原文和《经典常谈》中的翻译、改写,分析朱自清写作的妙处。
原文出处: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 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史记·孔子世家》
《经典常谈》中的翻译、改写: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 干什么来的呢! 唉唉! 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滴到衣襟上。
——《〈春秋〉三传第六》
【答案】31.如《〈尚书〉第三》一章有“照近人的说数”句,又有“分家数立官”句;《〈诗经〉第四》一章有“说数最多”句。这三句里的“说数”一般是作“说法”的,“家数”是作“家法”的。再如,《文第十三》一章,有“著作越过越多,流传也越过越广”句,“越过”一般是作“越来”的。这些家常的表述都体现出作者极力在用通俗化的表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读来亲切随意,不至于有读学术文字的冰冷感
32.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朱自清先生在翻译时删去了一些无关的枝节,比如颜渊的死、与子贡的对话,而专注描写孔子看到麟之后的反应,对他的对话进行了处理,生动刻画出孔子的惋叹和痛惜,甚至添加了“流泪”的细节,使人读起来明快利落。
【知识点】语言生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仿写。仿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经典常谈》写作手法赏析。解答该题要结合原文及改写后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不同点,各自的侧重点及手法等角度来组织语言,做到有条理,有逻辑。
31.本题要求分仿照示例,感受朱自清的语言特色。可结合自己熟悉的章节进行分析即可。比如《辞赋第十一》描述屈原写《离骚》的状态:“他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 的,没有篇章可言。从这例看出朱自清在组织故事的时候是力求一种日常说话口气,这样可使文章写得通俗、朴实和自然。
故答案为:如《〈尚书〉第三》一章有“照近人的说数”句,又有“分家数立官”句;《〈诗经〉第四》一章有“说数最多”句。这三句里的“说数”一般是作“说法”的,“家数”是作“家法”的。再如,《文第十三》一章,有“著作越过越多,流传也越过越广”句,“越过”一般是作“越来”的。这些家常的表述都体现出作者极力在用通俗化的表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读来亲切随意,不至于有读学术文字的冰冷感。
32..本题要求分析朱自清写作妙处。原文语言描写为主,句意割裂,比较晦涩难懂,朱自清的改写以记叙为主,句意连贯,只从孔子角度来写,浅显易懂;原文需要自己从对话中理解哲理,比较含蓄,而朱自清的改写删去了一些无关的枝节,而专注描写孔子看到麟之后的反应,对他的对话进行了处理,生动刻画出孔子的惋叹和痛惜,以“我的道不行了”直截了当,甚至添加了“流泪”的细节,使人读起来明快利落,便于理解,主旨鲜明。
故答案为: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朱自清先生在翻译时删去了一些无关的枝节,比如颜渊的死、与子贡的对话,而专注描写孔子看到麟之后的反应,对他的对话进行了处理,生动刻画出孔子的惋叹和痛惜,甚至添加了“流泪”的细节,使人读起来明快利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