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基础知识汇编 填空题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基础知识汇编 填空题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5-09 22:58: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
1、 物质的变化
1. 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2. 常见的典型化学变化: 物质燃烧 、 缓慢氧化 、 金属锈蚀 、 金属冶炼 、 食品酿造 、 食物腐败 、 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
3. 化学反应时长伴随 颜色改变 、放出 气体 、 生成 沉淀 、还有 发光 、 放热 、 吸热 等能量变化。
4. 典型的放热反应: 物质燃烧 、 缓慢氧化 、 生石灰作干燥剂 、 活泼金属与酸 、 中和反应 等。
5. 典型的吸热反应: 金属冶炼 、 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 碳与水蒸气反应 等。
2、 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颜色 、 状态 、 气味 、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溶解性等。
2. 化学性质: 可燃性 、 助燃性 、毒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 本单元的重要物质
1. 硫酸铜晶体, 蓝 色,俗称 蓝矾 或 胆矾 。
2. 乙醇俗称 酒精 , 纯净 物,也叫 无水酒精 。医用酒精是指酒精 体积 分数为75%的“酒精与水”的 混合 物。
3. 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Ca(OH)2溶液)变 浑浊,可以使燃着的木条 熄灭 。
4.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 , 木条燃烧越旺 ,说明氧气越充足。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
1、 空气成分
1. 拉瓦锡实验证明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
1.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
1. 氧气可用于 医疗急救 、 辅助燃烧 、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和航空航天。
2. 氮气可以制造硝酸和氮肥,作为焊接金属时的 保护气 ,灯泡中填充氮气可以 延长使用寿命 ,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 防腐 ,医疗上可在 液氮 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液氮可以制造 低温 环境。
3.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等。无色无味,化学性质 很不活泼 。在通电时能 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可用于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 霓虹灯 ;氦可用于制造 低温 环境。
4. 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等。
2、 红磷燃烧实验
1. 红磷燃烧产生 大量白烟 。
2. 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水的原因是: 降温,防止炸裂瓶底 、 吸收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
3. 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是: 生成的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补充了消耗氧气的体积 。
4. 不能用铁、镁代替红磷的原因是:铁丝在空气中不可燃,镁会和氮气、二氧化碳反应 。
3、 氧气的性质
1.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 略大 , 不易 溶于水,液氧为淡蓝色,固体为淡蓝色雪花状。
2. 氧气具有 氧化性 ,能支持燃烧,是常见的 氧化 剂。
3. 碳在空气中只产生红热,不燃烧。在氧气中 剧烈 燃烧,发出 白 光,放出 热量 ,生成的气体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4.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微弱的淡蓝色 火焰,生成 带有刺激性气味 的二氧化硫气体,并放出 热量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蓝紫色 火焰。
5. 铁丝在氧气中 剧烈 燃烧, 火星四射 ,放出 大量的热 ,生成 黑色固体 。铁在氧气中燃烧时,在瓶底装水或铺沙的原因:防止受热熔化的铁丝溅落炸裂瓶底 。
4、 制取氧气
1. 工业制取氧气采用的分离液态空气法是利用了液态空气中液氮和液氧的 沸点 不同。
2. 高锰酸钾是 暗紫 色的固体。
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4. 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
②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
③为什么试管内的导管要稍微伸出橡胶塞?便于气体导出 。
④为什么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炸裂试管 。
⑤为什么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
5. 氧气的检验方法:将 带火星 的木条 伸入集气瓶 ,木条 复燃 ,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6. 氧气的验满方法:(1)排水法——集气瓶口有 大量气泡冒出 ,证明已集满。(2)向上排空气法——将 带火星 的木条放在 集气瓶口处 ,木条 复燃 ,证明已集满。
5、 几个重要的概念
1.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 混合物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 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 纯净物 。
2.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 化合反应 。
3. 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 氧化反应 ,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4. 反应进行很慢,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叫做 缓慢氧化 ,反应时会 放出 热量。
5. 辨析如下反应:
①水与二氧化碳反应 属于 化合反应, 不属于 氧化反应。
②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不属于 化合反应, 属于 氧化反应。
③打磨过的铝条在空气中逐渐变暗 属于 化合反应, 属于 氧化反应。
6.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催化剂 或 触媒 。其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 催化 作用。
7.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 分解反应 。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1、 分子和原子
1. 物质是由 分子 、 原子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1. 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 小 。
1. 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 运动 着,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以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 运动 的结果。
1. 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 增大 ,运动速率 加快 。
1. 气体可以压缩是因为 分子之间有间隔 。
1. 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 分子间的间隔 不同。
1. 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物质 分子间的间隔 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 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 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 分子是由 原子 构成的。
1.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 分子 。
1.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 原子 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1. 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 原子核 与 核外电子 构成的。
1. 原子核是由 质子 和 中子 构成的。
1. 每个质子带 一 个单位的 正 电荷,每个电子带 一 个单位的 负 电荷, 中子 不带电。
1. 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 相等 ,电性 相反 ,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1.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做 核电荷数 ,等于核内 质子 数,也等于核外 电子 数。
1. 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 低 ,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 高 。
1. 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 1 层,最多有 7 层。
1.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 2 个。
1.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比较 稳定 ,是因为原子最外层都有 8 个电子(氦为 2 个电子)
1.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 少于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 电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 多于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 得到 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1. 带电的原子叫做 离子 。
1. 带正电的原子叫做 阳离子 ,带负电的原子叫做 阴离子 。
1. 离子 与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1. 以一种碳原子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 相对原子质量 。
3、 元素
1. 元素是 质子数(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 不变 ,元素 也不会改变 。
1.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 核外电子排布 ,特别是 最外层电子的数目 有关。
1. 元素名称有“钅”的是 金属元素(汞除外) ,有“石”的是 固态非金属元素 ,有“氵”的是 液态非金属元素 ,有“气”的是 气态非金属元素 。
1. 根据元素的 原子结构 和 性质 ,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1. 元素周期表共有7行18列,横行叫 周期 ,纵列叫做 族 。
1. 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做 原子序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
1、 物质的变化
1. 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2. 常见的典型化学变化: 物质燃烧 、 缓慢氧化 、 金属锈蚀 、 金属冶炼 、 食品酿造 、 食物腐败 、 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
3. 化学反应时长伴随 颜色改变 、放出 气体 、 生成 沉淀 、还有 发光 、 放热 、 吸热 等能量变化。
4. 典型的放热反应: 物质燃烧 、 缓慢氧化 、 生石灰作干燥剂 、 活泼金属与酸 、 中和反应 等。
5. 典型的吸热反应: 金属冶炼 、 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 碳与水蒸气反应 等。
2、 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颜色 、 状态 、 气味 、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溶解性等。
2. 化学性质: 可燃性 、 助燃性 、毒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 本单元的重要物质
1. 硫酸铜晶体, 蓝 色,俗称 蓝矾 或 胆矾 。
2. 乙醇俗称 酒精 , 纯净 物,也叫 无水酒精 。医用酒精是指酒精 体积 分数为75%的“酒精与水”的 混合 物。
3. 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Ca(OH)2溶液)变 浑浊,可以使燃着的木条 熄灭 。
4.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 , 木条燃烧越旺 ,说明氧气越充足。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
1、 空气成分
1. 拉瓦锡实验证明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
1.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
1. 氧气可用于 医疗急救 、 辅助燃烧 、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和航空航天。
2. 氮气可以制造硝酸和氮肥,作为焊接金属时的 保护气 ,灯泡中填充氮气可以 延长使用寿命 ,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 防腐 ,医疗上可在 液氮 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液氮可以制造 低温 环境。
3.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等。无色无味,化学性质 很不活泼 。在通电时能 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可用于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 霓虹灯 ;氦可用于制造 低温 环境。
4. 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等。
2、 红磷燃烧实验
1. 红磷燃烧产生 大量白烟 。
2. 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水的原因是: 降温,防止炸裂瓶底 、 吸收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
3. 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是: 生成的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补充了消耗氧气的体积 。
4. 不能用铁、镁代替红磷的原因是:铁丝在空气中不可燃,镁会和氮气、二氧化碳反应 。
3、 氧气的性质
1.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 略大 , 不易 溶于水,液氧为淡蓝色,固体为淡蓝色雪花状。
2. 氧气具有 氧化性 ,能支持燃烧,是常见的 氧化 剂。
3. 碳在空气中只产生红热,不燃烧。在氧气中 剧烈 燃烧,发出 白 光,放出 热量 ,生成的气体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4.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微弱的淡蓝色 火焰,生成 带有刺激性气味 的二氧化硫气体,并放出 热量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蓝紫色 火焰。
5. 铁丝在氧气中 剧烈 燃烧, 火星四射 ,放出 大量的热 ,生成 黑色固体 。铁在氧气中燃烧时,在瓶底装水或铺沙的原因:防止受热熔化的铁丝溅落炸裂瓶底 。
4、 制取氧气
1. 工业制取氧气采用的分离液态空气法是利用了液态空气中液氮和液氧的 沸点 不同。
2. 高锰酸钾是 暗紫 色的固体。
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4. 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
②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
③为什么试管内的导管要稍微伸出橡胶塞?便于气体导出 。
④为什么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炸裂试管 。
⑤为什么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
5. 氧气的检验方法:将 带火星 的木条 伸入集气瓶 ,木条 复燃 ,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6. 氧气的验满方法:(1)排水法——集气瓶口有 大量气泡冒出 ,证明已集满。(2)向上排空气法——将 带火星 的木条放在 集气瓶口处 ,木条 复燃 ,证明已集满。
5、 几个重要的概念
1.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 混合物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 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 纯净物 。
2.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 化合反应 。
3. 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 氧化反应 ,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4. 反应进行很慢,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叫做 缓慢氧化 ,反应时会 放出 热量。
5. 辨析如下反应:
①水与二氧化碳反应 属于 化合反应, 不属于 氧化反应。
②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不属于 化合反应, 属于 氧化反应。
③打磨过的铝条在空气中逐渐变暗 属于 化合反应, 属于 氧化反应。
6.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催化剂 或 触媒 。其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 催化 作用。
7.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 分解反应 。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1、 分子和原子
1. 物质是由 分子 、 原子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1. 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 小 。
1. 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 运动 着,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以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 运动 的结果。
1. 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 增大 ,运动速率 加快 。
1. 气体可以压缩是因为 分子之间有间隔 。
1. 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 分子间的间隔 不同。
1. 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物质 分子间的间隔 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 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 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 分子是由 原子 构成的。
1.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 分子 。
1.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 原子 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1. 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 原子核 与 核外电子 构成的。
1. 原子核是由 质子 和 中子 构成的。
1. 每个质子带 一 个单位的 正 电荷,每个电子带 一 个单位的 负 电荷, 中子 不带电。
1. 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 相等 ,电性 相反 ,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1.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做 核电荷数 ,等于核内 质子 数,也等于核外 电子 数。
1. 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 低 ,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 高 。
1. 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 1 层,最多有 7 层。
1.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 2 个。
1.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比较 稳定 ,是因为原子最外层都有 8 个电子(氦为 2 个电子)
1.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 少于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 电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 多于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 得到 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1. 带电的原子叫做 离子 。
1. 带正电的原子叫做 阳离子 ,带负电的原子叫做 阴离子 。
1. 离子 与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1. 以一种碳原子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 相对原子质量 。
3、 元素
1. 元素是 质子数(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 不变 ,元素 也不会改变 。
1.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 核外电子排布 ,特别是 最外层电子的数目 有关。
1. 元素名称有“钅”的是 金属元素(汞除外) ,有“石”的是 固态非金属元素 ,有“氵”的是 液态非金属元素 ,有“气”的是 气态非金属元素 。
1. 根据元素的 原子结构 和 性质 ,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1. 元素周期表共有7行18列,横行叫 周期 ,纵列叫做 族 。
1. 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做 原子序数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1、 爱护水资源
1.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2. 节约水资源就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大量节约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3. 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4. 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5. 工业上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6.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7. 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2、 水的净化
1. 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 沉淀、过滤和吸附是工业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在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3. 利用活性炭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消除异味。
4.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5. 用肥皂水可以检验硬水和软水。
6. 水垢会引起锅炉受热不均,导致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7. 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可以使硬水软化成软水。
8. 生活中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9. 实验室用的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选择题和判断题可以根据情况视其为纯净物)
10. 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
3、 水的组成
1. 氢气是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2.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3. 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要先检验纯度。
4. 点燃氢气时,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5. 水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6.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7.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叫做氧化物。
8.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4、 化学式与化合价
1.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 每种纯净物质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3. 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4. 带电的原子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叫做根。
5.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6.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7.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第五单元
1、 质量守恒定律
1.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为生成物的过程。
3.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4.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左右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2.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六单元
1、 金刚石、石墨和
1.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2. 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的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
3. 石墨很软,有滑腻感,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4. 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都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碳单质。
5. 木炭具有稀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
6. 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制糖工业利用活性炭来脱色制白糖。
7.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2、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 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3. 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代烷(氟利昂)等会产生温室效应。
4. 如何控制碳排放: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热点】
5.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6. 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7.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一氧化碳有毒。
第七单元
1、 燃烧和灭火
1.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 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3.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以上为爆炸类问题的答题模板)
4. 可燃性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5.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不可再生能源。
2. 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放出的热量。
3. 煤气主要成分是为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4. 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
5. 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
6. 天然气主要含有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7. 氧气不充足时,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炭黑),并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使燃料燃烧的利用率降低,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
8. 燃料充分燃烧需要:①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9. 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
10. 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①杂质中的硫燃烧产生二氧化硫;②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一氧化碳;③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④氮的氧化物。
11. 酸雨: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
12. 减少酸雨的方法:使用脱硫煤、用天然气代替煤。
13. 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对空气造成污染。
14. 乙醇俗称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5.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1、 爱护水资源
1.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2. 节约水资源就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大量节约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3. 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4. 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5. 工业上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6.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7. 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2、 水的净化
1. 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 沉淀、过滤和吸附是工业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在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3. 利用活性炭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消除异味。
4.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5. 用肥皂水可以检验硬水和软水。
6. 水垢会引起锅炉受热不均,导致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7. 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可以使硬水软化成软水。
8. 生活中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9. 实验室用的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选择题和判断题可以根据情况视其为纯净物)
10. 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
3、 水的组成
1. 氢气是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2.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3. 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要先检验纯度。
4. 点燃氢气时,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5. 水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6.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7.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叫做氧化物。
8.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4、 化学式与化合价
1.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 每种纯净物质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3. 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4. 带电的原子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叫做根。
5.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6.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7.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第五单元
1、 质量守恒定律
1.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为生成物的过程。
3.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4.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左右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2.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六单元
1、 金刚石、石墨和
1.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2. 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的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
3. 石墨很软,有滑腻感,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4. 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都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碳单质。
5. 木炭具有稀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
6. 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制糖工业利用活性炭来脱色制白糖。
7.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2、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 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3. 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代烷(氟利昂)等会产生温室效应。
4. 如何控制碳排放: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热点】
5.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6. 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7.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一氧化碳有毒。
第七单元
1、 燃烧和灭火
1.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 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3.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以上为爆炸类问题的答题模板)
4. 可燃性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5.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不可再生能源。
2. 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放出的热量。
3. 煤气主要成分是为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4. 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
5. 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
6. 天然气主要含有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7. 氧气不充足时,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炭黑),并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使燃料燃烧的利用率降低,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
8. 燃料充分燃烧需要:①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9. 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
10. 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①杂质中的硫燃烧产生二氧化硫;②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一氧化碳;③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④氮的氧化物。
11. 酸雨: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
12. 减少酸雨的方法:使用脱硫煤、用天然气代替煤。
13. 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对空气造成污染。
14. 乙醇俗称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5.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人类应用材料的顺序:石——铜——铁——铝
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大多数金属为固体,汞为液体。
金属常见的性质有: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
导电性、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生铁和钢就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
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属于合金。
黄铜是铜锌合金,焊锡是锡铅合金,武德合金是铅铋锡镉合金。
钛合金抗腐蚀性非常好,远优于不锈钢。
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制作人造骨骼。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更好。
金属的化学性质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
(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就越强;
(2)氢前金属可以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自然界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矿石 赤铁矿 磁铁矿 菱铁矿 铝土矿 黄铜矿 辉铜矿
主要成分
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实验现象是粉末由红棕色逐渐变黑,黑色粉末就是铁粉;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高炉炼铁是将铁矿石、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炉内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 O ·xH O,结构疏松,不能阻止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等反应。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干、膜、镀、烤、改。
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防止金属腐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了解)
第九单元、溶液
溶液的形成
氯化钠在溶液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指的是水溶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静置后分层。
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液体里悬浮着很多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使液体呈现浑浊状态,这种混合物叫做悬浊液,静置后沉降。
钡餐是硫酸钡的悬浊液。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叫结晶。
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是:冷却热的饱和溶液、蒸发溶剂。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溶解的限度用溶解度表示。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氯化铵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由于称量气体的质量比较困难,所以气体的溶解度常用体积来表示。通常用的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溶液的浓度
一定量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叫溶液的浓度。
第十单元、酸和碱
常见的酸和碱
食醋中含有醋酸,水果中含有各种果酸。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
石蕊和酚酞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名称 盐酸 硫酸 醋酸 硝酸
化学式(主要成分)
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
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做干燥剂。
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汽车用铅酸蓄电池中含有硫酸。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它能夺取含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组成中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所以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有强烈的腐蚀性。
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白色粉末状物质,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当石灰水中存在较多未溶解的熟石灰时,称为石灰乳或石灰浆。
农业上可用石灰乳与硫酸铜等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作为农药使用。
熟石灰可以用来改良土壤酸性。
名称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钾 一水合氨
化学式(主要成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硫酸厂的污水呈酸性,可以用熟石灰中和处理;印染厂的废水呈碱性,可加入硫酸中和。
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可以涂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减轻痛痒。
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为0-14。
分类 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
pH值 <7 =7 >7
农作物在pH=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将pH<5.6的降雨称为酸雨。
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
生活中常见的盐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碳酸钙可以作为补钙剂。
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也能治疗胃酸过多。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
化学肥料
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同时含有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营养元素的化肥,属于复合肥。
草木灰是农家肥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盐。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六大基本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血红蛋白能与一氧化碳结合,且不再与氧结合,会导致人窒息,这是煤气中毒的原因。
甲醛会与蛋白质反应,破坏蛋白质结构,使其变质。
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用于浸泡动物标本。
糖类是有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淀粉属于糖类。
在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二者合称油脂。
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碳、氢、氮。
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
缺铁会引起贫血。
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摄入过高会使人中毒。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有机合成材料
化合物主要有两大类: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
少数含碳化合物,如CO、CO 、CaCO 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视为无机化合物。
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属于天然有机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有机材料。
常见的塑料有: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酚醛塑料、脲醛塑料等。
常见的衣物纤维中,棉花、羊毛、蚕丝等属于天然纤维,涤纶、锦纶和腈纶等属于合成纤维。
常见的复合材料:玻璃钢、碳纤维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人类应用材料的顺序:石——铜——铁——铝
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大多数金属为固体,汞为液体。
金属常见的性质有: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
导电性、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生铁和钢就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
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属于合金。
黄铜是铜锌合金,焊锡是锡铅合金,武德合金是铅铋锡镉合金。
钛合金抗腐蚀性非常好,远优于不锈钢。
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制作人造骨骼。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更好。
金属的化学性质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
(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就越强;
(2)氢前金属可以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自然界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矿石 赤铁矿 磁铁矿 菱铁矿 铝土矿 黄铜矿 辉铜矿
主要成分
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实验现象是粉末由红棕色逐渐变黑,黑色粉末就是铁粉;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高炉炼铁是将铁矿石、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炉内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结构疏松,不能阻止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等反应。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干、膜、镀、烤、改。
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防止金属腐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了解)
第九单元、溶液
溶液的形成
氯化钠在溶液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指的是水溶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静置后分层。
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液体里悬浮着很多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使液体呈现浑浊状态,这种混合物叫做悬浊液,静置后沉降。
钡餐是硫酸钡的悬浊液。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叫结晶。
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是:冷却热的饱和溶液、蒸发溶剂。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溶解的限度用溶解度表示。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氯化铵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由于称量气体的质量比较困难,所以气体的溶解度常用体积来表示。通常用的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溶液的浓度
一定量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叫溶液的浓度。
第十单元、酸和碱
常见的酸和碱
食醋中含有醋酸,水果中含有各种果酸。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
石蕊和酚酞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名称 盐酸 硫酸 醋酸 硝酸
化学式(主要成分)
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
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做干燥剂。
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汽车用铅酸蓄电池中含有硫酸。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它能夺取含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组成中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所以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有强烈的腐蚀性。
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白色粉末状物质,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当石灰水中存在较多未溶解的熟石灰时,称为石灰乳或石灰浆。
农业上可用石灰乳与硫酸铜等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作为农药使用。
熟石灰可以用来改良土壤酸性。
名称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钾 一水合氨
化学式(主要成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硫酸厂的污水呈酸性,可以用熟石灰中和处理;印染厂的废水呈碱性,可加入硫酸中和。
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可以涂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减轻痛痒。
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为0-14。
分类 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
pH值 <7 =7 >7
农作物在pH=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将pH<5.6的降雨称为酸雨。
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
生活中常见的盐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碳酸钙可以作为补钙剂。
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也能治疗胃酸过多。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
化学肥料
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同时含有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营养元素的化肥,属于复合肥。
草木灰是农家肥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盐。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六大基本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血红蛋白能与一氧化碳结合,且不再与氧结合,会导致人窒息,这是煤气中毒的原因。
甲醛会与蛋白质反应,破坏蛋白质结构,使其变质。
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用于浸泡动物标本。
糖类是有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淀粉属于糖类。
在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二者合称油脂。
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碳、氢、氮。
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
缺铁会引起贫血。
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摄入过高会使人中毒。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有机合成材料
化合物主要有两大类: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
少数含碳化合物,如CO、CO 、CaCO 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视为无机化合物。
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属于天然有机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有机材料。
常见的塑料有: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酚醛塑料、脲醛塑料等。
常见的衣物纤维中,棉花、羊毛、蚕丝等属于天然纤维,涤纶、锦纶和腈纶等属于合成纤维。
常见的复合材料:玻璃钢、碳纤维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