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17:0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巫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B.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C.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 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
2.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
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 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
3.下表是有关利玛窦来华的部分史料。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
史料 出处
(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 《明史·神宗本纪》
明神宗时,西洋人利玛窦等入中国,精于天文、历算之学,发微阐奥,运算制器,前此未尝有也 《明史·天文志》
(《几何原本》)西洋人欧几里得撰,利玛窦译,而徐光启所笔受也。……光启序称其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非虚语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A.利玛窦对当时西学东渐作出了贡献
B.中国传统科技开始实现近代化转型
C.利玛窦是最早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D.西方近代科技受到社会的普通认可
4.魏源《海国图志》称西方为“夷”;徐继畬《瀛寰志略》正式出版时,将其前稿《瀛寰考略》之“夷”字尽数改为“泰西”;1858年《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不得称西方为“夷”。这一变化表明( )
A.半殖民地程度日益加深 B.传统华夷观受到冲击
C.天朝上国观念彻底瓦解 D.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
5.1825年,魏源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以吏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当时施政之依据,风行海内。1841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印行数量不大。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流观念滞后于时代潮流 B.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C.经世思想成为挽救危机的法宝 D.程朱理学逐步完善
6.1906年,《广益丛报》报道,四川提倡放足数年,但“不肯释放者,总居其多数也”。1910年,四川巡警道发布告示,若不放足,“即是犯了王法”,可即便如此,仍鲜有响应。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束缚 B.政治腐朽对女性的摧残
C.满清习俗对社会的影响 D.西学东渐对民俗的冲击
7.明清时期,“中学西渐”逐渐达到高潮。罗马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把中国的儒学经典“四书”译成拉丁文;卜弥格的医学生物学著述《中医津要》和《中国药物标本》则是关于中国医药学方面的论著。据此推知,“中学西渐’ ( )
A.有利于冲破礼教的束缚 B.促使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C.启迪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开端
8.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能够佐证,中华文明具有( )
A.同源性特征 B.多元性特征 C.连续性特征 D.互补性特征
9.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多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宗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考《唐律》。这实质上反映的是( )
A.亚洲国家法律理念是相同的 B.三个国家是中国的附属国
C.周边国家深受中华文明影响 D.中华法系的逐渐形成和发展
10.荷马史诗之《奥德赛》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希腊军队对特洛伊城堡久攻不下,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想出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希腊军队得胜班师,奥德修斯因遭海神波塞冬忌恨,途中受阻,阅尽人间不同风俗,引出种种动人故事。据此可知,荷马史诗( )
A.展现了复杂的社会与人性 B.批判神灵,讴歌人性
C.旨在宣扬正义的道德品质 D.开创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11.《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重视历史资料收集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继承融合世界文化 D.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12.5400年前两河流域出现楔形文字,5000年前埃及出现象形文字,4500-3700年前印度出现印章文字,3300年前中国出现甲骨文,1800年前玛雅人发明象形文字。除甲骨文外,其他文字都已失传或消失,其主要原因是( )
A.文明交流 B.民族迁徙
C.异族征服 D.政权更迭
13.在罗马法原始文献中,除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赔偿额的确定:对能够避免的损失不作赔偿的原则;赔偿额以债务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损失为限的原则;能力利益照顾的原则等。这说明罗马法( )
A.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 B.具有灵活性且与时俱进
C.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D.体现公正性和人文关怀
14.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历史目前仍是希腊史和罗马史研究领域之间的“两不管”地带。罗马的征服使希腊城邦和希腊化王国的主权不复存在,希腊史至晚写到希腊化时代为止;而罗马史的撰写和研究又以罗马国家的发展为显性或隐性的主轴,缺乏以希腊人为本位的系统论著。“两不管”状况形成的原因是( )
A.以国家为古代文明研究单位的学术传统
B.西方学者不能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C.罗马统治下的希腊人无法维持民族认同
D.希腊文化已经彻底融入罗马的社会生活
15.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人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对于希腊人来说,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这说明古希腊的殖民活动( )
A.建立了版图广阔的殖民帝国 B.加速了大河文明的区域性扩张
C.开启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D.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材料二毗湿摩说: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无论几个妻子,她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在婆罗门家庭中,出生于婆罗门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在刹帝利家庭中,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行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
——摘自史诗《摩诃婆罗多》
(1)以下是世界伟大的史诗作品,请指出以下史诗分别是哪些古代文化的成就?
史诗作品 代表的古代文化
《罗摩衍那》 ①
《吉尔伽美什》 ②
《荷马史诗》 ③
《伊戈尔远征记》 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诗《摩诃婆罗多》对研究印度历史的史料价值。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许多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能够容纳的人口约10万至20万。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的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材料二 
羽蛇神金字塔
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的羽蛇神金字塔,建于9世纪,高约30米,共9层,上有神庙。羽蛇神金字塔每面有91级台阶,加上神庙的1级台阶,整座金字塔共有365级台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羽蛇神金字塔”验证了玛雅文明的辉煌年代,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玛雅人建造金字塔的作用。
18.阅读欧洲文化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材p25学习拓展: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开头语中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 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
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的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 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讨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希罗多德《历史》和司马迁《史记》的撰史宗旨, 思考东西方史学传统之异同。
材料二 罗马法上下千余年,期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很大,法律也由产生、发展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人法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名誉、婚姻、夫妻财产、儿童监护等;物权法包括动产、不动产等;继承法包括遗嘱继承、法定继承、赠予等;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
——周枏《罗马法原论》
(2)获取材料信息,并据此指出罗马法的特点。
材料三 罗马人热爱集体,讲求实效,他们富有军事和组织的天才。他们不事幻想,处处显示重具体、务实际的实用主义风格。……他们不大热衷于科学和哲学的理论探索,而更注重于自身语言的发展和传播,更倾向于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建设。
——杨共乐《罗马文化:古典文明的光辉》
(3)依据材料指出古罗马文化的特色有哪些?
材料四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4)运用相关史事“实证”“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
材料五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5)获取材料信息,并据此指出拜占庭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9.阅读下列西亚文化和埃及文化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刻在石柱上。P16学思之窗,《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周一良、吴于度 总主编,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上古部分》
材料二 P17页插图: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刻在石板上。图中那尔迈头戴王冠,正击打敌人;鹰表示鹰神荷鲁斯,鹰脚下的莎草表示被打败的尼罗河三角湖的居民。古埃及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主要人物,图中那尔迈比任何人都高大威猛”
(1)提取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并据此比较古西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异同。
材料三 p18史料阅读:古埃及人重视家庭。一位父亲教训儿子要孝敬母亲:绝不可忘记你母亲的大恩……十月怀胎,备极辛苦,哺养怀抱,不辞劳瘁。为你揩屎揩尿,从无一丝厌烦。为你上学,为你备膳,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另一位父帝告诫儿子要善待妻子:专注你的事业,美化你的房屋,爱护你的妻子。别使她饿着,别使她冻着……和睦相处,让她高兴,她会使你受益…… 假定你们相处不善,那你的家庭便会破败。
—摘译自[美]成尔 杜兰特《东方的遗产》
(2)提取材料的主要观点,并据此比较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异曲同工”之处。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由“愚巫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等信息可知,韩非子认为儒学是导致国贫乃至国亡的根源,这说明他猛烈抨击儒学,对儒学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B项正确;建立君主专制、以法治国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可知,墨子认为,做为统治者,既要“贵义”又要“尚利”,义是达到利的手段,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体现了其鲜明的政治立场,C项正确;墨子表达了其对义利的观点,并非是反传统的启蒙思想,排除A项;墨子对义利的描述,体现的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政治立场,而非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排除B项;墨子认为既要“贵义”又要“尚利”,并非是对法家的重义轻利观的否定,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明神宗时,西洋人利玛窦等入中国,精于天文、历算之学,发微阐奥,运算制器,前此未尝有也”“(《几何原本》)西洋人欧几里得撰,利玛窦译,而徐光启所笔受也。……光启序称其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非虚语也”可知,利玛窦来华在中国传播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西学东渐,A项正确;在明代,中国传统科技并没有随着来华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而向近代化转型,排除B项;据材料内容可知利玛窦是明代来华的传教士,但无法得出其是最早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排除C项;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仅局限于徐光启等部分官僚士大夫之间,并未受到社会普遍认可,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将其前稿《瀛寰考略》之‘夷’字尽数改为‘泰西’;1858年《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不得称西方为‘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来,对于西方人的叫法也发生了变化,不能称之为‘夷’这一带有俯视态度的词语,反映了传统华夷观受到冲击,B项正确;称呼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排除A项;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魏源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以吏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当时施政之依据”、“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印行数量不大”可知,魏源主张经世实学,改革图治,并且主张开眼看世界,这有利于打破社会闭目塞听的风气,但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观念滞后于时代潮流,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师夷长技的思想,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萌发”,排除B项;“经世思想成为挽救危机的法宝”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魏源编纂书籍的理论来源于程朱理学,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虽然政府提倡和命令放足,但固守缠足的传统观念、不肯放足的人仍然很多,反映传统观念对人的束缚,A项正确;20世纪初政府提倡放足,符合进步潮流,不能体现政治腐朽对女性的摧残,体现的是旧传统旧观念对女性的摧残,排除B项;缠足是汉族习俗而非满清习俗,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提倡放足是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明清时期中学西渐,如罗马出版《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卜弥格则受到中国医药学的影响发表了医学生物学著作,据此可知推动中学在西方的传播,推动了西方在科技思想上的发展,启迪了欧洲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中古时期束缚西方的主要是宗教,而非礼教,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排除B项;在明清时期之前中华文明就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存在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以及玉器与其他多个地区出土的文物有着相似之处,三星堆与中华大地其他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发展,B项正确;青铜文化与玉文化并不相同,不符合同源性,排除A项;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多种文化的互补,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朝鲜、日本、越南都参考了《唐律》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周边国家深受中华文明影响,C项正确;亚洲国家法律理念是相同的,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三个国家是中国的附属国,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中华法系的逐渐形成和发展不符合材料要表述的内容,只涉及唐朝法律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材料中故事既描写了军队作战时的计谋和勇敢,也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神灵与人类的斗争,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和复杂人性的展现,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人性的讴歌,排除B项;宣扬正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而《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时期的文学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可得出阿拉伯文化整合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体现了文明的交流,也体现了阿拉伯帝国继承融合世界文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历史资料的收集,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如何,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文学的发展情况,不能看出生活的丰富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两河流域、印度、玛雅文字的消失主要原因是异族入侵导致,C项正确;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字的演化,并不是古文字消失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文字会随着民族迁徙而转移流传的空间,但并不一定会消失,排除B项;如果是同一民族之间的斗争导致政权更迭,其文字并不会断绝,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依据材料“对能够避免的损失不作赔偿的原则;赔偿额以债务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损失为限的原则;能力利益照顾的原则等”可知,反映了罗马法对赔偿人及其赔偿能力的照顾,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赔偿能力有限的人的利益,体现了罗马法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人文关怀,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当时是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还是罗马帝国时期,不能看出是否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与时俱进,排除B项;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且材料中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赔偿能力有限的人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历史目前仍是希腊史和罗马史研究领域之间的‘两不管’地带。”可知直到目前为止,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世界仍处在国内希腊史和罗马史研究领域之间的“两不管”地带。造成这种状况的潜在原因,也许是人们通常以国家为古代文明研究单位的学术传统,即罗马的征服使希腊城邦和希腊化王国的主权不复存在,希腊史于是至晚写到希腊化时代为止;而罗马史的撰写和研究又以罗马国家的发展为显性或隐性的主轴,对罗马时代希腊人情况的描述至多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更谈不上有以希腊人为本位的系统论著。A项正确;西方学者并非不能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排除B项;无论从希腊史还是从罗马史角度而言,罗马时代的希腊人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希腊古典文化中的不少成就是他们创造的。而他们何以能够并且究竟怎样保持自己的民族存在和认同,无疑是理解他们这段历史和这些成就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故罗马统治下的希腊人能够维持民族认同,排除C项;“彻底融入”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据材料“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可知,随着希腊的殖民活动,也将希腊的文化进行了传播,因而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D项正确;古希腊的殖民活动是建立了诸多独立自治的城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殖民帝国,排除A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排除B项;大航海时代是在15世纪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古代俄罗斯。
(2)史料价值:《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对于研究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详解】(1)文化成就: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史诗,《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人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俄罗斯文化的代表,故表格中对应的文字依次为,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和古代俄罗斯。
(2)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中“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等信息,及其出处“史诗《摩诃婆罗多》”,结合所学知识,从《摩诃婆罗多》的内容、性质等方面分析可知,《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对于研究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7.(1)成就: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
(2)作用:用于观测天文,传播文化;是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用于安葬国王或首领;传播宗教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的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得出玛雅文明在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方面成就突出。
(2)根据材料“羽蛇神金字塔”和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建造金字塔用于观测天文,传播文化;是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用于安葬国王或首领;传播宗教等。
18.(1)同:实事求是精神;实地调查精神;理性叙述精神;视野开阔;都有继承也有创新;有作者认知;
异:司马迁为代表的中国史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史学编撰中具有浓厚的等级思想;希罗多德受古希腊人文精神影响,具有一视同仁的民主思想。
(2)溯源悠久、与时俱进、体系完善、重视实际、注重程序。
(3)重具体、务实际的实用主义风格。更注重于自身语言的发展和传播,更倾向于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建设。
(4)基督教控制西欧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人们的方方面面,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基督教。举例略。
(5)特点:开放性。
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
【详解】(1)同:结合所学,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希罗多德《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既斥责波斯对希腊的侵略,又对波斯文化作了赞扬歌颂,可得出都具有实事求是、理性叙述精神;司马迁游历全国,寻访遗迹,希罗多德广泛游历埃及、非洲和小亚细亚,可得出都具有实地调查精神;《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历史》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因此可得出都视野开阔;希罗多德《历史》和司马迁《史记》都继承前人成果,也都有创新,如《史记》创新了纪传体,希罗多德首创历史叙述体;此外书中不是简单记述历史,而是都融合了作者认知。
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史学传统的差异。根据材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为代表的中国史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史学编撰中具有浓厚的等级思想,如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列传以志人物;根据材料“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结合所学可知,希罗多德受古希腊人文精神影响,比如他颂扬希波战争中雅典人为自由民主而战,对不同民族文化也一视同仁。
(2)根据材料“上下千余年”,得出罗马法溯源悠久;根据材料“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很大,法律也由产生、发展逐步趋于完善”,得出时俱进;根据材料“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得出体系完善、重视实际;根据材料“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得出注重程序。
(3)根据材料“罗马人热爱集体,讲求实效。他们不事幻想,处处显示重具体、务实际的实用主义风格”,得出重具体、务实际的实用主义风格;根据材料“不大热衷于科学和哲学的理论探索,而更注重于自身语言的发展和传播,更倾向于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建设”,得出更注重于自身语言的发展和传播,更倾向于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建设。
(4)根据材料“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结合所学,可知基督教控制西欧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人们的方方面面,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基督教。比如,中世纪时期,婴儿出生后要到教堂受洗、起教名、指定教父。长大后要定期到教堂做礼拜,聆听牧师讲解《圣经》,向牧师忏悔过错。结婚时到教堂举行婚礼,在上帝面前表示对婚姻的忠诚。死前请牧师做弥撒,死后则安葬在教堂旁边的墓地中。
(5)特点:根据材料“它(拜占庭帝国)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可得出拜占庭文化具有开放性。
成因: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得出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根据材料“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得出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根据材料“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帝国的光荣”,得出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
19.(1)材料一观点:君权神授,杨正除邪;材料二观点:王权神授,高大威猛;
同:农业,大河文明;专制;
异:楔形文字,一般写在泥板上;象形文字,一般写在莎草纸上;埃及法律文物空缺;
(2)材料观点:孝敬母亲、善待妻子;“异曲同工”之处:都重视齐家;
【详解】(1)材料一观点:根据“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得出君权神授,杨正除邪;材料二观点:根据“鹰表示鹰神荷鲁斯,鹰脚下的莎草表示被打败的尼罗河三角湖的居民。”得出王权神授,高大威猛;同:根据学可可从经济、政治角度概括,得出都是农业,大河文明;专制;异:根据所学,从文字角度概括,可得出是楔形文字,一般写在泥板上;而埃及是象形文字,一般写在莎草纸上;埃及法律文物空缺;
(2)材料观点:根据“别使她饿着,别使她冻着……和睦相处,让她高兴,她会使你受益…… 假定你们相处不善,那你的家庭便会破败。”得出孝敬母亲、善待妻子;“异曲同工”之处:根据材料可得出都重视齐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