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华师大版科学重点专题复习--化学实验题(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华师大版科学重点专题复习--化学实验题(1)(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09 23:2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中考华师大版科学重点专题复习--化学实验题(1)
1.有一包混合物样品,其中只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了测定各成分的含量,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并称取不同质量的该样品分别滴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100mL,充分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加入样品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不考虑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反应)。
已知:
①在碳酸钠中滴入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
第二步反应:NaHCO3+HCl=NaCl++CO2↑+H2O
②装置气密性良好,B、C、D、E装置中每种药品均足量。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甲的名称是 。
(2)在实验过程中要通入氮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入稀盐酸前通入氮气是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
B.滴入稀盐酸时通入氮气可以起搅拌作用,使每一步反应都充分进行
C.滴入稀盐酸后通入氮气,可以将生成的气体全部排入D装置
(3)实验过程中B中会出现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由图2可知,a、b、c三处表示稀盐酸过量的点是 。
(5)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 。(取最简整数比)
2.小刚同学在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时,其配制过程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图示实验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图示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小刚同学要配制8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量取水的体积为 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4)小明在称量氯化钠时把氯化钠和砝码弄反了,则实际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为(1克以下用游码): ;
(5)另一学生用该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为:1.04克/cm3)去配制80克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则需要6%的NaCl溶液: 克;水: ml。
(6)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3.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1)第一组的同学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制备、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提示:挥发出的少量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 。
③将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大量澄清石灰水溶液的大烧杯中,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之前相比会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2)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制取氧气和燃烧条件探究的创新实验。如图:
查阅资料:
①白磷的着火点为;会污染空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是 。
②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注射器内筒向外拉出一段距离,装置C(装有水)中导管内立即形成一段水柱,片刻后观察到导管中的水柱不下降,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 性。
③向装置A中分别装入适量溶液和少量粉末,装置B中小试管装入一小颗白磷,装置C中装入适量NaOH溶液,连接好装置,缓慢推送注射器,向锥形瓶内注入溶液,立即观察到锥形瓶内产生气泡,装置B中白磷不燃烧。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④向装置B的仪器a中注入热水,片刻,可观察到白磷会 (填燃烧或不燃烧之一)。
⑤实验结束后为了回收二氧化锰可用 方法进行分离(填操作名称)。
4.在一次实验操作考查时,教师制定了三个考签:①O2的制取;②配制50gl0%的溶液;③粗盐提纯。每个同学抽取一个考签进行实验。
(1)甲同学抽签后来到实验室,发现本组实验桌上准备了下列仪器和药品:
图中仪器仪器C的名称 ,仪器E的名称 ,甲同学抽到的考签是O2的制取,该实验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锰的作用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组合有 (填字母代号)。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配制150g5%的双氧水溶液来制取氧气,需要水 mL
(2)乙同学抽到“配制50g10%的NaCl溶液”。通过计算,需称量NaCl g,量取水需要选取的合适量筒是 (填“10mL”或“50mL”或“100mL”)。
(3)丙同学抽到的考签为粗盐提纯。
操作③的名称为 ,该操作过程①中玻璃棒的作用 ,若提纯所得NaCl晶体的质量比实际值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 。
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中和反应,取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发现无明显现象。为验证中和反应确实能够发生,他们将烧杯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观察到甲中为红色,乙中无明显现象,丙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个实验中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硫酸确实发生反应的是 。
(2)通过对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为 (酚酞除外)。
(3)写出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想对废液进行集中处理使之呈中性后再排放,以防止污染环境。于是同学们将三只试管中的废液全部倒入同一洁净烧杯中 ,静止一段时间后,过滤。滤液中溶质成分(酚酞除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为了确定可能含有的溶质,同学们对废液继续探究,最终得出结论。请完成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先滴加 ,再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
(5)根据以上实验,同学们确定了烧杯中废液的溶质成分,最后同学们对烧杯中废液的处理方案是 。
6.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同学们对此心存困惑:它们是否真的发生反应?因此他们根据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并进行判断。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易溶于乙醇;碳酸钠微溶于乙醇。
(1)实验一:将去壳熟鸡蛋放在充满二氧化碳的抽滤瓶的瓶口,打开止水夹,迅速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关闭止水夹,并振荡抽滤瓶。这时观察到鸡蛋被 瓶中。
(2)实验二:向2mL的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溶剂是乙醇)中吹气约30秒左右,观察到的现象是 。再用2mL乙醇做同样的实验,观察到无现象。
(3)实验三数字化实验:将电脑、数字化实验中压强传感器通过真空橡胶管与盛有二氧化碳的烧瓶相连,迅速注入80mL的40%氢氧化钠溶液。得到实验压强变化如曲线A.
Ⅰ.曲线A的变化趋势无法判断反应真实发生,理由 。
Ⅱ.为了更科学的判断反应已发生。还需用80mL 做同样的实验得曲线B,这样做的原因 。
实验四产物转化法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逐滴滴加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不反应
实验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滴加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Ⅰ.某同学认为实验A的操作不当,导致结论错误。其理由是: 。
Ⅱ.写出实验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反应方程式 。
【结论】同学们认为以上四个实验中的现象均可说明反应已发生,但你认为 (填实验序号,如有多个只需填一种)的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进行以下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方案一】甲同学按图一进行实验:
(1)观察到溶液 ,证明反应发生,化学方程式为 ;
【方案二】乙同学取一定量稀盐酸,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用传感器测溶液的pH曲线如图二。
(2)60s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为 (写溶质化学式,不考虑指示剂);
(3)请你根据图二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依据是 。
【方案三】丙同学取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无水醋酸(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图三所示的实验:
(4)能证明酸和碱反应的现象是 ;
(5)用手触摸试管③外壁,有发热的现象,说明该反应是 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拓展探究】若不加酚酞试液,将稀盐酸与10mL稀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至蓝色沉淀质量不再增加,消耗硫酸铜溶液5mL,此时还必须做一个对比试验才能证明两者确实反应。
已知:2NaOH + CuSO4=Cu(OH)2 ↓ + Na2SO4
(6)这个对比实验是(简述操作方法和结论) 。
8.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如图),同学们观察到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产生的大量白烟弥漫到空气中,最后在石棉网上得到一些白色固体。
(1)请写出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是 。
(2)同学们通过称量发现:在石棉网上收集到产物的质量小于镁条的质量,有人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出现这样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小红按下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还发现产物中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产生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
【实验探究】
(3)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反思与交流】
(4)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5)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物MgO却远多于Mg3N2,合理的解释是: 。
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I.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X,X可能为氢气、氧气或二氧化碳。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用于加热试管的仪器名称是 。
(2)用装置A和E连接制取气体X,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用装置B和F制取气体X,装置中a和c相连,则气体X是 。
(4)利用如图装置制取并研究CO2的性质。将Y形管倾斜,使N中试剂流入M中至CaCO3完全反应,然后向M中注入足量NaOH溶液。

①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
②注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M中的现象是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0.某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一】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图1中A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12”或“16”)。
【实验探究二】实验目的:
(4)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2mL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若 。 稀盐酸过量
若 。 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5)另有同学提出上述实验探究二设计的方案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
(6)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实质是: 微粒(符号表示)参与反应,而 (同上)微粒没有参加反应,只是“旁观者”。
(7)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后,为了证明盐酸已完全反应,可以加入_______(填字母)
A.Fe2O3 B.NaCl溶液 C.Fe D.氢氧化钾溶液
11.某同学研究亚硫酸钠(化学式为 Na2SO3)热分解反应时,作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它按 CaCO3 受热方式来分解。
假设二:它按 KClO3 受热分解方式来分解。
(1)假设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确认假设二是否成立的简单实验操作是 。
(2)该同学将取一定质量的样品置于坩埚中充分灼烧,发现最终得到固体质量较原样品质量增加了大约 12.7%。据此他认为 (选填编号)。
a 假设一成立
b 假设二成立
c 两种假设均不成立
固体质量增加可能的原因是 。
(3)在查阅资料后,该同学再次进行了实验。他将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密闭真空容器中充分加热,最终得到固体质量与原样品相同。但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固体组成为两种新的钠盐,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1:3。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该同学想要进一步探究次氯酸钠(化学式 NaClO)的分解反应。他查阅资料后,得知NaClO 有多种热分解方式(每种分解方式的产物仅有两种)。若其中一种产物为 NaCl,则另一种产物可能是: (选填编号)。
a Cl2
b O2
c Na2O
d NaClO3
12.某兴趣小组利用图甲装置探究O2浓度、温度等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进行了以下操作。
实验步骤Ⅰ:如图甲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
实验步骤Ⅱ:用高能激光笔对准燃烧匙中蜡烛的烛芯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蜡烛被点燃,过一会儿熄灭。而这一过程中白磷始终不燃烧。
(1)实验步骤Ⅲ:待蜡烛自动熄灭,装置冷却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广口瓶,铝盒中的白磷开始燃烧,观察到 。
图乙是广口瓶内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步骤Ⅱ中白磷始终不燃烧的原因是 。步骤Ⅲ中滴入水的目的 。
(3)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 。
(4)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生石灰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锥形瓶
(2)ABC
(3)
(4)a、b
(5)53:21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甲的名称是:锥形瓶;
(2)在实验过程中要通入氮气,滴入稀盐酸前通入氮气是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滴入稀盐酸时通入氮气可以起搅拌作用,使每一步反应充分进行,提高反应速率,滴入稀盐酸后通入氮气,可以将生成的气体全部排入D装置,使生成气体全部被吸收,防止产生误差。
故选ABC;
(3)实验过程中B中会出现浑浊,是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了氯化氢气体,氯化氢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由图可知,a、b点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还在增加,说明此时稀盐酸过量,故填:a、b;
(5)解:2.22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m,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m=1.59g
故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1.59g:(2.22g-1.59g)=53:21。
2. 药匙 烧杯 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 加速溶解 75.2 3.2g 40 40 ①②③
【分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主要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详解】(1)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用到仪器是药匙;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倒入到烧杯中,待量取水之后,在烧杯中进行溶解 。
故答案为:药匙;烧杯。
(2)取用药品时,瓶盖要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药品或腐蚀桌面,所以图中错误之处是: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溶解氯化钠的过程中玻璃棒要不断搅拌,目的是:加速溶解。
故答案为: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加速溶解。
(3)要配制8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80g×6%=4.8g,需要水的质量=80g-4.8g=75.2g,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合1g/ml,所以需要水的体积=75.2g÷1g/ml=75.2ml。
故答案为:75.2。
(4)称量氯化钠时把氯化钠和砝码弄反了,天平遵循的杠杆平衡原理不变,即:m砝码 gl力臂=(m物质+m游码)gl力臂 ,天平是等臂杠杆,所以m砝码 =m物质+m游码,即m物质=m砝码- m游码,需要氯化钠的质量=80g×6%=4.8g,1克以下用游码,故m物质=4g-0.8g=3.2g。
故答案为:3.2g。
(5)设需要6%的NaCl溶液的质量为m,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解得:需要浓溶液的质量为 ,所以需要水的质量为80g-40g=40g,又: 得 。
故答案为:40;40。
(6)所配制溶液的 ,溶质质量偏小或溶液质量偏大或溶剂水的质量(体积)偏大,都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会导致实际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根据以上分析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那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加上纸片质量等于计算好的溶质质量,所以氯化钠质量偏小,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③量取水时,水的体积是事先计算好的,仰视读数会使实际液面高于计算好的数值 ,量取的水就会偏多,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④配置好的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会影响质量分数的大小,故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①②③。
3.(1) BDAF 减小
(2) 烧杯 气密 燃烧 过滤
【详解】(1)①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需要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的方式,该过程中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和水蒸气会混在二氧化碳中,所以需要先用饱和碳酸氢铵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再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最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所以仪器连接顺序为BDAF,故填BDAF;
②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的方式,其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③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部分钙元素以沉淀形式脱离溶液体系,会使得溶液质量减小。故填减小;
(2)①由图示可知,仪器a为烧杯,故填烧杯;
②在制备气体过程中,需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所以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注射器内筒向外拉出一段距离,装置C(装有水)中导管内立即形成一段水柱,片刻后观察到导管中的水柱不下降,说明该装置的其气密性良好。故填气密;
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④当装置B中加入90℃的热水时,试管内温度大于白磷的着火点,此时再混合A装置输送过来的氧气,即可让白磷开始燃烧,所以可观察到B装置内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填燃烧;
⑤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所以过氧化氢分解后,可通过过滤的方式将二氧化锰滤出。故填过滤;
4.(1) 集气瓶 分液漏斗 催化作用 (或) 125
(2) 5g 50mL
(3) 蒸发结晶 加速溶解的速率 蒸发时没有用玻璃棒搅拌导致晶体飞溅(其它原因合理即可)
【详解】(1)C是集气瓶、E是分液漏斗;
图中有药品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
二氧化锰的作用为催化作用;
该反应不要加热,需组装固液不加热型装置,A锥形瓶可作为发生装置,G将生成气体导出,或使用EF组合将生成气体导出,所以可选用的发生装置组合有AG(或AEF)。
设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配制150g5%的双氧水溶液来制取氧气,需要水质量为x
根据溶质质量不变由30%×x=150g×5%,x=25g,需要继续加入水的质量为150g-25g=125g。体积为
(2)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0%=5g,水的质量为45g,体积为45mL,故选择50mL量筒。
(3)由溶液得到氯化钠晶体的操作为蒸发结晶;
操作①为溶解,该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加速溶解的速率,
提纯所得晶体的质量比实际值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加入的水少氯化钠没有完全被溶解;蒸发时没有用玻璃棒搅拌导致晶体飞溅等。
【点睛】
5. 乙 Na2SO4、NaOH NaCl、NaOH 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加适量的稀盐酸,至溶液恰好为无色。(或加适量的稀盐酸也可。)(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1)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甲中为红色,无法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碳酸钠和稀硫酸能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与硫酸钠、氢氧化钠不反应,乙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氯化钡和稀硫酸、硫酸钠都能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丙中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2)取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将烧杯中的溶液分成三份,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为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故溶质为:Na2SO4、NaOH;
(3)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硫酸钠,故加入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甲中含氢氧化钠、硫酸钠,乙中含氢氧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丙中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故一定含氢氧化钠、氯化钠,氯化钡可能过量,将三只试管中的废液全部倒入同一洁净烧杯中,氯化钡可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氯化钡可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故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NaOH;
实验探究:实验结论为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实验现象为: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氢氧化钠、碳酸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应是加入了酸,如稀盐酸,将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掉,取样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稀盐酸,再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可以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并将碳酸钠除尽,然后加入适量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故实验现象为: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产生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
(5)由以上分析可知,废液中的成分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溶液显碱性,要想使溶液显中性,可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变为无色。
6.(1)吸入
(2)溶液变浑浊
(3)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能使装置内气体减小,压强减小 水/H2O 作对比实验,排除水的干扰 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被氢氧化钠消耗,也无气泡产生,
实验一/一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出现相同的现象
【详解】(1)打开止水夹,迅速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观察到鸡蛋被吸入瓶中;
(2)向2mL的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溶剂是乙醇)中吹气约30秒左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微溶于乙醇,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浑浊;
(3)Ⅰ、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能使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故曲线A的变化趋势无法判断反应真实发生;
Ⅱ、为了更科学的判断反应已发生。还需用设计对比实验,用80mL水做同样的实验得曲线B,这样做,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排除水的干扰,得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实验四:Ⅰ、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被氢氧化钠消耗,故无气泡产生,无法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不反应,应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Ⅱ、实验B中产生白色沉淀为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结论:实验一的结论不严谨,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能使装置内压强减小。
7.(1) 由红色变为无色
(2)NaOH、NaCl
(3)pH从小于7逐渐增大至大于7
(4)①,②硅胶不变色;③硅胶由蓝色变红色
(5)放出
(6)向10mL氢氧化钠稀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若消耗硫酸铜溶液大于5mL,即可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详解】(1)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反应发生;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图可知,60s时,pH>7,说明此时氢氧化钠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NaCl;
(3)稀盐酸显酸性,pH<7,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逐渐增大,且到44s时,pH=7,后氢氧化钠过量,pH>7,故溶液的pH由小于7逐渐增大至大于7,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生反应;
(4)通过①,②的实验现象的对比证明了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不含水,不能使硅胶变色,由实验③硅胶的变色说明了有水生成,说明酸碱发生了反应;
(5)用手触摸试管③外壁,有发热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固体和无水醋酸反应放出热量,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6)要想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可向10mL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直接加入硫酸铜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若消耗硫酸铜溶液大于5mL,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8.(1)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产生的大量白烟
(2)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扩散到空气中
(3) 取少量黄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产生气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黄色固体是氮化镁
(4)-3
(5)相同条件下,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
【详解】(1)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现象是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产生的大量白烟。
故填:;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产生的大量白烟。
(2)出现这样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扩散到空气中。
故填: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扩散到空气中。
(3)取少量黄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产生气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黄色固体是氮化镁,实验过程如下:取少量黄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实验现象产生气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黄色固体是氮化镁。
(4)设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有:,故填:-3。
(5)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物MgO却远多于Mg3N2,合理的解释是:相同条件下,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故填:相同条件下,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
9.(1)酒精灯
(2)2KMnO4K2MnO4+MnO2+O2↑
(3)氢气/H2
(4) 先变大后变小 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CaCl2=CaCO3↓+2NaCl
【详解】(1)图中用于加热试管的仪器名称是酒精灯;
(2)A装置是固体加热装置,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E装置是排水法收集装置,X气体应为氧气,应是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用装置B和F制取气体X,装置中a和c相连,说明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气体X是氢气;
(4)①将Y形管倾斜,使N中试剂稀盐酸流入M中至 CaCO3 完全反应,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气球会先变大,然后向M中注入足量 NaOH 溶液,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气球又会变小,故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②注入足量 NaOH 溶液充分反应后,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M中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10.(1)HCl+NaOH=NaCl+H2O
(2)HCl
(3)12
(4) 大量气泡 无明显现象
(5)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或氢氧化钠过量加入镁条均无明显现象
(6) OH-、H+ 、Na+
(7)AC
【详解】(1)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根据图二中pH变化,反应之前pH>7,随着仪器A中溶液的不断滴入,pH逐渐降低,可知烧杯中溶液溶质是氢氧化钠,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HCl。
(3)中和反应放热,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pH=7,放出的热量最多,结合图二和图三可知,图三中V的数值最接近12。
(4)取2mL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由于镁条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即有气泡产生,因此若出现大量气泡,则稀盐酸过量,若无明显现象,则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或氢氧化钠过量。
(5)由小问4的详解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或氢氧化钠过量加入镁条均无明显现象。
(6)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OH-)与氢离子(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而钠离子(Na+)和硫酸根离子()没有参加反应。
(7)Fe2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Fe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出现大量气泡,稀盐酸与氯化钠不反应,稀盐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无明显想象。
故选AC。
1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c 亚硫酸钠与氧气(或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新的固体物质 bd
【详解】假设二:
(1)CaCO3 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若Na2SO3按 CaCO3 受热方式来分解,则生成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若按 KClO3 受热分解方式来分解,则会生成硫化钠和氧气,确认假设二是否成立的简单实验操作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若木条复燃则假设二成立。
(2)若亚硫酸钠按上述两种方式受热分解,均会生成气体,固体都会质量减少,而实际实验最终得到固体质量较原样品质量增加了大约12.7%,故两种假设均不成立;实际实验得到固体质量较原样品质量增加,可能是因为亚硫酸钠与氧气(或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新的固体物质;故填:c;固体质量增加可能的原因是:亚硫酸钠与氧气(或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新的固体物质。
(3)由于亚硫酸钠加热分解得到的两种固体组成为两种新的钠盐,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1: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aClO热分解有两种产物,其中一种产物为NaCl,模仿亚硫酸钠和氯酸钾分解的化学反应,推测另一种产物可能是O2或NaClO3。故填:b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 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与生石灰反应放热,引燃白磷
(3)调节装置内外压强平衡,防止橡皮塞被弹开
(4)4P+5O22P2O5
(5)CaO+H2O=Ca(OH)2
【详解】(1)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广口瓶,铝盒中的白磷开始燃烧,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故填: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步骤Ⅱ中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广口瓶,铝盒中的白磷开始燃烧,因此水的作用是与生石灰反应放热,引燃白磷,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与生石灰反应放热,引燃白磷;
(3)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气体膨胀,压强增大,实验中气球的可以调节装置内外压强平衡,防止橡皮塞被弹开,故填:调节装置内外压强平衡,防止橡皮塞被弹开;
(4)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填:4P+5O22P2O5;
(5)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故填:CaO+H2O=Ca(OH)2。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