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世纪晚期,晚清学者陈虬在《经世博议》中说:“夫科目者,人材之所出、治体之所系也。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五科:曰艺学科;曰射;曰算……曰西学科,分光学、电学、汽学、矿学、方言学、化学六门,试以图说、翻译。”据此推知,这一主张( )
A.促进了西学传播渠道的有序化 B.说明科举考试的程序亟待完善
C.遭到封建统治力量的全面抨击 D.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
2.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八刑”指的是“不孝之刑”“不睦之刑”“不姻之刑”“不弟之刑”“不任之刑”“不恤之刑”“造言之刑”“乱民之刑”。这说明西周时期( )
A.重视维护伦理秩序 B.外儒内法理念初步形成
C.贯彻明德慎罚原则 D.礼乐制的教化功能突出
3.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成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至王羲之成为集大成者。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后世有书名者达数十人,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书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士族文化垄断式积累 B.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C.齐鲁儒家文化的传承 D.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5.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史料旨在说明( )
史料 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6.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7.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后打消了从政理想,开始潜心学术研究。后来在《理想国》中提出“哲王治国”的思想。认为国家的“第一要务”是进行公民教育,“国王”应该是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这反映了( )
A.柏拉图具有平等法治的观念 B.雅典缺少真正的民主
C.雅典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D.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8.图中阴影部分所在的地区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摇篮之一。这一地区( )
A.创造了象形文字 B.掌握了冶铁技术
C.出现了种姓制度 D.诞生了城邦文明
9.公元1122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按照该协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放弃了帝国境内的主教册封权,而教皇则承认皇帝拥有世俗册封权。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的欧洲( )
A.封建等级制度较森严 B.教皇的统治深入人心
C.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D.教权和王权二元并立
10.约翰·赫斯特在其《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样说到: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对打仗和治国方面都极为有用的工程建筑,水准也在希腊人之上。可是,在其他方面,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这体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是( )
A.创造性与继承性 B.多样性与开放性
C.多元性与统一性 D.凝聚性与世俗性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状况说明了( )
A.交通发达为移民奠定基础 B.国际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移民潮 D.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12.他们是古代印欧人的一支,“既不是马车的创造者也不是铁器的发明人,这两种技术最初都源自美索不达米亚,但是他们对已有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使之迅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他们”指的是( )
A.苏美尔人 B.赫梯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13.贝蒂妙厨(BettyCrocker)是美国著名的烘焙品牌,1936年发布的第一个企业标志贝蒂像是一位典型的欧洲白人形象。但到1964,贝蒂的形象已经变为多血统的美国人,肤色变黑,面部特征是美国多个族裔的混合。从贝蒂形象的变化可以判断( )
A.美国社会普遍对移民持接受态度 B.美国社会已消除了种族歧视现象
C.白人在美国社会中已经不占多数 D.企业根据社会变化调整经营策略
14.南宋孝宗以后的每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由于都城临安是北方新移民和东北移民的重要迁入地,所以每一次争论几乎都以临安为焦点。这一争论的实质是( )
A.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B.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C.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对立 D.南北方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15.下表是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据此推知( )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 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
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 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16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的交往和交流。来华传教士把他们发现的儒家思想文化传播到欧洲。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孔子与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和证明。教士们把西方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西学东渐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近代科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中国知识界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新式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改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图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周振鹤《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拉伯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西思想文化交流。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危机,中国思想家产生了强烈的忧虑情绪,出现了激烈的意识争论。这使人联想起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的希腊,以及古希腊出现的后来孕育了科学精神的哲学思想。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建的大学传授的是“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春秋》和《礼记》,此五经据认为代表了孔子的传统。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种种修正、新的注解和具有真正价值的“概述”。
儒教使之与政治局势相适应,并经受住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压力而存在下去,把它重新塑造成为自13世纪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新儒教。新儒教不仅是对世界作出理性主义解释的一种尝试,而且是一种政治和社会伦理体系。直到1912年中国帝制时代结束,新儒教一直是中国哲学中不变的指南和正统学说。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在13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18.阅读下列印度文化、东亚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传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宣称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和要求。
(1)材料一反映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这说明了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2)据此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
材料三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陈虬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他主张改革教育制度,废除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科目,学习光学、电学等西方科技,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D项正确;材料中陈虬强调学习西方科技,与“西学传播渠道”关系不大,且材料未提及陈虬观点被付诸实施,不能得出促进西学有序传播,排除A项;材料所述属于教育内容改革,未直接提及科举,间接与科举考试内容而非程序有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当时封建势力对陈虬观点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周朝统治者对所谓不“孝”、不“睦”、不“姻”、不“弟”(悌)等八种人所加的刑罚,结合所学可知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婚丧嫁娶等属于伦理秩序方面,这说明西周时期重视维护伦理秩序,A项正确;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西周时期一般说是“礼”或“礼制”,排除B项;明德慎罚的意思是提倡尚德少用刑罚,材料则是在表达用刑,排除C项;材料是在表达用刑,而不是教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可知,我国古代中原和西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胡饼”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饮食,通过材料“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可知,文化交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民族的影响,不能体现相互性,排除B项;就古代中原农耕文明和少数民族游牧文明相比较,农耕文明更先进,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属于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化,材料也没有体现差异的逐渐消失,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琅琊王氏为士族门阀的代表之一,士族门阀在文化传承中以“家传”为主,琅琊王氏家族在经历了百年的文化积累后,在东晋初年达到鼎盛。“王与马,共天下”所带来的政治地位提升,也使其家族文化积累达到高峰,士族文化垄断式积累为琅琊王氏书系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物质保证,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和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无关,排除B、D两项;琅琊王氏书系是建立在齐鲁儒家文化深厚的积淀之上,但其主要传承是家族的代代相传,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中提及秦末战争也焚毁了大量的文献书籍,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焚书带来的具体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有没有下令焚烧书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焚书对文化的具体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4条建筑规模较大的运河,运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以推知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项正确;根据题干运河主要是沟通城市,并非灌溉农业,排除B项;4条运河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说明其完善,排除C项;运河沟通城市内部,并非用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之死本身就体现了直接民主制度下权力的滥用误用,而材料“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后打消了从政理想”“‘国王’应该是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体现了部分公民丧失了从政的热情并且对雅典制度进行反思,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柏拉图具有平等观念,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民主都是具有阶级属性的,排除B项;雅典仍是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阴影部分位于西亚地区,当时的赫梯人掌握了冶铁技术,B项正确;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的成就,排除A项;古代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排除C项;古代希腊出现了城邦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1122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按照该协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放弃了帝国境内的主教册封权,而教皇则承认皇帝拥有世俗册封权。”可知,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了教皇与皇帝双方所互相享有的权力,这表明中世纪西欧的教权与王权二元并立的格局,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封建等级秩序森严,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教皇统治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中的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相互妥协,不能表明当时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可知,罗马在治理帝国的法律以及工程建筑上要比希腊人更高明,说明罗马文明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而在其他方面继承了希腊文明,体现了继承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多样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多元性与统一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凝聚性与世俗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移民中的“知识精英”的移民增多,说明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D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在移民中“知识精英”的移民增加,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国际劳务市场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这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而出现的变化,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改进了冶铁技术,能够大量制造更为廉价而有效的武器。后来赫梯人锻造铁器的方法迅速传播开来,把这种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最后传遍了整个欧亚大陆。他们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组建了强大的军队,B项正确;苏美尔人不属于印欧人,排除A项;波斯人、雅利安人都不符合材料所述,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贝蒂像从典型的欧洲白人形象变为多血统的美国人,说明社会的变化企业不断调整经营策略,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社会普遍对移民所持的态度,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白人在美国社会中已经不占多数,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由题干材料“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可知这一争论实质是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A项正确;材料是人口南迁对文化的影响不是经济重心对文化的影响,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北方新移民”,这部分人不一定是草原文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冲突不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可知,美洲人口比例减小,这是西方国家在美洲的种族灭绝政策及传染病造成人口减少,非洲人口比例减小,这是西方列强进行奴隶贸易造成的,都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有关,C项正确;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增加了美洲人口,而非减少,不能反映美洲人口比例减小的原因,排除B项;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与表格数据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2)评析: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转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儒家思想传入西欧,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西学东渐促进了近代科学向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民近代意识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中世纪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得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材料“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得出保存了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2)评析:根据材料“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转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孔子与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和证明”,得出儒家思想传入西欧,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教士们把西方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近代科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新式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改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图文化的结构”,得出西学东渐促进了近代科学向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民近代意识的觉醒;综合材料信息,可知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17.(1)相同:都关注人和社会;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都重视教育。不同:前者强调“社会”的人,后者强调“个体”的人;前者强调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后者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前者注重对社会和人本问题的研究,但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后者同时注重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研究。
(2)原因:吸收融合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完整;注重挖掘儒家思想的内涵,强调为现实服务;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经受住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科举制的发展;儒学家们的个人努力。
(3)影响: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文艺复兴提供思想基础;是近代早期资产阶级对抗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
【详解】(1)相同:据材料“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危机,中国思想家产生了强烈的忧虑情绪,出现了激烈的意识争论”及材料“这使人联想起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的希腊,以及古希腊出现的后来孕育了科学精神的哲学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都关注人和社会,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都重视教育。
不同:据材料“中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危机”及材料“古希腊出现的后来孕育了科学精神的哲学思想”并结合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强调“社会”的人,古希腊人文主者强调“个体”的人,前者强调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后者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前者注重对社会和人本问题的研究,但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后者同时注重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研究。
(2)原因:据材料“儒教使之与政治局势相适应,并经受住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压力而存在下去,把它重新塑造成为自13世纪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新儒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吸收融合其他学派(道教、佛教)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完整,并经受住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据材料“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种种修正、新的注解和具有真正价值的‘概述’”并结合所学可知,注重挖掘儒家思想的内涵,强调为现实服务;据材料“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建的大学传授的是‘五经’”并结合所学可知,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据材料“儒教使之与政治局势相适应,并经受住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压力而存在下去,把它重新塑造成为自13世纪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新儒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在13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还包括科举制的发展;儒学家们的个人努力等。
(3)影响:材料“这使人联想起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的希腊,以及古希腊出现的后来孕育了科学精神的哲学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文艺复兴提供思想基础,是近代早期资产阶级对抗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
18.(1)社会基础:种姓制度。
主要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
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认识:美洲大陆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近代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详解】(1)社会基础:根据材料“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可知种姓制度。
主要特征:根据材料“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可知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形式上:根据材料“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可知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
内容上:根据材料“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可知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认识:根据材料三中“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综合三则材料及相关问题,从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和世界文化交流的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可知,美洲大陆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近代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19.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详解】特点:依据材料“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依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依据材料“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得出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原因:从世界市场的角度分析,得出卷入世界市场较晚;从西方封锁角度分析,得出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从改革开放角度分析,得出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对民主革命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从抗战分析,得出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