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册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17: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全册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谈话时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汤因比强调的是中华文明( )
A.向日本的辐射传播 B.促进国家政治统一
C.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具有强大的融合力
2.利玛窦及其他早期传教士在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中国固有的文化成就表示了极大的尊敬。他们认为孔子所开创的道德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欧洲文化的不足。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
A.兼收并蓄 B.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C.领先世界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3.习近平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该论述旨在强调( )
A.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艰巨性 B.深刻反思中华传统文化的不足
C.应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D.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某一历史研究小组在对中古时期某一文化进行研究时提取了如下关键词。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关键词:吸收东方文明;伊斯兰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沟通东西方
A.阿拉伯文化 B.拜占庭文化
C.古罗马文化 D.俄罗斯文化
5.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速了造纸术的西传进程
6.“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帝国开展的一场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绝大部分著述都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并在此后滋养着欧洲的文化土壤。这反映了( )
A.阿拉伯学者引领世界学术潮流 B.中世纪欧洲陷入文化停滞局面
C.古希腊哲人善于接纳其他文明 D.伊斯兰文明助力西方历史传承
7.华工在古巴遭受虐待的消息传到中国后,清政府除了派员调查,还将调查报告及相关证据分送给英法等国。1879年,清政府驻哈瓦那领事馆正式成立,并为华工发放身份证明,在古巴法律的框架下为中国公民提供法律、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支持。这些举措体现出清政府( )
A.致力于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 B.放弃闭关自守政策主动融入世界
C.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权益 D.内部统治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8.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就强调儒学文化的学习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各个中小学都开展了儒家伦理课,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国民的修养和个人品德。新加坡不仅在学校开展儒学伦理教育,在社会上同样也呼吁儒家伦理,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全国礼貌运动一直延续至今。关于这些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
②政府应全面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
③这些运动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经济增长
④新加坡人口结构多元,形成独特文化景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和时代密切相关。如表是1820-1911年间广州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个时代的中国( )
时期(年) 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 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A.商品经济彻底取代自然经济 B.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嬗变
C.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社会动荡加剧了人口流动
10.某同学在研究丝绸之路的发展时制作了如表。由此可见,影响丝绸之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西汉 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 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受阻
隋唐宋元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明清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受阻
A.政治局势的演变 B.朝贡贸易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航海技术的发展
11.利玛窦(1552~1610年)出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1582年到澳门,第二年进入中国内地,1589年迁居韶州,以后又到南京及江西南昌等地。此中,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交游,畅谈社会政治、天文地理等。他“畅谈”的话题可能会有( )
①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提到的数学概念
②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③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动赋役制度重大变革
④中国的龙凤花草纹样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2.如图所示的历史事件( )
A.建立统一稳定的庞大帝国 B.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C.增强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D.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13.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时,随军带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和测绘师等大批专门人才,以便随时收集资料和绘制地图。亚历山大的举措旨在( )
A.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B.增进军队战士的战斗力
C.促进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D.使战争动员的效率提升
14.近年来文旅产品层出不穷,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众多文化创意产品——从故宫国风胶带、千里江山图,到“紫禁·太平有象”书签、脊兽钥匙扣等等,大受市场青睐。这得益于( )
A.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B.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15.著名史学家姚大力指出: “尽管不必采用绵密引征和系统论证的阐述形式,大众史学在把历史叙事还原到亲历者们的切身感知、还原到总体历史图景、还原到根本价值关怀方面,以及在它需要能反映最前沿的已有研究成果方面,一点也不比对于更‘专业化’学术写作的要求为低。在此意义上,一个写不出高水平的大众史学作品的知识生产群体,竟然能一批接一批地产出被纷纷自诩为高水平的专业化学术著述,这种现象本身就极应该加以怀疑的。”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严密论证是实现历史价值的主要途径
B.大众史学更能代表历史学发展的水平
C.历史叙事需要借助细节还原历史图景
D.专业化学术著述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
二、材料分析题
16.【龙图像的演进】
材料一 龙图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经过了以下演进历程(如下表)
时期 特征 代表图像
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继承了前代龙所具备的沟通天地、影响云雨河泽的身份,形成了自由、生动的艺术风格。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龙图像含义多以阴阳交合为主旨。
秦汉 秦汉时代是龙图像盛行、普及的时代。这一时期,龙图像有着气吞山河的大度。龙或作为沟通天、人、地三界的媒介,或作为神仙及墓主灵魂的坐骑,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
魏晋——— 隋唐 隋唐时期龙图像具有丰满富丽、强劲健壮的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龙图像的完美形象。同时,也开始出现了限制使用龙图像的趋势,以维护帝王对龙的独享。
五代 宋元时期龙与帝王渐渐合为一体,大量供皇室、贵胄们使用的器物上都装饰有严峻威猛的龙形;元代艺术家对龙图像的改进与设计,迎合了当时社会上淡化龙的宗教含义、强烈追求其审美情趣的需要。
明清 明清两代是龙图像发展的成熟期,龙成为最高统治威仪的象征,代表着权力与地位,对龙的使用限制更加严厉。
——整理自汪田明《中国龙的图像研究》等
材料二 清末龙图像平民化越来越明显,龙的贵贱等级意义渐失,越来越浓厚的吉祥意蕴长存,更多地体现出生活化的气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有“龙凤呈祥”“趋吉避凶”“飞黄腾达”之意。1866年清政府首次派出以斌椿为首的考察团游历欧洲,考察团的小轮上悬挂有黄龙旗,并将其作为清国的标识。1888年9月30日,清政府编写《北洋海军章程》,首次在清国正式文件中将黄龙旗称作“国旗”。此后,长方形的黄龙旗代替以前的三角龙旗,在全国、各驻外使馆和华侨中作为清朝“国旗”悬挂。这一时期,黄龙旗在民间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展,民间悬挂“国旗”的意义逐渐突破以往彰显皇家权威的政治性节日的范围。
——摘编自周游《黄龙旗与现代国家想象:晚清的“国旗”、象征与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从先秦至宋元时期影响龙图像演进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指出龙图像在清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评价。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古希腊的哲学是古希腊文明的精髓,古希腊也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7世纪,其他民族还在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候,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原,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哲学思想,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后来,又有了“无限者”、气、火、水、土等为世界本原的观点。
——摘编自杨共乐《罗马史纲要》
史料二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方面,作品多以君主、贵族政客为题材,刻画的人物面部表情多严峻、矜持,力求表现君王的神圣和威武之势。在古罗马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很难看到像古希腊艺术作品中那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力量和动态美的风格。古罗马时代的文学作品在内容的表现上,也偏重于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
——摘编自杨风霞《史海探微》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古代希腊哲学的特色。
(2)根据史料二、概括古罗马艺术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能够体现这一特色的两个古罗马建筑。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茶叶及茶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该时期茶叶传播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而非商品贸易活动q茶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茶叶这一消费品的外输,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无论是寺院僧侣间的交流,官方的赏赐赠与,还是民间的互动,处处都流淌着浓厚的友情。
——摘自刘礼堂、宋石磊《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据统计,政治方面,从1949年10月到1965年底,马、恩、列、斯著作总计出版395种,印行6909万册。文学方面,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科技方面,1951至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辞书方面,囿于原著、译者等因素,当时得以翻译出版的辞书仅有苏联的几本专科词典。
——摘编自卢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尼罗河上的惨案》《珍妮的肖像》《飘》《假如明天来临》等作品,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摘编自中国网评论《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翻译事业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可见,材料强调了中华文化有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特点,这是具有强大融合力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排除A项;促进国家的政治统一是中华文明融合力的结果,而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B项;多元性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中国固有的文化成就表示了极大的尊敬。他们认为孔子所开创的道德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欧洲文化的不足”和所学可知,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锋与交融丰富了世界多样文化的形式和内涵,B项正确。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只是材料的其中一个方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不可知是否领先世界,排除C项;“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这种最早或者开始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可知,材料强调要不能抛弃和背叛自己的历史文化,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近代文化转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要继承传统文化,没有涉及传统文化不足,排除B项;材料强调主旨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没有涉及发掘传统文化现实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关键词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阿拉伯文化”,吸收了东方文明、以伊斯兰文化为主都是阿拉伯文化的特征。阿拉伯文化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对西欧的文艺复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阿拉伯帝国横跨三大洲,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桥梁作用,A项正确;拜占庭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也没有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排除B项;古罗马文化并未吸收伊斯兰文化,排除C项;俄罗斯文化是典型的东正教文化,并不是伊斯兰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中的扩张起点位于南欧地区的巴尔干半岛,经小亚细亚、埃及、西亚进入了波斯、中亚和北印度地区,最终返回巴比伦,整个路线图与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相吻合,由此开启了希腊化时代,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阿拉伯商人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位于阿拉伯半岛地区,排除A项;罗马帝国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但是图片并未将意大利地区包含其中,排除B项;亚历山大东征时尚未出现造纸术,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绝大部分著述都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并在此后滋养着欧洲的文化土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保存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绝大部分著述,表明西方文明的传承发展得到了伊斯兰文明的帮助,D项正确;“引领世界文化发展”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世纪欧洲文化有新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伊斯兰文明助力西方历史传承,材料中并未体现古希腊哲人的精神品质,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除了派员调查,还将调查报告及相关证据分送给英法等国""清政府驻哈瓦那领事馆正式成立,并为华工发放身份证明,在古巴法律的框架下为中国公民提供法律,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支持”可知,这些举措体现出清政府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在国外的利益,C项正确。“致力于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材料“1879年,清政府驻哈瓦那领事馆正式成立,并为华工发放身份证明,在古巴法律的框架下为中国公民提供法律、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支持。”不符,排除A项;“放弃闭关自守政策主动融入世界”与材料“在古巴法律的框架下为中国公民提供法律、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支持”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当时清政府维护华工利益﹐并未涉及到内部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加坡。根据材料“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就强调儒学文化的学习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各个中小学都开展了儒家伦理课,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国民的修养和个人品德。”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图通过强化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培育家庭内部、家庭之间、家庭与政府之间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①③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取代家庭所扮演角色的相关信息,②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④项错误。故本题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三个时段人口迁出的人数不断上升,这和近代中国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密切相关,D项正确;虽然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不断增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但是自然经济依旧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应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虽有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当时对于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情况没有体现,所以看不出中国已经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两宋时期,社会环境动荡,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较快,明清时期,受海禁政策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受阻,A项正确。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无法解析魏晋南北朝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受阻的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无法解释明清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受阻的现象,排除C项;航海技术发展是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末,《几何原本》等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能交流其中的数学概念,①正确;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②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这对中国的赋役制度产生影响,③正确;18世纪,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中,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的亚历山大帝国。据题干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后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客观了促进了古希腊、埃及、西亚和印度间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亚历山大建立了庞大帝国后,很快就分裂了,排除A项;材料所指并非阿拉伯帝国,排除C项;材料指的是希腊化时代,而不是罗马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世界。亚历山大东征时注意收集被征服地区的资料和绘制地图,目的是更深入了解被征服地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统治政策,巩固统治,A项正确;军队战斗力主要与装备、训练等有关,资料和地图不能直接增进战士的战斗力,排除B项;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是因为文化交流传播,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发生在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而非东征当时,排除C项;收集资料和绘制地图不属于战争动员,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当今中国的文创产品丰富多样,受大众喜爱。这得益于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反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A项正确;文物具有研究价值,不一定就受到大众的喜欢,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指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文创产品的受欢迎无关,排除C项;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文创产品不一定就受到欢迎,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姚大力认为大众史学在还原历史、反映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方面,其要求并不低于专业化的学术写作。他甚至提出,如果一个知识生产群体无法写出高水平的大众史学作品,那么他们声称能产出高水平的专业化学术著述是值得怀疑的。姚大力强调大众史学需要还原到亲历者们的切身感知和总体历史图景,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历史叙事需要借助细节来还原历史图景,C项正确;姚大力的核心观点并不是“严密论证是实现历史价值的主要途径”,而是“历史叙事需要借助细节还原历史图景”,排除A项;虽然姚大力强调了大众史学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说大众史学就更能代表历史学的发展水平,排除B项;姚大力的观点中并没有提及专业化学术著述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这属于过度推断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审美的需要;权力的象征。
(2)变化:平民化,世俗化;出现在国旗中;突破了彰显皇家权威的政治性节日的范围。
评价:有利于推进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有利于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形成了自由、生动的艺术风格......龙图像有气吞山河的气度......具有丰满富丽、强劲健壮的特点”可知是审美的需要。根据材料“以维护帝王对龙的独尊......代表着权力与地位”得出权力的象征。
(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第一问。根据材料“平民化越来越明显......更多地体现出生活化的气息”得出平民化和世俗化。根据材料“考察团的小轮上悬挂有黄龙旗”得出出现在国旗中。根据材料“黄龙旗在民间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得出突破了彰显皇家权威的政治性节日的范围。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推进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有利于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
17.(1)很早就在探索世界本原(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唯物主义特色鲜明。
(2)特色:浓重的贵族政治、皇权政治色彩。
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希腊。依据材料“早在公元前 7 世纪,其他民族还在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候,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原”,可得出很早就在探索世界本原(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依据材料“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可得出唯物主义特色鲜明。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罗马。特色:依据材料“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方面,作品多以君主、贵族政客为题材,刻画的人物面部表情多严峻、矜持,力求表现君王的神圣和威武之势”,可得出浓重的贵族政治、皇权政治色彩。
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特色建筑有万神殿、大竞技场
18.(1)特点: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代表;是唐代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突出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传播形式多样,和平交流;以优秀文化辐射影响周边国家。
(2)原因: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的殖民掠夺;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意义: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茶叶及茶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得出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代表;是唐代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根据材料“该时期茶叶传播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得出突出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根据材料“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无论是寺院僧侣间的交流,官方的赏赐赠与,还是民间的互动,处处都流淌着浓厚的友情”得出传播形式多样,和平交流;以优秀文化辐射影响周边国家。
(2)本题是原因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问,根据材料“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得出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根据材料“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得出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根据材料“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得出英国的殖民掠夺;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9.(1)特点:翻译著作以苏联为主;涉及领域广泛。原因: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国民经济建设得到苏联的援助;中苏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一致。
(2)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科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推动国人的思想进步。
【详解】(1)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可得出涉及领域广泛;由材料“文学方面,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科技方面,1951至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可得出翻译著作以苏联为主。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及所学可得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后的中国。由材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可得出有利于推动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由材料“科技方面,1951至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科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推动国人的思想进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