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识记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它们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
时空观念: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
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到诸侯纷争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早期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大变革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作用。
教学方法
表格归纳、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利用学案自学基础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新课讲授:
导入:导言框
讲授新课: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学生依据学案,进行基础知识梳理
2.识记主要知识点
(二)重难点问题解析
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史实,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① 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② 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③ 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④法家思想的推动
2.结合诸子百家思想,联系社会现实,思考各学派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① 孟子、荀子的人性论,体现了关注人生真谛,体现人生人文追求
② 儒家“仁”、仁政思想;墨家“兼爱”;道家立足于无为的“民本”,体现了爱民思想,体现了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的人交追求。
③ 各家思想虽不同,但都在为国献策,体现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对国家人民安定的渴望的反映。
3.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① 政治:名国纷争不断,变法图强
②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封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 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④ 民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4.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作用。
① 经济制度: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② 政治制度: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君主专制
③ 社会趋势:分裂→局部统一
③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唯物史观
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主要理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C.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E.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肯定。
F.原因和结果
(1)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例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科学技术的落后。
(2)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
【例2】明清时期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3)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行联系中。
【例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产生,改革后又促进了民族融合。
G.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
H.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例1】中国鸦片战争后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利用主要矛盾分析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扶清灭洋;西安事变;国共合作。
I.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历史解读,要学会解读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造就必然,影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都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的。当我们站到某一个历史时刻点上的时候,过去历史的进程和现在的现状似乎都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偶然性对历史发展仅仅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结合诸子百家思想,联系社会现实,思考各学派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① 孟子、荀子的人性论,体现了关注人生真谛,体现人生人文追求
② 儒家“仁”、仁政思想;墨家“兼爱”;道家立足于无为的“民本”,体现了爱民思想,体现了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的人交追求。
③ 各家思想虽不同,但都在为国献策,体现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对国家人民安定的渴望的反映。
七、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大动荡、经济大发展、思想大解放、民族大融合、社会大变革,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基础作用。
八、当堂检测:
见练习册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