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2024·深圳模拟)国民政府代主席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他1949年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的所见所闻:“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这说明( )
A.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B.北伐战争中革命军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2.(2024·内江)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下列符合的是( )
①《血战台儿庄》 ②《挺进大别山》 ③《平津战役》 ④《辽沈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023·天元模拟)阅读如图,此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形势示意图。对于这一战役的意义的表述恰当的是( )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B.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4.(2023八上·织金期末)“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符合这一主旨的行动是( )
A.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B.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C.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D.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5.(2024·吉林模拟)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历程
C.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一
6.(2023八上·通道期末) 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7.(2023八上·沧州期末)在东北战场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要攻击目标,长春守敌做出了起义或投诚的行为也就势在必然;淮海战场上,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平津战场上,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最后陷于孤立绝境的北平之敌被迫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材料表明三大战役( )
A.都是以人民军队的胜利结束
B.中国国民党都采取了正确的决策
C.实现了人民的当家做主
D.胜利主要是由于决策者的正确指导
8.(2023八上·清苑月考)1948年,东北野战军“关门打狗”,歼敌 47 万,解放东北全境。这描述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2024·江西模拟)把“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归纳一个主题应该是(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十四年抗战 D.国民革命
10.(2023八上·襄州期末)“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1945年)。社评的历史事件是( )
A.井冈山会师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11.(2023八上·中山期末)1947年7月,毛泽东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发了一封绝密电报 ,称“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希望刘邓“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 (国民党胡宗南部 ,正在进攻陕北 ),协助陕北打开局面”。为此刘邓发起了( )
A.土地改革 B.转战陕北 C.跃进大别山 D.淮海战役
12.(2024八上·廉江期末)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结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13.(2023八上·潮阳期末)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的大小进攻共计4365次,累计使用兵力达21万人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577处。这表明( )
A.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B.国民党公然违背双十协定
C.解放区军民开展自卫反击
D.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14.(2023八上·潮南期末)“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由此,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 )
A.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5.(2023八上·伊犁哈萨克期末)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1945年”“毛泽东”“弥天大勇”“心系天下之安危”等关键词,最有可能的查阅到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跃进大别山
16.(2023八上·梅县区期末)1948年12月5日密云解放,12月6日怀柔解放……12月15日大兴解放……为了战争的胜利,北京郊区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让解放军一事为难”。子弟兵一到,老百姓主动热情地问寒问暖、烧水做饭、缝缝洗洗,胜似亲人。材料体现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B.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善战
C.国民党统治不得民心 D.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7.(2024八上·大埔期末)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军民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8.(2024八上·期末)毛泽东曾打趣的说:“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以下符合其意义的是( )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标志人民解放战争结束
C.标志着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标志全国完全解放
19.(2023八上·期末)1946年8月,正当蒋介石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大地的天空出现乌云时候,毛泽东接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并回答了她的提问,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蒋介石对解放区”开始“全面进攻”的标志是( )
A.进攻中原解放区 B.进攻山东解放
C.淮海战役打响 D.进攻陕北解放区
20.(2023八上·青山期末)1948年 11 月 16日,毛泽东致电:“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以下地图中能反映毛泽东所说“此战”的是( )
A.A B.B C.C D.D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2八上·龙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材料二: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部分)
时间(年) 革命时期 土地政策
1927-1937 A:土地革命时期 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②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③打土豪、分田地
1937-1945 B: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1945-1949 C:解放战争时期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哪一阶级提出的土地政策?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示土地政策都没有真正实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A、B、C)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土地政策?(用表格中数字分别对应表示)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个时期的土地政策,结合实施背景,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那些启示?
22.(2024·吉林模拟)【缅怀先烈】
材料一:一个国家,对那些为国为民而牺牲的烈士,总是怀有敬仰,加以纪念。一座纪念塔,经过重建,已成国家级文物——中国江西瑞金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塔正前方地面上,碎石铺写着八个苍劲大字,烙印在一切有良知的人。中:“踏着先烈血迹前进。”
材料二: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 “三年以来”指的是什么时期以来
(2)“三十年以来”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来 它标志着什么
(3)“烈士为谁而死 ”当你站在烈士墓前时,你想说些什么
(4)如果今天让你继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碑文,你准备增加哪些内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A: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1928年,B项不符合题意;
C:1937年12月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1949年4月22日”“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和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题干说明了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2.【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符合的是②《挺进大别山》③《平津战役》④《辽沈战役》。①《血战台儿庄》反映的台儿庄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故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3.【答案】D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战略性进攻的序幕,D项正确;
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排除A项;
渡江战役后,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排除B项;
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
4.【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中“解放战争时期”时间的有效信息。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故选项C正确。
A“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在1923年,排除;
B“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排除;
D“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5.【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示意图所含内容属于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挺进中原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三大战役消灭了敌人的主力,是双方的战略大决战;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D项正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历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对解放战争的时间、重要战役及其影响要注意作重点学习。
6.【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秋收起义,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的是长征,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ABC不符合题意;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渡江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A项;
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说的是金田起义,排除B项;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渡江战役的相关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东北战场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要攻击目标,长春守敌做出了起义或投诚的行为也就势在必然;淮海战场上,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平津战场上,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可知,材料表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主要是由于决策者的正确指导,D项正确;
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排除A项;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决策,排除B项;
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
8.【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A项辽沈战役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B项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不符合题意;
C项平津战役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不符合题意;
D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辽沈战役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沈战役及意义。
9.【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故“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主题为解放战争,B项正确;
题干材料未体现抗日战争,排除A项;
题干材料未体现十四年抗战,排除C项;
题干材料未体现国民革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0.【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 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1945年”等信息,联系所学,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A项井冈山会师在1928年,不符合题意;
B项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不符合题意;
C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不符合题意;
D项重庆谈判是社评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并理解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由全面进攻转为集中兵力重点进攻陕北、山东两解放区,使得两地面临巨大压力,晋冀鲁豫解放军自身此时面临着很多问题。接到毛泽东的密电后,刘伯承、邓小平深深意识到,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关系战略全局和党中央在陕北的安危。于是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转战陕北是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排除B;
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挺进大别山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可知,重庆谈判是为救苍生,这体现出,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国内民主和平,C符合题意;
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在1924年,排除A;
新中国成立结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排除B;
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重庆谈判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的大小进攻共计4365次,累计使用兵力达270万人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577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经过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宣布和平建国的方针,但是题干反映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多次进攻,可见国民党坚持内战方针,肆意破坏《双十协定》,B符合题意;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始于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题干反映了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军队频繁进攻解放区,但未体现解放区军民开展自卫反击,排除C;
材料没有反映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内战的爆发。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A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和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符合题意;
B: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B项不符合题意;
C: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C项不符合题意;
D: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15.【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弥天大勇”“心系天下之安危”等是用来形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行为。
ABD三项和题干关键词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重庆谈判是最有可能的查阅到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重庆谈判的史实。
16.【答案】D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据材料“为了战争的胜利,北京郊区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让解放军一事为难”可知,平津战役中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因此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支持和爱护,未涉及对解放军战士的评价,排除B项;
国民党统治不得民心,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7.【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项不符合题意;
B: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B项不符合题意;
C:抗日战争时期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初期提出的著名论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A项正确;
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是三大改造的意义,排除B项;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战役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蒋介石对解放区开始‘全面进攻’标志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国民党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A项正确;
1947年,蒋介石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BD项;
淮海战役是1948年打响的,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
20.【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题干中的图2就是淮海战役的示意图,图1是辽沈战役,图3是平津战役,图4是渡江战役,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淮海战役,再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四个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看懂示意图。
21.【答案】(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原因:客观上,当时处于战争或战乱状态(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不安定,无力实施;主观上,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或空想色彩,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实施。
(2)A-③;B-②;C-①;土地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或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打土豪、分田地,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基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合理调整,当时的政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障;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也调整了土地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启示:政策制定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政策制定要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从发;国家安定是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当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等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工农武装割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提出的土地政策。材料二中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提出的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所示土地政策都没有真正实施的原因是客观上,当时处于战争或战乱状态(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不安定,无力实施;主观上,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或空想色彩,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实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在土地革命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B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十地政策。C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废除封建士地制度,建立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因此A-③;B-②;C-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或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打土豪、分田地,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基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合理调整,当时的政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障。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也调整了土地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政策制定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政策制定要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从发;国家安定是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当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等。
故答案为:
(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原因:客观上,当时处于战争或战乱状态(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不安定,无力实施;主观上,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或空想色彩,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实施。
(2)A-③;B-②;C-①;土地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或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打土豪、分田地,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基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合理调整,当时的政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障;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也调整了土地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启示:政策制定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政策制定要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从发;国家安定是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当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认识。
22.【答案】(1)解放战争时期。
(2)五四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为国为民;主观表达
(4)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为建设社会主义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知识点】五四运动;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年以来”指的是1946年至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国民党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解放战争开始。1949年,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解放战争结束。
(2)“三十年以来”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以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本题考查材料综合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纵观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史和近现代化探索历程,可以看出,先进中国人的最终目标都是使中国走向富强,体现了他们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站在烈士墓前应该说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比如: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等等。
(4)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围绕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选取重大历史事件,概括出历史史实的特征或人物的共同品质,有助于激发后人缅怀革命先烈或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即可。如: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为建设社会主义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全面内战的爆发、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等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2024·深圳模拟)国民政府代主席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他1949年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的所见所闻:“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这说明( )
A.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B.北伐战争中革命军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A: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1928年,B项不符合题意;
C:1937年12月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1949年4月22日”“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和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题干说明了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2.(2024·内江)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下列符合的是( )
①《血战台儿庄》 ②《挺进大别山》 ③《平津战役》 ④《辽沈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符合的是②《挺进大别山》③《平津战役》④《辽沈战役》。①《血战台儿庄》反映的台儿庄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故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3.(2023·天元模拟)阅读如图,此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形势示意图。对于这一战役的意义的表述恰当的是( )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B.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答案】D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战略性进攻的序幕,D项正确;
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排除A项;
渡江战役后,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排除B项;
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
4.(2023八上·织金期末)“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符合这一主旨的行动是( )
A.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B.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C.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D.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中“解放战争时期”时间的有效信息。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故选项C正确。
A“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在1923年,排除;
B“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排除;
D“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5.(2024·吉林模拟)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历程
C.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一
【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示意图所含内容属于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挺进中原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三大战役消灭了敌人的主力,是双方的战略大决战;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D项正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历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对解放战争的时间、重要战役及其影响要注意作重点学习。
6.(2023八上·通道期末) 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秋收起义,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的是长征,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ABC不符合题意;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渡江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A项;
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说的是金田起义,排除B项;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渡江战役的相关知识。
7.(2023八上·沧州期末)在东北战场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要攻击目标,长春守敌做出了起义或投诚的行为也就势在必然;淮海战场上,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平津战场上,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最后陷于孤立绝境的北平之敌被迫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材料表明三大战役( )
A.都是以人民军队的胜利结束
B.中国国民党都采取了正确的决策
C.实现了人民的当家做主
D.胜利主要是由于决策者的正确指导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东北战场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要攻击目标,长春守敌做出了起义或投诚的行为也就势在必然;淮海战场上,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平津战场上,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可知,材料表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主要是由于决策者的正确指导,D项正确;
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排除A项;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决策,排除B项;
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
8.(2023八上·清苑月考)1948年,东北野战军“关门打狗”,歼敌 47 万,解放东北全境。这描述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A项辽沈战役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B项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不符合题意;
C项平津战役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不符合题意;
D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辽沈战役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沈战役及意义。
9.(2024·江西模拟)把“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归纳一个主题应该是(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十四年抗战 D.国民革命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故“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主题为解放战争,B项正确;
题干材料未体现抗日战争,排除A项;
题干材料未体现十四年抗战,排除C项;
题干材料未体现国民革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0.(2023八上·襄州期末)“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1945年)。社评的历史事件是( )
A.井冈山会师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 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1945年”等信息,联系所学,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A项井冈山会师在1928年,不符合题意;
B项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不符合题意;
C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不符合题意;
D项重庆谈判是社评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并理解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
11.(2023八上·中山期末)1947年7月,毛泽东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发了一封绝密电报 ,称“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希望刘邓“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 (国民党胡宗南部 ,正在进攻陕北 ),协助陕北打开局面”。为此刘邓发起了( )
A.土地改革 B.转战陕北 C.跃进大别山 D.淮海战役
【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由全面进攻转为集中兵力重点进攻陕北、山东两解放区,使得两地面临巨大压力,晋冀鲁豫解放军自身此时面临着很多问题。接到毛泽东的密电后,刘伯承、邓小平深深意识到,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关系战略全局和党中央在陕北的安危。于是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转战陕北是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排除B;
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挺进大别山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4八上·廉江期末)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结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可知,重庆谈判是为救苍生,这体现出,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国内民主和平,C符合题意;
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在1924年,排除A;
新中国成立结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排除B;
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重庆谈判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3八上·潮阳期末)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的大小进攻共计4365次,累计使用兵力达21万人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577处。这表明( )
A.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B.国民党公然违背双十协定
C.解放区军民开展自卫反击
D.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答案】B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的大小进攻共计4365次,累计使用兵力达270万人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577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经过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宣布和平建国的方针,但是题干反映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多次进攻,可见国民党坚持内战方针,肆意破坏《双十协定》,B符合题意;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始于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题干反映了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军队频繁进攻解放区,但未体现解放区军民开展自卫反击,排除C;
材料没有反映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内战的爆发。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3八上·潮南期末)“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由此,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 )
A.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A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和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符合题意;
B: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B项不符合题意;
C: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C项不符合题意;
D: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15.(2023八上·伊犁哈萨克期末)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1945年”“毛泽东”“弥天大勇”“心系天下之安危”等关键词,最有可能的查阅到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跃进大别山
【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弥天大勇”“心系天下之安危”等是用来形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行为。
ABD三项和题干关键词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重庆谈判是最有可能的查阅到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重庆谈判的史实。
16.(2023八上·梅县区期末)1948年12月5日密云解放,12月6日怀柔解放……12月15日大兴解放……为了战争的胜利,北京郊区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让解放军一事为难”。子弟兵一到,老百姓主动热情地问寒问暖、烧水做饭、缝缝洗洗,胜似亲人。材料体现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B.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善战
C.国民党统治不得民心 D.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答案】D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据材料“为了战争的胜利,北京郊区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让解放军一事为难”可知,平津战役中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因此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支持和爱护,未涉及对解放军战士的评价,排除B项;
国民党统治不得民心,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7.(2024八上·大埔期末)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军民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项不符合题意;
B: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B项不符合题意;
C:抗日战争时期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初期提出的著名论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4八上·期末)毛泽东曾打趣的说:“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以下符合其意义的是( )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标志人民解放战争结束
C.标志着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标志全国完全解放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A项正确;
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是三大改造的意义,排除B项;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战役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19.(2023八上·期末)1946年8月,正当蒋介石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大地的天空出现乌云时候,毛泽东接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并回答了她的提问,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蒋介石对解放区”开始“全面进攻”的标志是( )
A.进攻中原解放区 B.进攻山东解放
C.淮海战役打响 D.进攻陕北解放区
【答案】A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蒋介石对解放区开始‘全面进攻’标志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国民党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A项正确;
1947年,蒋介石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BD项;
淮海战役是1948年打响的,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
20.(2023八上·青山期末)1948年 11 月 16日,毛泽东致电:“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以下地图中能反映毛泽东所说“此战”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题干中的图2就是淮海战役的示意图,图1是辽沈战役,图3是平津战役,图4是渡江战役,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淮海战役,再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四个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看懂示意图。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2八上·龙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材料二: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部分)
时间(年) 革命时期 土地政策
1927-1937 A:土地革命时期 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②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③打土豪、分田地
1937-1945 B: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1945-1949 C:解放战争时期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哪一阶级提出的土地政策?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示土地政策都没有真正实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A、B、C)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土地政策?(用表格中数字分别对应表示)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个时期的土地政策,结合实施背景,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那些启示?
【答案】(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原因:客观上,当时处于战争或战乱状态(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不安定,无力实施;主观上,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或空想色彩,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实施。
(2)A-③;B-②;C-①;土地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或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打土豪、分田地,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基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合理调整,当时的政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障;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也调整了土地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启示:政策制定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政策制定要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从发;国家安定是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当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等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工农武装割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提出的土地政策。材料二中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提出的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所示土地政策都没有真正实施的原因是客观上,当时处于战争或战乱状态(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不安定,无力实施;主观上,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或空想色彩,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实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在土地革命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B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十地政策。C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废除封建士地制度,建立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因此A-③;B-②;C-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或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打土豪、分田地,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基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合理调整,当时的政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障。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也调整了土地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政策制定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政策制定要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从发;国家安定是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当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等。
故答案为:
(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原因:客观上,当时处于战争或战乱状态(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不安定,无力实施;主观上,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或空想色彩,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实施。
(2)A-③;B-②;C-①;土地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或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打土豪、分田地,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基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合理调整,当时的政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障;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也调整了土地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启示:政策制定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政策制定要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从发;国家安定是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当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认识。
22.(2024·吉林模拟)【缅怀先烈】
材料一:一个国家,对那些为国为民而牺牲的烈士,总是怀有敬仰,加以纪念。一座纪念塔,经过重建,已成国家级文物——中国江西瑞金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塔正前方地面上,碎石铺写着八个苍劲大字,烙印在一切有良知的人。中:“踏着先烈血迹前进。”
材料二: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 “三年以来”指的是什么时期以来
(2)“三十年以来”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来 它标志着什么
(3)“烈士为谁而死 ”当你站在烈士墓前时,你想说些什么
(4)如果今天让你继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碑文,你准备增加哪些内容
【答案】(1)解放战争时期。
(2)五四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为国为民;主观表达
(4)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为建设社会主义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知识点】五四运动;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年以来”指的是1946年至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国民党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解放战争开始。1949年,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解放战争结束。
(2)“三十年以来”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以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本题考查材料综合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纵观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史和近现代化探索历程,可以看出,先进中国人的最终目标都是使中国走向富强,体现了他们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站在烈士墓前应该说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比如: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等等。
(4)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围绕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选取重大历史事件,概括出历史史实的特征或人物的共同品质,有助于激发后人缅怀革命先烈或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即可。如: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为建设社会主义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全面内战的爆发、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等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