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度假、旅游地产的兴起,定位为“少数人的慢养生活,城里人的乡下天堂”的第二居所悄然兴起。第二居所是人们在常住地之外拥有产权或长期租赁,用于休闲、度假或养老的临时性住宅。太平湖镇地处合肥黄山区的西北部,依山傍湖,当地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倾斜等措施,将太平湖镇打造为“合肥市民的第二居所”。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1.近年来出现第二居所的主要原因是( )
A.房地产发展快,商品房供应充足
B.生活条件改善,旅游需求多样化
C.经济收入提高,买房产用于投资
D.流动人口增多,增加出行便利性
2.太平镇成为合肥市民第二居所的主要优势条件为( )
A.距合肥远,污染较小 B.依山傍湖,风景优美
C.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D.交通便利,适合康养
3.第二居所的出现,将使得旅居地( )
A.房价持续上涨 B.就业压力增大
C.环境压力加大 D.人才数量增加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该岛早期聚落位于北部滨海平原,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随着人口增加,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聚落文化。如今,岛屿上居民大批离乡发展。下图示意海坛岛聚落选址。据此回答下题。
4.推测当地居民早期主要从事( )
A.种植业 B.渔业 C.林业 D.畜牧业
5.居民将聚落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处,主要是为了( )
A.寻找优美环境 B.开发矿产资源
C.寻求便利交通 D.从事农业耕作
6.针对岛屿上居民大批离乡发展的现状,该岛屿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完善基础设施 B.修缮传统民居
C.提升产业效益 D.增加建筑功能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我国云南大理自古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风花雪月”四大美景。图示意大理相关位置分布,图为洱海附近甲乙两个观测站东西方向风向风速日变化图(风速正负值代表不同的风向),完成下面小题。
7.下关镇以风力大而著名,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狭管效应 ②湖陆风
③山谷风 ④城市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据图判断,理论上乙观测站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是( )
A.白天东北风,夜晚西南风 B.白天东南风,夜晚西北风
C.白天西南风,夜晚东北风 D.白天西北风,夜晚东南风
9.关于甲乙两观测站风向风速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天风向甲乙相同,风速甲>乙;夜晚风向甲乙相反,风速甲<乙
B.白天风向甲乙相反,风速甲>乙;夜晚风向甲乙相同,风速甲<乙
C.白天风向甲乙相同,风速甲>乙;夜晚风向甲乙相反,风速甲>乙
D.白天风向甲乙相反,风速甲>乙;夜晚风向甲乙相同,风速甲>乙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莆田市地处东南沿海,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水产养殖业发达。2022年,福建省首个“楼房养虾”基地在莆田市建成。养殖大楼里四季恒温,每日养殖用水通过微滤机等设备进行循环“自洁”,同时部分养殖用水被输送到楼顶的微藻培养池中,经过微藻(含有叶绿素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的作用后,连同微藻直接输回到各层养殖池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传统的露天养殖虾池相比,“楼房养虾”的突出优势是( )
A.降低能源消耗 B.优化养殖环境
C.减少建设成本 D.方便产品运输
11.培养的微藻可以( )
①减少养殖用水量 ②净化养殖用水
③降低池水含氧量 ④补充天然饵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楼房养虾”模式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推广的最主要优势是( )
A.建设投资少 B.土地利用率高
C.技术难度低 D.水资源消耗少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北极河流是直接注入北冰洋的所有河流的总称。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呈现显著增大趋势。图示意北极河流分布,图为主要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多年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北极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极河流仅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
B.叶尼塞河的入海径流量最大
C.北极河流冬季无入海径流的汇入
D.亚纳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
14.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对北冰洋海水的影响正确的有( )
A.海水温度上升 B.海水盐度上升
C.海水密度上升 D.海水透明度上升
15.与北美大陆相比,亚欧大陆冬季冰冻线距离海岸线更远的原因有( )
①亚欧大陆冬季气温低
②北冰洋与大西洋水体交换充分
③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强
④北极河流的入海径流总量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5分)。
16.(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宁省曾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二十多年来,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南方沿海。上海市是中国经济体系最健全,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地区。下表为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市和辽宁省的部分数据。
指标 第六次(2010年) 第七次(2020年)
辽宁 上海 辽宁 上海
常住人口(万) 4374 2301 4259 2487
城镇化率(%) 62.15 89.3 72.14 89.3
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重(%) 11.96 22.8 18.2 35.5
6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5.43(10.31) 15.1(10.12) 25.72(17.42) 23.4%(16.3)
(1)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描述第七次人口普查辽宁省人口的变化特点。
(2)分析辽宁省和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成因的异同。
(3)请你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合理建议。
17.(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潍县萝卜属于秋萝卜,其种子发芽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叶片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20℃,肉质根膨大最适宜温度为13~18℃。传统栽培以露天种植为主,8月上自播种,10月下旬收获。寒亭区是当前种植潍县萝卜面积最大、栽培品种类型最多的地区。当地利用大拱棚种萝卜,8月底播种,收获延迟至12月,此时收获的萝卜辣味明显降低,肉质更加脆甜,深得市场的青睐,产品大量出口韩国日本等邻近国家。下图示意潍县的气候资料。
(1)说明秋季潍县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对种植萝卜的有利影响。
(2)分析寒亭区利用大拱棚将萝卜的收获期延长到12月的原因。
(3)请你为寒亭区萝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8.(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区的增温幅度远大于郊区。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说出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迅速增多的人为原因。
(2)与多年平均相比,分析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增强的原因。
(3)请为降低城市热岛强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C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城乡人居环境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1.A、第二居所不是普通的商品房,且商品房供应充足,不是出现第二居所需求的主要原因,A错误;
B、第二居所是人们在常住地之外拥有产权或长期租赁,用于休闲、度假或养老的临时性住宅,可知第二居所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条件改善,旅游需求多样化,B正确;
C、第二居所不是用于投资的,是用于休闲、度假或养老的临时性住宅,C错误;
D、第二居所与流动人口增多,增加出行便利性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2.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太平湖镇距主城区近,A错误;
B、根据太平湖镇依山傍湖,可知环境优美,B正确;
C、太平镇距离经济发达的合肥市近,临近消费市场,而不是太平湖镇人口众多,经济发达,C错误;
D、交通便利是辅助条件,不是最主要条件,D错误;
故答案为:B。
3.第二居所是临时性居所,对旅居地住房供给关系影响不大,故房价不会持续提高,A错误;第二居所是用于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不会加大就业压力,人才数量也不会增加,BD错误;第二居所的出现会促使旅居地公共设施建设增加,造成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4.B
5.D
6.C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迁往就业岗位多、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
4.根据材料信息中“该岛早期聚落位于北部滨海平原,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说明早期当地居民靠海为生,以码头为核心有利于出海捕鱼,所以主要从事渔业,B正确;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发展对码头的依赖性较小,且无需靠海布局,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A、材料信息中“随着人口增加,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聚落文化”可以看出聚落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所以不是为了寻找优美的环境,且滨海平原背山面海,环境优美,A错误;
B、材料中未能体现海坛岛有丰富的矿产资源,B错误;
C、台地和平原地区的交通条件不如滨海地区,C错误;
D、由于人口增加,环境压力大,人地矛盾加剧,导致聚落由滨海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居民主要是为了谋生,台地和平原未开发的土地较多,更有利于农业生产,D正确。
故答案为:D。
6.海坛岛人口大量外流的原因是海坛岛产业效益差,居民收入低,因此海坛岛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提升产业效益,C正确;完善基础设施、修缮传统民居、增加建筑功能并不能长期稳定的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居民收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迁出的问题,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7.A
8.B
9.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夜间山谷地区盛行山风,白天盛行谷风;湖陆之间夜间盛行陆风,白天盛行湖风。
7.如图,下关位于峡谷谷口,受狭管效应影响明显,风力强,①正确;同时下关位于洱海附近,有明显的湖陆风存在,加强了风力,②正确;下关还位于苍山谷底,也存在山谷风,同样加强了风力,③正确;下关镇规模较小,城热岛效应不明显,城市风弱,对风力加强作用不明显,排除④。
故答案为:A。
8.乙观测点受湖陆风和山谷风的叠加影响,白天乙东侧的洱海较西侧陆地和山坡温度低,气压高,风从洱海向西吹,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成东南风;晚上情况相反,吹西北风。
故答案为:B。
9.读图可知,晚上甲乙的风速皆为正值,表明风向相同,且风速数值甲>乙;白天甲的风速为正值,乙的风速为负值,说明甲乙风向相反,且风速数值甲>乙。
故答案为:D。
【答案】10.B
11.D
12.B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
10.A、“楼房养虾”四季恒温,养殖用水通过微滤机等设备进行循环自洁,且需要在各个养殖楼层和顶楼之间实现水体循环使用,能源消耗大,A错;
B、“楼房养虾”四季恒温,养殖用水通过微滤机等设备进行循环自洁,养殖环境优越,B正确。
C、相比露天养殖虾池,楼房养虾建造成本投入更大,C错;
D、两种养虾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养殖环节,与产品运输无关,D错;
故答案为:B。
11.藻类是虾的食物,培养的微藻类可以补充天然饵料,④正确;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可增加水体溶氧量,③错误;培养的微藻类可以消耗养殖用水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净化养殖用水,但不能减少养殖用水量,①错误,②正确。
故答案为:D。
12.养殖大楼里四季恒温,每日养殖用水通过微滤机等设备进行循环“自洁”,建设投资大,技术难度高,AC错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土地紧张,“楼房养虾”模式可以实现高密度养殖,土地利用率高,B正确;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水资源消耗少不是其主要优势,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3.B
14.A
15.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全球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从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响因素包括:降水量和蒸发量,地表径流,洋流性质,结冰和融冰等。
13.A、读图可知,北极河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A错误;
B、叶尼塞河的入海径流量最大,B正确;
C、由图可知,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等河流冬季也有径流,C错误;
D、由图可知亚纳河径流的季节变化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14.A、结合所学知识,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较高纬度的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导致海水温度上升,A正确;
B、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北冰洋输送的淡水增多,导致海水盐度下降,B错误;
C、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海水温度上升,海水盐度下降,最后导致海水密度下降,C错误;
D、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北冰洋输送的泥沙增多,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D错误。
故答案为:A。
15.结合所学知识,与北美大陆相比,亚欧大陆冬季冰冻线距离海岸线更远说明亚欧大陆北冰洋海域冬季海水温度更高,①错误;亚欧大陆西北部边缘海域宽阔,使得北冰洋与大西洋水体交换充分,沿岸水温升高,②正确;北大西洋暖流汇入会使亚欧大陆北冰洋海域海水温度升高,③正确;亚欧大陆北极河流入海径流总量大,会使亚欧大陆北冰洋海域海水温度升高,④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特点:①辽宁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②人口素质稳步提高;③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人口比重增加;④人口老龄化加重。
(2)相同:①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和生育观念变化,导致生育率降低,自然增长率下降;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使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不同:辽宁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迁,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3)建议:①适度放宽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生育水平;②延长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不足;③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图表中有四种指标,分别说明这四种指标的变化带来的意义即可。第七次人口普查辽宁省人口的变化特点是辽宁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重上升,说明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城镇化率上升说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人口比重增加;6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说明人口老龄化加重。
(2)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主要是其他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寿命增加、比例上升所导致。辽宁所在的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出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迁,老年人口比重上升。2010年和2020年我国的育龄人口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和生育观念变化,导致生育率降低,自然增长率下降,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使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3)针对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是面对老年人口比重增大的现实,需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度放宽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生育水平,提高出生率;针对劳动力相对短缺的现状,应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不足。
【点评】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众多的人口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等的需求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降低,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出要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17.【答案】(1)有利影响:①潍县秋季气温渐低,正值萝卜生长后期肉质根膨大阶段,有利于有机质(糖分)的积累;②秋季气温渐低,减少生长后期病虫害的发生;③秋季降水少,光照充足,利于萝卜光合作用;④秋季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萝卜有机质的积累。
(2)原因:①错峰上市,产品价格高,增加农民收入;②延长萝卜的生长时间,提升了萝卜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建议:①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②对萝卜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③加强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
④开展生态休闲旅游活动;⑤拓展销售渠道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读图结合材料可知,潍县萝卜属于秋萝卜,其种子发芽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叶片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20℃,肉质根膨大最适宜温度为13~18℃,潍县秋季气温渐低,正值萝卜生长后期肉质根膨大阶段,有利于有机质(糖分)的积累;秋季气温渐低,不利于病虫害生长,可以减少生长后期病虫害的发生;秋季降水少,光照充足,利于萝卜光合作用,品质好;秋季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萝卜有机质的积累。
(2)由材料可种植,传统栽培以露天种植为主,8月上自播种,10月下旬收获,当地利用大拱棚种萝卜,8月底播种,收获延迟至12月,此时收获的萝卜辣味明显降低,肉质更加脆甜,深得市场的青睐,产品大量出口韩国日本等邻近国家,错峰上市,产品价格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从10月延迟至12月,延长萝卜的生长时间,提升了萝卜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潍县萝卜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说明当地具有萝卜生长的独特自然条件,因此应注意培育优良品种,不断提升“潍县萝卜”的品质,增强萝卜的竞争力;为提升萝卜的经济效益,应适当扩大萝卜生产规模,并对萝卜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应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潍县萝卜”,将萝卜产业作大、做强,形成品牌效应;应利用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多种销售方式拓展销售渠道;通过举办“潍县萝卜文化节”、开展生态休闲旅游活动等措施,为“潍县萝卜”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18.【答案】(1)原因:①人口激增,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②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资源锐减,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③工业企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排放温室气体。④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2)原因:①强降雪后,郊区存雪量高于城区;②郊区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高,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量也减少,郊区气温低;③城区气温回升快,增温幅度大。
(3)建议:①增加城区的绿地覆盖面积;②增加城区的水域覆盖面积;
③多使用清洁能源;④提倡低碳生活;⑤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分散人口及相关职能。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可从碳源和碳汇等角度展开分析。世界人口增多,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导致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森林大量砍伐,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大量减少使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海洋会固定很多的二氧化碳,海洋环境遭到破坏,海洋固定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里,加剧温室效应。
(2)可分析雪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冬季强降雪后,气温下降,城市取暖需求增加,城市废热排放增多,且城市为了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运行的需要,清理积雪较为及时,气温降幅较小;郊区有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反射较强,且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导致城郊之间气温差值加大,热岛强度加强。
(3)可从减少废热排放、减少升温幅度、加快散热等角度展开分析。对市中心的产业和人口等适当进行分散,多使用清洁能源,提倡低碳生活,减少排放废热,市中心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缓解热岛效应;规划城市的通风廊道,加快废热的散失。
【点评】热岛强度指城区温度与郊区温度的差异程度,一般分为五级,每级温度相差0.5℃,其中,一级最弱,五级最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引起了各地政府及市民的广泛关注。
1 / 1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度假、旅游地产的兴起,定位为“少数人的慢养生活,城里人的乡下天堂”的第二居所悄然兴起。第二居所是人们在常住地之外拥有产权或长期租赁,用于休闲、度假或养老的临时性住宅。太平湖镇地处合肥黄山区的西北部,依山傍湖,当地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倾斜等措施,将太平湖镇打造为“合肥市民的第二居所”。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1.近年来出现第二居所的主要原因是( )
A.房地产发展快,商品房供应充足
B.生活条件改善,旅游需求多样化
C.经济收入提高,买房产用于投资
D.流动人口增多,增加出行便利性
2.太平镇成为合肥市民第二居所的主要优势条件为( )
A.距合肥远,污染较小 B.依山傍湖,风景优美
C.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D.交通便利,适合康养
3.第二居所的出现,将使得旅居地( )
A.房价持续上涨 B.就业压力增大
C.环境压力加大 D.人才数量增加
【答案】1.B
2.B
3.C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城乡人居环境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1.A、第二居所不是普通的商品房,且商品房供应充足,不是出现第二居所需求的主要原因,A错误;
B、第二居所是人们在常住地之外拥有产权或长期租赁,用于休闲、度假或养老的临时性住宅,可知第二居所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条件改善,旅游需求多样化,B正确;
C、第二居所不是用于投资的,是用于休闲、度假或养老的临时性住宅,C错误;
D、第二居所与流动人口增多,增加出行便利性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2.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太平湖镇距主城区近,A错误;
B、根据太平湖镇依山傍湖,可知环境优美,B正确;
C、太平镇距离经济发达的合肥市近,临近消费市场,而不是太平湖镇人口众多,经济发达,C错误;
D、交通便利是辅助条件,不是最主要条件,D错误;
故答案为:B。
3.第二居所是临时性居所,对旅居地住房供给关系影响不大,故房价不会持续提高,A错误;第二居所是用于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不会加大就业压力,人才数量也不会增加,BD错误;第二居所的出现会促使旅居地公共设施建设增加,造成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该岛早期聚落位于北部滨海平原,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随着人口增加,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聚落文化。如今,岛屿上居民大批离乡发展。下图示意海坛岛聚落选址。据此回答下题。
4.推测当地居民早期主要从事( )
A.种植业 B.渔业 C.林业 D.畜牧业
5.居民将聚落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处,主要是为了( )
A.寻找优美环境 B.开发矿产资源
C.寻求便利交通 D.从事农业耕作
6.针对岛屿上居民大批离乡发展的现状,该岛屿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完善基础设施 B.修缮传统民居
C.提升产业效益 D.增加建筑功能
【答案】4.B
5.D
6.C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迁往就业岗位多、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
4.根据材料信息中“该岛早期聚落位于北部滨海平原,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说明早期当地居民靠海为生,以码头为核心有利于出海捕鱼,所以主要从事渔业,B正确;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发展对码头的依赖性较小,且无需靠海布局,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A、材料信息中“随着人口增加,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聚落文化”可以看出聚落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所以不是为了寻找优美的环境,且滨海平原背山面海,环境优美,A错误;
B、材料中未能体现海坛岛有丰富的矿产资源,B错误;
C、台地和平原地区的交通条件不如滨海地区,C错误;
D、由于人口增加,环境压力大,人地矛盾加剧,导致聚落由滨海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居民主要是为了谋生,台地和平原未开发的土地较多,更有利于农业生产,D正确。
故答案为:D。
6.海坛岛人口大量外流的原因是海坛岛产业效益差,居民收入低,因此海坛岛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提升产业效益,C正确;完善基础设施、修缮传统民居、增加建筑功能并不能长期稳定的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居民收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迁出的问题,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我国云南大理自古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风花雪月”四大美景。图示意大理相关位置分布,图为洱海附近甲乙两个观测站东西方向风向风速日变化图(风速正负值代表不同的风向),完成下面小题。
7.下关镇以风力大而著名,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狭管效应 ②湖陆风
③山谷风 ④城市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据图判断,理论上乙观测站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是( )
A.白天东北风,夜晚西南风 B.白天东南风,夜晚西北风
C.白天西南风,夜晚东北风 D.白天西北风,夜晚东南风
9.关于甲乙两观测站风向风速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天风向甲乙相同,风速甲>乙;夜晚风向甲乙相反,风速甲<乙
B.白天风向甲乙相反,风速甲>乙;夜晚风向甲乙相同,风速甲<乙
C.白天风向甲乙相同,风速甲>乙;夜晚风向甲乙相反,风速甲>乙
D.白天风向甲乙相反,风速甲>乙;夜晚风向甲乙相同,风速甲>乙
【答案】7.A
8.B
9.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夜间山谷地区盛行山风,白天盛行谷风;湖陆之间夜间盛行陆风,白天盛行湖风。
7.如图,下关位于峡谷谷口,受狭管效应影响明显,风力强,①正确;同时下关位于洱海附近,有明显的湖陆风存在,加强了风力,②正确;下关还位于苍山谷底,也存在山谷风,同样加强了风力,③正确;下关镇规模较小,城热岛效应不明显,城市风弱,对风力加强作用不明显,排除④。
故答案为:A。
8.乙观测点受湖陆风和山谷风的叠加影响,白天乙东侧的洱海较西侧陆地和山坡温度低,气压高,风从洱海向西吹,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成东南风;晚上情况相反,吹西北风。
故答案为:B。
9.读图可知,晚上甲乙的风速皆为正值,表明风向相同,且风速数值甲>乙;白天甲的风速为正值,乙的风速为负值,说明甲乙风向相反,且风速数值甲>乙。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莆田市地处东南沿海,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水产养殖业发达。2022年,福建省首个“楼房养虾”基地在莆田市建成。养殖大楼里四季恒温,每日养殖用水通过微滤机等设备进行循环“自洁”,同时部分养殖用水被输送到楼顶的微藻培养池中,经过微藻(含有叶绿素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的作用后,连同微藻直接输回到各层养殖池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传统的露天养殖虾池相比,“楼房养虾”的突出优势是( )
A.降低能源消耗 B.优化养殖环境
C.减少建设成本 D.方便产品运输
11.培养的微藻可以( )
①减少养殖用水量 ②净化养殖用水
③降低池水含氧量 ④补充天然饵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楼房养虾”模式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推广的最主要优势是( )
A.建设投资少 B.土地利用率高
C.技术难度低 D.水资源消耗少
【答案】10.B
11.D
12.B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
10.A、“楼房养虾”四季恒温,养殖用水通过微滤机等设备进行循环自洁,且需要在各个养殖楼层和顶楼之间实现水体循环使用,能源消耗大,A错;
B、“楼房养虾”四季恒温,养殖用水通过微滤机等设备进行循环自洁,养殖环境优越,B正确。
C、相比露天养殖虾池,楼房养虾建造成本投入更大,C错;
D、两种养虾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养殖环节,与产品运输无关,D错;
故答案为:B。
11.藻类是虾的食物,培养的微藻类可以补充天然饵料,④正确;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可增加水体溶氧量,③错误;培养的微藻类可以消耗养殖用水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净化养殖用水,但不能减少养殖用水量,①错误,②正确。
故答案为:D。
12.养殖大楼里四季恒温,每日养殖用水通过微滤机等设备进行循环“自洁”,建设投资大,技术难度高,AC错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土地紧张,“楼房养虾”模式可以实现高密度养殖,土地利用率高,B正确;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水资源消耗少不是其主要优势,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北极河流是直接注入北冰洋的所有河流的总称。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呈现显著增大趋势。图示意北极河流分布,图为主要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多年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北极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极河流仅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
B.叶尼塞河的入海径流量最大
C.北极河流冬季无入海径流的汇入
D.亚纳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
14.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对北冰洋海水的影响正确的有( )
A.海水温度上升 B.海水盐度上升
C.海水密度上升 D.海水透明度上升
15.与北美大陆相比,亚欧大陆冬季冰冻线距离海岸线更远的原因有( )
①亚欧大陆冬季气温低
②北冰洋与大西洋水体交换充分
③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强
④北极河流的入海径流总量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3.B
14.A
15.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全球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从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响因素包括:降水量和蒸发量,地表径流,洋流性质,结冰和融冰等。
13.A、读图可知,北极河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A错误;
B、叶尼塞河的入海径流量最大,B正确;
C、由图可知,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等河流冬季也有径流,C错误;
D、由图可知亚纳河径流的季节变化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14.A、结合所学知识,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较高纬度的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导致海水温度上升,A正确;
B、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北冰洋输送的淡水增多,导致海水盐度下降,B错误;
C、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海水温度上升,海水盐度下降,最后导致海水密度下降,C错误;
D、北极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北冰洋输送的泥沙增多,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D错误。
故答案为:A。
15.结合所学知识,与北美大陆相比,亚欧大陆冬季冰冻线距离海岸线更远说明亚欧大陆北冰洋海域冬季海水温度更高,①错误;亚欧大陆西北部边缘海域宽阔,使得北冰洋与大西洋水体交换充分,沿岸水温升高,②正确;北大西洋暖流汇入会使亚欧大陆北冰洋海域海水温度升高,③正确;亚欧大陆北极河流入海径流总量大,会使亚欧大陆北冰洋海域海水温度升高,④正确。
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5分)。
16.(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宁省曾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二十多年来,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南方沿海。上海市是中国经济体系最健全,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地区。下表为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市和辽宁省的部分数据。
指标 第六次(2010年) 第七次(2020年)
辽宁 上海 辽宁 上海
常住人口(万) 4374 2301 4259 2487
城镇化率(%) 62.15 89.3 72.14 89.3
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重(%) 11.96 22.8 18.2 35.5
6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5.43(10.31) 15.1(10.12) 25.72(17.42) 23.4%(16.3)
(1)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描述第七次人口普查辽宁省人口的变化特点。
(2)分析辽宁省和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成因的异同。
(3)请你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特点:①辽宁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②人口素质稳步提高;③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人口比重增加;④人口老龄化加重。
(2)相同:①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和生育观念变化,导致生育率降低,自然增长率下降;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使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不同:辽宁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迁,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3)建议:①适度放宽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生育水平;②延长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不足;③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图表中有四种指标,分别说明这四种指标的变化带来的意义即可。第七次人口普查辽宁省人口的变化特点是辽宁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重上升,说明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城镇化率上升说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人口比重增加;6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说明人口老龄化加重。
(2)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主要是其他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寿命增加、比例上升所导致。辽宁所在的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出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迁,老年人口比重上升。2010年和2020年我国的育龄人口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和生育观念变化,导致生育率降低,自然增长率下降,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使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3)针对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是面对老年人口比重增大的现实,需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度放宽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生育水平,提高出生率;针对劳动力相对短缺的现状,应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不足。
【点评】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众多的人口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等的需求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降低,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出要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17.(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潍县萝卜属于秋萝卜,其种子发芽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叶片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20℃,肉质根膨大最适宜温度为13~18℃。传统栽培以露天种植为主,8月上自播种,10月下旬收获。寒亭区是当前种植潍县萝卜面积最大、栽培品种类型最多的地区。当地利用大拱棚种萝卜,8月底播种,收获延迟至12月,此时收获的萝卜辣味明显降低,肉质更加脆甜,深得市场的青睐,产品大量出口韩国日本等邻近国家。下图示意潍县的气候资料。
(1)说明秋季潍县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对种植萝卜的有利影响。
(2)分析寒亭区利用大拱棚将萝卜的收获期延长到12月的原因。
(3)请你为寒亭区萝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有利影响:①潍县秋季气温渐低,正值萝卜生长后期肉质根膨大阶段,有利于有机质(糖分)的积累;②秋季气温渐低,减少生长后期病虫害的发生;③秋季降水少,光照充足,利于萝卜光合作用;④秋季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萝卜有机质的积累。
(2)原因:①错峰上市,产品价格高,增加农民收入;②延长萝卜的生长时间,提升了萝卜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建议:①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②对萝卜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③加强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
④开展生态休闲旅游活动;⑤拓展销售渠道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读图结合材料可知,潍县萝卜属于秋萝卜,其种子发芽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叶片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20℃,肉质根膨大最适宜温度为13~18℃,潍县秋季气温渐低,正值萝卜生长后期肉质根膨大阶段,有利于有机质(糖分)的积累;秋季气温渐低,不利于病虫害生长,可以减少生长后期病虫害的发生;秋季降水少,光照充足,利于萝卜光合作用,品质好;秋季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萝卜有机质的积累。
(2)由材料可种植,传统栽培以露天种植为主,8月上自播种,10月下旬收获,当地利用大拱棚种萝卜,8月底播种,收获延迟至12月,此时收获的萝卜辣味明显降低,肉质更加脆甜,深得市场的青睐,产品大量出口韩国日本等邻近国家,错峰上市,产品价格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从10月延迟至12月,延长萝卜的生长时间,提升了萝卜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潍县萝卜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说明当地具有萝卜生长的独特自然条件,因此应注意培育优良品种,不断提升“潍县萝卜”的品质,增强萝卜的竞争力;为提升萝卜的经济效益,应适当扩大萝卜生产规模,并对萝卜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应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潍县萝卜”,将萝卜产业作大、做强,形成品牌效应;应利用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多种销售方式拓展销售渠道;通过举办“潍县萝卜文化节”、开展生态休闲旅游活动等措施,为“潍县萝卜”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18.(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区的增温幅度远大于郊区。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说出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迅速增多的人为原因。
(2)与多年平均相比,分析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增强的原因。
(3)请为降低城市热岛强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原因:①人口激增,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②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资源锐减,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③工业企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排放温室气体。④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2)原因:①强降雪后,郊区存雪量高于城区;②郊区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高,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量也减少,郊区气温低;③城区气温回升快,增温幅度大。
(3)建议:①增加城区的绿地覆盖面积;②增加城区的水域覆盖面积;
③多使用清洁能源;④提倡低碳生活;⑤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分散人口及相关职能。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可从碳源和碳汇等角度展开分析。世界人口增多,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导致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森林大量砍伐,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大量减少使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海洋会固定很多的二氧化碳,海洋环境遭到破坏,海洋固定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里,加剧温室效应。
(2)可分析雪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冬季强降雪后,气温下降,城市取暖需求增加,城市废热排放增多,且城市为了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运行的需要,清理积雪较为及时,气温降幅较小;郊区有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反射较强,且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导致城郊之间气温差值加大,热岛强度加强。
(3)可从减少废热排放、减少升温幅度、加快散热等角度展开分析。对市中心的产业和人口等适当进行分散,多使用清洁能源,提倡低碳生活,减少排放废热,市中心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缓解热岛效应;规划城市的通风廊道,加快废热的散失。
【点评】热岛强度指城区温度与郊区温度的差异程度,一般分为五级,每级温度相差0.5℃,其中,一级最弱,五级最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引起了各地政府及市民的广泛关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