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王安石
课文探究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课文朗读
强 qiǎng
聒 guō
重 chóng
冀 jì
读准字音
思考:
第一段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开门见山,点明二人分歧的缘由:政见(术)不合
“某”代指本人名字,相当于“我”;
“蒙”即“承蒙”,是敬辞;
“窃”是谦辞,即谦虚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司马光的字称呼对方,表达礼貌和尊敬。
文中哪句话能看出他们二人的分歧呢?
思考:
二人政治分歧的主要矛盾点是哪件事?
时代背景
宋朝立国之时,就有冗官冗吏、冗军冗费的病症。宋仁宗时期,由范仲淹等人发起的“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打下了一定基础。
王安石自幼随父辗转南北,历见民间疾苦,切身体会到当时政治制度的腐败。宋神宗即位后,希冀扫除贫弱,便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收到来信简短回应的原因:
矛盾不可调和
谦逊有礼
措辞委婉
“蒙”“上报”“见恕”这些谦词和敬词体现出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朋友之义与敬重之心;展示出一个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课文探究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课文朗读
谤 bàng
辟 pì
难 nàn
壬 rén
读准字音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前四条是新法的具体措施,“天下怨谤”是新法实施的结果
以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司马光指责新法的五条罪状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提出双方都认同的大前提:儒家之道讲究“名实”相符
王安石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以司马光认同的观点作为大前提再一一驳斥,从而使对方罗列的罪名无立锥之地。
第一步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第二步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连用四个表否定的判断句,将罪名逐一击破,言辞犀利,有理有据。
王安石采用演绎推理的方式,逐条反驳四项罪名名不副实,即小前提不符合大前提的要求。
第三步
名
实
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受”“议”“修”“授”四个动词,说明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都是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变法并非一人决断,更非一意孤行。
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定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侵夺原来官位的职权
名
实
生事
“举先王之政”是变法的理论依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表明变法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生事扰民
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兴办对国家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病。
名
实
征利
“为天下理财”明确了“征利”的对象,“为天下”的根本出发点是正确的,“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了。
为天下理财
与民争利
为国家管理财政事务
名
实
拒谏
拒绝正确的批评才叫拒谏,“辟邪说,难壬人”是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符合“拒谏”之说。
辟邪说,难壬人
拒不接受朝中的反对意见
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排斥巧辩的佞人
思考:
王安石对于“致怨”的态度和其他四项罪名有什么区别?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否认 以致天下怨谤也 承认
王安石承认这条罪名,是否代表他承认自己的变法有错呢?
王安石承认有怨言,但他否认“天下怨谤”是由变法导致的。怨言的根本是保守派的自私媚俗。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越是如此,越说明变法的必要性,越要坚持变法。
保守派士大夫不恤国事,自成一派只顾享受,这是他们固有的人性缺陷。
不再单纯为自己辩护,而是转为主动进攻,隐晦地指责司马光固步自封。
在这封书信中,王安石既对司马光谦敬有礼、敬重有加,又犀利地批驳对方,隐晦地指责司马光不恤国事、墨守成规。他们究竟是敌是友?结合本文内容,参考《与王介甫书》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