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联考(三)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联考(三)文综地理试题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09 19:14:00

文档简介

成实外教育集团高2021级高三联考试题(三)
文科综合测试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等时间交通图集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指从中心地出发,在单位时间内能到达的空间范围。图为我国某城市市内交通1小时交通圈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据图判断,对该城市所在区域推测合理的是( )
A. 西南部地势相对平缓 B. 东北部交通通达度高
C. 西北部城郊发展较快 D. 东南部发展潜力较小
2. 图示地区出现的甲、乙两块“孤岛”区域最有可能是( )
A. 高级住宅区 B. 地铁终点站
C. 长途客运站 D. 绿色生态园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可知,由市中心到达30分钟等时线的距离西北距离最大,说明西北的地势相对平缓,交通通达度最高,AB错误;西北部市内1小时到达的距离最大,说明西北市区的发展较快,但城郊无法从图中得知其发展快慢,C错误;图中显示,该城市东南部等时线密集,说明交通通达度在东南部变化明显,交通通达度在东南部迅速降低,因此推测该城市东南部地形起伏大,多山地,发展潜力小,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地区出现两块“孤岛”与市中心的交通用时低于60分钟,与周围相比,交通通达度较好,地铁与市中心联系便利,线路走地下,因此在地铁站周边有可能形成交通用时低值区,B正确。高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绿色生态园均不可能形成“孤岛”,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交通通达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它决定了城市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交通网络的布局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隧道等直接影响了交通网络的质量和容量。交通条件。这包括交通流特性、设计车速、不同类型车辆的组成和分布、车道中的交通流量、流向及方向分布等。管制条件。这包括道路管制设施装备的类型、管理体制的层次、交通信号的位置、种类、配时等影响通行能力的关键性管制条件。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敦德布拉克洞穴内发现了关于滑雪的岩画——考古学家推测其绘制时期为公元前1-3万年的旧石器晚期。岩画清晰反映了阿勒泰居民脚踏毛皮滑雪板,手持雪杖进行狩猎的过程,新疆阿勒泰地区因此被认定为“人类滑雪起源地”,但现代滑雪运动发展却较慢。奥地利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之一,承办过两次冬季奥运会,作为世界滑雪大国,境内有800个雪场,76个滑雪区,滑雪道总长达6000千米。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西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如图)。萨尔茨堡在德语中意为“盐堡”,当地采盐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完成下面小题。
3. 阿勒泰地区的雪板滑雪起源早,但现代滑雪运动发展却较慢,其主要制约因素是( )
A. 雪质 B. 位置
C. 市场 D. 积雪期
4. 奥地利每年吸引国内外众多滑雪爱好者,其成为世界滑雪大国的原因有( )
①地理位置优越,积雪期短,但雪质好②历史悠久,知名度高
③场地众多,设施完善④邻国众多,物产丰富⑤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5. 萨尔茨堡目前将部分盐矿井改造成了体验式博物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延长采盐业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 B. 增强对当地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认识
C. 增强旅游业的季节性调整能力 D. 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
【答案】3. C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新疆北疆阿勒泰的雪,密度适中,雪质蓬松,雪色皎洁雪质好,更适宜人类滑雪,A项错误;阿尔泰山呈现的是西北-东南走向,因而巨大的山体将大部分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阻挡在了外面,再加上阿尔泰山形态丰富,坡度适中,这里风力不大,但雪量大,适合滑雪,而且附近交通便利,容易到达,不偏僻、距离客源市场较近,B项错误;现代滑雪属于高资金投入的运动,在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发状况好、发展迅速,在我国由于人们的经济水平和个人喜好等国内现代滑雪市场需求小,发展相对缓慢,故C正确;阿勒泰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平均温度可以达到-20℃,零下的时间更是长达半年之久,一年之中,差不多有5个月都在下雪,雪期长,不是制约因素,D项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积雪期短,属于不利条件,不是奥地利成为世界滑雪大国的原因,①错误;奥地利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承办过两次冬季奥运会,说明历史悠久,知名度高,②正确;作为世界滑雪大国,境内有800个雪场,76个滑雪区,场地众多,滑雪道总长达6000千米,设施完善,③正确;邻国众多,物产丰富与滑雪运动关系不大,④错误;奥地利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交通发达,客源市场广阔,⑤正确。综上,②③⑤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体验式博物馆主要用于体验参观,不能延长采盐业产业链,A错误,符合题意;博物馆可以呈现当地的盐业发展历史,增强人们对当地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认识,B正确,不符合题意;体验式博物馆还可以增强旅游业的季节性调整能力,C正确,不符合题意;改造成了体验式博物馆可以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睛】奥地利共和国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下属九个联邦州,作为一个内陆国,与多国接壤,东邻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邻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邻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邻德国和捷克。首都维也纳,人口超过170万,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
土壤风蚀强度主要受风速、降水、气温、植被覆盖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河西走廊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戈壁广布。左图示意河西走廊位置,右图示意1982--2015年该地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6. 河西走廊土壤风蚀强度最大的季节是( )
A. 冬春 B. 春夏
C. 夏秋 D. 秋冬
7. 推测1982~2015年河西走廊风蚀强度是( )
A. 增大趋势 B. 减弱趋势
C. 稳定状态 D. 剧烈波动
8. 近年来河西走廊部分绿洲土壤风蚀率增大,其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量变化 B. 蒸发量变化
C 河流水位变化 D. 地下水位变化
【答案】6. A 7. D 8. D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西走廊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冬春季节降水少,气温低,土壤冻结,地表植被稀少,靠近冬季分发源地,风力侵蚀作用强,故选A。
【7题详解】
根据右图,我们可以看到该地区年均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而降水量虽然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没有明显增加,这意味着蒸发量可能增加,土壤湿度可能降低,有利于风蚀作用,而且可能会剧烈波动,排除ABC,故选D。
【8题详解】
近年来河西走廊部分绿洲土壤风蚀率增大,其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变化。由于人类活动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绿洲地区植被缺水死亡,植被覆盖率降低,从而导致风蚀率增大,D对;降水量变化、蒸发量变化一级河流水位变化并非主要因素,排除ABC,故选D。
【点睛】土壤风蚀强度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其中风速、降水、气温、植被覆盖率和人类活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某类植被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的现象。肥岛效应与此类植被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荒漠化进程。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土地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舍水量减少的过程。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推测植被1、植被2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 森林、草地 B. 森林、灌丛
C. 草地、灌丛 D. 灌丛、草地
10. 下列有关该区域“肥岛效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凋落物累积是形成“肥岛效应”的重要原因
B. 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
C. 土壤深层较表层“肥岛效应”表现更加明显
D. 当“肥岛效应”最强时,地下水位达到最高
11. 从水源补给角度,针对退化初始阶段提出的合理保护措施是( )
A. 植树种草,提高涵养水源能力
B. 大量灌溉,满足植被用水量
C. 合理放牧,防止牲畜对植被的过度啃食
D. 修剪削减耗水量大植被,减少水分消耗
【答案】9. C 10. A 11. D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某类植被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的现象。肥岛效应与此类植被生长状况密切相关",材料提及肥岛效应是土壤肥力大造成的,可以理解肥岛效应强的植被2阶段有机质补充最多,植被生长茂密,结合该地为塔里木盆地,植被应以草原、荒漠为主。森林需水量太大,在该地区不可能存在,排除A、B;无植被的沙漠阶段肥力强度较弱,和植被1时期差不多,可知植被1只可能是草地,比草地植被生长好一些的是灌丛,植被2为灌丛,排除D,C符合题意。故选C。
【10题详解】
肥岛效应是土壤养分富集的现象,凋落物累积多则凋落物累积,A符合题意;“肥岛效应与此类植被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荒漠化进程”,材料提及肥岛效应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荒漠化进程,不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排除B;植被凋落物主要在土壤表层,而不是深层,故肥岛效应在表层表现更明显,排除C;当肥岛效应最强时,地下水位最低,植被为灌木,草本之所以退化就是因为草本植物根系浅,而地下水位已经下降,草本缺水而死,排除D。故选A。
【11题详解】
植树种草,植被增多,需要更多水分才能存活,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现象,加剧植被退化,排除A;大量灌溉,在西北地区不现实,应实时适量引水灌溉灌丛,排除B;合理放牧不是水源补给角度的措施,排除C;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因此可以修剪灌丛,缩小冠面,从而减少水分消耗,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灌丛未完全退化前,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表现为草甸退化为灌丛再退化为沙漠的过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2.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适应力强,耐旱,性喜冷凉,其地下块茎形成和生长喜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因其口感绵沙、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内蒙古武川县马铃薯品质优良,采用垄沟种植技术,集中施肥。下图为武川县地理位置与马铃薯垄沟种植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从2015年就启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主粮化就是将马铃薯加工成适合国人饮食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实现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的转变,使其成为第四大主粮。
(1)从热量条件角度,分析武川县马铃薯品质优良的原因。
(2)垄沟种植技术对武川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试推断改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试分析我国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原因。
【答案】(1)热量条件满足马铃薯性喜冷凉的习性;气温较低,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有机质的积累多。
(2)垄略高,提高土壤的排水性,保持土壤干燥,增强土壤透气性。
(3)马铃薯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种植面积广且不与其他作物争地;马铃薯口感好,营养均衡,可加工为主粮;我国人口数量大,粮食需求量大;马铃薯产量高,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马铃薯加工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
【分析】本题以马铃薯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粮食安全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小问1详解】
武川县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热量条件较低,满足马铃薯性喜冷凉的习性,有助于马铃薯的生长;气温较低,生长周期长,有助于提升品质;武川县降水较少,空气湿度较小,昼夜温差大,有助于有机质的积累,使得马铃薯品质优良。
【小问2详解】
垄沟种植技术建设出垄与沟,垄略高,水分向下迁移,垄沟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土壤的排水性,保持土壤干燥,增强土壤透气性,使土壤疏松透气。
【小问3详解】
我国推行马铃薯主粮化的原因应结合我国人口、土地(人多地少)国情、及马铃薯本身优势分析。从材料可知,马铃薯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耐旱,种植面积广且不与其他作物争地;结合材料可知,马铃薯口感绵沙、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马铃薯口感好,营养均衡,可加工为主粮;我国人口数量大,粮食需求量大,马铃薯产量高,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马铃薯加工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部分地区经济增长。
13.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河下游流经辽河平原,东部的辽东丘陵属构造隆升地带。历史上,辽河经大辽河入海,明清时期,辽河平原东部地区河川变化加剧,辽河干道多次西迁。1958年,人们在六间房截堵水流,将辽河上游来水全部引入双台子河。1968年,为解决农业灌溉用水,辽河下游建盘山闸。百年来,新老辽河口受径流与潮流共同影响,海岸线变动极大。左图示意辽河下游水系。右图示意辽河口海岸线变动情况。
(1)分析历史上辽河下游频繁西迁的原因。
(2)简述1958年当地在六间房截堵水流后的积极作用。
(3)分析辽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原因。
(4)推测百年来大辽河河口垂直方向上沉积物粒径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上游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辽河下游易泛滥改道;西部地势较低,易引导泛滥的水沙进入;东部山地隆升,落差增大;河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移。
(2)使辽河干流和浑河、太子河等水系的洪水能分别畅排入海;降低大辽河的来沙量,减轻营口港的淤积;满足盘锦一带农场的灌溉需求;减轻大辽河沿线地区洪涝灾害。
(3)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多暴雨,河流流速快,输沙能力强;辽河流域植被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加,入海输沙量增加;喇叭口型地形潮流顶托作用强,并带来泥沙;人类修建水利设施,导致辽河入海水量变大,泥沙淤积增多,导致1956年后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4)辽河河口垂直方向上沉积物粒径从下到上逐渐减小,由砂砾沉积到粉砂质沉积再到泥质沉积。
原因:河流流速随水量的减少而减慢,河流携带泥沙能力下降;河流改道、水利工程的修建是辽河流入大辽河的泥沙减少;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河流在入海口处沉积的颗粒物质更细。
【解析】
【分析】本题以辽河下游水系为背景材料,涉及河流的水文特征、水土流失,流水的堆积作用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河下游西迁的原因可以从东部的推力(隆升)、西部的拉力(地势低洼、地转偏向力向右)以及河流自身原因(含沙量大)等角度分析。历史上,东部辽东丘陵属构造隆升地带,山地隆升,落差增大;河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移;历史上,西部辽河平原为沼泽地,地势较低,易引导泛滥的水沙进入;上游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辽河下游易泛滥改道,辽河下游频繁西迁。
【小问2详解】
截堵水流使得辽河干流注入双台子河,东侧水系注入大辽河,形成独立入海的两个水系,使辽河干流和浑河、太子河等水系的洪水能分别畅排入海;降低大辽河的来沙量,减轻营口港的淤积,从而减轻洪涝和淤沙的影响;并为双台子河下游的农场提供更多的水源,满足盘锦一带农场的灌溉需求;调解径流量季节变化,减轻大辽河沿线地区洪涝灾害。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辽河入海口海岸线的变迁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即西南方向;由此推断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故三角洲面积扩大;根据年份时间间隔及海岸线间距大致可以判断,1956年后海岸线推进速度变快。海岸线的变迁说明了三角洲及潮滩面积的不断扩大,三角洲及潮滩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受流水堆积作用和潮汐顶托作用沉积形成的。所以原因可以从当地气候、河流水文特征、植被覆盖率、水利工程的修建等角度进行阐述。辽河流经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河流流速快,河流的冲刷能力强,将泥沙带到入海口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环保,导致辽河流域植被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加,入海输沙量增加;河流入海处为喇叭口地形,可以加大潮高,使海水顶托作用增强强,泥沙淤积严重。由材料1958年人们修建水利工程将辽河上游的水全部引入双台子河可知,人类修建水利设施,导致辽河入海水量变大,泥沙淤积增多,导致1958年后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小问4详解】
河口垂直方向上沉积物粒径大小与河流的径流量、流速、海水的顶托作用有关。辽河河口垂直方向上沉积物粒径从下到上逐渐减小。历史上辽河经大辽河入海,携带有大量泥沙,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携带的泥沙粒径大,淤积在河口,形成砂砾沉积;明清时期,辽河干道多次西迁,使辽河经大辽河入海径流减少,流速减慢,携带能力减弱,泥沙入海粒径减小,形成粉砂质沉积;1958年,人们将辽河水全部引入双台子河,大辽河入海径流量急速下降,河流流量急剧减少,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大大降低,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形成泥质沉积。
14.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无人航拍器盘旋在您向往的景区上空,通过5G实时传回景区的全景4K高清画面,通过实时操控无人机,即使在千里之外,你也能带上VR眼镜720度清晰游览美景,还丝毫没有卡顿、眩晕等副作用。5G的到来为智慧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给人们的出游带来了更多便利。
相较于传统实地旅游模式,简述5G+VR旅游模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答案】优越性:满足人们不能出门旅游的需求;减少旅游的费用;通过无人机拍摄,可以云游实地旅游难以到达的地方;可以对景观多角度、全方位的欣赏;空闲时间随时可以进行云参观、云旅游;帮助人们制定中意的行程规划;减少实地游的人员扎堆和排队。局限性:使前往景区的人数可能减少;使景区收入减少,不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服务的提升:游客云游较实地游体验感差距大。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5G+VR旅游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旅游开发评价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运动所学知识论辩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5G+VR旅游模式,将景区视频和图片传到云端,能够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浏览和享用景观视频图片,能够满足人们不能出门旅游的需求。同时人们不需再亲身实地到达景区,能够节省交通、住宿、门票等费用。景区为了吸引线上游客,动用了无人机和其他高技术拍摄手段,能够拍摄人们实地旅游难以到达的区域,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视频和照片对景观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欣赏。由于这些景观视频和照片上传到云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参观和旅游。人们在对于景区进行参观游览后,可以依据景区情况结合自身需要,制定更个性化的行程规划。由于不需要再亲身实地到达旅游景点,能够减少实地游人员过多造成扎堆和排队,减小了景区的压力。但是如果人们都在线上进行5G+VR旅游,会使实地前往景区的人数减少,同时减少了景区的各项收入;景区收入的降低会导致景区资金紧张,对于维护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提高景区的旅游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云旅游无法体验实地旅游带来的真实感受,会缺少较多的实际旅游环节,与实地旅游的体验差距较大。
15.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盐地碱蓬,也叫盐蒿,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一般在20-80厘米,茎直立,生长于海边、湖边、滩涂、荒漠低处的盐碱地上。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营黄河入海之滨,近年来,保护区利用盐地碱蓬进行生态修复取得较大成效。下图为黄河三角洲位置示意图。
试分析盐地碱蓬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工程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盐地碱蓬适应性强,耐盐碱,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盐地碱蓬的生长速度快,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地表环境;盐地碱蓬的生长为当地的野生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盐地碱蓬的生长使得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景观得到改善,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盐地碱蓬为背景,涉及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盐地碱蓬的特点,它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合在盐碱地生长。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工程中,盐地碱蓬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土壤:盐地碱蓬能够在盐碱地生长,通过其生长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可以逐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土壤盐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增加植被覆盖率:盐地碱蓬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生长迅速,能够快速覆盖地面,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改善地表环境。生态保护:盐地碱蓬的生长能够为当地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美化环境:盐地碱蓬的生长能够改善地表环境,使黄河三角洲地区景观更加美观,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综上所述,盐地碱蓬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工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土壤、增加植被覆盖率、生态保护和美化环境等方面。成实外教育集团高2021级高三联考试题(三)
文科综合测试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等时间交通图集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指从中心地出发,在单位时间内能到达的空间范围。图为我国某城市市内交通1小时交通圈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据图判断,对该城市所在区域推测合理的是( )
A. 西南部地势相对平缓 B. 东北部交通通达度高
C. 西北部城郊发展较快 D. 东南部发展潜力较小
2. 图示地区出现的甲、乙两块“孤岛”区域最有可能是( )
A. 高级住宅区 B. 地铁终点站
C. 长途客运站 D. 绿色生态园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敦德布拉克洞穴内发现了关于滑雪的岩画——考古学家推测其绘制时期为公元前1-3万年的旧石器晚期。岩画清晰反映了阿勒泰居民脚踏毛皮滑雪板,手持雪杖进行狩猎的过程,新疆阿勒泰地区因此被认定为“人类滑雪起源地”,但现代滑雪运动发展却较慢。奥地利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之一,承办过两次冬季奥运会,作为世界滑雪大国,境内有800个雪场,76个滑雪区,滑雪道总长达6000千米。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西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如图)。萨尔茨堡在德语中意为“盐堡”,当地采盐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完成下面小题。
3. 阿勒泰地区的雪板滑雪起源早,但现代滑雪运动发展却较慢,其主要制约因素是( )
A. 雪质 B. 位置
C. 市场 D. 积雪期
4. 奥地利每年吸引国内外众多滑雪爱好者,其成为世界滑雪大国的原因有( )
①地理位置优越,积雪期短,但雪质好②历史悠久,知名度高
③场地众多,设施完善④邻国众多,物产丰富⑤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5. 萨尔茨堡目前将部分盐矿井改造成了体验式博物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延长采盐业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 B. 增强对当地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认识
C. 增强旅游业的季节性调整能力 D. 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
土壤风蚀强度主要受风速、降水、气温、植被覆盖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河西走廊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戈壁广布。左图示意河西走廊位置,右图示意1982--2015年该地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6. 河西走廊土壤风蚀强度最大的季节是( )
A. 冬春 B. 春夏
C 夏秋 D. 秋冬
7. 推测1982~2015年河西走廊风蚀强度是( )
A. 增大趋势 B. 减弱趋势
C. 稳定状态 D. 剧烈波动
8. 近年来河西走廊部分绿洲土壤风蚀率增大,其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量变化 B. 蒸发量变化
C 河流水位变化 D. 地下水位变化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某类植被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的现象。肥岛效应与此类植被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荒漠化进程。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土地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舍水量减少的过程。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推测植被1、植被2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 森林、草地 B. 森林、灌丛
C. 草地、灌丛 D. 灌丛、草地
10. 下列有关该区域“肥岛效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凋落物累积是形成“肥岛效应”的重要原因
B. 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
C 土壤深层较表层“肥岛效应”表现更加明显
D. 当“肥岛效应”最强时,地下水位达到最高
11. 从水源补给角度,针对退化初始阶段提出的合理保护措施是( )
A. 植树种草,提高涵养水源能力
B. 大量灌溉,满足植被用水量
C. 合理放牧,防止牲畜对植被过度啃食
D. 修剪削减耗水量大植被,减少水分消耗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2.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适应力强,耐旱,性喜冷凉,其地下块茎形成和生长喜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因其口感绵沙、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内蒙古武川县马铃薯品质优良,采用垄沟种植技术,集中施肥。下图为武川县地理位置与马铃薯垄沟种植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从2015年就启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主粮化就是将马铃薯加工成适合国人饮食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实现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的转变,使其成为第四大主粮。
(1)从热量条件角度,分析武川县马铃薯品质优良的原因。
(2)垄沟种植技术对武川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试推断改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试分析我国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原因。
13.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河下游流经辽河平原,东部的辽东丘陵属构造隆升地带。历史上,辽河经大辽河入海,明清时期,辽河平原东部地区河川变化加剧,辽河干道多次西迁。1958年,人们在六间房截堵水流,将辽河上游来水全部引入双台子河。1968年,为解决农业灌溉用水,辽河下游建盘山闸。百年来,新老辽河口受径流与潮流共同影响,海岸线变动极大。左图示意辽河下游水系。右图示意辽河口海岸线变动情况。
(1)分析历史上辽河下游频繁西迁的原因。
(2)简述1958年当地在六间房截堵水流后的积极作用。
(3)分析辽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原因。
(4)推测百年来大辽河河口垂直方向上沉积物粒径差异并分析原因。
14.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无人航拍器盘旋在您向往的景区上空,通过5G实时传回景区的全景4K高清画面,通过实时操控无人机,即使在千里之外,你也能带上VR眼镜720度清晰游览美景,还丝毫没有卡顿、眩晕等副作用。5G的到来为智慧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给人们的出游带来了更多便利。
相较于传统实地旅游模式,简述5G+VR旅游模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5.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盐地碱蓬,也叫盐蒿,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一般在20-80厘米,茎直立,生长于海边、湖边、滩涂、荒漠低处的盐碱地上。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营黄河入海之滨,近年来,保护区利用盐地碱蓬进行生态修复取得较大成效。下图为黄河三角洲位置示意图。
试分析盐地碱蓬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工程中的积极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