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课件: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20: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中物理
大概念大主题
新课标
新理念
创新设计
核心素养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政治: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和东厂;
雍正帝设军机处
(2)经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思想:“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思想
(4)文化: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5)民族关系:册封达赖和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管辖西藏地区;
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中国古代史
1368年
1636年
清朝
明朝
中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制度
文化
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废行省,设三司
八股取士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文字狱
《红楼梦》
京剧
新疆: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民族关系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戚继光抗倭
台湾:台湾府
设军机处
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郑成功收复台湾
闭关锁国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建立: 时间:1368年,
人物: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应天(今南京)
二、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⑵在中央:废丞相和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把大都督分为五军都督府,权归兵部
⑴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⑶监察: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注: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4)思想——八股取士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概况:(1)考试内容: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2)答题要求: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3)答卷格式——八股文
特点: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危害: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摧残人才,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科学的进步。(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三、经济的发展
表现:
1.农业: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 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3.商业:
(1)商品经济活跃
(2)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
(3)商帮: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和平交往)
时间:1405~1433年(明成祖时期)
目的: ①政治目的(主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②经济目的:发展海外贸易,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条件 :①经济: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根本原因)
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
③技术: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概况:
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⑵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次数多、航行范围广
⑶物品:中国(金银货币、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国外(珠宝、香料、药材等)
意义 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开创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③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地位)
★戚继光抗倭——(暴力冲突)
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患日益严重
事例: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影响:巩固了东南海防,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
性质: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评价: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 ——《明史·日本传》
讨论:给我国带来什么危害?
倭寇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史料实证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建筑:明长城:鸭绿江-嘉峪关;故宫
小说:名著三部;汤显祖《牡丹亭》。
科技发展特点:①重经验总结;
②实用性强,直接或间接为农业服务。
1、《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地位: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东方医学巨典”
2、《天工开物》
作者:宋应星
地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
作者:徐光启(明代科学家)
地位:是明代一部农业科学巨著
4.明清时期科技巨著的特点:
①继承和总结
②虽无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明朝的建筑
1、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蒙古贵族
起止:东起鸭绿,西至嘉峪关
功能:军事防御体系
影响:①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②加强了北部边防,为边疆地区提供了相对和平安定的环境
2.北京城
概况:1406年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构成:①明朝北京城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②核心是宫城,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今称故宫
特点:平面呈“凸”字形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左右对称,均衡布局。
影响: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三、小说和艺术
1.小说的黄金时期: 明朝
2.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①《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地位: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②《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内容: 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③《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地位: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3.明朝的【戏剧】
代表人物:汤显祖
地位: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代表作: 《牡丹亭》(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明朝的灭亡
原因:根本: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直接:陕北连年大旱
李自成起义
过程:口号---“均田免赋
政权---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结果:4月李自成军队攻破北京城,明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5 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1636 年,改国号为清。
1644 年,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第 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台湾:郑成功收台;1684年设台湾府
(2)西藏:册封制;设驻藏大臣;颁布法律。
(3)西北: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4)东北:康熙帝-沙俄-雅克萨之战/1689年《尼布楚条约》。
7.认识:①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 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台湾:(东南地区:台湾府)
背景: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概况: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1684-----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②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③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二、西藏(西南地区)
⒈确立册封制度:
 ⑴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 ”的封号。⑵康熙帝册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⒉机构设置 雍正—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法律: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4.制度 乾隆—金瓶掣签制度
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确定,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后,才能成为合法地继承人。
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康熙帝: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
乾隆帝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②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设置哨所
③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领导下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①1685,1686 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对俄国);
② 1689 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的内容: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平等的条约)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①方式:册封;机构设置:和亲
②特点:刚柔并济,恩威并施
③影响: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④认识: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清朝的疆域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原因: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时期都重视农业生产,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表现:(1)土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修建水利工程
(3)推广高产作物
(4)经济作物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
作用: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同时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广的作用
2.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当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
(清朝手工工场特点: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清朝手工工场实质: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商业①形成了区域性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形成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的大商帮,如晋商、徽商
3.人口的增长:
⑴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⑵表现:清朝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⑶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①人地矛盾逐渐突出。(人地矛盾)
②进一步开荒垦田,植被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自然环境)
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压力)
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政治:军机处 设立(雍正时),
特点:简勤密速。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把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思想: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维护集权统治
措施 大兴文字狱
实行专制政策 ①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②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
收缴并销毁
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二、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①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②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三、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②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表现:乾隆时期(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积极: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严格限制,并不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全面看待,辩证分析,一分为二的评价
《红楼梦》
作者
内容
特色
地位
影响
曹雪芹-前80回,高鹗-后40回
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2)艺术性高: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学者对其研究形成了“红学”,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乾隆晚期排印面世
(1)思想性强: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知识点 《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
知识点21--1 《红楼梦》
知识梳理
昆曲
昆曲与京剧艺术
京剧
清中期后,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走向衰落
又称昆剧、昆腔。
明朝万历末期,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全国性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
起源—
发展—
顶峰—
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有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衰落—
形成—
地位—
徽调不断吸取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剧种“皮黄戏”(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知识点21--2 昆曲与京剧艺术
知识梳理
明清时期戏剧繁荣的原因
(1)社会长期稳定,市民阶层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市民生活需求
(2)多个朝代的文化积累
(3)历代艺术家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