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城市小河镇朱市第一初级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讲课件:愚公移山(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宜城市小河镇朱市第一初级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讲课件:愚公移山(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8 22:1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7.*愚公移山
知识积累6.特殊句式认知
(1)倒装句式
①“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②“告之于帝” 即“于帝告之”。
(2)省略句式
①“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即“(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帝感其诚”即“帝感(于)其诚”。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即“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综合探究 二 综合探究
1.关键语句翻译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文:我跟你们尽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行吗?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加大增高,还愁挖不平吗?
2.重点难点分析
(1)愚公在挖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点拨:①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③“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人老又少。④“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⑤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损害愚公的形象?
点拨:不损害。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夸娥氏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3.文章主旨概括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4.写作特色鉴赏
本文在写法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对比与烘托手法的运用。对比,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同愚公的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敢于斗争相对比。这一对比是主要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其次,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则进一步说明智叟的智慧和眼光远不及一个七八岁的幼童。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峻、广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烘托愚公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有力地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