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9 21:2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盐城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2024.4)
命题人: 审题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命”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帝”这一神灵的信仰与崇拜。西周以前,“天命”高高在上,具有绝对权威。西周以后,“天命”逐渐具有“德”的内涵,“德位相配”成为时人共识。这一变化
A.体现出德才兼备成为选任人才的主要标准 B.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升
C.表明君权神授观念迎合君主专制需要出现 D.有助于为政权转移合法性创造理论依据
2.西汉昭帝时期,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中说道:“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这表明贤良文学
A.仍然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观念 B.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全盘否定
C.仅从道德层面反思了盐铁政策 D.完全忽略了工商业的积极作用
3.宋太宗、宋真宗规定,主人对待奴婢,不得私自黥面,擅杀。宋仁宗行五等户籍制,佃农、奴婢、商人等以往的贱民,均为编户齐民,对于奴婢生命权受到侵害的个案,责令“差人检验”,增设检验签署死亡报告的规定,依法约束奴婢的雇主。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A.对社会的控制不断加强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民众法律意识增强
4.朱熹主张“格物”应“穷天理”,不可“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则强调“律历、声音、医药”乃至“草木虫蠕”皆可“格物穷理”。据此可知,方以智的思想
A.承袭陆王心学 B.背离程朱理学
C.传播近代科技知识 D.蕴含唯物主义色彩
5.明中后期至清初,出版的有关辨银、秤银的书籍增多,例如《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银色》《辨银谱》《银谱》《平秤市谱》《辨银谱总论》《幼学杂字·银色门》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A.白银法定货币地位完全承认 B.商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C.海外的白银大量流入到中国 D.赋役折银损害了商人的利益
6.下图为晚清时期《新铭画报》刊登的一则名为《姑娘御车》的插图及文字评论。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风气十分开放 B.新式教育已经普及
C.男女地位实现平等 D.新旧思想观念交织
7.1925年中共上海区委组织部发布工作计划指出:“(党员)出身为小资产阶级,而能深入小资产阶级群众中运动者太少……此乃是一缺点,以后亦须注意吸收革命的智识分子与下级职员及自由职业者。”该工作计划
A.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反映中共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利于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 D.表明中共内部出现右倾机会主义
8.抗战音乐是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收录抗战歌曲3621首,其歌词中的部分高频词如下图所示。这些音乐旨在
A.丰富民众精神生活 B.提升文化素养
C.推动音乐的大众化 D.激发民族精神
9.1949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该指示突出强调了要区别对待官僚经济机构和政治机构。对于政治机构不能加以利用,必须建立新的机构;对于经济机构总的原则是“原封不动”,实行“原职、原薪、原制度”的政策,先实行监督生产,然后通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改造其生产关系。这一指示
A.保护了原有的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B.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相适应
C.迎合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需要 D.体现党对国家建设的理性思考
10.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价格双轨制,即同一种商品价格有的由国家统一核定,有的由市场供求决定。在实际中,出现了货物积压等问题。为此,石家庄政府提前把物资部门和企业推向市场,进行统一销价,差价返还的体制改革。后来国务院号召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石家庄的改革经验。这一措施
A.完善了公私合营的经营模式 B.标志着统购统销的结束
C.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
11.公元前241年,西西里省成立,行省总督在财政上只起监督作用,具体事务由罗马国家派去的财务官负责;当地居民一般案件的审判权由西西里的城市法庭掌握;同时还设立了专门审理控诉行省总督案件的特殊法庭。西西里省的设立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平衡 B.推动了罗马民主政治的建立
C.提供了治理地方的有益经验 D.巩固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成果
12.11—12世纪,西欧市民的财富日益增多,但各国仍旧实行严密的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产权由各级领主的子孙世袭,一般不能自由买卖。这在当时有助于
A.城市商业资本的聚集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封建贵族领地的扩大 D.社会财富观念的转变
13.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规定:(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受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
A.巩固了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B.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工具
C.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D.适应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14.法国学者培尔问伏尔泰:“一个无神论的社会能否存活?”伏尔泰回答:“可以,如果他们都是哲学家的话,但是世上少有哲学家。一个村庄,要想治理好就必须有宗教。如果不存在上帝,那就有必要创造一个。”这说明
A.启蒙运动确立了无神论的主导地位 B.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统治被彻底推翻
C.伏尔泰认识到宗教信仰的社会价值 D.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交锋非常激烈
15.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非战公约》提出“(缔约各国)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这反映出
A.国际安全机制渐趋合理 B.反对战争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C.西方国家主导国际安全 D.国际法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16.表1 20世纪后半期世界部分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成立时间 组织名称
1962年 中美洲共同市场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5年 西非经济共同体
1975年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1980年 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上述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
A.构建了国际贸易基本框架 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冲击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D.消除了新兴国家间的分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52分,其中第 17题 14分,第 18 题 12分,第 19
题 12分,第 20 题 14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周至春秋时期是传统社会契约制度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契约称“约剂”,分为“大约剂”(“邦国约”)、“小约剂”(“万民约”)。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民事范围,包括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该时期民事契约通常被称为“券”。东晋至五代时期,木“券”逐渐发展为纸“契”,增加了保人参与并承担代偿责任的约定;出现了契约套语,如“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面平章”等;政府开始干预民间契约行为,主要是征收交易税和发卖“印纸”。当时民间土地交易,当事人到官府交纳契税时,由官府在民间契约上加盖红色印章,这样的契约被称为“红契”。到了元明时代,“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而作为民间物权关系的租佃文书、商业文书和社会管理的协议则多数命名为“约”。
材料二 明代财产契约行为的交易对象不仅包括耕地、林山、宅基、房屋等不动产,还包括车船、牲畜、粮食以及日用品等。可以说“明代民间社会民事契约行为无处不在”。明代地方官吏在解决民间户婚、田土等“细故”纠纷时,常把案发地的民间契约作为认定事实的事实依据。但涉及田地房屋需要征收契税的时候,明代法律明确规定“凡典卖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对于违反社会纲常礼教、可能影响政府的政治稳定的民间契约行为,则予以否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嘉露《明代民间契约习惯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契约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及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表2为20世纪初中国部分科学小说中描述的国人对“飞车”的想象。
材料
表2
小说 始发 作者 精彩片断
《月球殖民地》 1904年 荒江钓叟 流落东南亚龙孟华,遇玉太郎驾气球自日本而来,于是随其飘游世界,历览月球世界,大发感慨:“单照这小小月球看起,已文明到这般田地,倘若过了几年到我们地球上开起殖民的地方,只怕黄、赤、黑、白、棕的五大种,另要遭一番大劫了。”
《新石头记》 1905年 吴趼人 甄宝玉以“经济话”规劝贾宝玉,宝玉不以为然。甄宝玉为他创造了乘飞车进入“文明境界”到处参观的机会。贾宝玉如梦初醒,暗想:“我本来要酬我这补天之愿,方才出来,不料功名事业,一切都被他全占了,我又成了虚愿了。此刻不如且到自由村去,托在他庇荫之下罢。”甄宝玉因讲求“经济”一一当然也包括科学而大受赞扬,贾宝玉因其“虚愿”而被嘲笑。
《空中战争未来记》 1908年 包笑天 幻想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洲各国争霸,凭借飞艇展开空中大战,作者最后“附言”:二十世纪之世界,其空中世界乎?试观方在初期,而各国之奖励空中飞行船者,不遗余力。苦心殚虑之士,犹能牺牲一切而为之。今岁观于海内外报纸所载,经营此空际事业者,尤伙也,世界文化日进,生民智慧日睿,上穷碧落,下彻黄泉,咸足为殖民之地。我知进步之迅,当不可以限量,则此一小篇者,诚非凿空之谈也。
——摘编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结合材料信息,自拟一个题目,评述20世纪初中国小说作者的“飞车”梦。(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事正确,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推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其重要内容为撤社建乡,重建乡级政权,并将乡镇政权作为国家最低层级的政权组织。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按照村民的共同意志治理村庄内部公共事务,村民委员会不属于国家政权体系范畴,是被置于国家政权体系之外的群众性组织。这种“乡政村治”的形成使国家在农村基层的政权体系趋于稳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三农”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伴随着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的系统性推进,“乡政”与“村治”逐渐被纳入国家统一的治理体系之中。“村治”由外在于国家政权的基石向内在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转变。从“乡政村治”向“乡村治理”的话语转变,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在乡村社会的延伸和拓展。
——摘编自陈军亚、肖静迁《从“乡政村治”到“乡村治理”:政权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基层政治变迁——对“乡政村治”框架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我国农村从“乡政村治”向“乡村治理”转变的背景和意义。(8分)
(2)若要深入探究新时期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变迁,可以搜集哪些类型的史料?请举例说明。(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海路开通后,西方人在丝绸贸易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旧有的丝路外,更新了若干新卖区。在亚洲方向,葡萄牙自1557年占领澳门后,便操纵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蚕丝贸易将近一个世纪;在美洲方向,西班牙殖民者扮演了重要角色。1565年,“圣巴布洛号”从宿务驶往墨西哥,标志历时 250 年之久的“大帆船贸易”启航,此洲际贸易是以马尼拉为转运站,西连美洲、东接中国,并延伸及欧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国际商道。由于美洲和欧洲市场的需求,中国丝品脱颖而出,与美洲白银一并成为转运货物的最大宗,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演出了一幕丝绸流向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货物对流的大剧,被学者称为“丝银之路”。
材料二 纺织是最早实现全球化的制造业,除了中国棉业的兴起外,棉花的普及可谓世界性,既有南亚次大陆古老棉区的新发,又有加勒比海和北非棉区的崛起,再有美利坚“棉花王国”的诞生。18世纪初,英国的原棉进口量不足500吨,到1800年突破25000吨,再到1860年,超过50万吨。这就造成了棉丝地位的互换,棉花的份额居重,丝绸的地位下降。在前工业革命时代,因为经济的不发达和交通工具的低劣,能够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很少,而那些主打产品总能因此对贸易国发生重大影响。如果说,主要供达官贵人享用的丝绸是古代国际贸易的产品,而供普通大众消费的茶叶和棉花则是近代国际贸易的产品。棉花对丝绸的易代,也因此具有了历史转型的标志意义和符号象征。
——以上均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国际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高二期中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D B D C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C A C
非选择题
17.【答案】(14分)
(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发展具有阶段性;契约制度日益趋于完善和规范;政府加强对契约制度的干预;主要用于民事范围;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6分)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前代契约制度奠定的基础;明朝政府的推动;理学的影响;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民间社会组织中的“乡约”。(4分。任意4点即可)
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财政收入;养成契约精神;规范社会经济关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契约产生深远影响;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方式。(4分。任意4点即可)
18.【答案】(12分)
题目(1分)
“飞车”梦产生的社会根源,如西学东渐、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等;(4分)
“飞车”梦反映出的作者的期望或追求,如刺激国人直视世界变化、呼吁国人关注和支持科技的发展,以发展科技促进中国的文明开化等;(3分)
“飞车”梦小说流行的作用,如开拓国人的视野、激发国人的爱国心、推动近代小说发展等。(3分)
总结归纳。(1分)
19.【答案】(12分)
(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三农”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农村社会开放性、流动性增强;农村居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参政能力)的增强。(4分,任意4点即可)
意义:;
有利于推进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有利于稳定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有利于加强党对国家政治事务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现代公民精神(民主意识)。(4分,任意4点即可)
(2)史料类型及举例:档案资料,如乡政府、村委会的工作记录及相关审计报告等;实物资料,如村镇广场的建筑和布局、民主政治宣传标语等;文学作品,如乡村发展致富的报告文学、大学生村官的回忆文章等;口述史料,如对农村基层民主形式的设计者、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变迁亲历者的访谈记录;影像史料,如对农村基层建设的纪录片、影视作品;图片史料,如反映农村基层建设的照片、宣传画等(4分。史料类型2分,具体例子2分。)
20.【答案】(14分)
(1)特点:西方主导;传承与更新并存(继承性);全球性(世界性)贸易;以澳门、马尼拉为枢纽;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丝品和美洲白银成为贸易大宗。(6分,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
(2)变化:贸易主要商品由丝绸变为棉花;贸易主要对象由达官贵人到普通大众;贸易区域扩大;贸易量大幅增加。(3分,任意3点即可)
原因:工业革命的兴起与扩展;世界市场的扩大;交通工具的改进;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棉花物美价廉(自身的优势);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需要;棉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大。(5分,任意5点即可)
PAGE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3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