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汇报人:WPS
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学习任务
01
梳理小说情节
02
把握人物形象
03
赏析环境语言
04
探究主旨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专集
中篇小说《阿Q正传》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者简介
旧时江浙一带曾经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每至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其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并祈求来年幸福。
专制的社会、残酷的统治和奴隶般的命运
鲁迅的《祝福》写于大革命之后,虽然当时已经爆发了大革命,并且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封建专制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专制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旧社会的统治者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社会的统治者。整个社会充满了人治、不平等和特权,没有任何的公平、正义可言,再加上当时社会经济萧条,内忧外患,使得社会呈现出一派黑暗图景。民众在这种黑暗专制社会的剥削、奴役之下,奴性十足,旧社会的被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仍然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过着如同奴隶般的生活,毫无权利。同时,封建专制思想仍然在侵蚀着广大人民的精神世界,使得他们愚昧物质,麻木不仁,互不关心,随意散漫之风盛行。
了解背景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三从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思想根深蒂固,而妇女则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示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把握文章内容
梳理情节结构
任务一
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列表格,梳理小说的情节内容
祥林嫂年谱简表
到鲁镇以前
到鲁镇一年
到鲁镇二年
到鲁镇三年
到鲁镇四年
到鲁镇五年
到鲁镇六年
到鲁镇七年
到鲁镇八年
到鲁镇九年
到鲁镇十三年
祥林嫂年谱简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的一个春天丈夫死了
到鲁镇一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吃掉,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时仍不被主人允许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反应迟钝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不久后死亡
倒 叙
情节 内容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鲁镇“祝福”前“我”回来,鲁四老爷
沦为乞丐,寂然死去
(初到鲁镇)做工满足 淘米被劫
(被卖山中)被迫改嫁 夫壮子胖
(再到鲁镇)夫丧子亡 怜悯不幸 终被收留 当众受嘲 祭祀受阻 柳妈出计 捐槛赎罪
被赶出鲁家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悲惨身世
社会环境
倒
叙
明结构
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在文中找出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并分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句子: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作用--
情节上:在小说开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寻根探源的兴趣
内容上: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死去,强烈的对比更加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分类: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方式: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作用: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倒叙[dào xù]
知识补充
分析祥林嫂形象特征
把握人物塑造技巧
任务二
课文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主要有三处,比较三处外貌的异同,完成下面表格。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死前相遇
衣着打扮
脸色
精神状态
形象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死前相遇
衣着打扮
脸色
精神状态
形象特点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做工毫没有懈,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极易满足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
手脚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得脸
精神上收到刺激,极度悲伤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已经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上削瘦不堪,黄中带黑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佛是木刻似的
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经濒于死亡
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速度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眼睛描写 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魂灵
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速度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眼睛(神态)描写 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魂灵
顺着眼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安 分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分外有神
燃起希望
失 神
再受打击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活僵尸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文中对祥林嫂的语言描写较多,结合课文填写下面表格,根据不同场景的不同语言,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性格特点
与“我”对话魂灵有无
对四婶讲阿毛
对大家讲阿毛
与柳妈的对话
封建迷信思想桎梏下矛盾心理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典型意义——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是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小人物。
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安分、愚昧
个性—顽强、倔强
形象总结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善良,勤劳,朴实,顽强,可是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最终被封建礼教吞噬。结合下面内容,探究祥林嫂身上究竟有没有反抗精神。
动作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魂灵:问
在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中,她也有反抗,也想抗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具体的抗争过程如下:当他丈夫死后,她被迫改嫁时反抗了,但还是被她的婆婆压倒。当第二任丈夫和孩子死后,人们认为她是一个不吉利的人,对之进行侮辱和伤害时,她无言承受着,也自认为自己不吉利,是不能从一而终的罪人。因为害怕死后被分尸,她再次抗争,甚至怀疑灵魂是否存在。最后,不仅她没有挣得任何做人的权利,就连死后能够保全自身的希望也破灭了,她完全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从这个过程看,虽然祥林嫂不断抗争,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真正原因,外表的反抗并不能真正代表祥林嫂觉悟的提升,不能说明她真正具有反抗意识。
赏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任务三
小说里几次写到“祝福”?对祝福景象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鲁镇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鲁四老爷家的“祝福”
(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写“祝福”景象
小说里几次写到“祝福”?对祝福景象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
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即辛亥革命后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势力对农村统治依旧存在
妇女地位和套在她们头上的枷锁依旧
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其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极具封建迷信色彩活动的祝福中得以充分展示
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第三次
将祥林嫂的寂然惨死,与富人们的欢乐祝福形成鲜明对比,加深悲剧氛围,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作用
探究人物悲剧的根源
任务四
鲁四老爷:不让她干祭祀的活
鲁四婶:起初踌躇,后来倒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了她
柳妈:同情祥林嫂,反对她再嫁,将她和祥林嫂的谈话作为谈资进行传播;蛊惑祥林嫂“捐门槛”
“我”: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和地狱的问题回答含糊,逃避责任,无法帮助她,加速她的死亡
人们的态度:“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反映出鲁镇的人们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不予承认的态度。
鲁镇是一个“社会”,鲁镇人们对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是什么态度?
社会环境说到底就是人性环境,鲁镇人民的愚昧、冷酷、自私构成了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推动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对次要人物 的具体描写,并思考他们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起何作用。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鲁四老爷、柳妈、“我”、鲁镇上的人们
大骂新党
“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迂腐保守
虚伪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
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
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嘲讽祥林嫂因抗婚撞香案留下的疤,有意挑起祥林嫂的痛处
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很深的“善女人”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底层劳动群众
吃素,不杀生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 “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鲁镇的人们
被封建思想腐蚀,失去了同情心,
变得麻木、冷漠
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自诩是“新党”,在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的是用几个铜板打发她
当祥林嫂发问时,“我”支支吾吾,怕负责任
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但内疚也是暂时的
同情祥林嫂,不满黑暗现实,
但软弱无能,面对不合理的现象,只是妥协和无奈
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总之,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绝路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部恃强凌弱,周围人的麻木冷漠,以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
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谁是直接杀害祥林嫂的直接凶手?
本文是一出人间悲剧,
题目为什么要用“祝福”二字?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这一环境密切相关。
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鲜明的对照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具有讽刺意味。
祝福是旧时一种封建习俗。但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讽刺地被这祝福逼上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