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了解宋朝传统节日习俗的特点;搜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回到宋元时期,去哪些城市最好玩?最热闹?
学生畅所欲言,给出自己的答案和理由
教师:好,刚才几个同学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么,当时的城市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象?和我们现在一样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体会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
【新课讲授】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
教师提问: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北宋东京的一个市民,你最喜欢去哪里娱乐
学生1回答:相国寺,那里热闹非凡。
学生2回答:瓦子,那里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教师提问:在宋代,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那么,请你们说说,在瓦子里,你们能看到了什么?
学生1回答:我看到了小吃摊点、饭馆、茶楼、南铺,有卖药材,字画的,还有剃头的,算卦的。
学生2回答:在勾栏内,我看到了各种艺人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还有表演杂技、舞蹈的。
教师提问:在瓦子内,你会听到什么
学生1回答:商贩的各种吆喝叫卖声。
学生2回答:说书、杂剧演唱声。
学生3回答:街上车马声、驴叫声、讨价还价声……
教师提问: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回答:我想到了北宋城市的发达,商业的繁荣。
学生2回答:我想到了社会安定,人民富足。
学生3回答:我想到了当时文化娱乐的丰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教师:热闹繁华的瓦子和勾栏,确实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就连我们都不禁羡慕起来。现在,我希望大家进一步想想,这样的生活与当时社会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分成4—6人小组讨论,然后发言)
学生1:因为城市人口多,经济文化发达,商业贸易繁荣。
学生2:因为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多样。
教师:商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民阶层壮大。归根结底,都与当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分不开。
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其兴起和兴盛分别是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杂剧。宋代和元代。
教师提问:(展示诗句)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苏轼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
学生:依次为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
教师总结: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汲取传统节日优秀的精华部分,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丰富我们的生活。
二、宋词和元曲
老师: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填词用的曲调名,叫作词牌。到宋代,在内容方面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多媒体展示苏轼肖像和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播放录音朗诵】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该词的特点:全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
【多媒体展示李清照图片和她的《声声慢》,播放录音朗诵】
老师:介绍她的词风格特点: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辛弃疾及其纪念馆照片和他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播放录音朗诵】
老师:体会词风与苏轼风格的相似之处:风格豪放,慷慨激昂,气势雄壮。这首词,抒写了他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老师:简要介绍元曲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老师提问:元曲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生回答: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老师提问:阅读教材P58,简述《资治通鉴》的基本概况,你如何评价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学生回答: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宋代气象万千的都市生活。在文学领域,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条件下,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