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等 2.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2.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视频介绍),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那么他是在何时建立大明王朝的呢?明王朝都城在哪里?他为加强皇权上演了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朝的统治》这一课。
【新课讲授】
一、明朝的建立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看图片,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回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教师: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朱元璋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提问:想一想,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回答: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背景
明朝建立后,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朱元璋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设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统治措施呢?
教师结合胡惟庸案相关材料提出问题:结合课本,说说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2.措施
(1)多媒体出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地方、中央、军事、特务组织四个方面。
①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置“三司”,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②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③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④特务组织: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教师介绍锦衣卫的特点、职能。
(2)教师总结明朝一系列措施的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解读史料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取士兴起的目的)结合教材回答明朝采取八股取士的目的。
答案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教师结合教材图片举子看榜图出示问题:八股文的考试范围。
学生回答: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4.分组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
答案提示: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5.(多媒体出示各种引进的农作物,让学生识别),教师简短地介绍一下明朝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课堂小结】
按上图回顾明朝的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