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0 08: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展示明成祖朱棣致力于对外交往如郑和下西洋等相关史实】
教师:关于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新课讲授】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教师:明初,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教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课件展示:让学生观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教师提问:读教材指出,明成祖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课件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渐丰富等。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思考问题,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教师提问:想一想:假如你是跟随郑和航海的一名水手,在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1.缺少淡水、食物、药品等物资语言不通,疾病;
2.巨大的风浪,迷失方向,恶劣的海上天气;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读课文,自主学习郑和下西洋的概况:1.起止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先后七次。
3.到达地区: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出发地点、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及大致路线。
师生互动:对比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1.郑和从1405—1433年,航海7次,所用共200余艘船只,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主要方式为和平交往行为,如馈赠物品,表达通好之意并进行交易。
2.哥伦布从1492—1504年,航海4次,所用共17艘船只,到达美洲,掠夺当地资源、屠杀当地土著居民等。
教师提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 。请你结合材料说一说壮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大,时间长,到达地区范围广,以和平交往为主,影响深远……
二、戚继光抗倭
1.(多媒体展示倭寇形象图)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多媒体展示戚继光治理戚家军的措施
3.根据材料和教材,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结合课件内容《抗倭形势图》,讲述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多媒体出示问题:对戚继光的评价)学生分组讨论戚继光抗倭的意义及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多媒体出示问题:分组合作讨论:抗击倭寇的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军严明。(5)得到沿海一带广大爱国军民的支持。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葡萄牙是如何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回答: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教师多媒体展示拓展内容: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从此与祖国母亲天各一方,长期处于葡萄牙殖民者的统治下,直至1999年,澳门结束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
【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