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
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
2
通过概述隋文帝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3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建立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复兴中华而努力。
新课导入
隋朝·隋炀帝
炀帝陵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
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
只换雷塘数亩田。
一、隋的统一
1.从东汉到隋朝的更迭
一、隋的统一
2.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时间:
人物:
都城:
意义:
581年(建立)
589年(统一)
杨坚(隋文帝)
大兴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589年
隋灭陈
统一全国
一、隋的统一
3.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层面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经济层面
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
一、隋的统一
4.成效显著
时间 户数 人口 垦田
隋初 159多万户 3 000多万人 1 900多万顷
隋盛时 890多万户 4 600多万人 5 500多万顷
人口增长
垦田扩大
根据材料分析,隋文帝采取的措施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据《通典》整理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意义:
二、开通大运河
1.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思考:结合材料,说说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江南之为国,盛矣……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梁·沈约《宋书》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开通大运河
2.大运河概况
一条动脉:
二千多米:
三个点位:
四段工程:
五大水系:
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中心洛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全长 2 700 多千米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
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
二、开通大运河
3.大运河开通的影响
《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两首诗对隋唐大运河的评价有何不同?
皮日休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利大于弊。
胡曾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大运河推动了隋朝灭亡。
辩证分析、历史眼光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隋以前的选官制度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
汉武帝开始: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拼爹娘
拼人命
拼人品
拼爹娘
隋朝以前选官制度的演变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2.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隋文帝即位后,下令九品以上的地方官,都由中央任命,每年由吏部考核。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后又命各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确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规选拔考试制度。
——孙英刚《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隋唐五代》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3.科举制的意义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 300 年。
选官制度变革
加强中央集权
扩大选官范围
促进阶层流动
推动教育发展
延续千年制度
四、隋朝的灭亡
1.亡国之音——暴政
时间 项目 人数
605年 营建洛阳 每月征发民夫200万人(一年建成)
605年 开通济渠 征发民夫100余万
605年 开邗沟 征发民夫10余万
608年 开永济渠 征发民夫100余万
610年 开江南河 征发民夫10余万
611年 准备征高句丽 征调民夫200余万
612-614年 三次征高句丽 共征发兵卒、役夫达300多万人
605-616年 三下江都、六巡北塞(造大型龙舟及几千艘船) ——据《通典》《隋书》整理
好大喜功
不恤民力
纵情享乐
奢侈无度
穷兵黩武
连年用兵
四、隋朝的灭亡
2.隋朝灭亡
起义军开仓分粮
起义首先爆发在今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
农民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灭亡
四、隋朝的灭亡
3.隋朝灭亡的启示
唐太宗:“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贞观政要·论君道》
唐太宗从隋炀帝亡国的教训中总结出了哪两条认识?
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爱惜民力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启示
课堂小结